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食货志丨侯杰:禾虫煎蛋(吃遍中国之惊悚篇1)

2017-10-21 侯杰 新三届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侯杰,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从事纪录片工作。


原题

吃遍中国之惊悚篇1

禾 虫 煎 蛋



那年在中山,友人说:来广东必须学会两样东西,说广东话和吃广东菜。


说广东话我理解,的确需要学,太难了。但是,吃广东菜还需要学吗?


“要。”他说。“而且,不比说广东话更容易。”


看我不懂他的意思,他决定带我去“学吃广东菜”。


车停在城南一个灯火辉煌的酒店前,我们走进去。


广东餐馆的店门口是各种食材摊档。海鲜,水产,山珍,蔬菜,应有尽有。我们径直走进去,落座,点了最需要学吃的几样当地名菜。


先上来的是一盘黄黄的,看着像蛋羹,或者叫蛋饼。


这是什么?


这是禾虫煎蛋。他说。


我夹一块到口里,感觉却又不同,蛋里还有东西,软软的,柔柔的,有一股奇特的清香。“里面好像有内容。”我说。


他说,你把鸡蛋扒拉开看看。


我用筷子扒开蛋羹,只见里面藏着一只只的毛毛虫,根根须毛挺立,个个栩栩如生,立时,我的后背生出一种麻酥酥的感觉。


禾虫煎蛋


“天,这是什么?毛毛虫?”


是毛毛虫,也不是,因为和北方的不同。想知道它生前状态是什么样吗?


他带我前往店门口的食材摊档,我看到了禾虫的原生状态,一盆蠕动着身躯的,湿漉漉的毛毛虫。


禾虫的生前状态


这就是禾虫,他说,禾虫是珠三角独特的昆虫,它生长在咸淡水交汇地区的稻田表土层里,靠吃禾根为生,所以,它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还有一股奇特的禾香。


我又鼓起勇气再吃一块蛋饼,但是,脑子里总也摆脱不掉那蠕动的躯体和满身的毛毛。


看来吃广东菜,的确需要学,学什么?我想,这种让北方人看着就浑身惊悚的昆虫生物,广东人怎么会想到拿来做烹饪的食材呢?敢想,创新,恐怕是唯一的解释。


有这样一个说法形容广东人食材之广泛,“天上飞的,飞机不吃,四条腿的,桌椅不吃”。虽说可能有所夸张,但却也表现出广东人的探索精神,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口尝一尝。广东人走在改革开放前沿,有一定道理。


禾虫是珠三角奇特的生物,珠三角食用禾虫也有很长的历史,但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其说不一。据说目前能见到的文字记载是明清时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的叙述,他描述禾虫的生成说:


“夏暑雨,禾虫蒸郁而生虫,或稻根腐而生虫。稻根色黄,禾虫者稻根所化,故色黄,大者如箸许,长至丈,节节有口,生青熟红黄。霜降前,禾熟则虫亦熟,以初一二及十五六,乘大潮断节而出,浮游田上,网取之。


禾虫的生长季节性很强。每年只有在农历的三月、四月和八月的初一、十五大潮时才出来。禾虫出来时,密密麻麻地浮游在河涌的水面,农民守侯在河涌的出口处,抓紧时机捕捞。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时一次可捕捞数百斤禾虫,用农艇满载而归。


上世纪末,由于农田作物的农药滥用,禾虫逐渐减少,禾虫也就因少而贵,成为粤菜里昂贵的菜品。


现在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禾虫有所增加,但远远不敷食客需求。


禾虫的好处,被厨师说的天花乱坠。他说,吃禾根长大的禾虫,具有独特的清香气,没有其他刺激味道,特别适合清淡的处理方法,以保持自身的清香。如今这香气,就保留在蛋饼里。


据说,禾虫不仅味道奇特,清香鲜美,嫩滑甘香,还有滋阴壮阳、健脾、暖身、祛湿等药膳功效。


蛋饼中的美味禾虫


至于禾虫的烹制方法很多,加上姜、葱、油、盐,用蒸、炒、煲、炖的方法都可以制成味美可口的佳肴,也可以腌成咸禾虫或晒禾虫干,还可以捣烂制成禾虫酱。


我 特意向当地人请教了禾虫的制作方法,我得到了如下的制作程序:


将禾虫冲洗干净,加入鸡蛋、姜茸、葱花、切丝的陈皮、胡椒粉、盐、鸡精调好味。


将调好味道的材料入锅蒸熟。


起油锅,下姜、葱、蒜爆香,然后取出。将蒸好的禾虫取出切块,入锅两面煎至金黄就可以了。


但是,看着毛须挺立的绿色和粉红色虫子,我还是难以下咽。


屈大均还提到一种做法——禾虫膏。具体做法是:


“得醋则白浆自出,以白米泔滤过,蒸为膏,甘美益人,盖得稻之精华者也。其腌为脯作西酱者,则贫者之食也。”


但这种吃法,已经不是主流的禾虫做法。目前珠三角流行的,就是禾虫煎蛋。


2017年10月


侯杰读本:

一张照片背后的南洋机工牺牲史

我与70年前的那场战争

邱钟惠与滇西抗战

寻找消失的叠溪

神秘的巫溪

伊斯兰国度的基督文明

——以弗所寻古

灾难记忆——北川的鸽子树

邻居老顾与邻里左右纷争

我不怕死,我就怕高

日月山,那不能忘记的3000随从

访寻长眠坦赞铁路的中国英魂

走进非洲or走出非洲


原载微信公号“老侯说事儿”,本号获许可转载



掌故阅览室

成曾樾:陪溥杰先生品尝宫廷御宴

汪朗忆汪曾祺:老头儿“下蛋”

汪朗:治国与烹鲜

秋瑾轶事:请珍惜身边肯包容你的亲人

侯杰:灾难记忆——北川的鸽子树

陈原: 鲁迅投笔怒怼的“三一八”,

究竟谁是主使?

陈原:从铁狮子胡同到张自忠路,

五百年卧虎藏龙

陈原:我与冯其庸先生的半世纪交往

陈原:与于是之交往的岁月

侯振华:一座让人思绪万千的院落

高初建:回忆阿塞拜疆之行

常驻海外的通讯变迁:

从远在天涯到急在眼前

陈小鹰:以色列高价导游伊萨卡

林晨:也说大同的古城新造

林晨:应县木塔怎么了?

杨劲桦: 梦里颐和园

杨劲桦:最美好的城市圣地亚哥

杨劲桦:月亮的山谷

杨劲桦:邂逅那不勒斯

姜波: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