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向善,“IT+公益”助力中国战“疫”——第四届中国信息技术公益峰会观察

张以勋 公益慈善论坛 2022-03-21

作者:张以勋(公益慈善论坛联合始创人、主编)


4月22日下午,第四届中国信息技术公益峰会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在腾讯会议平台举行,主题为“技益当先”。该峰会于2016年发起,由腾讯志愿者协会、腾讯文化、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联合主办,旨在倡导更多的IT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推动IT与公益慈善跨界合作、挖掘IT解决方案的新空间和新用户、为公众提供更便捷的公益慈善参与方式、创造高效和可持续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本届峰会除了发布《中国信息技术公益发展白皮书V4.0》(点击阅读原文浏览全文),还邀请了多位来自互联网企业和公益组织的嘉宾分享IT+公益的优秀案例,观看线上直播的网友超过3500人。
 
受新冠疫情影响,大部分人不得不居家隔离,出行受限。除了为抗疫大业捐款捐物,或参与一线志愿服务,很多公益行动无法在线下开展,于是借助IT技术支持抗疫前线、开展行业协同以及线上办公,成为众多企业和公益组织的选择。
 
腾讯开发软件可能比捐款更管用!


在本届峰会开幕致辞中,腾讯学院院长、腾讯大学校长、腾讯企业文化部总经理,腾讯管理咨询部咨询顾问马永武在开幕致辞中表示,IT+公益已经从一种趋势、一个方向,至今天逐步演变成了一种责任,一种社会影响力。这几年IT技术的发展在公益领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能量,尤其是今年的新冠疫情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成为这次战疫中不可或缺的利器。腾讯也是责无旁贷地投入这场抗疫中,像腾讯的健康码、乘车码、远程医疗、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等多款数字工具得到广泛应用,在数字抗疫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除了腾讯,各行各业也在积极运用技术和数字化的工具共同抵抗疫情,助力复工复产。
 
为应对疫情期间激增的需求,腾讯不计人力、宽带成本,快速开发和升级了一批专业产品。据了解,腾讯推出的防疫健康码灵感诞生于2月1日,8天后即上线,并在深圳首次使用。健康码上线36天,累计访问量就达到80亿,用户也达9亿,成为最多人使用的健康及出行电子凭证。为保障乘客出行安全,便于疫情排查,腾讯联合交通部门开发的「乘车登记码」也在北京、上海等20个城市投入使用,累计刷码次数超千万。截至3月中旬,腾讯已支持近20个省级行政区、超过300多个市县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上线超过60款疫情服务相关小程序。
 
同时,QQ家校群为超过1.2亿用户提供了群课堂直播、在线辅导课程及作业管理工具等;腾讯教育还打造在线教育的综合解决方案,向全国30多省市的数亿师生免费提供在线教育服务;腾讯健康、腾讯医典、腾讯会议等产品线也纷纷发力,与有关单位联合开发并上线了“全国新型肺炎疫情动态”、“全国发热门诊地图”、“新冠肺炎症状AI辅助自查工具”、“中国新冠肺炎感染医务人员康复管理平台”等工具,在帮助公众及时了解疫情、开展在线问诊、辟谣、为长期防疫提供科学依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至于相关部门和网友表示,腾讯开发软件可能比捐款更管用!
 
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不是捐钱捐物这么简单,尤其是在应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参与解决各类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只有凭借并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才能做出成效,进而赢得公众的信任和赞扬。腾讯作为中国第一家公开倡导“科技向善”并将其当作愿景与使命的互联网企业,正积极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通过各种科技工具参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并推动公益事业发展,从而创造出鲜活的“中国样本”。
 
互联网科技为公益创造更多可能

恩派公益创始人、主任吕朝在峰会开幕致辞中指出,这次疫情是个无法预料的黑天鹅事件,但从推动公益和技术的结合来说它又是灰犀牛。经过这次疫情,公益组织需要考虑如何将互联网与公益结合。比如探索业务的数据化,实现数据的业务化,重新定义工作方式、组织边界、业务模式,并在互联网环境中灵活用工,尝试在线办公,利用互联网提供专业服务,在行业的协同进化中产生推动社会进步的新产品,一起推动社会创新。同时,科技企业也需要多关注公益领域,为公益组织提供专门的服务。
 
在这场影响无数人的疫情中,很多公益组织的线下活动被迫停摆,但也有一些组织或发挥原有的技术优势,或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升级和创新公益形态,打破传统公益模式,和政府、企业一道投入抗疫战斗,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峰会期间发布的《中国信息技术公益发展白皮书V4.0》中,共收录了26个优秀案例,其中包括9个与抗疫有关的案例,本文从中挑选了3个较有代表性的案例与大家分享。
 
案例一:中国基金会会发展论坛联合灵析、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共同发起,多名志愿者参与筹备研发的“中国基金会战疫行动时间轴”,通过政策动态、疫情发展、公益行动、进展披露和观察评议五个模块,监测并汇总数据,全面记录并呈现了2019年12月疫情爆发至今中国基金会的战疫行动,成为一份直观清晰、较为系统完整的行业历史资料。“时间轴”目前已收录200余家基金会的战疫行动信息,一方面是向社会推介这些基金会所开展的项目,为其他社会组织参与抗疫行动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也可帮助政府和公众直观地了解基金会在这次疫情中的行动和贡献,提升其公信力和影响力。

 

