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者丨侯杰:寻找消失的叠溪

2017-06-17 侯杰 新三届

作者简介

          侯杰,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从事纪录片工作。



本文作者


从茂县县城出发,沿岷江213国道,一路向北,我们去寻找一段废弃半个多世纪的茶马古道。在那段古道的对面,曾经有一个神秘的古镇。

 

由于现代化公路的修建,川北茶马古道已经支离破碎,断断续续。

 

古镇位处岷江东岸,茂县到松潘的要道上,它是军事要塞,是商旅驿站,是当年川北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一个叫做较场乡的地方,汽车停下,路边一条土路,旅游局干事小李说,从这里上去就可以看到叠溪海子了。

 

古道坡度很大,没遮没拦,往下看,就是滚滚岷江。本就恐高的我,走上这种崎岖土路,心里就开始发毛,脚下时常踩不稳,走在前面的小李,见我上不去,就拉我一把。他体重还没我重,居然轻松一拉,我就上去了,我奇怪,你脚下怎么那么稳,他说,我从小就在这里跑跑跳跳长大的,那时,这里连块平地都没有,习惯了。

 

我们曲曲弯弯地走了一段土路,当小路平缓时,我们的左侧出现一堵矮墙,小李指着土墙说,就是这里了。

 

我拿出一张A4纸打印的老照片,照片拍摄于1910年的8月,拍摄位置就是我们脚下。


照片上面是一个山间台地,台地上是一座四方城池,城中是有瓦房,有田地,隐约还可见到有羌式碉楼。

 

小李指着照片说,对面应该就是照片上的古镇位置。

 

但是,在我们的对面,除了陡峭的山体,没什么台地,更没有古镇。


远眺叠溪古镇。


古道滑坡严重,多加一层保险。

 

小李指着下面说,下面是叠溪海子,叠溪古镇就在水下了。

 

我们挨近土墙,向下望去,岷江本不宽,但是,这里却很开阔,水面如镜,但是,我们内心很不平静,那水下埋着有近千条生命。


叠溪海子。

 

叠溪古镇始建于汉代,初名为蚕陵,顾名思义,这里是养蚕业发祥地,传说是缧祖故乡。也是丝绸业的发源地。当时作为要塞而建,后来成为商旅歇脚的驿站,川北商贸集散地。直到上世纪的清末民初,叠溪都是川北驻防通往松潘、青海、甘肃的要塞。

 

1933年8月25日下午,一声轰响,地动山摇,一场7.5级的地震,造成巨大山体滑坡,山体几乎笔直陷落,下滑落差达500-600米,整体坠入山下的岷江之中,下游滑坡形成的堰塞湖,抬高水位,叠溪永远消失了。

 

叠溪地震,震级7.5,除叠溪塌陷,据记载,“南北约三十余里,东西约五十里,松平沟群山倒塌,岷江上游河流阻塞,松茂大道已无通路”。

 

老人口中的叠溪地震是骇人的。地震发生时,一个小孩子在河东岸山坡上玩,莫名其妙地被抛到河西岸的山上。

 

至于到底死了多少人?当时的叠溪常住人口500多人,叠溪每日马帮通行,每日一两百匹,那几日恰好是集市,包括往来的商贾,预计人口近千,加之周边21个羌寨的人口, 计3000余人沉入岷江河里。

 

当地人说,阴风惨惨的日子里,站在湖边仔细听,能听到下面冤魂野鬼的嚎哭声。

 

更大的灾难是40天后,多处滑坡,形成了三个大的堰塞湖,上游来水,水位不断升高。10月的一天夜里,茂县上游忽然山呼海啸,等人们明白是上游六十里的叠溪堰塞湖崩坝时,大水已经冲到县城。大水冲垮茂县城墙,直奔汶川,又冲到都江堰,下游漂尸4000具。

 

今天的叠溪海子,最深处达98米,平均深度82米。

 

那时摄影技术不发达,川北交通不便,既没有旅游者,又没有勘探队,也没有采风摄影师,所以,没有留下什么影像,这就留下一个悬念:曾经的叠溪古镇是什么样子的? 

