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考博学子及博士新生们的一些建议
来源 | 源之小隐
作者 | 冯源
现在进入九月了。九月是学校开学的季节,我的工作也跟着忙起来。
从2012年开始读博到2016年毕业,到毕业后的工作,我这几年没少和博士生打交道。自己要读博、每年面试遴选博士生、帮助博士新生们熟悉环境、时不时参加几个答辩;最后,也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为那些不幸没有坚持下来的博士生们送行。
我平时的工作,也少不了和他们的导师,就是各个专业的教授们打交道。
经过几年的生活,看了不少成败,想写下来一些感受和经验,供踏上这条漫漫长路的同学们参考。
第一,清楚读博士是为了什么。
每一件事,不同的人做它的目的不同。有的人读博是因为有抱负,要为科学研究事业奉献终身;有的人是因为恰好有机会(国内老师推荐、偶然陶瓷到导师),不做白不做,不做也不知道还能做啥;有的是为了赚奖学金(这样的我真见过不少)补贴家用,把读博当成一种工作;有的人是为了当作出国的跳板;有的人为了陪男/女朋友(问世间情为何物)……
总之,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读博,这些目的不分高低贵贱。不论你来的目的是什么,都要清楚你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好好对待读博这件事情。读博,和你做的千千万万其他事情一样,认真做,你必然有收获,但是同时,它也不过就是生命中几年插曲,如果一旦不成功,不必哭闹上吊。
博士学位没拿到不是什么值得庆祝的事情,但是也绝对不意味着天塌下来,更不意味着就否定了你这个人的价值。没读下来博士,我觉得和高考不成功比,实在是对生活的影响少很多。
很多机构和研究所都做过有关博士生中退的调查。由于样本学校的不同,差别还是挺大的。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全世界范围来看,没读下来博士的人多的是,中退率基本上是百分之三十到五十之间吧。虽然一上来先讲失败听起来有些怪怪的,不过我主要想说的是,放松心态才能更好地发挥。
我非常喜欢的一副漫画。登月是一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完成博士学位是一个人的一大步,对人类来说不值一提的一小步。
有关接受高等教育的各种好处,已经有很多讨论了,这里就不再重复。这里只想说一条比较实在的:我的感受是,有了一个博士学位,其实是给自己的人生多一个选择。我觉得人生在世,走投无路真的是最悲哀的光景。因为走投无路,所以只好强迫自己接受自己不喜欢的生活方式。不可否认,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是活在囚笼里,每天要做着自己并不喜欢但是无奈不得不为之的工作。有一个博士学位,在为自己多争取一点点自由的时候,可能性会更大一些。如果你真的是旷世奇才,那么你争取到接近无限自由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就比那些虽然才高八斗,但是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的人多上一大截。
第二,了解你读博期间最重要的人:导师。
无论你是在哪儿读博,导师都是你读博期间最重要的人。和什么样的人结婚能够严重影响你的生活质量,同样,跟什么样的导师读博,也严重影响你是否能顺利毕业,甚至是你这几年的生活质量。
人们对大学教授有很多的标签。他们的特殊之处是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成为某一个小小小小领域的权威。同时,又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非常尊敬老师,因为老师不仅仅是有知识,而且更是道德的化身,所以充满了期待。但是据我这么多年观察,一个人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否一定等于拥有至高的道德,我不敢苟同;一个道德上很不怎么样的人是否能把学问做好?这也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回答的。但是我可以说,学术界里,书可读人不可交的人不少,同时,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人也很多。
我想说的是,请记住,老师、导师,首先也是人。只要是人就是有限的,就是不完美的。你的导师会在非常大的情况下影响你读博的感受,甚至是否能顺利毕业。有的导师一打一打地收学生,毕业相对容易,但是不能全都照顾到;有的导师宽进严出,对学生非常苛刻;有的导师对学生很负责,但是没什么资源弄不来项目经费。
