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断增高的地标——光华路旧事之十二

苏丹 四面空间 2024-04-21

↑ 点击关注四面空间


拥挤的9路公交上一位风尘仆仆的农民,他手紧握着拉杆向外张望,大北京的街景让他感到惊诧和震撼。车行至呼家楼一带,高潮来了,拔地而起的京广中心超出了他的想象,于是他微微弯下腰又抬起头奋力眺望京广中心。1、2、3、4、5……18、19、20、21……,他好奇地数着京广中心的楼层。“干嘛呢,不许数!”,这时候只听得背后一声严厉地断喝。农民回过头来,只见身后站着一位一脸正气的青年,此时这位身着一身挺括的面料西服的青年正目光如炬盯着自己。农民兄弟有几分胆怯地问道:“我在数楼,咋啦呀?”西服青年说:“这是现代建筑,里面是商业机密。数一层罚款一块!”“啊?”农民兄弟有点懵,他觉得这有点不公平,有点贵。“说!你数了几层?”西服青年又问道,农民兄弟迟疑了片刻答道:“十一层”。西服青年说:“看你还算诚实,就罚十块钱吧!”农民兄弟交完罚款在下一站垂头丧气地下了车。少顷,公交车慢慢启动继续前行。看着逐渐提速的公交,和正在隔着车窗玻璃蔑视自己的西服青年,农民兄弟突然大笑着指着对方说:“你个傻货,老子数了30多层!”


01
不断增高的地标地标建筑的身高


新建筑对古老的北京无疑是一种冲击,从造型到材料反映着一个新时代的物质基础和审美观念的变化。高层、超高层大量出现了,这又是一种令人不安的征兆,预示了竞争意识的出现和空间环境的紧迫。超高层建筑是一个符号,象征着发达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天际线,这是新时期北京发展的目标;超高层建筑的建造代表了一种能力,是建筑技术、工程管理和权力意志的巧妙结合;超高层建筑还是一种环境刺激,不仅仅在于惊扰了都市轮廓的视觉突变,更在于其对于能量的吸纳吞吐引发的环境问题。这些建筑选址大都在敏感地带,周围交通便捷,商业繁华。而高挑的楼体像一个个桩、一颗颗钉、一根根针深深插入都市的穴位,引起陈旧躯体的一阵又一阵痉挛,在这一轮又一轮的抽搐中,这座垂暮的都市满血复活了。


CBD高楼林立,Ice Pan拍摄。


02
不断增高的地标巧克力大厦


1985年,一座高度超过一百米的大厦建成了,它开启了北京追逐摩天楼的漫长征程。


1988年10月4日,左侧的最高建筑,是外商称之为“巧克力大厦”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办公大楼。薛铁军拍摄。


位于长安街建国门外大街19号的国际大厦(巧克力大厦)是个精致的建筑,共29层,高101米,曾一度是北京的最高建筑。这座建筑更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自行总承包完成的现代化的办公楼,据说只用了三年就收回了全部成本,这在今天听起来简直像个神话。


这座矩形的筒体高层建筑看上去挺拔、坚实,但又透出几分柔软。其外观形体比例适当,造型稳重。整体造型处理上它抹掉了矩形体块儿的四个角,让其形体更有弹性。在立面设计中,依靠竖向窗间墙的折面形起伏变化延续了这种弹性,由此形成生动的韵律感,如同在建筑生硬的主体体量上布满了笔触。它的材料和色彩选择很有特色,墙身是咖啡色的花岗岩,玻璃和铝合金窗框也是茶色的,让它看起来浑然一体,极容易让人联想到甜而不腻、模压成型的巧克力块儿。这样的材质和色彩在当时的北京还是非常醒目的,如同一个身着高级面料的巨人在散布着简易质朴的现代主义建造区域突然现身,它带有浓郁的资产阶级趣味,有着咖啡式的强壮和巧克力式的腐朽。它让一些人感到熟悉和亲切,也让许多人想入非非。


“巧克力大厦”——国际大厦,图片源自网络。


如此巨大的一块巧克力屹立在长安街与日坛路交叉路口的东北角,使得人们可以从更多的角度观察它,品尝它。它的存在,改变了一个区域的气息,令当时空旷的“城外”显得亲切、温暖。这么多年过去了,长安街上许多时尚如过眼云烟,许多摩登样式早已灰飞烟灭,而它看起来依然高贵体面。


03
不断增高的地标京广中心


开头那个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京广中心”是个地标性的超高层建筑,位于东三环呼家楼十字路口西北角。是中外合资建设的项目,是一个集酒店、写字楼、公寓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服务设施。它高达208.7米,地上52层,楼顶塔楼2层,地下3层,总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京广大厦建成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曾雄踞北京的超高层地标榜首。那时它的建筑高度曾经排中国内地第一,亚洲第三。


