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言的“贸易战”,一场永恒的鸡同鸭讲

拨惹尘 鸣岳几时有 2020-09-11

⇧ 戳一下,引发极度舒适⇧


语言“贸易战”一场永恒的鸡同鸭讲


李白的《静夜思》是如何经历三次翻译,变成了“搜捕癞蛤蟆”?

艺术家谷文达如何用《静夜思》揭示了跨语际沟通的不可能?

为什么艺术家徐冰要创造一种英文方块字?

1792 年的英国使团访华如何沦为鸡同鸭讲?

为什么后来基于贸易冲突的鸦片战争必然发生?

为什么禅宗说“不立文字”,又“不离文字”?

为什么说 iPhone 是一部现代《六祖坛经》?

为什么说 0 和 1 帮人类最终修成了“巴别塔”?

为什么说商业互联网正在向社会互联网演进?


本期话题《语言的“贸易战”》


Who's talking


陈鸣 X 岳路平 

“方块字●翻译●穿透力∙语境●肯德基∙小米加步枪∙谷文达●鸦片战争∙徐冰




禅宗里有句话叫“风吹竹林,雁过长空”。


说的是一阵风穿过竹林,它穿过了,可是它什么都没有留下,大雁飞过长空,飞过了,天空还是天空,大雁已经走了。


一旦你拿英语跟人聊这 8 个字的时候,完全就没有了原来的意思,变成了你在描述两个物理现象。


跨语际聊天,比加征了 25% 关税的跨国际贸易还惨烈。语言里含有的价值会被极大地破坏掉。


跨语际交流有乐观派和悲观派。


乐观派认为什么都可以翻译,只要有合格的翻译师、翻译家,就一定能够把意思传递过去。


悲观派就认为翻译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压根就是鸡同鸭讲,永远翻不了。



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翻译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鸣岳,低头思故乡。”原先这诗每一句的字数是一样的,还押韵、有平仄。


最好的英文译本说,明亮的光线 so bright,但 so bright 和“床前明月光”意境上有啥关系呢?感觉就像一匹马在数数,能数到 100 它也不是数学家。翻译得一模一样,它也不是原来的诗。


最刻薄的一种说法就是说,翻译这种东西,翻过去的都是最不值得翻的。



大学者侯世达(Hofstadter)先生写了一本艰深无比的书《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他就非得把中国诗歌翻成英文,而且真的是一个字母对着一个字母,这种尝试到最后,他自己说,实际上好比是在用英文来画图案,就是一幅为了适应方块字整齐划一的对仗的图形画。



肯塔基州炸鸡(Kentucky Fried Chicken)翻过来叫“肯德基”,既是肯塔基州的谐音,听起来又很直接是一个卖“鸡肉”的一个店快餐店,这种就很生动。


但是当年李开复全世界征集 Google 怎么翻译,大费周章,最后让人大跌眼镜叫“谷歌”。微软就属于直译了,没有什么诗意,苹果 Apple 是一个水果,少了烦恼。同样的,中国的“联想”翻译成 Lenovo,也被人嘲笑,说听着像个小点心。


历史上,日本企业最初国际化时,发现东芝、尼康、丰田,很多音是西方人发不了的,他们的办法也很简单粗暴,直接翻成英文可以拼写的东西,比如 TOYOTA。


但是今天的中国很多思维超前的企业从创办的第一天开始,就很重视跨语际的架构了。


比如小米MI,MI是mobile internet的意思,移动互联网。“小米MI”又有“小米加步枪”的梗,老百姓容易理解这里面的“国货感”。


虽然mobile internet和“小米加步枪”压根就不是一回事儿,小米巧妙地用了“双生花”、“双响炮”的手法,从一开始就同时驾驭了两个语境。


而不是像更老的企业是先有中文再寻求翻成英文,或者先有英文再寻求翻成中文。



在艺术圈,大家一直都在反思翻译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最伟大的两位艺术家就是谷文达和徐冰。


谷文达把“床前明月光”用中文刻在石碑上,又把英文译本刻上,再把英文音译过来,比如 so bright 翻成中文的音叫“搜捕赖秃”。最后,又把“搜捕赖秃”用“搜捕一只癞蛤蟆”的意思翻译回英文。


经过三次翻译,一首诗就变成了意义的乱码。


谷文达花了10万美元做了50块碑,就是为了“尬聊”,还全世界巡展。这让大家意识到文化之间的跨语际交流是非常艰难的。


其实道理非常明白,我们此刻不管作为老师、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还是日常与人沟通,你翻译几道、传话几道,一样是根本认不出爹娘出来。


徐冰做得更彻底,他直接用方块字来写英文。


26个字母对应着26组笔划


比如说艺术(Art),它是上面一个人字头,下面放A,放t,看着就像一个方块字。他称之为叫“新中英文书法”,是杂交出来,它看起来是方块字,其实内核是英文。


它产生了两个效果。


第一是美国人终于可以练书法了。之前美国人会觉得,我不认识方块字,我也没有任何动力写书法,但当它是英文的时候,比如当 Jack 也可以变成横竖撇点捺的时候,老外就津津有味地练起书法了。


第二个效果更神奇,就是一个中国人如果不会英语,突然间眼前的方块字,一个都认不出来。


徐冰用这个作品来映射了我们整整一代中国人、中国文化,进入英文语境和进入西方社会的时候的这种终极尴尬。


中国人一个字都看不懂的方块字



如果大家一直玩味这个事的话,你可能够品得出现,现在的中美贸易战,很多时候非常类似于徐冰和谷文达的作品,就是在鸡同鸭讲。


比如说我们的副总理,坐在白宫特朗普的办公桌前面的时候,你知道特朗普在想什么?


