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州味道|陆羽为何在湖州写就《茶经》?

湖州发布 2023-01-12



“学习强国”湖州学习平台、湖州发布、湖州晚报、爱湖州联合推出栏目《湖州味道》,通过个人记忆及研究还原城市现场,展现湖州在历史各阶段的风物、风味、风气和风度。除了邀约之外,也欢迎网友投稿,稿酬从优。稿件可发送至963458800@qq.com ,主题请写上“湖州味道”。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

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

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

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

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

湖州味道㉕


全文11992字,阅读约40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张西廷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中国唐代的陆羽,是世界茶文化界公认的“茶圣”,他在湖州所写的《茶经》,开创了中国茶文化的先河,也使水乡湖州成为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茶人的朝圣地。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公元733年,陆羽出生于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但纵观陆羽一生,基本上都是在江南水乡湖州度过,他的朋友,他的业绩,也基本上在湖州。公元804年,陆羽去世后,也埋葬于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第二故乡”湖州。


妙西村口的陆羽雕像
那么,出生于湖北天门的陆羽,为什么会来到并一生居住在湖州?为什么会在湖州建功立业?且由本文细细道来。

纵观陆羽的青少年时期,应该说,是很不幸,又很幸运的。为什么说很不幸呢?首先,陆羽是一个弃婴,《唐国史补》《新唐书》和《唐才子传》里,对此都毫不隐讳。据传,公元733年深秋的一个清晨,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西郊一座小石桥,看见一个冻得瑟瑟发抖的男婴,心中不忍,把他抱回寺中收养。其次,陆羽相貌丑陋,天生口吃,甚至头上还天生长个肿瘤。所以,智积公在按《周易》定其姓为“陆”,取名“羽”字,“鸿渐”为字的同时,又名其“疾”。当陆羽被智积公委托给当时辞职闲赋在家的李公时,李公又按女儿李季兰的名字,为其取名“季疵”。无论是“疾”,还是“疵”,都是有疾病在身的意思。小小年纪,就患恶疾,并被父母遗弃,您说有多不幸。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陆羽又是非常幸运的。一个无力生存的婴儿,在生死关头,先后遇到了慈悲为怀的高僧、条件优渥的儒者。特别是12岁离开寺院后,在一个戏班里演丑角,颠沛流离,受尽艰辛,却碰到了谪守竟陵的当朝名臣李齐物,并得到其赏识,还被送到火门山邹老夫子门下受业7年,直到19岁那年才学成下山。也就是那一年,李齐物回京,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虽是受李齐物之托,崔国辅与陆羽相识后,却也非常器重,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陆羽离别辞行,崔国辅还以白驴、乌堼牛及文槐书函相赠。虽为草民,却屡遇贵人相救;毫无背景,却多与名流相交。是不幸,却又是大幸。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烽火四起。陆羽随难民,四处流离,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甚至到过巴山峡川。虽是历尽艰辛,却也大开眼界。陆羽考察搜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茶叶产制资料,并积累了丰富的品泉鉴水的经验,撰有《水品》一篇(佚)。
但此时,天下虽大,何去何从?这是摆在陆羽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到湖州!陆羽又作出了精彩人生的重要选择。
大唐贡茶院景区内陆羽阁的陆羽铜像
湖州位于江南水乡,山水清丽,经济富足,民风和顺。《全唐诗》曾有民谚:“放尔死,放尔生,放尔湖州当百姓。”每遇中原战乱,不论豪门,还是民众,过路者、定居者无数。晋时王羲之、谢安等豪门大族,都曾长期在湖州定居、为官。安史之乱后,许多在京城、外地从政、经商的当地人回到了湖州,一大批声名显赫的文人墨客也客居于此。特别是当时的诗坛巨匠、得道高僧、茶界名流皎然,还有与陆羽有姐弟之缘,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齐名,号称“唐代四大女诗人”的女道士李季兰,当时都生活在湖州。大政治家、大书法家颜真卿任湖州剌史期间,更是影响和聚集了全国一流的文化名人,形成盛极一时的“吴中诗派”,使湖州成为当时中国文化人无比向往的圣地。
湖州是中国最早生产和利用茶叶的地区之一,有着深厚的茶文化积淀。有许多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都能证明这一点。
相传,上古治水能人防风氏,深受拥戴,当地百姓曾用橘皮、野芝麻泡茶,为他袪湿驱寒,另以土产烘青豆佐茶。防风偶将烘豆倾入茶汤并食之,尔后神力大增,治水功成。自此累代相沿,蔚成乡风,又称“防风神茶”。
明代周高起《洞山岕茶系》载:“相传古有汉王者,栖迟茗岭之阳,课童艺茶。”这茗岭位于长兴县白岘境北,岭因出茶而得名。
1990年,湖州城西弁南罗家浜村出土了东汉末至三国青瓷四系“茶”字罍,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带有“茶”字铭文的贮茶瓮。
湖州城西弁南罗家浜村出土的东汉末至三国青瓷四系“茶”字罍

