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家马金萍:夜访仙人洞

马金萍 文学沙龙 2023-09-03

夜 访 仙 人 洞随 笔


马金萍


      与作家、书法家于秀溪在仙人洞石碑前合影;道士们在演练法事音乐。



      我此次来九江,是应我的好朋友于秀溪大哥之约,来参加庐山仙人洞的一个法事活动的。秀溪大哥早年曾在京城做过《连环画报》的主编,也曾以业余作家的身份创作过许多长篇小说,有的小说竟然还畅销了一百六十万册,比如被评为“新时期第一届全国儿童文学作品金奖”的《哪吒传》,曾影响了几代人。秀溪身居天子脚下,自幼长在皇城根旁,见惯了太多太多的世事沉浮,人生苦乐,大都市的嘈杂与喧嚣,使得他很难静下心来去专心致志的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因此退休之后,这个人称“于爷”的“京都真人”,凭着一手飘逸洒脱独具风格的书法手艺,开始云游四海闯荡江湖。先是南下潮汕,后又到江西瓷都,玩遍华夏大地,最终却在庐山脚下的九江落下脚来。他所以要在九江落脚,逍遥余生,那是因为十几年前,他偶然认识了一个名叫叶至明的道长,这个叶道长便是庐山仙人洞道院的洞主和住持,他也是偶然间看见了秀溪大哥的书法和撰写的诗词楹联,非常欣赏,于是怀揣钱款,千里迢迢专程跑到北京去请秀溪大哥为他们修炼悟道的仙山洞府题写楹联。秀溪大哥烧水煮茶,与道长说天论地,竟夜长谈,之后饱蘸浓墨,信笔拈来。什么“切割阴阳知昏晓,细论天地道黑白”;什么“悟道访贤德为最,修身养性品自高”;还有什么“人生得知己,胜似做王侯”“拂云见雨风来早,揽月无尘意未迟”等等等等。这些楹联诗词,都是秀溪原创,绝不抄录他人。叶道长边看边拍案叫绝,于是奉上不菲的润笔费给秀溪大哥,作为报酬。不料却被大哥一口拒绝:钱,我分文不取,只想交你这个朋友。于是二人成为莫逆。之后,叶道长多次约秀溪上庐山游玩,却都被秀溪大哥婉言拒绝。一直到某年的夏天,泰国淡浮院院长、潮商老板李闻海做了一尊吕祖之塑像,不知道供奉在哪儿好,给秀溪大哥打电话征求意见。大哥说,庐山仙人洞乃是吕祖修炼成仙之地,供在那里最合适不过。于是,一分钟敲定此事。吕祖的巨大塑像,穿山越水,历经万险千难,终于运到庐山仙人洞,供奉在那里。秀溪大哥也因此与庐山结缘,从此成了庐山常客。今年的4月13号是吕祖塑像安奉在仙人洞十几周年的纪念日。李闻海先生亲率泰国一干信众来庐山参拜祈福。秀溪大哥约我过来,就是来参加这个活动的。

      中午我们上山的时候,雨就一直在下,虽然淅淅沥沥的不是很大。但远远望去,庐山的云雾却已经弥漫开来把大山给笼罩住了。毛泽东曾有诗云: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也就是说,弯曲的庐山盘山道有四百多个弯。在这雨雾弥天的山路上开车,着实让人有些害怕。但是,给我们开车的是九江采桑书院的女院长,她可是个开车的高手,一路上虽然能见度很低,上山下山的车辆也不少,但她的车速一直不减,越野车在缭绕的云雾之间犹如一条在水中穿梭的鱼儿,灵活自如的朝山上游去。遗憾的是,由于雨雾弥天,看不清山路两侧的景色,真真是应了苏东坡的那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

      但也有例外,车子开到半山腰的时候,忽然一阵山风吹来,吹开了漫山的迷雾,云雾在天幕上形状怪异,形成了极其壮丽的景观。山上的各种花草树木沾着濛濛的雨雾苍翠欲滴。其情其景甚是壮观。上下山的许多车辆都纷纷停下,人们争抢着下车拍照。我们自然不能免俗,也把车停在路边,用手机拍下了那转瞬即逝的庐山美景。

      车子开到山上牯岭的时候,才五点多钟,要是平时,天还没黑。可此时因为下雨,浓云蔽日大雾弥天,山顶上已经黑漆漆的了。仙人洞现任主持王道长领着她的两个师兄师弟在饭店等候着我们。王道长是个女道长,她的师兄弟们也都是女的,还有两个女孩儿,是她们道观请来奏乐的乐手。一个是拉二胡的,还有一个是弹琵琶的。我们登上庐山的这顿晚餐,就是在这几个女道士和那两个小美女的说说笑笑中度过的。

