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群书治要》46 官人无私

▲点击上方[国学经典智慧语录]关注我们

46 官人无私

《余莉开讲》第四十六集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今天学习《官人无私》。要想得到人才,那就必须公平地对待下属。在《群书治要·昌言》中,说了这样一句话,“王者官人无私,唯贤是亲。勤恤政事,屡省功臣。赏赐期于功劳,刑罚归于罪恶。政平民安,各得其所。则天地将自从我而正矣,休祥将自应我而集矣,恶物将自舍我而亡矣。”意思是说:做君主的人,他授予官职应该摒除私心。为什么要授官呢?是为了把国家治理好,不是为了自私自利。只将贤德与否作为考察官员,提拔官员的重要标准。勤于政事,多次去探望有功劳的人,只对有功劳的人才赏赐。对于那些有罪恶的人,一定要惩罚。这样政治平稳,人民安定,大家各得其所。天地就会因为我,而自然而然地正常,不会有天灾人祸的现象。吉瑞也会因我而汇集,恶的事情也会舍我而去。那么这些都是因为做领导者的,能够“官人无私唯贤是亲”。


那么在《新序》上,记载着这样一个典故。晋平公在路过九原的时候,就感叹地说:“这个地方埋葬了我多少的忠臣呢?如果能够使这些人起而复生的话,我应该带着谁回去呢?”叔向一听就说:“那一定是赵武吧。”晋平公说:“你是偏向你的老师才这样说的吧。”叔向怎么说呢?“那就让我谈一谈赵武的为人吧,赵武站立起来的时候,好像都撑不起自己的衣服,说话的时候也不善言谈。好像这个话表达不清楚。但是他所亲自举荐的贫寒之士,竟然有四十六个人。这是因为他没有私心的原因。我因此以为他贤德,并不是偏向自己的老师。”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为官者要公正地对待贤人,公平地进行选拔,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贤德的臣子。


那么在《韩子》上,也记载着一则故事。说明举荐贤才是根据他的才德,而不是根据他和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来举荐。解狐和刑伯柳他们两个人之间有怨仇,有一天赵简子就问解狐,谁可以做上党的地方官呢?解狐就回答说:“刑伯柳这个人可以胜任。”赵简子很奇怪就问:“这个人不是你的仇敌吗?”解狐回答说:“我听说忠臣举荐贤才,不回避自己的仇人,废黜不贤德的人,也不偏袒自己的亲近。”赵简子一听就非常地称赞。然后就任命刑伯柳为上党的地方官。那刑伯柳知道是解狐推荐了他,他就去见解狐表示感谢。这个解狐怎么说的呢?他说:“举子,公也;怨子,私也;往矣,怨子如异日。”说举荐你是出于公心,因为你能胜任这一个官职。而我怨恨你,是因为我们之间有私仇。你回去吧,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地怨恨你。


《弟子规》上说:“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虽然解狐他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他没有做到“恩欲报,怨欲忘”,但是他的这一点公心,也是非常可贵的。因为我们现在很多人,还做不到这一点。利用自己的职权打击报复,人家有德行有才能,偏偏去打压他,不去任用他。


那么在《孔子家语》中国记载着,子路来请教孔子的一段话。子路问什么呢?他说贤明的君主治国,首先最应该注意的是什么呢?孔子怎么说的呢?孔子说:“那就是要尊重贤德的人,轻贱不贤德的人”子路就又接着问了:“可是我听说晋国的中行氏,他也尊敬贤德的人,轻贱不贤德之人,为什么他还灭亡了呢?”孔子怎么回答的呢?孔子说:“中行氏虽然尊敬贤德的人,但是却不能够任用他们。轻贱不肖之人,却不能够罢免他们。所以贤德的人就有怨恨之心。不肖之人就对他有仇恨之心。仇怨这两种情绪并存于国家,中行氏还想不灭亡,怎么可能呢?”所以有贤德的人一定要重用,不贤德的人一定要罢免,这才是真正的尊贤。