特朗普很可能就是在复刻他的《飞黄腾达/学徒》(the Apprentice)真人秀。他的前助理科恩被质询,就说了,特朗普参加竞选的心态就是真人秀,他是以竞选作为广告片,扩大“特朗普”这家公司的名气,一不小心选上了。


但是,中国人如果隔了一个文化环境不见得意识到他各种行为的寓意。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1792 年马卡尔尼带领的英国使团觐见乾隆皇帝。乾隆给他们送了如意,但是他们 get 不到“如意”的寓意,在他们看来就是一块贵重的石头。


随从小斯当东(Sir George Thomas Staunton,1781—1859)后来写了一篇游记,把所有的细节都记下来,你今天去读,会发现,都在间接地预热后来的更大的冲突。


这种不可交流性,代价就是战争,基于贸易的战争。



在跨语际、跨国际、跨代际、跨阶层的交流里,都必然出现这种情况。抓了一只猫,硬往额头上写了一个“王”,称呼它为“老虎”。



NASA 有时候会教宇航员修禅,因为他们在太空很痛苦,长时间就是寂静一片。


但是如果你修过禅的话,你会发现,太好了,这不就是 Meditation 吗?佛教禅宗不就是追求“空”吗?既然你是“太空”,那我就用“空”来对你的“空”。



“禅定”对于现在的西方人来说,如今已经不是不可理解了。乔布斯就是禅宗的信徒,他创造的产品 iPhone 就是一部奉行至简的活的《六祖坛经》。


禅恰恰因为不依赖语言,具备了穿透力。


禅宗说自己“不立文字,不离文字”。它很中立。“拈花微笑”是一种意会,“因指望月、得鱼忘筌”就是用所有的媒介,不依赖于任何媒介。


禅这个东西对我们跨语际的沟通非常具有启发性。不要认为说话或者文字是唯一的沟通和信息穿透的媒介,不说话可能也是,用 silence 来说话。


禅宗具有穿透力的原因,来自于它的开放开源,它允许不同的文化,按自己的材料、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结构、自己的元素来重新解释它。


这个就特别像《金刚经》里面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这个世界上所有贤圣,都可以往模具里面填东西。



战后在美国兴起来一支特别重要深刻的理论体系,就是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Cybernetics),这一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它把“信息”抽出来了,“信息”压过“物质”和“能源”,开始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


我们讲信息的穿透力的时候,一定是信息本身获得了它的主体性。


后来也是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就是保罗格雷厄姆( Paul Graham )的《黑客与画家》( Hackers and Painters )。



它的封面是巴别塔,其实他整本书都在说,通天塔已经建成了,当年上帝不让我们相互沟通,不让信息穿透,这个企图已经消失了。


他说未来的艺术是用代码写的,未来没有艺术风格,只有算法。


另一个人是“中本聪”。你到今天也不知道他存不存在,活着死了,到底是谁这么一个人,他居然创造了一个曾经高达3000亿美元市值的一家公司。做到这一切,只因为代码就是律法(code is law),0和1就是语言。加密无政府主义者们还有一句更加激进的话,叫“密码即手枪”。




我们说跨语际的交流存在“不可穿透”的地方,但类似禅宗这种方式,提供了“文字”之外的新可能。这种可能性又被约翰・凯奇、杜尚、约翰・列侬和乔布斯这些人,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材料,重新组装了生成了很多新的可穿透的方案。


比如约翰・凯奇的音乐没有声音,杜尚提供的艺术品是工业制成品,乔布斯的 iPad 不给提供笔,要你只用自己的手指。


约翰・凯奇的神曲《4'33''》,一点儿声音都没有的乐曲



早期普林斯顿、麻省理工、斯坦福创造出来的,叫“科技互联网”。


今天我们身处的是第二阶段,叫“商业互联网”,把互联网拿来做生意。


第三个阶段就是“社会互联网”,就是真正会有“意义”从互联网产生。比如中本聪的比特币就被《经济学人》杂志叫 trust machine,这台机器是用来生产信任的。


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它信息的穿透力一定就畅通无阻了。



中国人会越来越能够同时驾驭两个语境,就是英文语境和中文语境。但是更高层级的,应该是在“语言”之外找到基础设施,形成完全畅通无阻的穿越逻辑。


就像当年的亚历山大,他把自己的头像刻到货币上,把所有人知道老大是谁,这种手段必须是底层设施意义上的,不是为传播而传播,而是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信息的容器。



鸣岳几时有?

每周四

陈鸣 岳路平

和你说说

流行文化

背后的



往期节目


第一季

 01 全球新款通用神话漫威

 02 “101女团”背后的人设经济

 03 《纸牌屋》和扮演总统

 04 聊起金庸,还有一声没讲完的叹息

 05 双唇上的故宫

 06 城市里的市井温情

 07 《权力的游戏》背后的家族动力学

 08 科幻的生产力

 09 《黑镜》照出的科技副作用

 10 日本超级整理术:无印良品和索尼背后的通用哲学

 11 《小猪佩奇》的中国奇遇

 12 番外 新年电话


第二季

 01 生在中国,人到中年

 02 全球寒门大逃杀

 03 10万+洗劫的低智时代

 04 你用一生买包包,他用一生成为符号

 05 女性在职场

 06 大白话的威力

 07 阿丽塔背后的科技思潮

 08 赏樱背后的日本瞬间美学

 09 与孩子共享一块屏幕

 10 500年前的美学

 11 流浪大师是飞驰时代的后视镜

 12 大师荒芜的时代


第三季

 01 996的全名叫“过劳时代” 

 02 黑洞背后的“版权新经济”

 03 《权游》神剧难再神

 04 中国何时有《复联》?


吃好喝好

才能聊好

本节目由全家爱吃会员店

赞助播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