三国发明“以茶代酒”的孙皓,长期以乌程侯的身份生活在湖州,东晋吴兴太守陆纳“以茶待客”,清雅之名传扬千古。
南朝时,齐武帝召见武康小山寺法瑶和尚,询问其延年之道,法瑶只答:“每饭必饮茶”。
南朝宋山谦之《吴兴记》载:“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御荈。”温山御荈是浙江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贡茶,也是中国最早的贡茶之一。
难怪陆羽到此,如鱼得水。虽曾多次外出,却每每去而复返。据史料记载,陆羽自至德初到湖州,直到贞元末逝世于湖州,前后长达四十多个春秋。期间,到过或定居过的地方有:浙江的绍兴、杭州;江苏的苏州、无锡、宜兴、丹阳、南京;江西的上饶、抚州以及岭南广州等地。但不论到哪里,都呆不久、住不长。因为在陆羽心里,湖州才是他真正的家。
青塘别业

陆羽在湖州,先后在妙喜寺、苕溪草堂、青塘别业居住。妙喜寺位于湖州西南二十里的杼山,诗僧皎然任主持。至德元年(754),陆羽初到湖州时,有两三年时间都借居在这里。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皎然传》记载:“初入道,肄业杼山,与灵彻、陆羽同居妙喜寺。”
苕溪草堂位居湖州南门外,是陆羽为研究、撰写《茶经》并得到皎然帮助而建造的房舍。陆羽对这段经历,在《自传》里说:“上元初(760)结庐于苕溪之湄,闭门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宴谈永日,常扁舟往来山寺。”是年陆羽28岁。
大历十年(775),陆羽寓于湖州迎禧门(俗称青塘门)外的青塘村。青塘村位于湖州古城西北1.5公里,现为湖州新区。三国吴景帝孙休(256—260)筑青塘,自迎禧门西抵长兴数十里,村因塘而得名。青塘村在弁山之阳,凤凰山之侧,濒临的东西苕溪,汇合后通向太湖。南宋文学家叶梦得有诗云:“山势如冠弁,相看四面同。归乌县门近,苕霅水源通。”唐贞观元年(627),这一带已产桑麻,“蚕桑随地可兴,而湖州独甲天下”“湖州家家种苎为线,多者为布”。所以,《新唐书•隐逸•陆羽传》有陆羽“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的记载。
青塘别业旁的桑苎亭

陆羽定居青塘别业后,李萼、皎然和权德舆等都去过那里作客,经常和主人一起酬唱饮茶,甚至“夜坐道旧”。皎然《同李侍御萼李判官集陆处士羽新宅》诗:“素风千户敌,新语陆生能。借宅心常远,移篱力更弘。钓丝初种竹,衣带近栽藤。戎佐推兄弟,诗流得友朋。柳阴容过客,花径许招僧。不为墙东隐,人家到未曾。”李萼当过殿中侍御,大历八至十一年任湖州副团练。皎然还写了一首《寻陆鸿渐不遇》诗:“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这是一首绝妙的“茶神”颂,使人浮想联翩,有幻化入境之感。
据《全唐诗》,皎然诗中写陆羽住处的还有两首。一首是《春夜集陆处士居》诗:“欲赏芳菲不待晨,无情人访有情人。西林岂是无清景,只为忘情不记春。”另一首是《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士羽青塘别业》诗:“应难久辞秩,暂寄君阳隐。已见县名花,会逢闱是粉。本自寻人至,宁因看竹引。身关白云多,门占春山尽。最尝无事心,篱边钓溪近”。

