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贝聿铭一生的双重密码

拨惹尘 鸣岳几时有 2020-09-11

⇧ 戳一下,引发极度舒适⇧



贝聿铭 1983 年获得了第 5 届普利茨克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通常而言,一个奖项的前几届都是开创范式的打样,会定义它的整体走向和风格,可见贝聿铭当时地位之高。


今年是普利茨克奖第 46 届,中间 40 多年里,全球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巨变,从“现代主义”迈进了“后现代”。


从普利茨克奖最近几年的得主来看,兼具两种特点的建筑师比重很高,首先是非白人,其次是要有突出的人文关怀。


比如说日本的坂茂,他主攻“纸建筑”,专门去灾区的难民营盖这种建筑。


所以,当我们说贝聿铭是“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时,首先要理解的是“现代主义”这4个字在建筑领域的含义,他是有多现代呢?或者说,离“现代”是多近,或者离的是多远?


坂茂给灾区做的纸建筑



我们如果非常冒险,用一个非常简单的大白话定义“现代主义”就是:效率和利润。


什么叫效率?我拿到了一块地,你给我盖最大的有用空间出来。什么叫利润?就是我要卖给出价最高的人。


典型的就是川普大厦,我得把能占的上空都给占了,我还得卖给最有钱的沙特人、日本人和后来的中国人。


今天我们去 798,里面看到的大多数建筑是由东德专家设计的“包豪斯”风格建筑,它也是现代主义的。你一进去就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混凝土的、高度冷静的、理性的、功能至上的、利用率最大化的、歇斯底里地把效率放大到极致的那种建筑风格。


798 随处可见的效率至上的包豪斯风格


贝聿铭的偶像叫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德国建筑师,1886年-1969年)。密斯是什么人呢?密斯是包豪斯四大才子之一,也是纽约的大多数摩天大楼的设计师和垄断者,几乎定义了纽约的整个天际线。


有一次密斯在一个派对上见到了贝聿铭,他就说:“我知道你,就是跟犹太开发商一起混的那个人”。


这句话充满轻蔑,算是当众打脸。


设计师分为两种,一种是“唯利是图”的设计师,完全为甲方的意志服务,用尼采的话来说“建筑是权力的雄辩术”。


另一种是为设计而设计的所谓“有理想”的设计者。像柯布西耶、密斯、赖特这些,就觉得我不一定听甲方的,甚至甲方可能得听我的。密斯自己是大师,他看不惯跟商人合作开发利润。




贝聿铭被称为“现代主义”的最后一个大师,是因为他成功成长的时候,当时的学术主流已经开始反思甚至嘲笑现代主义,进入后现代时代了。


但是贝聿铭开辟了一条非常奇特的路径,一路高歌猛进,获得了另一种独特的“后现代性”。


比如说,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虽然设计理念是现代主义的,线条明郎,宏观漂亮, 而且非常实用,用贝聿铭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采光又好,又不占地面空间”。


可它从第一天开始,就因为贝聿铭身上的华人标签,具有多元文化的属性,引发了当时整个法国的讨论。更因为它在卢浮宫,形成了强烈的上下文关系的,玻璃金字塔和卢浮宫之间,也形成了两种意象的冲撞。


法国人的全民大讨论,好比开启了那个时代的一个 BBS 讨论区。


就好像有的人说《蒙娜丽莎》作为一个作品,指的不是那幅画,而是《蒙娜丽莎》这幅画加上后来 500 年的所有讨论,才成为《蒙娜丽莎》这个完整的作品。


曾经被视为极不得体的古怪建筑



“现代主义”的一大特征就是简洁直白,不拖泥带水。有一种形像的通感说法叫做“不口吃”。


比如香港中银大厦。设计的时候它就肩负了一个使命,要把旁边的汇丰大厦比下去。在大部分东方城市,亚洲人首先不是考虑美学,问的第一件事就是“是不是最高?”


这恰是现代主义的强项。


比如纽约,从建筑的角度看,存在着“两个纽约”,“有电梯的纽约”和“没有电梯的纽约”。电梯发明之前的纽约长得很像欧洲城市,有了电梯以后的纽约就“哇啦啦”地往天空冲。


电梯加上抽水马桶,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两颗肾。


很长时间里面,“现代主义”就是为这种“哇啦啦”的实用主义而生的。


是不是最高?


贝聿铭的美学系统其实超级简单,就是密斯的玻璃幕墙,加上柯布西耶的混凝土、钢结构。你想一下香港中银大厦就明白了。


这种美学让一般的老百姓觉得亲近。


比如现在任何一个老百姓到了上海,很容易会想到去登金茂大厦。我总得去最顶层去看上海吧?到日本东京,我要六本木之丘看东京塔吧?我到纽约,要去帝国大厦看纽约全景!到巴黎,我要到埃菲尔铁塔看巴黎全景!