学术界不是象牙塔,也有高中低不同的生态环境,找对象时候讲究门当户对,其实找导师也一样。最好的不一定就是最适合你的,没有惊人的才华,也hold不住大牛啊。另外也要从导师的角度说一句,这几年也见到不少被学生坑的导师,所以其实导师们选学生有时候也是有风险的。谁都希望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如果收了奇葩学生,导师也是很痛苦的。
学生们心目中的教授:“咱们要写一篇发《自然》的稿子,然后咱们要这么干这么干。”
教授心目中的学生:“我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自然》上了,我把你列为共同作者了。”
因此,读博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管理导师。不要干等着导师给任务,等着导师告诉你该做什么。这一点在文科博士上尤其明显。我见过太多的例子:文科的同学等着老师布置任务,一等就是一期花开花谢,觉得老师根本就管他;而老师那边一拍脑袋说,我还有个博士呢,TA怎么消失了?从来没联系过我?这个学生看来并不严肃认真。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先写一些例如自己的研究计划、设想等等发给老师,然后定期约他讨论。重要的是,要能掌握自己写论文的节奏,而不是一味地傻等。
第三,一些重要的基本功别偷懒。
人生在世,总是要靠一些本事立足。想要把本事练好,相应的基本功一定要踏实。很多人出于懒或者侥幸的目的想走捷径,但是有些事情就没捷径,所谓的捷径都是弯路。我认为不论什么科目,两个基本功很重要,一个是学术写作能力,一个是逻辑思维能力。
和其他的博士同学谈过,中国的教育中其实对学术训练这一部分很欠缺,这其实反映了思维方式的不同。我在阅读日本和韩国学者写的文章的时候,其实和中国学者的风格都比较相近。而欧美的学术文章则是另外一套行文方式了。这就说明本来东西文明在一些世界观和考虑问题的方法上就是有差别的。我认为东方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从大到小,而西方的思维方式则是以小到大。不去深究哪一个更好,既然出国读博,就要苦练学术写作。这一点对于中西方教育差别较大的文科同学尤其重要。
如何把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阐述明白,要有一定的逻辑在背后支撑,而不只是单纯知识的累积。毕竟,我们所做的这一篇论文,要展示出你对于一个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而非简单地用碎片化的知识去描述。
我个人在整个读博过程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去主动地思考一个问题,而非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因此,要常阅读、常讨论、常写作。写作本身就是一个促进思考的过程,它能让你沉淀自己的思路。觉得写论文很痛苦?别着急,你会发现改论文更痛苦……
第四,请拥抱每一天的生活
读博是清苦的。文献汗牛充栋,论文无从下手,爱情没有着落,钱包捉襟见肘。在荷尔蒙最旺盛的岁月,有这么一小撮人选择了这一种有些苦修的生活。一个坏消息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毕业和什么时候毕业,另一个更坏的消息是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学术界的饭碗越来越难端,这个在欧美可能比在国内更甚。国内的工作机会是多与少的问题,欧洲可能就是有与无的问题了。这一点大家都晓得,因此不少人过得愁眉苦脸。读博读得抑郁的、疯掉的、自杀的、怀疑人生的、大小病缠身的都听说过或者见过。自己读博的时候大部分也是这样,时差都在焦虑和惶恐中度过。现在回头看来,理解那时候的自己,但是觉得真傻。
这张也经典:PhD=Permanent Head Damage。
博士学位=永久性脑损伤
不管怎么说,好好拥抱自己的每一天吧,毕竟日子是自己的。有博士学位的人至少饿不死,至少受人尊重。除此之外,好好享受每一天的生命,好好珍惜身边的朋友,好好体会当地的文化。别天天闷在宿舍里抽烟喝酒撸管打游戏,黑白颠倒面黄肌瘦。
希望四年或五年以后,当年懵懂来到异国校园的你们,身心健康地顶着博士帽离开!
推荐阅读
法学博士发多少篇论文才有毕业资格?40所一级学科博士点院校统计表发布
关于公示2019年度东南大学新增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的通知
800余则法学期刊征文、会议通知、论坛综述、评选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