京广中心,图片源自网络。


京广中心由日本设计事务所主持设计,日本熊谷组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任建筑装修等项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任设计顾问。1985年12月京广中心工程开工,1988年7月19日钢结构封顶,1990年6月全面竣工。


除了弧形的主体形态,从二层裙房直冲云霄的湖蓝色的玻璃幕墙是它最神的地方,如此大规模地炫耀玻璃幕墙的确具有开创性。湖蓝色的镜面玻璃映射着天空,形成了一个现实中的海市蜃楼。如同截取了一段苍穹映像的试管,直插天空,直入地面,展现了技术美学果敢的诗性。京广中心的幕墙分三段,据说灵感来自天坛祈年殿三重檐的投影,取幸福祥和的寓意。不过我觉得这个说法实在牵强,颇有几分以主题绘画的思路解释抽象绘画的意味。在我看来京广中心玻璃幕墙横向的划分,主体的分段及其裙楼的大理石接缝横向嵌盖红色的压条,女儿墙用金黄色压条压顶的做法,是在追求一种数学关系,韵律、比例、节奏都是抽象性语言,也有在材料处理方面炫技的嫌疑。


京广中心,图片源自网络。


90年代初期的京广中心,如同这座城市的一位唐突的访客,它制造了一种不同世界之间的时间错动。它的南面就是一大片低矮的厂房,东南方也是厂房,东边是一幢幢带坡屋顶的老式住宅。于是这样一座有点高技派风格的现代建筑拔地而起,犹如一道闪电,一声惊雷。此时的东三环路上,驮着菜蔬的马车还在大行其道,李春平的劳斯莱斯、李晓华的加长版凯迪拉克,和黄色的小面、鲜红色的夏利出租混流其上,好一派改革开放早期风光!


京广中心,图片源自网络。


04
不断增高的地标京城大厦


京城大厦是1991年落成的一座超高层智能化大厦,拥有3.4万平方米高档写字楼,也是中信公司办公所在地。它地上52层,地下4层。标准层使用面积1400平方米。


这个建筑高达220米,由日本清水建设株式会社设计,超过了称霸一时的京广中心。和京广中心的抽象、极简不同之处在于,京城大厦才是一个真正为对话城市古老文脉而煞费苦心的新时代地标建筑。这个超高层建筑楼体的平面形状基本上算是正方形,但它是由两套轴线系统复合而成,同时关照了外部环境和内部空间。这样的复合方式也体现了整体和局部,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联。标准层平面正方形比例会使楼体更显修长,加之裙房控制得当,京城大厦的确格外挺拔。墙体使用了釉面砖,这在当时超高层建筑的外立面设计上很少见;窗户设计很考究,造型简约、比例精致,几乎与墙面齐平,这样的设计对构造要求很高,也出于保护墙体洁净的目的。其错动有序的窗口形成一种变化的方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光影变化丰富,蛮生动的。


京城大厦,苏丹拍摄。


它的塔楼顶端设计有一圈简化的绿帽檐,并在屋檐的转角处巧妙地抹掉一角,形成一个值得玩味的大屋顶样式。在这个绿屋顶和塔楼主体之间设置了一个一层高的廊下空间,记得有一年国庆,我仰望它的屋顶时发现它的檐下挂上一圈大红灯笼,那一排纸灯笼在秋风一阵一阵地摆弄中微微地晃动着,让我联想到天安门城楼上的领导们观礼时的情形。


图中心最高层建筑为京城大厦,图片源自网络。
05
不断增高的地标南银大厦


1996年年底,位于三元桥东侧转角的南银大厦启用了,它的出现一度技惊业界。这是一座规模得体,功能配置干净利落的现代化写字楼。它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2号,周边高级酒店、购物中心及新型商业大厦林立,同时又紧临新的使馆区,地理位置极佳。


这座超高层建筑的设计者是香港建筑师严迅奇,一位秉持现代设计方法又具有东方意识的建筑师。南银大厦的设计结合了高科技与环保意念,弧形幕墙体现了流体力学理,与环境互相呼应。幕墙的构造设计精巧,形成了建筑立面富有层次的细节变化。


南银大厦,图片源自网络。


南银大厦简括的建筑形体变化,和其斜对面的中旅大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材料的使用和构造的处理完全是建立在现代建筑美学的基础之上的选择,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即将到来的新世纪的美学风采。在它精巧的门厅里,安置着一尊现代雕塑,据说艺术家来自法国。雕塑是抽象表现主义形式的,自由地扭曲着、升腾着。习惯了具象说教的人们不知道它想表达什么,但就是感觉很舒服,很愉悦。其实这就足够了!


