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 | 路永强:足踏雪域,心系三农
【校友名片】
路永强,1969年4月出生,1991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专业。同年,任职于北京市畜牧兽医总站。现任北京市畜牧总站副站长、推广研究员、家畜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畜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省部级科技项目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6项,制修订行业或地方标准12项,获得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10项,出版论著、技术丛书15部、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
曾荣获北京市先进科普工作者、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先进工作者、共青团中央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奖先进个人、第六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18年优秀奶业工作者、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农村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路永强在北京牛奶文化节做演讲
厚积薄发,用信念换取知识宝库
又是一年八月,高考后的夏天,许多勤奋的学子都拿到了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间退回到1987年的夏天,北京农业大学(现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被如期送至路永强手中。“遗传育种专业,顺利录取”,看到当初心里的想法变成铅字写就的现实,他止不住地高兴。路永强做出这一选择的出发点十分朴素纯粹,“除去家里人的建议,主要还是因为我是农村出来的,对农村有感情,对动物、家畜都比较感兴趣。”
对于农村感情,促使他踏上了一条依靠知识与实干奉献三农事业的道路。选择农大只是一个起始点,在未来的三十余年中,他带着这份感情拒绝了诱惑,坚定了信念,一心一意投入到畜牧业中。
然而刚进入大学的路永强,还尚且处在迷茫的阶段。“动物生理、生物统计太难了,再加上新环境不适宜,我的成绩不算好,只能是比较羡慕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大学生活带来的挫折并没有使他感到消沉,反而是找到了心态上的平衡。“我比较爱玩,喜欢打球,90年的时候熬夜看意大利世界杯。但是学生的主责主业一定是学习,我也会给自己划出学习、复习的时间,最后也顺利毕业了。”
大学四年,最令路永强印象深刻的还是大二时在昌平实验站实习。“书本上的知识学起来难度大,可是我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农田里的活,所以干农活顺手,在班里是出类拔萃的。”实践课程让他感受到了学业上的成就感,而实习时的夜间研讨活动,更使他在自我肯定的基础上体会到了青年人对于畜牧事业的热情、激情,对于他来说,那段日子充满了淳朴的快乐。
毕业前夕,路永强又去到牧场实习,真正意义上接触到了牲畜。“之前养过猪牛羊鸡这些,但是没有大规模地见到过这样多的动物,心理上还是挺震撼的。”虽然实习时间短暂,让人无法快速而充分地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本领,但路永强对这一段经历印象深刻,也由此更加坚定了留在畜牧行业工作的信心。
对于毕业去向,路永强当时有很多选择。老师建议他继续留在学校,可他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一腔热忱投入进畜牧业的实际工作中。在“生产一线”和“政府部门”这两条岔路之间,路永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选择了北京市畜牧兽医工作站(现为北京市畜牧兽医总站)。“毕业前,我向工作站的农大校友了解工作内容,觉得比较好。一方面能够接触社会,和基层结合紧密,贴近一线工作;另一方面,它不是长期沉浸在基础工作中,而是一种技术服务类的,专业知识能得到稳步提升。所以综合来看,这形成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点、结合点。”
路永强在牧场工作
高原浓情,用奉献谱写人间华章
1991年,路永强从农大毕业并顺利参加工作。15年后,在2007年6月21日,他作为一名技术干部,踏上了一段为期3年21天的援藏之旅。
路永强在拉萨
彼时,在国家提倡援藏的大背景下,拉萨提出需要有畜牧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干部,于是相关组织部门找到了路永强询问他的意愿。“当时孩子还小,说实话,我放心不下家里面。但是我当时的表态很明确,如果组织需要我去,我肯定义不容辞,保证完成工作任务。后来真的去到了拉萨,我的目标更加明确了,就是要把工作做好。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我能吃苦,相信自己没问题。”