那么在《典语》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说“敬一贤则众贤悦,诛一恶则众恶惧”。尊敬一个贤德的人,那就会使很多贤德的人都高兴。而你诛杀一个恶人,那么所有的恶人也会感到畏惧。那么这说明治国、治企还有治理单位,都要做到赏罚分明。是贤德的人就要赏,是不肖的人就要罚。不能够是非不清,黑白不分。


那么在《六韬》上,也描述了七种贤者不被重用的情况。出现了这七种情况,贤德的人就不会得到重用了。


第一种:“主弱亲强,贤者不用”。这个君主很弱小,反而他的亲属都很强势,那么这个权利,就无法集中在君主的手中。即使出现贤德的人,也不能够被重用。


第二种:“主不明,正者少。邪者众,贤者不用”。君主不够明智,而正直的人很少,邪曲不正的人却很多。那么贤德的人就不会被重用。


第三种:“贼臣在外,奸臣在内,贤者不用”。贼臣在外诽谤,奸臣在内进献谗言。那么贤德的人也不被重用。也被君主所怀疑。


第四种:“法政阿宗族,贤者不用”。也就是这个法律政策,都是偏向于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样的话,贤者就不得重用。因为贤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公正廉明。那么当你的这个政令、制度都偏向于自己亲信的人,家里关系好的人。那当然这个贤者就得不到重用了。


第五种:“以欺为忠,贤者不用”。把欺骗自己的人当成了忠臣,那贤者就不会被重用。


第六种:“忠谏者死,贤者不用”。那么关于这方面的例子,在历史上很多很多。比如说在《傅子》中记载了夏桀王和商纣王两个人的例子。这个夏桀王整天荒淫无度,喝酒取乐,不务朝政。这个时候有一个臣子,叫关龙逢就来进谏,而且是站在他身边就是不走,夏桀王就很生气。于是他把关龙逢关了起来,很快就处死了他。因为夏桀王所任用的都是奸佞之臣。而不用这种可以犯颜直谏的臣子,看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夏朝很快就灭亡了。那么商纣王也是如此。在《史记》上记载,这个商纣王整天喝酒享乐,沉迷于靡靡之音,还喜欢和女子饮酒取乐。当时他任用了“三公”,这个“三公”还都是很贤德的人。一是鄂候,一个是九候,还有一个就是西伯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这个九候有一个女儿,长得非常的美丽,九候就把她进献给商纣王,但是九候的女儿不喜欢过度地淫欲,商纣王很生气,就把她给杀死了。不仅如此,他还把九候也杀死,并且做成了肉酱。鄂候看到了这一点,就去劝谏他,劝谏的言辞非常地激烈。也就是他用严厉的话语来指正他,结果纣王也很生气,就把鄂候也杀死了,把他做成了肉干。这个时候的西伯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他听到了这件事,就不免哀声叹气。纣王知道了这件事,就把他关在了羑里,所以羑里这个地方,也被誉为历史上的第一个监狱。后来这个西伯昌的几个臣子,就想方设法地给商纣王进献了一些美女、宝马,金银珠宝等等,这个纣王才把西伯昌给放了出来。那么商纣王身边也有贤臣,这三个贤臣就是微子、比干和箕子。微子三番五次地去劝谏纣王,但是商纣王听不进去,结果微子就逃走了。比干是他的叔父,为了纠正他的错误犯颜直谏,结果怎么样呢?纣王很暴虐,他说:“我听说圣人的心和别人的心是不一样的。我想看一看比干的心,是不是和别人的心不一样。”所以他就将比干给杀了,而且是剖视其心。箕子看到纣王这样的荒淫无道,非常地害怕,就装作癫狂。但是这个商纣王还是不放过他。还是把他关了起来。那这样做以后就没有人再敢劝谏纣王了。所以纣王越来越荒淫无度。商朝也就很快灭亡了。


这个周文王吊民伐罪,商纣王一败涂地,最后穿着宝玉的衣服,投入火中自杀而亡。那么这些典故都是告诉我们,凡是荒淫无道,不愿意听臣子劝谏的领导者,最后的下场都是很惨烈的


第七种:“货财上流,贤者不用”。这个财货都流到在上位者那里去了。那么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位者贪财好利。那么他贪财好利,显然不会听贤者的劝告。那么贤者也不能够得到重用.