南银大厦中令人耳目一新的现代办公环境是另外一个看点,这是业内人士关心的。有一段时间,从商业公司业主到设计公司设计人员,还有设计专业的师生都在搜肠刮肚寻找社会关系想办法进去参观。第一次走进这座赏心悦目,精致万分的现代建筑时,自己被震撼得厉害。它的材料运用,技术集成和细节处理一气呵成,令人赞叹。这是一座内外透明的建筑,给正在启蒙中的我全面展示了晚期现代主义建筑诗意和浪漫的一面。


南银大厦,图片源自网络。


06
不断增高的地标大红灯笼高高挂


中央广播电视塔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中路西侧,航天桥以南。它东临玉渊潭和钓鱼台,南望公主坟,北瞰阜成路。实际上由于它的一枝独秀,在北京当是想看哪看哪!


中央广播电视塔,图片源自网络。


该塔始建于1987年1月,由于其目标高远,要跻身世界高塔前列,是个引起全国人民关注的项目。高度总是和难度成正比,和速度成反比。该塔施工中使用了滑模混凝土技术和内爬式建筑机械设备。最终于1994年9月建成,10月1日正式开放。中央广播电视塔占地15.4 公顷,高386.5米,加避雷针总高405米,总重5万吨。


这个高挑着中国灯笼的高塔一直称雄于20世纪北京城的天际线,引人注目。在西三环一带行驶的人们不自觉地会为之侧目。站在香山上眺望北京城时,它俨然一枝独秀,屹立在这块腹地平原,向莽莽苍苍的大地宣示着人类的主权。芸芸众生也都希望能换个视角回望当下,登塔活动开放之后,每天登塔人群排成的长龙一直会延伸到三环路边。晚上效果更好一些,一只大红灯笼高悬在北京西三环外,任凭风吹雨打,岿然不动。


中央广播电视塔,图片源自网络。


1987年我曾造访过刚落成的西苑饭店顶层旋转餐厅,友好的酒店管理方安排我们一票大三的学生们沿窗就座,并赐予可口可乐一听。旋转餐厅启动后,真是百感交集,一是旋转的建筑颠覆了我的建筑观念;二是俯瞰人间的感觉真是不一般,会产生一种非同寻常的视觉感受,并伴有少许盲目乐观的情绪滋生。登天的幻觉是人类造塔的根本性动力,无法阻挡。


西苑饭店,顶层为旋转餐厅,图片源自网络。


同年,中央电视塔——这座20世纪北京城天际线的王者开始建设。十年之后,我在它脚跟处,紧邻昆玉河的一个院落里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那时曾有神秘兮兮的风水先生告诉我一个秘密,他说高塔乃是汇聚能量之地,守着它自有机缘。于是自己每日里一边心安理得地“守株待兔”,还时不时仰望一下那直冲霄汉的高塔。我一度经常去位于238米处的旋转餐厅吃饭,为了防止高空抛物,吃饭前需要做安检,包里的东西要悉数拿出来检查。不知经营者怎么想的,餐厅居然是一个自助火锅。沸腾的汤锅并没能把云中就餐者的情绪调动起来,只记得那个火锅店的品质总让我想起绿皮火车上的餐车。质量一般的肉片,不够丰富的配菜,四下流窜的羊汤味道。后来我想这个硕大的红灯笼内要是有一款烛光晚餐该多好啊!


后来我发现每到晚上总有一只大鸟在围着塔身上下翻飞,它那一对扑闪的翅被塔身下的投光灯照亮着,并在塔身上投下一道道虚晃的暗影,最终会突然隐没在那个粗壮有力的塔身中,它就这么没了,不知去向……


07
不断增高的地标不屈的中服大厦


中服大厦曾是90年代大北窑十字交叉路口的地标之一。建筑高126米,共27层,也曾在CBD算得上一号在列的高层建筑。它位于京城道路交通系统的节点,所镇守的大北窑十字交叉路口,是北京最为繁忙的交通节点,围绕着它尽是庞大的建筑群和林立争雄的超高层建筑。在这个路口,中服大厦是一座多功能服务的写字楼,代表着本土精神勇敢的对峙着美籍华人设计的摩托罗拉大厦,法国人设计的国贸中心,日本人设计的建外SOHO……