      席间我们才知道,吃完饭她们还要排练,得知我曾写过歌词,对文艺似乎还略这一二,于是王道长就盛情约请我们晚上过来喝茶聊天。正好我也想借此机会看看仙人洞的真面目。说实话,当初我之所以一口答应秀溪大哥来庐山参加这个活动,就是想亲眼看看这个被毛泽东誉为险峰上的仙人洞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现在终于梦想成真,而且道长还亲自约我过来喝茶,我岂有不答应之理?于是,尽管知道外面下着大雨,还是一口应承下来。

      吃完饭回到下榻的宾馆,安顿下来之后,采桑书院的陈院长就开车拉着我们冒雨往仙人洞驶去。此时的雨愈发大了,牯岭镇已经是大雨滂沱水流如注,路上的积水几乎没脚。陈院长把车停在仙人洞道观内部出入的一个小圆门的门口,然后用手机当电筒,冒着大雨蹚着水流跌跌撞撞沿着台阶上岗下坡亦步亦趋终于来到了洞口。由于天黑,洞内没有灯光,只有吕祖塑像前的香案上亮着两只蜡烛。我们几人都把手机的电筒打开,在仙洞内转了一圈。这个仙洞大约能有三丈余深,两丈多高,是一处天然岩洞。仙洞的洞口,覆盖着一块巨大的岩石,这块岩石名叫“佛手岩”,仙洞门口,有天然泉水哗哗流下,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旁边的岩石上刻着三个鲜红的大字:佛手岩。

      据说,这个仙洞乃是吕洞宾修炼成仙之地。清朝初年,曾有僧人在此住持,一直到清嘉庆年间,才有道士来此修炼悟道,并专门在仙洞内辟一纯阳殿来供奉吕祖。这样一直延续到光绪末年,有一个叫静阳子的长安道士在仙洞的左侧又修建了一处老君殿。因为吕洞宾是被太上老君给超度成仙的。又对纯阳殿进行了修葺,还增建了一处藏经阁,并把此洞正式命名为仙人洞道院。就这样带带拉拉一直到了1951年,当时的主持张理松又对老君殿进行了修葺。并在“文革”中把它交给了当地的园林部门管理。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的1988年才又重新交还给道教界管理。并作为道教活动场所重新对外开放。1998年,当时的仙人洞住持也就是秀溪大哥的朋友、现任王道长的师傅叶至明道长自己募集资金,重建老君殿,使得这处人文圣山上的洞天仙境终于焕然一新,香火鼎盛。

      借着手机电筒微弱的光亮,可以看见洞内有一滴一滴的乳泉浮空而落,后来我才知道,那就是著名的“一滴泉”,泉下有一水池,水池四周围着栏杆,石壁上刻凿着“天泉洞”“静善泉”“洞天玉液”等红色大字。据说,洞门之外还有一处岩石形似蟾蜍趴卧在峭壁上,石壁的缝隙有一古松,俗称石松。但由于天黑,用手机电筒上那微弱的光亮是难以看清的。

      在石洞内转了一圈,然后来到洞府旁边的门前敲了敲门,很快,里面便有一道姑把门开开了。只听见屋子里仙乐声声,歌声入耳,我们沿着狭窄的楼梯来到楼上,那两个被王道长请来奏乐的女孩正弹拉着乐器,在给两个唱歌的道姑伴奏。我就问王道长,这是什么音乐,王道长说,这是他们全真教传留下来的全真正韵谱集,音乐缥缈悠长,有的地方似乎有点黄梅调的味道,音乐很好听。因为我对道教音乐没什么研究,因此不敢妄加评论,只能侧耳倾听,并不时地跟道长品茶聊天。道长给我们煮茶用的是庐山泉水,水质甘甜,茶叶是庐山云雾茶,茶味绵长。王道长谈古论今,说诗论画,很是健谈。王道长说,他们全真教是道教的主流教派,被奉为“太上玄门正宗”。创建者为王重阳。所以叫全真教,是为了全老庄之真。本教派的宗旨就是苦己利人。他们深刻地继承了传统的道家思想,提倡三教平等,并将科仪、戒律、符箓、丹药等道家文化瑰宝重新整理,为今天的道教奠定了根基。王道长说,全真教倡导道士出家必须住宫观,住庵修行,“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我曾听秀溪大哥零零散散地给我讲过,说这个王道长的师傅叶至明道长,曾在大西北的敦煌苦修;大哥说,叶道长当时一个人在一个荒凉破烂的道观内,周围几乎没有村庄,没有人烟。冬天大雪封山,吃不上饭那是常事,附近有好心的百姓给他送饭,因为无路可走,只能把馒头放在几里外的路旁,等天道好点,叶道长出去把那冻馒头取回来饱腹充饥。渴了,就用化开的雪水解渴,饿了就啃那些冻馒头。他在西北荒漠整整苦修了七个年头。如今叶道长已经不在了,仙人洞的主持已经传到王道长他们这一辈了,他们还在秉持着道教的本真,传扬着道教文化。王道长之所以这么喜欢跟我们品茶论道,其实就是想通过我们把道教的文化广泛流布,把仙人洞的文化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庐山仙人洞,了解庐山仙人洞。