人的知识来自于实践,“茶圣”首先必须是“茶人”。陆羽能写出世界第一部茶学著作,对人类生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与他自小煮茶、学茶,培养了对茶的浓厚兴趣有关,与他青年时代四处漂泊、学习考察,积累了厚实的知识和经验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他长期生活在自古产茶饮茶的富庶之地湖州有关。
陆羽寓居湖州,经常深入山区,早出晚归,拜泉品茗。正如诗僧皎然所言:“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据传,陆羽曾走遍了湖州的山山水水。除杼山外,主要有弁山、西塞山,长兴顾渚山以及安吉、武康的山谷。
杼山
杼山位于湖州西南,山之阳有妙喜寺,是陆羽到湖州后最早寓居的地方。颜真卿《杼山妙喜寺碑铭》载:“今山有夏王村,山西北有夏驾山,皆后杼所幸之地也。”妙喜寺偏东有招隐院,前堂西厦有温阁,东南有悬岩,旁有钓台。西北有避它城,寺周围芳林茂树,修竹茶丛,悉产茶、笋和丹青紫三桂,环境幽雅,景色秀丽。大历七年(772),湖州剌史颜真卿,邀请陆羽等19名士,修撰《韵海镜源》,当年“夏讨论于州学和放生池,冬复徙于杼山,癸丑之春遂成书,终其事。”癸丑年(773)十月在寺东南建“三癸亭”。
弁山位于湖州西北约9公里,面积约70平方公里,有“弁峰七十二,菡萏开青冥”之称。主峰名云峰顶,海拔521.6米。陆羽对弁山作过详细的考察,在他撰写的《吴兴图经》中,说到弁山“是卞姓居之,故名”,“弁,也作卞,二字通用”等。温山,是弁山一峰,因山有温泉而得名。陆羽曾参阅了南北朝山谦之著的《吴兴记》,在《茶经》中引述了“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御荈”。
西塞山在湖州城西10公里,张志和垂钓处在西塞山北麓苕溪畔。颜真卿大历七年(772)任湖州刺史时,陆羽曾与颜真卿、张志和、徐士衡、李成矩等会饮唱和于西塞山。张志和作为东道主首唱,作有《渔父词》五首,其中一首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当时每人共作5首,共25首。现有张志和5首,其余已佚。
岘山位于湖州城南2公里处,“山之首见曰岘。一出定安门即见此山,故名。”岘山奇崛孤清,风景绮丽。下临碧浪湖,湖中有浮塔,传说随水势涨落而上下沉浮。上有巨石,大如餐桌形状如樽。唐开元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曾孙李适之任湖州别驾,曾率众于石樽上注酒,联句吟诗,传为佳话。并在其上建亭纪念,匾曰:洼樽。“苍石洼樽”是岘山八景之一。《全唐诗》载,大历八年(773),颜真卿与陆羽等二十九人游岘山,并作有石樽联句诗。
顾渚山下大唐贡茶院 应天祥/摄
顾渚山位于湖州市长兴县西北17公里处,海拔355米,面积约2平方公里。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弟夫概登山顾其渚而得名。山南有斫射界,山北为悬臼界,绝壁峭立,大涧中流,茶生其间,尤为绝品。顾渚山有贡茶院,傍金沙泉,水质特佳,其中有清风楼、枕流亭、息躬亭、金沙亭、忘归亭和木瓜堂。湖州刺史张文规讲到吴兴三绝时,有诗云:“清风楼下草初出,明月峡中茶始生。”顾渚山往西北为凤亭山,连接西咽山,因“涧泉北流而西向,峻狭激射呜咽。故名。”中有悬脚岭,“以其岭脚下垂,故名。”“悬脚岭,海拔250米,以分水线与江苏宜兴为界,系古代军事要隘。“系建安二十三年(218)孙权射虎之处”。啄木岭,别名廿三湾,海拔400米左右,分水岭以北属江苏宜兴,“啄木岭与悬脚岭接……山墟名云,其丛薄之下,多啄木鸟,故名”。
顾渚山唐代摩崖石刻

