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单元每年邀请5位策展人提名共计10位有才华的华人摄影师入围举办个展,并在开幕周期间评选出大奖得主,获奖者将得到10万元(税前)人民币的奖金,并被邀请在次年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上举办个展。2022年,被提名的艺术家有:张晓、李维伊(由刘钢提名);陈萧伊、赵谦(由沈宸提名);杨圆圆、袁可如(由祝羽捷提名);彭祖强、陈泳因(由孙文杰提名);陈翠梅、夏诚安(由王懿泉提名)。曾获得“集美·阿尔勒发现奖”的艺术家有:王苡沫 (2021年)、沈绮颖(2020年)、易连(2019年)、雷磊(2018年)、冯立(2017年)、刘思麟(2016年)和朱岚清(2015年)。本届发现奖得主将于11月27日揭晓。
●能否谈谈你与泳因结识的契机?为何在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单元提名泳因?孙文杰:我与泳因开始对话的契机只是单纯地被她的作品吸引。经朋友介绍相识,尽管每个星期都会在zoom见面,我还没有与泳因会面过。在考虑为“发现奖”呈现什么样的项目的时候,我觉得如果能与推崇的艺术家合作一定会非常幸福。我希望自己的工作能支持她的创作最大可能地与观众产生连接,那么我对他们作品的所思所想也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在这个过程中。我很感谢艺术家对我的信任。●关于《半梦》,能否谈谈为什么你觉得说出、与他人共享梦境也是一种行动?这对于当下的我们搭建联系与信任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孙文杰:“说出梦、与人群共享以及相信梦”是我在文章里引用的厄休拉·勒古恩的小说里的概念,不过这个概念毫不复杂,只需要我们去读就能立马理解。但“这个概念被人们了解”——这一事实本身很重要,那么去读是不是也是一项重要的行动呢?相似地,我想朝大家喊:让我们去谈论梦吧,去说出、倾听并相信梦。哪怕你没有准备好分分享,即便只是发梦,并珍惜这些梦也很好!●能否请你分享一个令你印象深刻的梦?你是否曾与他人分享过梦境?孙文杰:我确实是一位梦者,或者借用艺术家的语汇来说:发梦者。我曾把一场梦共享在半梦的网站中,但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匹配到另一个人。那个人或许是你?陈泳因,《半梦》,2021年。海报。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你为什么以及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梦”的概念感兴趣?能否与我们分享你记忆中的一个梦?陈泳因:自从2019年8月我从香港搬到美国,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后,我成了香港的局外人。我也担心大量的香港人在目睹政治变化的同时罹患各类精神和情绪障碍。政治上的两极分化、家庭关系破裂、青少年被逐出家门,等等都令我感到很伤心,这似乎与美国在2020年选举期间发生的事类似。当然,在新冠大流行期间,还有很多变化和损失。关于是否接种疫苗的辩论永无止境。世界各地的人们似乎正在失去他们的共同语言和联系。同时,我从两年前开始每天早上都会记得我做过的梦,直到现在也是如此。我想知道这对其他人来说是否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我研究了做共同的梦的可能性。其实我不喜欢在这里分享我的梦,我觉得它太公开了。我想这也是我创建“半梦”的原因,我们可以在不展示身份的情况下分享梦,并通过倾听和分享梦来进行交流。陈泳因,《一杯以发梦者的梦为蓝本的鸡尾酒I》录像静帧,2022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将“半梦”置于(后)新冠大流行和政治气候变动的背景下,你认为梦作为一种共同语言,如何能将人们彼此联系起来?陈泳因:在新冠大流行期间,社交距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比以往更加困难。随着精神障碍的增加和全球范围内的过激情绪,有更多人在大流行期间做了生动和光怪陆离的梦。研究发现,了解别人的梦会增加一个人的同理心。因为我们在清醒的时间共享相似的视觉图像,所以我相信,梦可以成为人与人潜意识中的联系。作为一个多媒介艺术家和艺术教育者,当世界各地的人都面临着相似而不同的动荡时,我将梦视为连接人们的媒介。我希望通过寻找共同的梦以及分享梦,人们可以互相增进理解,参与者可以弥合社会对他们施加的文化和政治分歧。陈泳因,《一杯以发梦者的梦为蓝本的鸡尾酒II 配方》,2022年。摄影。