案例二:作为中国基金会行业信息披露平台,基金会中心网在战疫初期即敏感意识到捐赠信息的公开透明非常重要,于第一时间搭建和上线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捐赠信息披露平台”,汇总并持续更新包括慈善会、红十字会、基金会三大系统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接受捐赠与善款拨付的信息,并以地图形式呈现全国捐赠信息披露机构数量地区分布情况,不仅有助于公众直观地掌握本次战疫过程中的捐赠情况,增进对社会组织的了解和监督意识,也有利于社会组织提升信息披露的积极性和针对性,促进行业自律。截至4月1日,该平台共整合展示了287家社会组织的7725条捐赠信息,以及80424条相关疫情捐赠动态资讯,上线2个月来累计超过13000次访问。

案例三:在本届峰会上,优秀案例分享嘉宾、上海“大鱼营造”联合发起人何嘉介绍说,为应对疫情给社区带来的各种挑战,大鱼营造于2月初在线上发起了“社区防疫互助网络(CAN计划)”,以社区为场景,以“看见孤岛、让孤岛相连”为命题,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共吸引300名志愿者在线上组成课题聚焦、研究、共创、工具包设计、践行、传播的分布式协作网络。CAN计划采用了合弄制的组织架构形式,设计了五个扁平化的圈层,如链接圈、研发圈、践行圈、产品圈、内容圈,参与其中的每一位共创者都是平等的,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加入某个圈子并认领其中的一个角色。同时CAN计划还使用微信群、腾讯会议、石墨文档等工具开展线上协作和管理。每一位参与者都可以根据梳理出的社区孤岛十大场景提出自己关注的课题,然后发起“一日一议”讨论并组圈进行共创,进而推出一系列标准化的产品。如针对返城人群的城市生活防疫锦囊、帮助社区完成快递分区收纳的工具包、反歧视宣传海报、14天云剧场、家庭时间工具包等。在这个突破了物理空间限制的线上社区中,作为发起方的大鱼营造并非主导者,而是作为帮助志愿者以内驱力参与共创,以赋能为目的的支持者角色。


年初爆发的这场疫情,对中国的公益组织来说既是严峻的考验,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困难,但同时也是重新思考和定位自身工作模式的机遇。“IT+公益”无疑为中国公益组织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不仅在抗疫实践中及时回应社会需求,开发并使用了众多IT工具或平台,展示出高机动、广覆盖、高效能的优势,有利于提升中国公益组织的数字化或信息化水平,增强自身的专业性和公信力;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公益组织与科技公司的跨界合作,促进了行业协同,并在特殊时期为广大公众释放公益热情、参与社区公益行动创造了更加便捷的场景,让“人人公益”的时代内涵更为丰富多彩。
 
“IT+公益”面临的挑战和应对建议
 

在不断升级迭代的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开始接受并尝试“IT+公益”的模式,各尽所能地参与或自主开展相关的公益活动。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面临哪些挑战?我们又将如何合理应对?公益慈善论坛主编张以勋在本届峰会结束后,对上海玛娜数据科技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张唯进行了线上采访。

张唯表示,玛娜基金会曾招募一批公益组织以帮助其提升数字化能力,从有限的样本和案例来看,“IT+公益”大概面临以下三种挑战:

第一,公益组织在提升数字化能力方面存在瓶颈。一方面机构自身的业务发展需要数字化;但另一方面,从机构发展的角度来讲,机构对数字化的需求是非常明确的,但由于法律政策对管理费用的比例有限制,导致他们的付费能力不足,所以在数字化能力层面往往达不到到捐赠人的要求,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短板。这就要求公益组织增加相应的预算和开支,提高在数字化能力建设层面的投入,以满足机构的发展需求。

第二,公益组织的人员与团队能力难以匹配数字化运营需求。比如一家机构提出数字化层面的一个项目或者诉求,我们在资助过程当中发现团队能力匹配不了整个项目的开发和持续运营,因为这类数字化项目不仅仅是单纯的能力建设需求,还有长期持续的运营需求,这对于团队来说是有明确的能力匹配要求。在项目的实际开发和运营之中,我们也发现他们原先所预想的场景和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偏差,需要进行比较大的修正或者调整。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公益组织尤其是中小型组织在数字化层面有着非常鲜明的诉求和瓶颈。

第三,公益组织需要真正理解数字化,拥有数字化思维。数字化不仅仅是工具层面的理解,还有机构决策层面的理解。能否把数字化管理方法和逻辑贯穿于整个机构的业务之中,贯穿整个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对很多主流的公益组织来讲是非常现实的需求和状态。从基金会角度再延伸来看,数字化也是一种责任建设,因为公益组织需要连接的是弱势群体,最需要帮助的一群人,还有爱心人士和捐赠方,如何践行和呈现自己的数字化责任,包括公开透明的诚信建设,对于公益组织来讲都是需要持续审视和提升自己的功课。
    
疫情尚未退却,前路仍将多艰,但在“科技向善”精神的引领下,“IT+公益”正以一种温暖而澎湃的力量,在公益领域引发种种变革,让我们能够创造或体验更多可能,进而帮助我们扫除行动与沟通的障碍,重建并强化社会信任,在更大范围内链接社会资源,最终战胜灾难,解决威胁人类生存和福祉的社会问题。这一切,值得我们热切期待,也值得我们在行动中不断探索。
 
作者:张以勋,在广州的青海人,中级社工,资深素食者,为自媒体平台“公益慈善论坛”(公众号ID:loongzone2006)联合创始人、主编,致力于公益慈善资讯传播与常识普及。申请转载或有意加入“公益慈善论坛读者群”交流的朋友请加个人微信 zhang_yixun。(转载时请保留以上文字)
 
推荐阅读:




聪明干公益,有效做慈善!
关注我,一起学习公益慈善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