陆羽的足迹遍及顾渚山区的主要山岭峡谷,包括尧市山、凤亭山、悬脚岭和啄木岭的山谷,这一带属互通山脉,与江苏宜兴为邻,它东临太湖,西南峙海拔1578米的龙王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其间峰峦叠障,翠竹丛生,云雾缭绕,溪水潺潺,土层肥厚,具有产茶的理想条件。
陆羽考察顾渚山茶区后,撰写了《顾渚山记》,并按茶叶品质写进《茶经》:“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浙西,以湖州上。湖州生长城县顾渚山谷……”。顾渚山紫笋茶名,源出于此。
紫笋新叶

陆羽还到过德清县武康黄前岭和小山。黄前岭,又名鸿渐岭,下有鸿渐村,相传陆羽考察武康茶区时曾在这里住过。后人为了纪念他,遂以“鸿渐”名村、名岭,至今未改。陆羽还去过与武康紧连的安吉山区考察茶叶,在《茶经》中讲到茶的品质时,指出:“生安吉、武康二县山谷,与金州、梁州同。”
在大量考察的基础上,陆羽在湖州撰《茶经》,并几易其稿。贾晋华《皎然年谱》(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载:“陆羽自至德元年至是年(上元二年)间撰成《茶经》等著作。”就是说,陆羽写《茶经》是从至德元年(754)开始,到上元二年(761)年完成。而这个时期,陆羽刚到湖州,并生活在湖州,生活在苕溪之畔。
陆羽于“上元辛丑岁子阳秋二十有九日”作《自传》,其中说到“著《茶经》三卷。”说明《茶经》初稿写于上元二年(761)左右。
大历湖州茶诗书画雅集
《茶经》成稿后,陆羽听取了方方面面的意见,特别是诗僧皎然的严厉批评,作了多次修改。
第一次修改是在广德二年(764)以后。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提到“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具体指出茶具(风炉)是在平定安禄山叛乱后的第二年,即广德二年铸。说明初稿写成三年后,陆羽对《茶经》作了一次修改,增添了“圣唐灭胡明年铸”等内容。
《茶经》另一次大的修改应该是在大历八年(773)以后。大历十年(775)至建中元年(780),基本上都是在苕溪之畔“青塘别业”完成。据宋代陈师道(1051—1101)见到的《茶经》本子,计有4种,内容繁简不同,尤其是“七之事”,差别更大。可见修改最多的是“七之事”这部分。
原因在于,陆羽在参与修撰颜真卿主修的《韵海镜源》过程中,从中引用了许多宝贵的资料。而《韵海镜源》是大历八年之春“终其事”。《茶经•七之事》记述了历代嗜茶饮茶的名人和典故。其中提到的吴乌程侯孙皓、吴兴太守陆纳、纳兄子会稽内史陆俶、谢冠军安石、武康小山寺释法瑶和河内山谦之等,都是发生在湖州历史上与茶事有关的名人和典故。
可以说,《茶经》是陆羽倾注了全部精力和智慧,潜心研究而得出的结晶,而湖州则为《茶经》的诞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滋润的营养。