      说起来,庐山仙人洞的名气太大了,它名气所以大,是因为当年毛泽东曾写过一首七言绝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有毛泽东给这个仙洞做广告,它想不出名都难。如今,仙人洞每天游客络绎不绝,香火钟磬常年缭绕山间。它已经成为庐山这座人文圣山上的一道最具代表性的最有特色的景观了。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修道,人这一辈子怎么过,怎么做人,那是需要修炼的。只有潜心修炼,才能悟得大道。所谓大道无形,就是在不知不觉中一个人的品质修为就全都显露出来了。

      庐山茶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肺腑,道家乐净化着我们的七魂六魄,不知不觉,已经接近子夜了。那个一直在不停地唱着道歌的王世一道长嗓子都唱哑了,打扬琴的道姑和拉二胡弹琵琶的女孩儿也都露出了倦意,我知道我们该告辞了。

      此时外面的雨还在下,整个庐山已经淹没在黑暗之中,我们走出洞外,山风飒飒,夜雨濛濛,天地之间,一片混沌。只回响着风吹山林雨打岩石的声音。我们顶着大雨回到了下榻的酒店。那晚上我怎么也睡不着了,在床上辗转反侧,懵懵懂懂的竟有几句打油诗涌上心头,现录在这里,权作是这篇短文的结尾吧:

     (1)

      庐山道士在山崖,几卷经书一杯茶;

      洞天仙境悟大道,笑看红尘桃李花,

     (2)

      剑胆琴心任飘零,大道通天随意行;

      写诗作画抒胸臆,读经练字净魂灵。

     (3)

      洞天仙境雨亦奇,烟云缭绕化虹霓;

      道法自然真理在,游戏人生路不迷。

     (4)

      门前泉水煮清茶,轻抚瑶琴看烟霞;