 

1910年,任教于四川高等学堂(今四川大学)的美国人路德那爱德拍摄过一组照片,2002年,一本叫做《回眸历史》的图书出版,让这些照片重见天日,其中一张被认为是叠溪。


任教于四川高等学堂的美国教授路德那爱德拍摄于1910年的,被误认为叠溪的照片。

 

但是,也有人提出质疑。因为记载中的叠溪,距离岷江水面有270米之高,而照片上的古镇基本紧邻水面。记载中的叠溪,房屋278间,有大量的农田,而照片上,房屋密密麻麻,并没有农田的空间。显然,这不是叠溪。照片拍卖人那爱德的后人说,图片并没有解说原文,是他们一句自己的实地考察,补填的。

 

上世纪末,中国科学院成都植物所的研究员印开蒲,在追逐一个英国植物学家亨利威尔逊在中国的植物采集之路时,发现在哈佛图书馆藏有威尔逊拍摄于1908-1910年的中国川西照片,作为植物学家,威尔逊的每张照片都有详细的拍摄信息,海拔高度,经纬度,地理环境描绘。

 

其中一张威尔逊这样记录“岷江流域。岷江左岸。高度7200英尺,叠溪的古代军事要塞”。

 

这就是叠溪?

 

他找到村民辨认,也找到档案中的叠溪城手绘图,图上,古镇四周有坚固的围墙,古城东门外还有碉楼,碉楼旁有一排屋子。据文字记载,“古城外的松茂大道、城墙环绕城廓、城内房屋交错、东门处碉楼耸立”。

 

照片大体和文字记载及叠溪绘图吻合,可以断言,这就是当年的叠溪。


威尔逊拍摄于1910年的叠溪。

 

据记载,照片上的叠溪,重修于明洪武十一年,当年,御使大夫于丁玉讨复故地,命指挥童胜复筑,高一丈、围三百九十丈,门四。

 

他多次来到茂县,通过当地旅游部门,联系当地老人,查找当年威尔逊拍摄照片的地点,虽然,公路的修建,将茶马古道毁弃,很多地段已经再无人涉足,但是,很多老人还是判断出,现在我们脚下的这个土堆背后,就是照片拍摄的地点。

 

1910年7月,带着马帮,从成都出发,前往松潘的威尔逊,站在这里,架起相机,对面台地上,叠溪城静谧安宁,炊烟袅袅。

 

而今,从这里望去,对面没有台地,没有古镇,但是,从整体山势、山形,大体还是可以和照片上的山形吻合。

 

当年的山体半数垮塌,土石裸露。历经80年的自然恢复,对面的山体又是郁郁葱葱。

 

印开蒲说,大自然的特点就是这样,不管遭受多严重的地理灾害,只要人类不去打搅它,它的自然生态会自己慢慢恢复。

 

对面山坡悄无人迹,山下的海子波光粼粼,我打开手中笔记本,上面是玉叠洞中岩壁上,明代人描写叠溪的诗:“春日行郊外,闲寻野鹤山。芳草迷台径,淤泥壅噔阑。古洞堪行乐,新吟可笑谈。酪酊西山颠,随柳过前川。”


2017年6月5日


(原载作者微信号“老侯说话”,本号获许可推送。)



侯杰读本:

侯杰:神秘的巫溪

灾难记忆——北川的鸽子树

邻居老顾与邻里左右纷争

我不怕死,我就怕高

日月山,那不能忘记的3000随从

我与70年前的那场战争

访寻长眠坦赞铁路的中国英魂

走进非洲or走出非洲


行走系列:

浙君子:一城一图 · 自驾欧罗巴足迹

38000公里!

退休夫妻自驾房车畅游欧洲

浙君子:长焦镜头下的亘古高原

浙君子:八达岭看不到的长城大片

北大校花绽放 燕园芳菲四月天

王宝泰:布宜诺斯艾利斯美食之旅

何砚平:走马观花说西藏

陈小鹰:瘸腿走马代

陈小鹰:以色列高价导游伊萨卡

陈小春:我在北美的车生活

米述杭:在西南非洲处置车祸伤亡事故

刘宇:记者镜头下的朝鲜

鲁晓晨:朝鲜亲历记

张伟光:罗马尼亚边境小镇的一夜

张岳庚:在北极守望北极熊

张岳庚:我两次从南极归来

林晨:也说大同的古城新造

林晨:应县木塔怎么了?

何砚平:日出日落 · 月盈月缺

杨劲桦: 梦里颐和园

杨劲桦:最美好的城市圣地亚哥

杨劲桦:月亮的山谷

杨劲桦:邂逅那不勒斯

侯振华:一座让人思绪万千的院落

马道:南山品竹

姜波: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王宝泰:什刹海的童年时光

李培禹:西河渡

李培禹:探访晋中醯之韵








每天讲述最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知青岁月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六: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七:反右运动60周年祭 

主题八: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