我要射到最高,在顶端俯视这个城市,当时的中银大厦就给人这种这种满足了这种冲动和愿望。所以它是不难理解的。




其实中国的传统美学也比较“包豪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大雁塔就是古代的中银大厦,追求的同样是“手可摘星辰”的感受。


人称“大裤衩”央视大楼的设计师库哈斯,他策展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就专门探讨了中国的“营造法式”,发现我们的榫卯结构跟包豪斯存在很深的共通逻辑。


当时的“营造法式”在朝廷眼中就是为了反贪。因为营造法式把建筑模块化、单元化、预制化了,每座建筑的成本就能算得清清楚楚。


什么级别的官员,建筑体量是多少,都给限好了,就像海军限吨位一样。它又非常类似于乐高玩具,是可量化的。我给你 6 片乐高,你自己搭,你用到 7 片,就僭越了,要砍头。


日本也特别超级喜欢魔术化、模块化,塌塌米都是模块化的,也是乐高模式。




如果我们再看得细一点,会发现,其实“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不足以定义“贝聿铭”。


因为你还得用 600 年“贝家”的历史来看。因为贝聿铭自己和背后的家族都太独特了。


“狮子林”曾经就是贝家的私产,是贝聿铭从小玩耍长大的地方,连乾隆皇帝都羡慕得很。有一种说法是承德避暑山庄就是按“狮子林”的样式来造的。但是建国以后,狮子林就捐给了国家。


贝聿铭 102 岁去世,他恰好也是在全世界设计了 100 零几个建筑,这很有趣。当你把这 100 零几座建筑串联起来,成为贝聿铭的时空轴,你几乎可以看到整个中国的变迁史,乃至文明的兴衰史。


从这个角度讲,“家国不幸诗人幸”,贝聿铭跟曹雪芹还有些许共通之处。


作为承德避暑山庄母版的狮子林



世界文化舞台上的中国顶级艺术大师,他们好像都具备巨大的跨界跨文明的能力。比如说,我们老聊到的徐冰,他会调用儒家、基督教、伊斯兰文明来策展。然后李安也是,对,贝聿明身上也是这个样子。


李安拍《卧虎藏龙》、《断背山》、《少年派的》,他非常不甘于只拍台湾的故事,他早年的中国故事。


贝聿铭也很早显示了他的全球图景和雄图大略,他的作品几乎遍及了全世界的主要的文化场景,版图极为完整。他一生 102 岁,就是构建一个全球版的“狮子林”。


他失去的少年乐园,最后通过这么一个全球时空实践补完了梦想。


所以我们看贝聿铭的一生,他的创作动机,不能只拿“现代主义”去定义和解释。他的密码是双重密码,这里面还有家国情怀在。



白先勇有一次在访谈里聊到一个类似的场景。他回大陆做一场演出,晚上请朋友吃饭,订的地方他走过去怎么觉得这么熟悉,原来是到了小时候的家。如今已经物是人非。


这是中国版的伊萨卡故事,他用一种奇异的方式回家。像贝聿铭以一个建筑师的身份回家的时候,一般的人作为旁观者很难理解他这种痛。


以前诸葛亮写过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当年这是他家的私产,现在他只能为这个地方做装饰。这一切就像一场大梦。



鸣岳几时有?

每周四

陈鸣 岳路平

和你说说

流行文化

背后的



往期节目


第一季

 01 全球新款通用神话漫威

 02 “101女团”背后的人设经济

 03 《纸牌屋》和扮演总统

 04 聊起金庸,还有一声没讲完的叹息

 05 双唇上的故宫

 06 城市里的市井温情

 07 《权力的游戏》背后的家族动力学

 08 科幻的生产力

 09 《黑镜》照出的科技副作用

 10 日本超级整理术:无印良品和索尼背后的通用哲学

 11 《小猪佩奇》的中国奇遇

 12 番外 新年电话


第二季

 01 生在中国,人到中年

 02 全球寒门大逃杀

 03 10万+洗劫的低智时代

 04 你用一生买包包,他用一生成为符号

 05 女性在职场

 06 大白话的威力

 07 阿丽塔背后的科技思潮

 08 赏樱背后的日本瞬间美学

 09 与孩子共享一块屏幕

 10 500年前的美学

 11 流浪大师是飞驰时代的后视镜

 12 大师荒芜的时代


第三季

 01 996的全名叫“过劳时代” 

 02 黑洞背后的“版权新经济”

 03 《权游》神剧难再神

 04 中国何时有《复联》?

 05 语言的“贸易战


吃好喝好

才能聊好

本节目由全家爱吃会员店

赞助播出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