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周荐书第30期】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2017-09-22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河卓远文化

- 每周荐书第30期 -

 -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

《论摄影》

〔美〕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

黄灿然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年5月

ISBN 9787532750047


可 点 击 阅 读 原 文 购 买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论摄影》不仅是一本论述摄影者的经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论述广泛意义上的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它不是一本专业著作,书中也没有多少摄影术语,尽管有志于摄影者,应人手一册。它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作家和文化人。

桑塔格深入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相互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

对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不在于桑塔格得出什么结论,而在于她的论述过程和解剖方法。这是一种抽丝剥茧的论述,一种冷静而锋利的解剖。精彩纷呈,使人目不暇接。桑塔格一向以庄严的文体著称,但她的挖苦和讽刺在这本著作中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论摄影》出版于一九七七年,轰动一时,引起广泛的讨论,并荣获当年的全国图书批评界奖,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本版配以60余幅世界摄影史上的珍贵照片,推出极具艺术品位与收藏价值的“插图珍藏本”,使《论摄影》真正成为图文并茂的文化经典。



试读

照片是一种观看的语法,更重要的,是一种观看的伦理学。照片实际上是被捕捉到的经验,而相机则是处于如饥似渴状态的意识伸出的最佳手臂。

拍摄就是占有被拍摄的东西。它意味着把你自己置于与世界的某种关系中,这是一种让人觉得像知识,因而也像权力的关系。

摄影影像似乎并不是用于表现世界的作品,而是世界本身的片段,它们是现实的缩影,任何人都可以制造或获取。

绘画或散文描述只能是一种严格地选择的解释,照片则可被当成是一种严格地选择的透明性。

在决定一张照片的外观,在取某一底片而舍另一底片时,摄影师总会把标准强加在他们的拍摄对象身上。相机确实抓住现实,而不只是解释现实,这种摄影式记录的消极性——以及无所不在——正是摄影的“信息”,摄影的侵略性。从一开始,摄影就意味着捕捉数目尽可能多的拍摄对象。

摄影是随着摄影的工业化才取得其艺术地位的。由于工业化为摄影师的工作提供了社会用途,因此,对这些用途的反应也加强了摄影作为艺术的自觉性。

摄影如同所有大众艺术形式,并不是被大多数人当作艺术来实践的。它主要是一种社会仪式,一种防御焦虑的方法,一种权力工具。

拍摄是核实实验的一种方式,也是拒绝经验的一种方式——也即仅仅把经验局限于寻找适合拍摄的对象,把经验转化为一个影像、一个纪念品。

一如相机是枪支的升华,拍摄某人也是一种升华式的谋杀——一种软谋杀,正好适合一个悲哀、受惊的时代。当我们害怕,我们射杀;当我们怀旧,我们拍照。现在是怀旧的时代,而照片积极地推广怀旧。

所有照片都“使人想到死”。拍照就是参与另一个人(或物)的必死性、脆弱性、可变性。所有照片恰恰都是通过切下这一刻并把它冻结,来见证时间的无情流逝。一张照片既是一种假在场,又是不在场的标志。照片不会制造道德立场,但可以强化道德立场——且可以帮助建立刚开始形成的道德立场。

照片可能比活动的影像更可记忆,因为它们是一种切得整整齐齐的时间,而不是一种流动。虽然一次事件本身,恰恰意味着有什么值得拍摄,但最终还是意识形态(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在决定是什么构成一次事件。在事件本身被命名和被界定之前,不可能有事件的证据,不管是照片还是别的什么的证据。照片证据绝不能构成——更准确地说,鉴定——事件;摄影的贡献永远是在事件被命名之后。

在道德上是否可能受照片影响,取决于是否存在着一种相关的政治意识。没有政治,则记录历史屠宰台的照片就极有可能被当成根本是不真实的来看待,或当成一种令人沮丧的感情打击来看待。

遭受痛苦是一回事,与拍摄下来的痛苦的影像生活在一起是另一回事,后者不一定会强化良心和强化同情的能力。它也可能会腐蚀良心和同情。一旦你看过这样的影像,你便踏上看更多、更多的不归路。影像会把人看呆。影像会使人麻木。

一次通过照片来了解的事件,肯定会变得比你未看过这些照片时更真实——想想越南战争吧。(至于相反的例子,不妨想想我们看不到其照片的古拉格群岛。)但是,重复看影像,也会使事件变得更不真实。

照片既是一片薄薄的空间,也是时间。正是照片中被假设为可理解的东西那种哑黙,构成相片的吸引力和挑衅性。

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照片,包装着世界,也需要包装。 书籍仍不属将成组照片付诸发行的十全十美的体系。

授权转载-


点击以下标题可跳至前期荐书

每周荐书第1期 贝克特《梦中佳人至庸女》

每周荐书第2期 福柯《说真话的勇气》

每周荐书第3期 纳博科夫《尼古拉·果戈里》

每周荐书第4期 阿甘本《论友爱》

每周荐书第5期 阿甘本《神圣人》

每周荐书第6期《费顿经典:时间的回归》

每周荐书第7期 卡佛《需要时,就给我电话》

每周荐书第8期 尤瑟纳尔 《虔诚的回忆》

每周荐书第9期 德勒兹《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

每周荐书第10期 彼得•盖伊《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

每周荐书第11期 德布雷《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

每周荐书第12期 莫里斯•布朗肖《无尽的谈话》

每周荐书第13期 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每周荐书第14期 伊哈布·哈桑《后现代转向》

每周荐书第15期 于贝尔·达米施《云的理论》

每周荐书第16期 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剖析》

每周荐书第17期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

每周荐书第18期 萨缪尔·贝克特《碎片集:杂谈及一个戏剧片段》

每周荐书第19期 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

每周荐书第20期 尤瑟纳尔《北方档案》

每周荐书第21期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你说“喂”之前》

每周荐书第22期 克洛德·西蒙《四次讲座》

每周荐书第23期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

每周荐书第24期 迈克尔·弗雷德《艺术与物性》

每周荐书第25期 汉斯•贝尔廷《脸的历史》

每周荐书第26期 尤瑟纳尔《何谓永恒》

每周荐书第27期 罗伯特·休斯《绝对批评:关于艺术和艺术家的评论》

每周荐书第28期 迪迪埃·埃里蓬《米歇尔•福柯传》

每周荐书第29期 瓦尔特·本雅明《巴黎,19世纪的首都》


点击可查看:


2017年,上河新书重点推荐

2016年,上河都做了哪些好书 | 年度总结

 


编辑 | LY


投稿信箱:shzycult@126.com

-----------------------------------------------


读,就是不断地成为。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