那么这七条告诉我们,贤德的人哪一个朝代都有,世世代代都不会缺乏,只是领导者没有加以重用。为什么没有加以重用呢?


第一就是他认识不到贤德的重要性。第二他没有能够以公平的,这种待遇去对待这些贤德的人。所以公平待人特别重要。所以要“尊贤去不肖”,同时还必须要有智慧,你能够分得清,哪些人是贤德的人,哪些人是不肖之人。这样才能够做到公平待人。


在《桓子新论》中,就记载了一个淳于髡的故事。淳于髡到了邻居家里,看到这个灶台的烟囱非常地直,而且这个柴火就堆在灶台旁边,于是他就提醒邻居家的人说:“你这样恐怕会有火灾。”所以他建议邻居,要把这个烟囱做得弯曲一些,把这个柴火搬得远离灶台。但是邻居家的人觉得他很烦,真唠叨,也没有听从。结果怎么样呢?后来果然发生了火灾,烧到了旁边堆放的柴火,而把邻居家的房屋也都烧着了。那火灾发生之后,邻居都赶来救火,火被扑灭之后,这个邻居家的人就开始杀羊摆酒,犒劳这些救火的人。但是他仍然不肯请淳于髡来饮酒吃饭。所以有智慧的人就讥讽他说:“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泽。焦头烂额,反为上客。”什么意思呢?如果人没有智慧,他就分不清孰重孰轻。你看淳于髡教导他把烟囱做得弯曲,把柴火搬离灶台。你按照他的建议去做了,你根本不会发生火灾。但是你不知道对他感恩戴德,请他来做客。而等失火之后,邻居都跑来帮他灭火,烧得焦头烂额。他对这些人感恩戴德。把他们视为上宾。所以一个人没有智慧,他确实分不清,哪一个轻哪一个重。分不清哪一个人应该礼敬,应该尊重。往往还会舍近求远,本末倒置。


那么在《贾子》中给我们记载,说君王要给人授予官阶,给人授官分为六个等级,那六个等级呢?第一就是“师”,第二就是“友”,第三是“大臣”,第四是“左右”,第五是“侍御”,第六叫“厮役”。


那什么是“师”呢?“师”的智慧是源源不断的,他的行为可以作为世人的表率。对世人的提问,有问必答,有求必应。那么他到哪里,就可以让这个地方的人更受尊重。比如说他到一个封地,就可以让这个封地受人尊重,加重这个封地的分量。他进入一个国家,就可以让这个国家受人尊重,加重这个国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这样的人叫做“师”。


那什么是“友”呢?“友”就是他的智慧足以磨砺人,他的行为足以辅助人。他明于进贤之道,敢于黜退不贤德的人。对内能够匡正君主的过失,对外能够称扬君主的美名。这样的人被称为“友”,是第二等的人。


那什么是“大臣”呢?“大臣”的智慧,足以帮助为政者谋划国事。他的行为足以做人民的表率,他的仁德足以使上下相处愉悦。国家的法律,他一定是谨慎地遵守。君主有困难的时候,他一定会为君主效死。他忠于职守,不徇私枉法,这个是第三等的人。


那什么是“左右”呢?这个“左右”,也可以修养自己的身心,端正自己的行为,在乡里不会做对不起乡里的事,他的所言所行,不会让朝廷有惭愧之心,不会辱没朝廷。他还会冒死去劝谏君主,这是第四等的人。


