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丨常驻海外的通讯变迁:从远在天涯到急在眼前
原题:
通讯的变迁
——三次出国常驻的体验
作者:崎桥
三次出国常驻,体验了与单位及家人通讯方式的变迁。
一、斯里兰卡
1990年7月~1993年9月
刚出国时,公司的联络还采用电传(Telex)。因为只能打印字母,所以一般用英文;为了节省费用,通常还要采用一些缩写形式。例如:YOU写成U,YOUR写成UR或YR,ARE写成R, PLEASE写成PLS,REGARDS写成RDS,THANKS写成TKS等等。
不久后,用上了传真。
与家人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写信了。再早的公派出国人员(主要是执行经援任务的人员)与家人通信,还要通过每月一次的外交部信使队,家里的人要算着信使出发的时间,在信使出发前将寄给国外亲人的信寄到外交部,再通过信使队带往国外,信封上收信人的地址是:北京外交部信使队转中国驻某某国大使馆某某项目组某某收。国外的人要随时打听信使的行程,接家里的来信,再将给家人的信贴上邮票后交信使带回,寄往家里。错过一次就要再等一个月。
或许是由于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加,公派出国人员大大增加,致使信使负担过重而停止了对私人信件的携带,所以我们还没有享受过信使带信的待遇。与家人的通信,主要是通过回国的人员带回。
每个人都存有从家里带来或寄来的国内邮票,我们会通过各种渠道,拼命打听各种人员——使馆人员、其他项目的常驻人员、因私出国人员、临时出国人员的回国信息,一俟得到消息,便赶紧写信,托人带回。
我们的项目离首都科伦坡70多公里,一般一周去首都办一次事,如果有人回国的话,往首都捎信便是去首都办的重要一事。那时,回国人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东西可以不带,信一定要带!如果是我自己回国,下飞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带回的信投入信箱。
有时也通过国际邮政系统寄信,一般要两周甚至更长时间才可以寄到。偶尔也有快的时候, 最快的一次,收到从国内寄来的信,竟然只用了4天!绝无仅有!
为了信中多写些内容而又不至于信太厚,我尽量不用信纸,而用16开的单线格纸,两面书写,密密麻麻。因为我知道,家人希望更多地了解国外亲人的情况。回国探亲时经常听到过类似的抱怨:“信就那么几句,什么工作挺好,生活挺好,请放心,没了!就不会多写几句啊?”是的,家人关心你的一切,包括鸡毛蒜皮。
一般是往家里寄的信多于家里寄来的信,因为家人很难打听到来斯人员的消息。基本上做不到一来一往的通信,往往是这封信回答前两封甚至更长时间以前的问题。
如果项目组其他人收到了信而某个人没收到,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其情绪的低落。大家想安慰却又不知如何安慰他。其实谁都明白,他人的安慰如何能抵得上一封家书呢?
家书抵万金啊……
二、纳米比亚
1996年12月~2001年1月
这一时期,传真成了和公司联络的主要手段。电话费还比较贵,所以没有特急的情况,和公司的联系一般不用电话。
在纳米比亚做了三个项目,其中一个项目远在距首都温得和克(Windhoek)1200公里以外的纳、赞(比亚)、津(巴布韦)三国交界城市Katima Mulilo(纳米比亚地图像一把刀,Katima Mulilo就在刀把的尾端),那里还没有申请国际长途电话。当时我主要在首都采购建材(因为当地没有建材),发往Katima Mulilo。
两地之间的联络,主要是靠电话和传真,每天工地那边将需要的建材传真过来,我照单采购,发往工地。我们自己有一辆4吨卡车,雇佣一个当地司机开车,一般需要两天开到,中间在某城市休息一晚;另外,还需要租用长约30米的30吨大型货车运货;如果是同种大宗货物,则干脆直接向南非订货,由南非直接陆路发往工地。