陆羽一生,朋友甚多,有“天下贤士大夫,半与之游”之说(周愿《三感说》)。特别是到湖州后,结交的许多朋友,涉及到朝野上下、儒释道各界。
对陆羽茶事活动帮助最大而且情谊最深的自然是诗僧皎然。
陆羽(左)与皎然(右)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唐肃宗至德初(756),陆羽避乱过江南下,经过长途跋涉,来到湖州,当时他年仅24岁,正当风华正茂。
到湖州后首先结识了诗僧皎然。皎然,俗姓谢,名清昼,湖州长城(今长兴)人,是南朝文学史上山水诗一派谢灵运的十世孙,住持妙喜寺。皎然见陆羽谈吐高雅,精经史,博杂学,好诗赋,性嗜茶,两人情趣相投,乃结为忘年之交,并邀请他暂住妙喜寺。《陆文学自传》载:“洎至德初,秦人过江,予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又据《吴兴掌故集》载:“皎然,湖州谢氏子,有逸才,与颜鲁公、于頔诸郡公交,惟陆羽至,清谈终日,耻于文章。”
“上元初(760),陆羽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犊鼻。”(《陆文学自传》)。“苕溪之湄”即苕溪岸边、苕溪之滨;“闭关对书”即关起门来校对书稿。也常与名僧高士往来。“山寺”应指杼山妙喜寺。
严格意义上说,皎然既是陆羽的挚友,又是陆羽的导师,更是陆羽的恩人。皎然是高僧大德,时人称“江东名僧”,又是知名诗人,著有诗集《杼山集》,诗歌理论著作《诗式》。《全唐诗》录其诗作470首。他精通茶道,首倡“茶道”,除帮助陆羽解决生活问题外,还为陆羽提供考察研究茶叶生产的场所,协助陆羽写就、修改《茶经》,并向朝廷推荐紫笋茶和金沙泉,与陆羽一起,垒起了湖州“唐代茶都”的神圣地位。
杼山南麓比邻的陆羽墓与皎然塔
皎然去世时,陆羽住在苏州虎丘。得到消息,即刻回湖,为皎然大师守灵,并从此再无离开湖州。
陆羽在佛教界的朋友,可考的还有道标、怀素等。陆羽与灵隐寺主持道标上人多有交往。宝应二年(763)初夏,陆羽去钱塘考察,就下榻在灵隐寺的西岭草堂。大历十年(775),书法家怀素游历湖州,与陆羽相识并成好友,陆羽为之作《僧怀素传》。
道教的朋友主要有李季兰和张志和。
李季兰,名冶(约730年—784年),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童年即显诗才,后为女道士,在唐朝诗坛上享有盛名。晚年被召入宫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唐诗纪事》有云:“刘长卿谓季兰为女中诗豪。”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李季兰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诗18首。
湖州名人园陆羽跟他的湖州朋友群雕
据传,陆羽幼时曾在李季兰家寄养。一个字季兰,一个字季疵,虽非同胞,却如姐弟。成年后湖州相遇,一个如浮萍,四处漂泊;一个已出家,沦为女道士。但李季兰无疑是陆羽生命中的重要朋友甚至亲人,二人在湖州亲密交往长达20余年。一次李季兰身染重病,陆羽闻讯后,急忙赶往她的病榻边殷勤相伴,日日为她煎药煮饭。李季兰对此十分感激,病愈后特作了一首《湖上卧病喜陆羽至》的诗作答谢,其诗云: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张志和也是陆羽在道教的另一位好友。张志和(约730—810),字子同,初名龟龄,肃宗时待诏翰林,因事遭贬,自此不仕,隐居湖州西塞山,自号“烟波钓徒”。他孤高自赏,不随俗流,长期徜徉在苕溪、霅川的青山绿水之间,过着清贫、隐逸的生活。有一次,陆羽、裴修与张志和—起促膝谈心,陆羽问张志和“孰与往来?”张志和答:“太虚作室而共居,夜月为灯以同照,与四海诸公未尝离别,有何往来?”他们的这种交往和友谊,颜真卿在书写《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中有详细记载。
研修儒业的朋友主要在官场。除了当年帮助他的竟陵太守李齐物、竟陵司马崔国辅外,主要有湖州剌史颜真卿、卢幼平。另有皇甫昆仲、朱放、刘长卿、耿𣲗、戴叔伦、李栖筠等,都是官场显赫人物。
颜真卿是大唐名臣,著名书法家。乾元二年(759)陆羽游润州时拜识。大历八年(773)至大历十二年(777)刺湖州时彼此有密切的交往。颜真卿纂修《韵海镜源》,陆羽为主要参与者。为感谢陆羽,颜真卿在杼山专为陆羽建“三癸亭”,还资助陆羽建成“青塘别业”。
杼山三癸亭
卢幼平任湖州剌史时,也与陆羽有交往。《全唐诗》有《秋日卢郎中使君幼平泛舟联句》《重联句一首》两诗及皎然《兰亭石桥柱赞并序》(《皎然集》卷八)。