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这似乎很矛盾,当人们无法在线下举办、参观展览时,线上平台成为了一种权宜之计。然而“半梦”却在创立之初就被设计为通过网站参与,特别是当“梦”作为创作主体的时候,这种感官的、潜意识的知觉体验很难被描述与分享。你如何平衡这个项目的“技术”和“感官”部分?陈泳因:这是个好问题。梦是私人的故事和回忆。我和我的团队在项目初期花了很多精力去探讨项目方向,后来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利用技术,而不是专注于展示我们使用的技术。我们应当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将“半梦”打造成一个安全、私密、包容的平台,从而吸引不同的受众。通过梦而不是身份将人们联系起来,这是“半梦”与其他亲密平台的不同之处。我们为“半梦”量身定制了许多细节和功能,如梦境回忆练习、将上传的梦设置为私密的权限、不会收集除了创建账户所需的邮箱以外的个人信息,等等。在线上平台获得亲密联系的感受是这个项目的核心价值。为参与者提供舒适的参与环境是很重要的,但我并不打算一股脑把时下流行的疗愈技术应用在这个平台上。恰恰相反,我研究了如何利用数码媒体的特性去适配“半梦”项目所呈现的内容。作为一名基于图像和场域特定的艺术家,直觉告诉我,对于参与者来说,视频片段的拼贴介绍会更容易唤起我们回忆梦境的感受。观者会参与其中,并在精神上做好阅读、分享梦的准备。陈泳因,《一杯以发梦者的梦为蓝本的鸡尾酒II》,2022年。摄影。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陈泳因,《半梦》,2021年。网站。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请问你如何结合视听材料来创造一种梦境般的感官体验?“半梦”网站的交互设计是怎样的?发梦者如何互相匹配?
陈泳因:首先,在进行任何匹配之前。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发梦者是独立个体,他们的梦不是为了数据收集。我希望每个发梦者都能感受到他们的梦、他们的个人故事被珍惜。因此,每个梦都应该以独特的方式呈现,而不是被量化。我们只显示梦境的内容以及参与者的昵称,以此来确保这种联系只基于梦境,而不是社会如何塑造我们。呈现每个梦的独特之处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创造了代表每个梦的物体。物体的颜色、质地和形状是根据提交梦境决定的。当发梦者体验分享梦境之旅。无论是打字、录制语音、绘制梦的场景、还是上传梦境相关的图片,发梦者都可以重访自己的梦境,并将之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半梦”平台上有不少有关梦的细节都有助于将梦者联系起来。除了将梦境配对,发掘其相似的本质,我还会邀请梦境配对者共同创作。之后,我们会进行为期一周的匿名联系之旅,让梦境配对者相互联系彼此。陈泳因,《一杯以发梦者的梦为蓝本的鸡尾酒I》,2022年。摄影。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本次在集美·阿尔勒的展览,你意图呈现怎样的展览?你希望发梦者如何参与互动?陈泳因:“半梦”是一个关于梦的平台,我们会在展厅配置电脑,便于观众访问“半梦”网站。我希望通过展览去收集更多的梦。同时我也在思考,梦在实体空间里会是什么样的。按照刻板印象,我们都会觉得梦是很私人的回忆,一谈到梦,大家就会想到白色、深蓝色、云、或是卧室有关的东西。“半梦”即使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也应该和“半梦”的线上平台一样保持某种联系。所以我希望这次的展览是一个不同的梦都能在其中存在和产生关系的空间。所以“半梦”不是一个私人化的空间。相比起私人化的空间,我更想创造一个共通却又舒服、具有安全感的公共空间。我现在还没找到一个很好的词去形容它,姑且用“半公共”一样的感觉来形容吧。陈泳因,《一杯以发梦者的梦为蓝本的鸡尾酒I 配方》,2022年。摄影。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大家可以在其中看到与别人的梦相关联的一些作品,同时也可以在这里分享自己的梦,所以我觉得这个空间应该是很开阔的。之前的展览我惯于把空间分割成不同的小空间。而这个展览的空间感是很重要的,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到整个环境,他们也可以比较自在地在里面慢慢地思考各自的梦。整个展览没有刻意增加分隔空间,墙壁也涂上舒适的颜色,但又不是会让人直接联想到梦的很刻板印象的颜色。我使用两种不同的颜色来分隔空间,灵感来源于“半梦”里“半”的概念;又在展厅内放置床垫来较为模糊地分隔空间。已经存在的与他人梦境相关的作品,和观众在展览空间的梦,都能够同时存在于此。陈泳因,《半梦》分享梦贴纸,2021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陈泳因
