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 | 又是中元,讀一讀解救倒懸的《盂蘭盆經》
南懷瑾先生中元節詩一首
中元掩室蓬萊新村寓處
夜自定起
乾坤混沌智珠圓
子夜無聲默照禪
一陣輕雷生頂上
天根月窟露如煙
禮治的基礎,在於“養生送死”。養生的重點,在於政治體制的宣導,宗法和農業經濟兩相結合的社會秩序,給予人民生活的安定和康樂。可是人的生命,不只是由生到死就算完結。生和死,只是生命過程的兩頭現象,能生能死“天命之謂性”的性靈,並不因生死存亡的現象而消失。因此,自中古以來重視祭祀,這便是東西方人類文化的共通特徵。有如宗教的存在,用祭拜、皈(歸)依、祈禱等儀軌,來溝通形而上道和形而下人類情志的作用。
中國上古,同其他民族一樣,本來就自有宗教的,而且它的起源,也有信仰多神、一神,乃至無神論等的種種內涵。但唯一的不同,是中國上古對於天神和人神之間的溝通,是從人的本位開始,建立一個父子、祖先之間孝道的通道,作為天神和人之間的橋樑,這就是中國上古文化重視祭祀的由來,也就是中國上古文化相同宗教作用的特徵。
——《話說中庸》
在西晉初期(約西元二百六十五年),中國佛教到了每年農曆七月半一定要誦念的《盂蘭盆經》,也經由竺法護的手中譯成中文,流傳開來。盂蘭盆的“盂蘭”兩字,原義叫解倒懸,即是解救倒懸的痛苦。這部經同孝道的牽連,那更大更深了。
我的家鄉就在臺灣海峽對面,小時候,記得每年的農曆七月半有個很熱鬧的節目,叫做“放河燈”。在夜裡,河上駛著做法事的船隻,和尚念經,一路叮叮噹當,木魚、鈴鐺法器等敲得很動聽,唱誦的聲音也很優美,然後一個蓮花一個燈,從船上接連放到河面上,放蕩開來,擠得整條河都是閃閃發光的蓮花燈,很美麗,也很令人傷感。據說這是為了超度河裡淹水死的冤魂,解除他們的痛苦。
一般民間訛傳,七月裡鬼門關開了,閻羅王一年一度給鬼放假,讓他們出來玩玩,到了農曆七月三十晚上(地藏菩薩生日)又要回去。這個恩典,據說就從目連救母的盂蘭盆開始,又說是地藏王菩薩大發慈悲,出面給閻王講情。所以每到了七月三十晚上,我們這些孩子便拿著香把,一支支插在地上,然後老祖母叫我們跪下來拜,拜地藏王菩薩,因為菩薩做了保證人,現在他要把放出來的鬼魂收回去,只要有一個鬼留了下來,地藏王菩薩便沒面子啦,這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構成了這麼一套民俗信仰的故事,很嚴重,其中大有文章呢!
這類的故事,和中國孝道的發展結下了不解緣。因此,有人問我,放焰口啊、燒紙錢啊,這些做法,鬼神收不收得到?會不會得益?我說,只要你確是一番真誠,為了給先人盡一點孝思,捨得這樣花費,只要心安理得,還管他收不收得到幹嘛?我有個美國朋友過世,我說也要燒一些給他,有同學聽了一副很驚訝的樣子。我說你不要懷疑,相信我的話去辦,這個經辦的同學聽了,他知道這是外國人,給他做了一套“西裝”,也買一輛“汽車”,又造一棟“洋房”,“冰箱、電話”等等一樣也不缺,然後找個地方一把火燒了,彼此相顧一笑。你別問有用沒用,但問自心誠不誠?舍不捨得?再者,你真能把佛教教理研究透澈,自己有實際的修證,自然能看清這種事的真相,虛還是實。
若是照一般儒家知識份子所言,佛教是“無父無君”,不要父母,不要國家,那麼佛教又怎能順利地傳入中國大片土地,甚至最後成為民間根深蒂固、最普遍的宗教信仰呢?
釋迦牟尼佛是絕對孝順父母的。佛經上記載,佛要出家,父親不准,要他討了太太才可出家,他只好順從。娶一個不行,要娶兩個,他也照辦。後來還要為他家生個兒子傳宗接代,也同樣沒有違背父王的旨意。到最後,一切要求做到了,他父親再也沒有話說了,佛這才在夜裡離宮出走,到各處參訪明師,探求人生真諦。後來,佛的父親過世,佛親自回來舉喪,一定要親自為自己的父親放入棺木中入殮,然後和他的兒子羅侯羅、堂弟阿難、難陀四人,將父親的棺木抬上他自己經常講經說法的地方‘靈山’安葬。像這樣合情合理的做法,你說釋迦牟尼佛孝還是不孝呢?
由於闡揚孝道的幾部佛經:《父母恩難報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以及《盂蘭盆經》等被介紹進入中國,當時的中國人自然而然接受了佛教。至於我們佛學上講的淨土宗、禪宗、華嚴宗、三論宗等等,在書本上空啊有啊的,那都是一些讀書人,以及法師們專門研究佛教哲學,逐漸發展出來的。民間一般老百姓才不管你這麼一大堆名詞,他們只要報父母恩,念菩薩名號,阿彌陀佛、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啊!雙手直揮直拜,你要快快救我媽媽,快快保佑我爸爸啊!這種真誠,這種孝心,你反對個什麼呢?!
佛說你有孝心,很好;但是真做了壞事犯了罪的人,就是兒子當了皇帝,或是神通第一,也沒有用。罪就是罪,善惡之間,和地位、金錢、權勢毫無關係。善惡自有果報,不是隨便可以了結。因此佛只好教目連尊者舉行盂蘭盆會,廣修一切供養,借重其他出家人(精進用功辦道的修行人),由他們多人的福德功勳,深重的業力方由懺悔而得解脫。
這裡我們要注意,佛要我們不只求解脫我們這一世父母的痛苦,更要發廣大願,發長遠心,連自己七世父母的冤孽,都要超度。佛的這種精神,合於中國《孝經》所說的“大孝於天下”。天下人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你不能只孝這一輩子的父母,你前生的父母,再前生,乃至七生、千萬生的父母,都一樣要追薦。由此而達眾生平等,慈雲普護一切。
佛教的經典,沒有不教人規規矩矩做人的,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更要孝敬天下人的父母,視一切眾生如己出,如自己的兄弟姊妹。宋儒反對佛教,說佛教是“無父無君”的,這誤解太大了。真正的佛法--“至孝”。出了家,為了解救自己和別人的痛苦,應該趕緊用功,修道成道,使親生的父母眷屬得到好處,並且利及七世的父母親友,更擴而大之,行菩薩道,救濟法界一切眾生。這才是偉大孝道的充份發揮,又有什麼好爭論懷疑的呢?!
——《佛法與孝道》
往期 · 推荐
欢迎点击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