陆羽初到江南,结识了时任无锡县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状元出身,当世名士,为陆羽的茶事活动也提供了许多帮助。
杼山雅集(老邓漫画)
另外,陆羽与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王维等也有交往。据记载,贞元元年(785),陆羽在上饶茶山时,来自湖州德清的年轻学子孟郊曾去拜访。这位苦吟诗人吟了一首《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
上元二年(761),王维与陆羽相识于苏州。当时王维在刘长卿府上为孟浩然作肖像画,陆羽应其所请在画上题字,轰动一时。
陆羽与名界人士的交往,既有生活所需因素,更是相互敬重,心灵相通。是共同的经历,让他们相互帮助;是非凡的才华,让他们惺惺相惜;是人格的魅力,让他们难舍难分。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茶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神”,祀为“茶神”。其实,他还很善于写诗,更擅方志。其一生撰写的著作,包括诗、文、志书诸方面。
据《湖州府志》《吴兴掌故集》《嘉泰吴兴志》《乌程县志》《长兴县志》《金盖山志》以及颜真卿在湖州所撰的《杼山妙喜寺碑铭》《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和《项王碑阴记》记载,陆羽在湖州撰写的著作有19部之多。计有《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十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另有《吴兴图经》若干卷、《顾渚山记》《吴兴记》《杼山记》《警年》十卷、《穷神记》十卷、《茶记》一卷、《教坊录》一卷,以及《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和《陆文学自传》等。从题名中能辨出直接写湖州的有七种之多。另外,还为杭州、苏州、无锡等地编写了《灵隐天竺二寺记》《武林山记》《虎丘山记》《慧山记》等多种地方志书。
陆羽在湖州参与的联句活动达15次之多,留下了《三言喜皇甫曾侍御见过南楼玩月联句》《又溪馆听蝉联句》《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与耿湋水亭咏风联句》《联句多暇赠陆三山人》《醉意联句》《恨意联句》《七言重联句》《秋日卢郎中使君幼平泛舟联句》《重联句》《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等。在唐代,这种饮茶吟诗,唱和联句,在文人名流中成为盛极一时的高雅之事,也为柏梁体(汉武帝建柏梁台,命群臣每人咏一句缀成一篇文辞,“柏梁体”因而得名)开创了一条新路。
刘展窥江淮,陆羽还在湖州作《天之未明赋》,表达了他对国家、对人民前途命运的极大担忧。
茶经
《茶经》是陆羽倾注了全部精力和智慧,潜心研究,而得出的结晶。《茶经》不仅是一部茶的自然科学专著,还是一个茶文化宝库。全书分为三卷十章,共七千多字。卷上: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中:四之器;卷下: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阐述了我国南方是茶的发源地,有高达数十尺、两人合抱的大茶树;考证了唐以前对茶的各种名称,从茶的文字名称上追溯了我国茶的历史源流;讲述了茶树生长、种植方法和所处的土壤、生态环境与茶的品质关系,以及茶的功效及负面影响等。
《茶经》二之具,描述了唐代在茶的采摘、制造和储藏所需的十六种工具的样式、规格、材料以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对采茶、制茶过程中的采、蒸、捣、拍、焙、穿、封等七道工艺作了简明介绍。
《茶经》三之造,着重阐述了采茶的适宜时间,气象条件以及选采鲜叶的形状特征。其次详细讲述了成品茶的八种外形特点和茶叶品质关系。陆羽认为鉴别茶叶好坏最佳方法,在于茶农的实践经验之中,即“茶之否臧,存于口诀。”
《茶经》四之器,详细介绍了煮茶、饮茶所用的二十四种器具形状、规格、作用和使用方法;并按用途分为八类;以及煮茶、饮茶的正确方法和原则;还鉴评了唐代各地瓷茶器颜色、优劣对茶色的影响等。陆羽还在风炉的三窗上书“尹公羹陆氏茶”,说明他煮的茶和商代名相尹伊调的汤一样出色。
陆羽《茶经》记载的金沙泉旧址

