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夏脾土易受伤,勤敲后背揉胸腹

贾佩琰 中医宝典 2018-08-05

寻找好中医,你附近或看过的好中医 >>>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编者按

众所周知,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然而中医药学理论却将一年分为五季,把夏季分为夏和长夏,夏属火而长夏属土。中医学将阴历的四月和五月(阳历的五月和六月)定为夏,而阴历的六月(阳历七月)定为长夏。那长夏时节该如何养生才能舒舒服服地度过这个夏天呢?

 

长夏为何多湿?

 

长夏,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之《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近代名医恽铁樵在《群经见智录》曰:“《内经》言五行配以五脏,其来源于天之四时。藏有五,而时仅四,故以六月为长夏,以配脾。”

 

中医认为,长夏为夏季后的一季,时值阴历六月,也就是阳历七、八月夏末秋初之时,其涵盖了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长夏时天气闷热,阴雨不断,空气中湿度较重,故湿为长夏的正常之气。若湿气过盛,就可使人致病,临床上称为“湿邪”,湿邪是一种阴邪,其性重浊粘腻。湿邪之病,一般说来,多见于长夏暑湿季节,但其他季节也可出现,它可以随着各种时令之气侵犯人体,临床见证有寒湿、风湿、湿热、暑湿等。可见湿虽为长夏主气,可五脏中的脾位于人体中央,属土,主运化水湿,所以脾与长夏相应。脾脏喜燥而恶湿,湿又为阴邪,好伤人之阳气,尤其是易伤脾阳。因此,长夏是人体脾土最易受伤的季节,也是健脾、养脾,治脾的重要时期。

 

长夏常见病

 

从临床上看,长夏当令,人常感觉疲惫,精神不振,头晕。其原因是湿热交困,湿性重浊,容易引起头身困重,四肢酸楚,倦乏沉重等症状。而湿邪易困脾土,尤其是老年体弱之人,抗病能力较差,最容易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欲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等湿困脾土之症。可用三仁汤,方有白蔻仁、杏仁、薏苡仁、半夏、厚朴、滑石、通草、竹叶等以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还有暑天感寒,内伤湿滞,或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治宜疏风散寒,化湿和中,可用藿香正气散,配方有藿香、苏叶、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厚朴、桔梗、甘草、生姜、大枣等,也可用成药藿香正气丸(水、胶囊)。

 

对于暑热耗伤津气者,症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可选清暑益气汤,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配方有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长夏养生要点

 

长夏祛湿热、养脾土,生活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多食利湿之品

长夏宜多食健脾利湿之品,如绿豆、薏米、山药、白扁豆、冬瓜等。


>白扁豆粥

白扁豆60克,干藿香叶60克。二药共为细末,每次10克,每天3次,姜汤水送下。有健脾止泻,发表解暑,温中止呕作用,用于夏秋急性肠胃炎之腹痛腹泻又呕吐不止者。 


>薏米小豆粥

薏米30克,小豆30克,大米50克。先将薏米、小豆泡2小时,锅内加适量水烧开,入薏米、小豆、大米同煮成粥食用。有清热消暑作用,用于长夏体倦困重,食欲不振者。 


>清拌茄子

茄子500克,香菜15克,蒜以及麻酱、盐适量。将茄子洗净切片,入锅蒸20分钟,取出入小盆用小勺压成泥状,香菜洗净切小段,蒜捣成泥状,麻酱用凉开水调稀,并与蒜泥、香菜、盐与茄泥,一起拌匀,即可食用。有清热通窍,消肿利尿,健脾和胃的功效。

 

>其他食物

可用白术、山药、薏仁熬汤;或山药、薏仁、白扁豆炖肉,或用排骨冬瓜薏米炖汤服用。入伏期间早上可吃生姜三片,白开水送服,具有升阳祛湿之效。有句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就是这个道理。

 

多运动少思虑

中医认为,思伤脾,“过逸”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对身体不利,应早晚适量进行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游泳等,活动筋骨,调畅气血,以养护阳气,增强体质。使其适应一年四季的天气变化,对延年益寿大有帮助。但是,体育锻炼时不可出大汗,以免阳气耗伤,而发生中暑。 


许多年轻人和部分老年人,不要长时间躲在空调屋内,这样会思虑多运动少,影响身体健康。若时间长了,屋内空气污浊,使人感到头晕脑涨,四肢疲乏,精神困倦,更容易导致受凉而发生感冒。

 

敲后背揉胸腹

中医学认为,背为阳,腹为阴,腹部是五脏六腑所居之处,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阳阴肝经及任脉通行之地,因而被喻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背部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且三焦等俞穴都集中在背部。背正中是督脉必经之地,脊柱旁的膀胱经与五脏六腑联系密切,也是循行的主要部位。任脉与督脉,共理诸经百脉,调节各脏腑生理功能作用。按摩胸部,可开胸顺气,促进心肺血液循环;揉按腹部能改善胃肠蠕动,大便溏泻可止,秘结可通。

 


在长夏用保健锤敲打后背、揉胸腹,适当出些汗,可活血通络,祛寒除湿。如能长期坚持,每天1~2次,每次20~30分钟,可振奋阳气,增强体质,疏通经络,调和五脏六腑,起到消除疲劳,宁心安神,预防骨质增生及滋养全身之目的。对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腰背酸痛、胃肠功能紊乱、便秘、高血压病、高血脂症、肝郁不舒、心脏疾患、呼吸系统等多种慢性疾病都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作者介绍|

贾佩琰,天津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中医师。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13-7-31)


寻找好中医,你附近或看过的好中医 >>>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伤寒论》在线阅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药房医院“代煎药”的猫腻!


被西方偷走的千年中医绝技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论中医之“气”


中医段位谈:衡量中医水平的三阶九级


什么是扶正祛邪?



中医理论八议

  1. 中医哲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

  2. 中医哲学是具元创性的科学哲学

  3. 辨“证”论治的哲学解读

  4. 阴阳代表一条与西方科学不同的认识路线

  5. 中医学是象科学的代表

  6. 中医学生存的哲学依据与经络的时间本质

  7. 中医启示人类 重新审视科学

  8. 中医百年沉浮说明了什么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