右侧有塔尖的建筑为中服大厦,lugebeta拍摄。


中服大厦的造型语言比较混沌,不太好概括它究竟是哪一路子货色。大厦外观造型像个火箭,圆筒形塔身,尖锥形塔顶。在塔身和塔尖之间还有一圈拱廊,由连续性的尖券组成,既不是哥特形式的,也不是伊斯兰建筑的;塔身的局部使用了当时时髦的宝石蓝镜面玻璃,其余为白色面砖。这么做的原因我猜测或许是因为经济,而智慧则来自拮据时代的传统生活,即最大程度地在维持体面的状态下将节俭进行到底。还记得6、70年代盛行的假领子吗?那是一种把后背和袖子完全省略的一种衬衣款型(也叫衬领)。中服大厦就是这样,它把贵重的材料贴在最显著的面子上,在这样资本汇聚显摆财富的敏感地带,保持了基本的尊严感。


中服大厦,图片源自网络。


中服大厦是一座真正接地气的设计,它的造型语言虽然含混不清,但是敢于“亮剑”,有几分混不吝的英雄莽汉的粗糙气质。它的室内设计也是如此,材质选择和造型方面虽平铺直叙,但实实在在,令人感到舒服和自在。不大的门厅里居然设置了自动扶梯,每到中午和黄昏饭点儿,会将滚滚人流载向楼上的重庆风味菜馆。


如今这一带的城市天际线已经和曼哈顿不相上下了,超高层建筑如叠嶂的山峦,一座挨着一座,一座反衬着另一座。有一天我驾车从北向南由东三环高架桥上路过此地,惊讶地看到这个火箭似的中服大厦,依然挺立在一大批超高层建筑落下的阴影中。看得出来,它人小志气大,永不言败!


左侧有塔尖的建筑为中服大厦,图片源自网络。


北京城90年代的那一批高层或超高层地标建筑,个个背后都有着生动的故事和非凡的壮举。那个时期的每一个高层建筑的筹划都意味着冒险,意味着引领风骚的冲动;而它们的建造过程更是意味着各项挑战,从技术到管理,从设计到工程。因此,它们对形态的选择都是严肃的和审慎的,因为它们既是地标又是靶子,需要承受从专家到大众的各种批判。它们在那个时代的表现也都可圈可点,绝不仅仅是城市空间意义上的标志性,还有文化上的引领和启发,更是一个个市场经济快速运行中的起搏器,在一部部电梯上上下下中给白领们打气,给市场不断地注入能量。






四面空间艺术中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建设艺术咨询研究所




特别鸣谢

深圳市为爱设计有限公司




长按关注四面空间
一面自我  |  二面周遭三面历史  |  四面未来






更多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010-62798806

官方邮箱:cicasudan@126.com

微博:苏丹_TsinghuaUniversity

抖音:四面空间(1818422922)




   往期文章精选↓关注四面空间→阅读更多原创


内部和外部的电影——光华路旧事之十一●工体记忆——光华路旧事之
一个环艺设计学生的非遗路
在虚拟世界中不断狂奔——人工智能在科幻电影中的演进(下)●电影中生产的人工智能文化——人工智能在科幻电影中的演进(上)●90年代的时尚——光华路旧事之九
勾魂的军勾践踏下的青春——光华路旧事之八难忘的堂食——光华路旧事之七横竖都是个吃——光华路旧事之六
白话大白楼——光华路旧事之五
呼叫与被呼叫的机———光华路旧事之四
六号楼里尽朝晖——光华路旧事之三●圈内圈外——光华路旧事之二故人如故今有几——光华路旧事之一从画室到规划院——我在5个“单位”染上“批判味”●祖籍——看不见的故乡非遗新国潮,口罩亦摩登——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粤绣项目创新成果先睹为快 断裂:中世纪的抓光装置
抗疫异情——个人认知的集体胜利
大江东去——《我的大学系列》番外篇终结章庙从海上来墨索里尼的下午茶解密《沙丘》视觉语言现当代艺术博物馆策展与艺术史:三类策略
一个小型现代建筑的非正常死亡事件
现当代艺术展览空间模式溯源——20世纪早期艺术家、设计师的贡献死记的道路,硬背的人生——《我的大学系列》番外篇之十四环艺系的传家宝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8只悬臂椅●两只悬臂椅和它们的野种纪念达·洛查,浅见巴西现代主义四面空间展览回顾:肉之沼泽|SOLO NO.6—傅镭个展第六回设计院中的大生产中国古代建筑的规矩方圆之道    ●创业分享丨大学生创业浪潮中的不死鸟断裂丨中式“西方风情”的文艺复兴“为中国而设计”——平遥城里大变戏
都市照明丨景观形态研究课程汇报
课程中的一次作业
城市永在流逝而影像永生
汽车模型和小人国苗苒回归——从扣子到“扣子”如何超越时间沙从哪里来●上下废墟,艺术家在行动●何为盛宴
●苏丹:我的学生拍电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