《茶经》五之煮,着重论述了煮茶过程中炙茶、用薪、用水、烹煮和酌茶等工艺,其中对用水的论述尤为精辟。强调好茶要用好水烹煮,提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观点,是有科学道理的。因山泉之水含多种矿物质且得草木清香,对于人体最为合宜,对煎茶的色、香、味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烹煮,陆羽强调“三沸”:一沸,如鱼目微有声;二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三沸,为腾波鼓浪。唐代文学家温庭筠认为“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只有这样煮出来的茶,才能保其华,观其色,品其味。陆羽说,真正的好茶,应“啜苦咽甘。”
《茶经》六之饮,首先阐述了饮茶起源于传说中的神农氏,西周有了茶的记载,到了唐代才盛行起来的发展历史。然后讲了茶的品类,如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以及从制茶到饮茶过程,应注意九个较难掌握的环节。有趣的是,唐代奉为上品的饼茶,现已式微,而被贬为“痷茶”,而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饮茶,现今却成为最流行、时尚的饮茶方式。
《茶经》七之事,着重概述了唐代以前有关饮茶的史事、典故和诗歌赋。这一章,陆羽引用了自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有关史记、传记、笔记、诏书、家书、医药书、诂训书、地志和神异小说,以及诗、歌、赋共45种古书的47列茶事活动记载。在列举43名与茶事有关的人物中,不乏历代名人,如西周政治家周公姬旦、春秋政治家晏婴、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哲学家扬雄、三国魏经学家王肃、晋代文学家张载、散文家左思、恒温、孙楚、文字学家郭璞、南朝宋女诗人鲍令晖、史学家山谦之、医药学家陶弘景等。陆羽引证茶事的这些古书,有的已佚失,但通过《茶经》使这些茶文化历史遗产得以保存,所以弥足珍贵。
安吉溪龙梦幻白茶园 何永春/摄
《茶经》八之出,主要概述了全国出产茶叶的区域分布。唐代贞观元年(627)依山河形势之便,全国共设置了10个行政区划的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增为15个道。陆羽《茶经》列举了南方出产茶叶的8个行政区划的道的43个州郡。按现今行政区划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浙江、江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陕西、河南、广东、广西、福建等14个省、市、自治区。陆羽在讲到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五个道时,还列举了产茶的州名、县名和具体地名,还把茶叶品质分为上、中、下、又下四个等级。
《茶经》九之略,指省略。陆羽认为在寒食节禁火之时,或在野寺山园、松林石上、泉涧岩洞等特殊环境下造茶、煮茶可以省略一些加工程序和器具。但是在正式茶宴上,二十四种煮茶、饮茶器具缺一不可,否则会影响饮茶的雅兴。
《茶经》十之图,指用绢素张挂之图。就是把《茶经》内容,写在唐代湖州已盛产的蚕丝织物上面,张陈于座隅,便于人们在品茗的同时,随时记诵对照,以明茶理。
清明时节雨纷纷,安吉白茶采摘忙
陆羽《茶经》具有博大精深的科学和文化内涵,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茶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茶经》首先是一部茶叶科学著作。它不仅涉及到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和栽培学,而且还论述了造茶、烹茶和饮茶的工艺。陆羽用“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橺,茎如丁香,根如胡桃”等形象生动的比喻了茶树的植物学性状。还提出“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说明茶叶品质与土壤和不同的光照、温度、湿度影响有关。在茶树栽培上,如掌握不当,就会出现“艺而不实,植而罕茂”的现象,充分反映了陆羽对茶叶生物学、土壤学、栽培学知识的丰富。《茶经》对茶的采制加工过程使用的十六种器具名称、别称、大小规格和用料,按使用顺序说得相当详尽;对烹茶、品茶的二十八种茶器,也说得尽善尽美。《茶经》提倡科学饮茶、健康饮茶,摒弃不健康的煮饮方法。
《茶经》还是一部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史著作。陆羽在造茶、煮茶器具之一的风炉上画上“巽”“离”“坎”三卦,这是运用《易经》的朴素辩证法观点,形象地说明“风能兴火,火能熟水。”在风炉的另一足刻“体均五行去百疾。”“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我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说明世界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五行”既相生,又相克。相生,相互资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就是相互制约: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些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因素。五行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用以说明脏腑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即把肝归属于木、心归属于火、脾归属于土、肺归属于金、肾归属于水。体均五行去百疾,是说经常饮茶能平衡五行,调和五脏,百病不生,健康长寿。