      仙人洞里来修炼,悟得大道即是家。

2018年4月中旬写于长春净月堂



       作者简介:马金萍  男。民族,汉。本名马金平,笔名有马金萍、司马荒原等。吉林扶余人。文革后期毕业于吉林省扶余县第一中学。后因前途渺茫,遂入伍戍边,曾先后在在陆军40军120师360团一连当兵,后被选入360团文艺宣传队,因创作上取得的骄人成绩,两年之后又被调至120师文化工作队,先后任创作员、创作组长。转业后,被分配到吉林省扶余县戏剧创作室,任创作室主任。1991年进入中央戏剧学院高级进修班代职进修,主修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编剧,同年结业。1992年调到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任编剧、艺术室主任、艺委会主任。系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理事、二人转艺术研究会秘书长等闲职。马金萍创作的歌词《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孙连梦演唱)、《咱们屯里人》(赵本山、刘德华等演唱)、《老家大东北》(火风演唱)、《东北二人转》(小沈阳、沈春阳演唱)《永远伴随你一生》(阎学晶演唱)《情满西厢》(阎学晶演唱)《蓝河遗恨》(阎学晶演唱)《回杯记》(阎学晶演唱);(《东北人的歌》(王小利演唱)《高粱叶子窄、苞米叶子宽》(衡越演唱)《弹起吉他唱起歌》《努尔哈赤的故乡》《黑土地——生死之吻》《东北大粮仓》(日本、韩国等电视台多次播出)等,在国内外流行歌坛影响巨大。除歌词创作外,他的主要影视作品有:20集电视连续剧《海风吹过的乡村》、三集贺岁片《讨个老婆过大年》之《四喜临门》;10集电视系列剧《缴枪不杀》、电影剧本《镜泊湖的枪声》(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电影剧本《代乡长主政》(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48集东北风情电视系列剧《拉拉屯风情》;30集电视系列剧《恭喜发财》(与人合作)等;参与策划、创作的影视作品有百集系列剧《北方故事》(吉林电视台);千集网络微喜剧《关东微喜剧》、《荒唐县令》;网络电影《东北赌途》《东北山炮》;东北风情纪录片《关东大喇叭》《龙腾黑土地》等;其中20集电视连续剧《海风吹过的乡村》获1999年度全国电视剧评奖“飞天奖”, 并同时获吉林省文艺最高奖“长白山文艺奖”;创作出版的文学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白色的太阳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人在江湖》(电影出版社)、《黑道生涯》(电影出版社)、《线人》(新文化报连载,电影出版社)、《尘世浮情》(城市晚报连载)、《腐•败》(电影出版社)、《反贪局长自述》(中国电影出版社)、《黑色娱乐圈》(中国电影出版社)、《谁玩谁》(群众出版社)、《逃亡日记》(群众出版社)、《月光花园》《新文化报连载》、《谜底》(时代文艺出版社)、《交易》(新文化报连载);长篇报告文学《与死神搏斗的人们》、《光明行》;中篇小说有《原罪》、《宿罪》、《人欲》、《女犯》、《在掌声中死去的女演员》、《同时出现的三个妻子》、《爱到伤心才是情》、《爆炸》、《横祸》、《伪都》、《八卦》、《断落》、《在极乐园疯人院里》、《狼谷》等六十余篇。其中中篇小说《佛眼》获“关东三宝”奖。《同时出现的三个妻子》获“东北文学”奖。小小说《聋爷》获吉林省建国五十周年征文一等奖。在进行影视及文学创作的同时,主要从事戏剧、二人转、以及歌词和其他艺术样式的创作,出版有《马金萍剧作选》(上下卷);其主要代表作品有大型戏曲《皇帝出家》、《盘丝洞》、小剧场话剧《瀛台落日》、《鸳鸯扣》、《绝响》、《人欲》等。其中《鸳鸯扣》获戏剧文学奖;《人欲》获第四届全国戏剧文学奖优秀剧本奖。二人转、拉场戏作品有《矬乡长》、《挂风铃》、《盘丝洞》、《幸福鸟》、《生财有道》、《二姑爷拜寿》、《孙成打酒》、《济公新传》、《猪八戒照镜子》、《县长赶集》、《徐九经赶店》、《焦大骂园》、《大劈棺》、《劈关西》、《听声》、《招聘记》、《二大妈打庙》、《大炼活人(演出时易名为《顺水推舟》)》《黑吃黑》等150多部,二人转《矬乡长》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文学奖;拉场戏《生财有道》获吉林省政府最高奖“长白山文艺奖”。二人转《挂风铃》、《盘丝洞》、《矬乡长》、拉场戏《二姑爷拜寿》、《济公新传》、《上班》、《珍珠翡翠白玉汤》、小品《杠杆》、《谁帮谁》等分别获国家和省级会演一、二等奖。另外除此之外,还在各种期刊上发表戏剧论文、散文等各种文字数百篇,共发表各类作品1000多万字。《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吉林日报》、《新文化报》、《城市晚报》、《戏剧文学》等多家媒体曾多次撰文刊载介绍、评论他的创作成就。国内50多家出版社编撰的各类人物辞典登载过他的词条。


马金萍往期文章导读

作家马金萍:心灵荒原

作家马金萍:南行诗录

梦回前朝:与古人唱和

马金萍:秋凉几处叹人生

谒南阳卧龙岗诸葛武侯祠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一)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二)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三)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四)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五)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六)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七)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八)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九)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十)


《落花惊梦录》序跋集之一

《落花惊梦录》序跋集之二

《落花惊梦录》序跋集之三

《落花惊梦录》序跋集之四


隐伏在皇城根下的末代皇叔

马金萍:是是非非说浩然

马金萍:远观近看刘绍棠

作家马金萍:丁玲印象

马金萍:满天朝霞唱大风

马金萍:小镇名伶胡静云

田成仁的舞台生涯与荧屏世界

杂议王国维与老舍投水之死

马金萍:母亲辞世周年祭

作家马金萍:二娘

马金萍:我的父亲

马金萍:与孙连梦交往的片段

老康和“大金得胜陀颂碑”

马金萍:“草根郎中”陈六

马金萍:光明使者王恩荣

马金萍:大眼珠子

胡兰成与张爱玲的爱情美梦

马金萍:关于谭静之死

(点名字阅读编委作品)

名誉顾问:杨 炼

总       编:木子(枫叶丹)

编       辑: 阿 静    雪 儿     河汉女

       传: 黄龙  大漠烟云   老道士  静水流深

作家诗人:《作家诗人名录》第八版

总编微信:tiantian19890902

投稿须知

       1、投稿信箱241618280@qq.com 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所有投稿均视为“原创独家授权文学沙龙”(不同意原创授权,请勿投稿)。一周未刊发,可自行处理。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

        2、“赞赏”金额少于10元不结算含10元);超过10元,2/3为作者稿费,1/3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无赞赏则无稿费,文章发表后第四天晚上结算,第五天起,后续赞赏不再发放,不同意此规则者请勿投稿。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3、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不提供制作预览。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4、以上文图马金萍原创授权刊发,版权为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版权问题请咨询张立山律师,微信153524006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