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货志丨侯杰:禾虫煎蛋(吃遍中国之惊悚篇1)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侯杰,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从事纪录片工作。
原题
吃遍中国之惊悚篇1
禾 虫 煎 蛋
那年在中山,友人说:来广东必须学会两样东西,说广东话和吃广东菜。
说广东话我理解,的确需要学,太难了。但是,吃广东菜还需要学吗?
“要。”他说。“而且,不比说广东话更容易。”
看我不懂他的意思,他决定带我去“学吃广东菜”。
车停在城南一个灯火辉煌的酒店前,我们走进去。
广东餐馆的店门口是各种食材摊档。海鲜,水产,山珍,蔬菜,应有尽有。我们径直走进去,落座,点了最需要学吃的几样当地名菜。
先上来的是一盘黄黄的,看着像蛋羹,或者叫蛋饼。
这是什么?
这是禾虫煎蛋。他说。
我夹一块到口里,感觉却又不同,蛋里还有东西,软软的,柔柔的,有一股奇特的清香。“里面好像有内容。”我说。
他说,你把鸡蛋扒拉开看看。
我用筷子扒开蛋羹,只见里面藏着一只只的毛毛虫,根根须毛挺立,个个栩栩如生,立时,我的后背生出一种麻酥酥的感觉。
禾虫煎蛋
“天,这是什么?毛毛虫?”
是毛毛虫,也不是,因为和北方的不同。想知道它生前状态是什么样吗?
他带我前往店门口的食材摊档,我看到了禾虫的原生状态,一盆蠕动着身躯的,湿漉漉的毛毛虫。
禾虫的生前状态
这就是禾虫,他说,禾虫是珠三角独特的昆虫,它生长在咸淡水交汇地区的稻田表土层里,靠吃禾根为生,所以,它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还有一股奇特的禾香。
我又鼓起勇气再吃一块蛋饼,但是,脑子里总也摆脱不掉那蠕动的躯体和满身的毛毛。
看来吃广东菜,的确需要学,学什么?我想,这种让北方人看着就浑身惊悚的昆虫生物,广东人怎么会想到拿来做烹饪的食材呢?敢想,创新,恐怕是唯一的解释。
有这样一个说法形容广东人食材之广泛,“天上飞的,飞机不吃,四条腿的,桌椅不吃”。虽说可能有所夸张,但却也表现出广东人的探索精神,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口尝一尝。广东人走在改革开放前沿,有一定道理。
禾虫是珠三角奇特的生物,珠三角食用禾虫也有很长的历史,但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其说不一。据说目前能见到的文字记载是明清时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的叙述,他描述禾虫的生成说:
“夏暑雨,禾虫蒸郁而生虫,或稻根腐而生虫。稻根色黄,禾虫者稻根所化,故色黄,大者如箸许,长至丈,节节有口,生青熟红黄。霜降前,禾熟则虫亦熟,以初一二及十五六,乘大潮断节而出,浮游田上,网取之。
禾虫的生长季节性很强。每年只有在农历的三月、四月和八月的初一、十五大潮时才出来。禾虫出来时,密密麻麻地浮游在河涌的水面,农民守侯在河涌的出口处,抓紧时机捕捞。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时一次可捕捞数百斤禾虫,用农艇满载而归。
上世纪末,由于农田作物的农药滥用,禾虫逐渐减少,禾虫也就因少而贵,成为粤菜里昂贵的菜品。
现在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禾虫有所增加,但远远不敷食客需求。
禾虫的好处,被厨师说的天花乱坠。他说,吃禾根长大的禾虫,具有独特的清香气,没有其他刺激味道,特别适合清淡的处理方法,以保持自身的清香。如今这香气,就保留在蛋饼里。
据说,禾虫不仅味道奇特,清香鲜美,嫩滑甘香,还有滋阴壮阳、健脾、暖身、祛湿等药膳功效。
蛋饼中的美味禾虫
至于禾虫的烹制方法很多,加上姜、葱、油、盐,用蒸、炒、煲、炖的方法都可以制成味美可口的佳肴,也可以腌成咸禾虫或晒禾虫干,还可以捣烂制成禾虫酱。
我 特意向当地人请教了禾虫的制作方法,我得到了如下的制作程序:
将禾虫冲洗干净,加入鸡蛋、姜茸、葱花、切丝的陈皮、胡椒粉、盐、鸡精调好味。
将调好味道的材料入锅蒸熟。
起油锅,下姜、葱、蒜爆香,然后取出。将蒸好的禾虫取出切块,入锅两面煎至金黄就可以了。
但是,看着毛须挺立的绿色和粉红色虫子,我还是难以下咽。
屈大均还提到一种做法——禾虫膏。具体做法是:
“得醋则白浆自出,以白米泔滤过,蒸为膏,甘美益人,盖得稻之精华者也。其腌为脯作西酱者,则贫者之食也。”
但这种吃法,已经不是主流的禾虫做法。目前珠三角流行的,就是禾虫煎蛋。
2017年10月
侯杰读本:
原载微信公号“老侯说事儿”,本号获许可转载
掌故阅览室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