长兴张岭茶场
《茶经》把饮茶与人品联系起来,说“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主张精细谨慎,俭约育德。如果行为粗鲁,“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饮茶如此,做人同样如此。陆羽十分讲究“天育万物,皆有至妙”的烹茶、饮茶艺术。茶汤之美、茶味之真、茶色之清、茶器之精和精行俭德、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和守正的思想,是中国茶道的真谛,也是陆羽《茶经》的精髓所在。
陆羽《茶经》自中唐问世以来,在全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茶经》也成为历代茶学家和饮者研究和追捧的热点,官方和民间竞相刻印出版,其刻本之多、传播之广,在中国茶史上实属罕见。据陆羽《茶经》版本考:宋代有《百川学海》本、《新唐书》《读书志》《书录解题》《通志》《宋志》载本。元代有《说郛》本。明代有《唐宋丛书》本、《百名家书》本、《格致丛书》本、《山库杂志》本、《五朝小说》本、《桑苎庐》本、《郑煾》本、《明王圻稗史汇编》本、《明万历程福生》本、《万历孙大绶》本。清代有《唐人说荟》本、《唐代丛书》本、《仪鸿堂》本、《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本、《清抄本》等。近现代有《鲁迅抄本》、《黄墩岩中国茶道》本、《古今图书集成》本、《汉译茶叶全书》本、台湾张宏庸《陆羽全集》本、台湾朱小明《茶史茶典》本、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本、蔡嘉德等《茶经语释》本、周靖民《茶经校注》本、邓乃朋《茶经注释》本、傅树勋等《茶经译注》本等,共有41种刻本。2000年,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为纪念陆羽诞生1200周年,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对照诸多版本校对,印刷《湖州茶经校本》。
顾渚山下建造的大唐贡茶院景区
《茶经》在十五世纪就流传到国外,日本就有《江户》本、元禄《和》本、《宝历》本、《天保补刻》本、永安《茶经详说》本、昭和《三笠书房》本、昭和《茶经评释》本等。
二十世纪以来,陆羽《茶经》陆续被译成日、韩、英、法、俄、德等国文字,在世界广为传播。日本国会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图书馆及民间《茶经》外文藏本也有34种之多。1928年《茶经》被编入英国大百科全书。
英国茶学家C•R哈佛博士在《茶叶制造》一书中说:“将茶叶冲泡作为饮品是有悠久历史的。第一部权威的茶叶书——《茶经》是中国陆羽的著作。”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中写道:“陆羽著第一部完全关于茶叶之书籍《茶经》,于是在当时中国农学家以及世界有关事业者,俱受其惠”,“无人能否认陆羽之崇高地位”。韩国茶学泰斗金明培教授著《韩国的茶诗鉴赏》中不乏赞美陆羽和《茶经》诗句。如“澄心堂老知茗品,寄与犹奇紫笋珍”“谁持三碗寄卢仝,更将绝品夸陆羽”。
吴兴埭溪茶山 庄新民/摄
韩国茶道协会会长郑相九教授怀着崇敬的心情说:“陆羽是一位伟大的‘茶圣’。他著作的《茶经》是前无古人,后来的也很少能超过的杰作,在世界茶文化史上有很大的贡献。陆羽不仅对中国茶文化,而且对韩国、日本的茶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三个国家的饮茶人都敬他为‘茶神’。”日本茶之汤文化学会会长仓泽行洋在《“茶道”考》中说:“陆羽撰写了世界最初的茶学著作《茶经》,陆羽的茶法与他同时代的人称之为‘茶道’。日本茶道其实是以中国茶道为母亲,出生后东渡日本,如今已长大成人的中国茶道之子。”日本京都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竹内实考察湖州陆羽茶文化遗迹时,盛赞湖州“风景真美”!他说:“陆羽曾经在湖州撰著《茶经》,这使人们都知道中国的湖州。”
我国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指出:“陆羽居在湖州时间最长,约有三十多年。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为人民为祖国立下了不朽之功。”并作诗曰:“陆羽茶经世界崇,湖州文化有高功。千年史迹待开拓,树立雄心共研攻。”




来源:湖州发布

制图:张驰虹

编辑:黄娟娟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紫藤花开

摄于南浔文园
南太湖号拍客:林溪钓叟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悦湖”菜单栏,找到“拍客”版块,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