当时已经有了手机,还是比较笨重的大部头,为了节约费用,只是项目组几个主要人员持有。手机网络的覆盖面还仅限于城市周边10公里左右。长途开车,只是到了一个城市,才能通话。我们自己开小车往返首都与Katima Mulilo,一般(单程)一天赶到。途中,到了一个城市,电话报一次平安,让同事们掌握行程。前往Katima Mulilo途中,到达前最后一个也是最近的城市Rundu,距之也还有500公里之遥。
一次,我和项目组长驾车前往Katima Mulilo,离开Rundu,开了200多公里时,车子突然抛锚了!此时已是晚上7点多,天色已经黑了下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手机还不通!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是拦车求援,一人原地看车,另一人搭车返回Rundu,再找拖车前来救援。
地处偏远,又黑灯瞎火,谁敢轻易停车施以援手呢?拦了多辆车后,终于有一辆停了下来。还算幸运,我们拦下了一辆警察的车。荒郊野外,为安全起见,我想请已经50多岁的组长搭车返回,我自己就地等候。但他说:还是你去吧,我太累了。我也只好上路。到了Rundu,找到拖车,返回抛锚地,再将车拖回Rundu,送到修车行。到找到旅馆休息时,已近凌晨3点了……
写信仍是和家人联系的方式之一,也已经开始用电话了,但主要还是逢年过节才打。春节前,最受欢迎的,是项目组给每人发两张电话卡。
电波,载着对亲人的思念,跨越非洲大陆,飞向祖国,飞到那不需要太大的地方——家。
另外,国内总部和国外项目组还互相采取了现在看来并无新意甚至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通讯的一种方式,帮助出国人员与家人联系——互带录像带。国内共组织过三次家属联谊会,拍好录像,录上父母对儿子、妻子对丈夫、儿女对父亲的话,带往国外;国外项目组也拍摄好出国人员的录像,带回给国内亲人。
也许因为很多人是第一次离家那么长、那么远,他们的妻子太过思念远方的丈夫,所以在第一次联谊会上,妻子们面对镜头时,说不了几句话,便再也控制不了情绪,哽咽失声……一场联谊会的录像带,便带着涟涟泪水,飞向遥远的非洲,浸湿了丈夫们面前的电视机。
在国外给丈夫们录像时,他们面对摄像机镜头时又如何呢?“你跟她说,我挺好……她怎么样啊?我很关心她……”(“你”是谁呀?“她”是谁呀?),My God,他们竟然像对另外一个人说话!
后来,妻子们打听当时丈夫们看到“涟涟泪水”时的反应:“你们看我们的录像带时,是不是也哭得不行了?”丈夫们张开大嘴吹嘘:“哪儿啊?我们看得哈哈大笑。”妻子们柳眉倒竖,杏眼圆睁:“这帮没良心的东西!”
“这帮没良心的东西”看到第二次、第三次联谊会录像带时,涟涟泪水已经变成了笑语欢声——时间老人已经擦干了她们的涟涟泪水,送给了她们笑语欢声。面对电视机的亲人,他们和着她们的卡拉一起OK,体会着她们的思念,她们的温情……
哭笑怒骂皆是情。
时间老人走到了新世纪。我们申请了拨号上网,走进了互联网的门槛。
三、圭亚那
2007年4月~2009年1月
2010年6月~2010年12月
从斯里兰卡,冲出了亚洲,走向了非洲——纳米比亚,又走到了拉丁美洲——圭亚那。
按理说,现在打电话应该不成问题了,人们已经习惯走到哪打到哪,但圭亚那却是例外,当然这里指的是国际长途电话,我在前面的博文里对此已经提及。圭亚那的手机却远比有线电话普及。
世界都迈入了互联网时代,在这点上,圭亚那倒也不例外。尽管这里的网络状况实在不敢恭维(在工地办公室基本就上不去),尽管这里经常停电,然而,互联网却在顽强地维持着我们与国内的联络!感谢我们先期到来的战友,他们为我们安装了宽带。他们刚来时还是靠拨号上网!
圭亚那与国内整12小时时差,我们现场组与国内总部的联系也必须利用这12小时的时差。在工地忙碌了一天,晚上正是国内第二天上班的时间,需要国内配合解决、答复、提供资料、补供货物、派遣人员、汇报、请示等等一系列问题基本都在晚上通过邮件发往国内。MSN、QQ、SKYPE等实时联络手段,更是要利用这一时差。
毋庸赘述,与家人的联系也是要利用上述互联网手段与时差。MSN、SKYPE代替了写信、电话。现在又有人介绍了新的网络通话软件——RedVIP。充值后与国内通话,每分钟仅一毛二,且通话质量好于SPYPE!