1987年生于香港,大学时期主修视觉传达,其后修读摄影,并于2021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获艺术教育硕士学位。个人感知、物质性与日常生活被忽略的细节是她的主要兴趣和创作题材。善于以影像及场域特定创作,艺术家基于喜爱协助他人联系及其作品发展,在她进行中的参与式艺术项目《半梦》中,延续探索人与人的关系、个人记忆,以及它们与城市生活种种片段的联接。
陈泳因曾于2013年连州国际摄影节,韩国首尔KIGOJA艺术空间,香港CHARBON艺术空间及广州黄边站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举行个展,并在美国纽约,英国多地,韩国光州,中国北京、澳门及香港不同展览展出其作品。其作品入选2015年三影堂摄影奖,2019年华宇青年奖及第四届 VH Award。陈氏被选为2021年度Cultured Magazine年轻艺术家,并获得Pritzker Fellowship。陈泳因现生活于芝加哥及香港。
1989年生于辽宁大连,目前生活和工作在北京。她是一位策展人、撰稿人。孙文杰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以及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并取得策展专业艺术硕士学位。2016年她加入红砖美术馆,从2017年至今担任红砖美术馆的展览部部长一职。她参与策划的展览包括:缓慢的归乡,香格纳画廊,北京(2021-2022);繁有邀请必有回应:朱迪·芝加哥x 斯坦利·惠特尼,Longlati 基金会,上海(2020);逃离路线:曼谷艺术双年展,曼谷,泰国(2020);陈子豪:2.5D,唐人艺术中心,曼谷,泰国(2019);安德烈斯·塞拉诺:一个美国人的视角,红砖美术馆,北京(2017);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之80、90年代,红砖美术馆,北京(2016);重新编码,央美国际,北京(2016);一个关于展览的展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1)等。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于2015年在厦门市集美区启动,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和厦门市天下集美文广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自创立以来,集美·阿尔勒展示了超过两百场来自中国、亚洲其他国家以及从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中精选出的摄影展览。集美·阿尔勒展览主要在集美新城市民广场展览馆和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呈现,并联动厦门本岛。在开幕周期间以及展期内,举办开幕式、颁奖礼、专家见面会、讲座、导览、表演、放映、工作坊、游学等一系列面向公众和艺术爱好者的活动。
主办|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厦门市天下集美文广传媒有限公司特别协办|法国阿尔勒摄影节、超媒体首席合作伙伴|香奈儿鸣谢|法国驻华大使馆、泰王国驻华大使馆独家汽车合作伙伴|蔚来影像设备支持|京东方机构合作|曼谷文化艺术中心、泰国国家档案馆、中国美术学院、广东美术馆、鹭潮·鼓浪屿美院、桂湖美术馆合作伙伴|NOA GALEXY、红堂酒店、PERMAJET、AT CAFE
展期2022.11.25-2023.01.03
开幕周2022.11.25-2022.11.27
主展场
-集美新城市民广场展览馆(厦门市集美区立德路99号)
-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厦门市集美区杏林湾营运中心2号楼三层)
分展场
-鹭潮·鼓浪屿美院 (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康泰路151号)
-福州桂湖美术馆 (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桂湖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