援藏期间,路永强和他的团队一起,完成了拉萨白鸡和黄牛的育种改良,从根源上提高了畜牧生产力。除了技术层面的工作成果,拉萨的生猪、活禽交易市场也在这一阶段得到了革新,交易秩序与规范度、营商活力与创新力都有所提升。离藏返京时,许多人写信表达了对他的肯定与感谢,那是立在人民群众中的口碑。“现在回顾起来,这段援藏经历对我来说特别有获得感、成就感,作为一名农大毕业生,我通过努力对农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且在整体产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方面,意义重大。”
成就是光辉的,可这光辉来自于日复一日地艰苦奋斗、攻坚克难。2010年元旦的前夜,路永强由于工作任务在户外路口执勤,伴着高原缺氧的环境和零下二十摄氏度的低温。漫天大雪铺满了道路,他就在纷飞的雪花中送别了充实的一年,迎接了新年的钟声。多年后,这颇具革命浪漫主义的一幕常被他回忆起来,“这就是老西藏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从西藏回来之后,这段经历始终激励着我攻克一道道难关。”
孜孜不懈,用奋斗诠释全新征途
从拉萨回北京后,路永强所承担工作的丰富度与复杂度增强了,不仅要抓奶牛技术产业体系的创新,还要重新学习生猪产业方面的知识,以及整体负责北京市的畜牧种业。为了保证生产端与消费端的齐头并进,路永强与团队成员打造了“奶牛保姆行动”、“奶香飘万家”、“生猪好管家”、“猪肉嘉年华”等多个品牌项目。
在“奶牛保姆行动”中,他构建科技精准化服务,深化了“专家+综合试验站+N个牛场=1个牧场综合服务模块”的新型服务模式,力求达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需必到、有难必帮”的“四有四必”工作效果。该项目自2012年启动,施行至今超过十年,谈到成果,路永强说:“通过亲力亲为的技术服务和实验数据,我们改变了养殖者的观念,这是最令人欣慰和振奋的地方,也是对产业最大的贡献。”
自1991年参加工作至今,路永强不断进取,从未停止自我鞭策。“我的很多工作内容都接触到了实际生产,特别感受得到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之后又读了母校在职的硕士。尽管不是像‘科班’那样系统地学习,但是还是有很多收获。”除去“硬件”方面的提升,路永强的意志品质也在一个个困难、一项项任务中得到了锤炼。他并非没有经历过想要辞职放弃的时刻,但对于畜牧业的热爱,又让他选择了留下。历经大浪淘沙,路永强心中怀有一份坚韧与豁达:“就是想着自己还能为社会为产业做贡献,想发挥自己的光和热。遇到困难,是需要咬牙坚持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嘛。其实在畜牧生产中也是这样,有周期,有高峰有低谷。畜牧业如此,人生也如此,在黑暗的时候选择坚持,能迎来光明。”
对于还在校园中的师弟师妹,路永强有着深切的关心与期望。围绕当下社会现状,结合自身发展经验,他对新一代的农大学子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一定要在年轻时锻炼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无论一个人选择怎样的职业生涯,亦或是遇到怎样的困难,坚韧的品格都将使他受益终生。
第二,一定要重视学习,特别是作为学生,要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主责主业。学习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方式方法,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学习的方法、学与人交往的方法。学知识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需要接触社会,在真实的环境中思考。
第三,一定要开阔眼界,开朗心胸,开放思想,打开格局。有进取心是好事,但发展成恶性竞争就是过犹不及。不要太纠结一时的得失以至于局限在一隅困境中,而是要以历史的眼光、乐观的心态来看待问题。取舍有道,方能行稳致远。
结语
考入农大、厚积薄发,扎根雪域、奉献芳华。路永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厚度,留下了一曲新时代援藏干部的赞歌,他接过了农大人百年来的西藏“情缘”,用扎根三农、报效祖国的行动为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
往期回顾
校友故事 | 邵根伙(88届硕、91届博):在祖国大地播撒农业兴旺的火种
校友故事 | 吕名礼、吴竹夫妇:人生这道数学题,你做对几道?
校友故事 | 高福:高考不是唯一起跑线,是不断提升的新起点
校友故事 | 刘含:英伦奋勇逐梦,挑战创业人生
以此为基础,分别于2019年、2021年出版了《中国农业大学校友风采录》丛书第一部和第二部,展现了在各个时期,农大人响应祖国号召,肩挑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未来也将继续将优秀校友的故事收录成册,以飨师生校友,欢迎大家提供线索,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一起推荐身边优秀校友吧~
问卷将采用匿名调研的方式,欢迎大家参与~
编辑:荆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