哦,本人还开了博,与家人的沟通多了一个平台!
同时还结识许多博友,收获了更多,让我更多地看到了网络美好的一面,为远在地球另一边的我单调的生活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感谢互联网!现代人的生活,没有网络,已不敢想象。
三次出国常驻,从写信,到传真,到互联网,真切地体验到了通讯的变迁,时代的进步……
续篇——
四、苏丹
2016年12月~2017年?月
前面三篇十年前的博文,记录了三次出国长驻对通讯变迁的体验。现在第四次长驻海外,于是觉得该写个续篇。
冲出亚洲,走向非洲,走到拉美,又走了回头路,走回了非洲——苏丹。通讯也走了回头路吗?某种程度上,在苏丹的感觉,还真是。这些年,国内的通讯特别是移动网络通讯有了飞速的发展。走出国门,特别是走到向苏丹这样的落后国家,你又能体会到世界各国通讯发展的不平衡。
在十年前的博文里我曾提及:在纳米比亚进入新世纪时,我们走进了互联网的门槛,申请了拨号上网;对于电话,人们已经习惯走到哪打到哪。十年前,因为听说QQ占用资源最少,在网络很弱、其他网络手段都不能通讯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维持通讯,甚至语音乃至视频。我不懂通讯技术,就因为听说了这个,为了和家里联系,在圭亚那注册了QQ号。当时的事实还真证明了这一说法,一度在几乎“断网”的情况下,QQ仍顽强地维持着通讯。
十年的发展,网络通讯从电脑转向了移动端,比起电话走到哪打到哪,人们更习惯走到哪“Q”到哪,走到哪“微”到哪。走出国门,更关心的是那里网络怎么样?能不能微信?
回顾上述之后,回到苏丹。苏丹的通讯,貌似迅速地跨越了有线电话,到了手机阶段。但这一“飞速”,对比国内,真是感觉走了回头路。手机当地通话信号都不稳定!与国内的长途电话,更可能因时而异、甚至因地而异——走到某个地点信号好时,最好就不要再走动了!
那么网络呢?前面我曾写到:现代人的生活,没有网络,已不敢想象。我也曾说过,在国外长驻,工作、生活的艰苦都可以忍受,但不能忍受的是,没有网络。苏丹的现实是,你敢想象——因为她有网络,但你要忍受,因为网络很弱!
比起电话信号,更是因时因地而异!上班在工地时,信号尚可,甚至可以微信视频。下班回到营地,特别是进了集装箱住房内,信号就彻底歇菜。手机上网,靠买流量套餐,最大的套餐是一个月10G。电脑上网,靠的是手机热点。电脑发邮件,一张照片的附件就可能发不出去! 蓝瘦香菇啊!
一次,在手机上购物与客服沟通时 ,一条消息总是显示没有发送成功,我就不断点击,直至显示发送成功。一会儿,客服把我发送的十几条消息贴了回来,问我“怎么回事?一下子发过这么多条来。”“我的电脑差点死机了。”
我只好解释:“抱歉!这里是非洲,网很差,一直显示没有发送成功,我就不断点击,直至显示发送成功。给您添麻烦了,不好意思。”这就是苏丹的网络通讯!人艰不拆、累觉不爱啊!
是不是感觉走了回头路了?不管怎样,还没有回到“解放前”。微信顽还是强地维持着我们的通讯。靠着手机热点,在电脑上还是找回了十年前的博文,分享到了微信上。因时因地还是可以和国内总部、和家人微信通话甚至视频。朋友们在微信发的视频,基本不奢望打开,利用到首都喀土穆出差的机会,在酒店里用WiFi看吧(只住过这一家中国人开的酒店,别的酒店应该也会有WiFi吧)。
在写本文前一天,用了洪荒之力,买到了一个手机上网卡。现在还在酒店,利用WiFi先把本文发出去吧。回到现场,再试试所谓的4G上网卡!
(原载作者博客,本号获许可推送。)
一个魔幻,新奇的世界
一群看似邪恶调皮的海盗,实际是纯真善良,又带有喜剧细胞的嘻哈勇士,想知道他们有多搞怪吗?来广州长隆国际大马戏一探究竟吧……
行走系列: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曲逆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