那我们从这里看到,其实我们现在很多的官员,连第四等的人都不符合。因为第四等的人已经要求,他的君主有了过失,他要犯颜直谏,不怕丢自己的乌纱帽。不是说领导说什么,他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仍然去附和领导。


第五是“侍御”,什么是“侍御”呢?可以既不贪财也不淫色,侍君没有二心。君主有过失,虽然不敢犯颜直谏,但是忧愁的脸色表露在脸上,他担心君主的安危,国家的治理。这是第五等的人。


最后一等人叫“厮役”,什么是“厮役”呢?就是指谄媚巴结奉承君主的人,这是最末一等人。那后面还说,“故与师为国者,帝;与友为国者,王;与大臣为国者,霸;与左右为国者,强;与侍御为国者,若存若亡;与厮役为国者,亡可立而待。”这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一个君王,能够与师一起来治理国家,这样的人可以称帝;和友一起来治理国家,可以称王;和大臣一起治理国家,能够称霸;和左右一起治国,还能够强盛;与侍御一起治理国家,存亡就难置一词,很难说了;但是和厮役一起治理国家,你所任用的全都是厮役,那灭亡是顷刻间的事情。


所以圣明的领导者,都是和谁相处呢?和老师相处。那和老师怎么相处呢?我们知道古代的拜师礼,非常地隆重。他要以非常尊敬的心,来礼待这个师者。这样才能够使人民富裕,使国家安定。


在《尸子》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说范献子在河里游玩,大夫都在左右侍奉着。范献子就问了:“谁知道栾氏的后人在哪里吗?”大夫们都没有人回答。这个时候清涓问范献子:“您为什么要问栾氏的后代呢?”范献子就说了:“自从我灭了栾氏之后,留下的年老的人还没有死,年少的人已经成壮年了,我怕他们复仇。所以才问起这件事。”清涓怎么说的呢?清涓说:“君主您如果能修明晋国的政治,内得大夫之心,外不失去百姓。那么即使是栾氏之子,又能够对您怎样呢?如果您不能够修明晋国的政治。内不得大夫之心,外又失去百姓。那么这个船中所坐的人,都是栾氏的后人。”范献子一听,就说:“你讲得太好了,对我太有启发了。”结果怎么样呢?第二天一上朝的时候,他就命令赏赐清涓良田万亩。所以我们从这里看到,古人对于贤德的人是何等地尊重。对于贤德的人所提供的好的建议马上去实行。对于能够提出好的方法、建议的人还给以重赏,这也是重视贤才,礼敬贤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


在《尸子》中记载,作为臣子,如果举荐贤才给君主,君主如果不赏赐他,他就不会这样做。所以进荐贤臣的人,应该受到上赏,得到最高的地位。这样的制度,才能够使德才兼备的人源源不断地涌现。这个国家才能够日益昌盛。


关于进贤,历史上最著名的故事,就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的典故。这个齐桓公他从鲁国返回到齐国之后,就想让鲍叔牙做宰相。但是鲍叔牙却推辞说,这一件事必须用管夷吾才能够做好。管仲对待百姓很宽容,这是我不如他的地方。治国不失根本,这也是我不如他的地方。他的忠信可以结交于诸侯,这是我不如他的地方。他制定的礼义,可以让四方的诸侯都效法,这也是我不如他的地方。他能披盔戴甲,手执鼓锤,立于军门来鼓舞将士的士气,这还是我不如他的地方。所以您一定要重用管仲。于是这个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力荐,亲自迎接管仲,并且向他请教治国之方。后来齐国才能够在众多的诸侯国中脱颖而出,称霸天下。所以《尸子》中有一句话说:“有大善者必问孰进之,有大过者必云孰任之。而行赏罚焉,且以观贤不肖也。”意思是说,这个臣子如果有大的功绩,就一定要追问是谁推荐他的,要一同给以赏赐。而臣子有了大的过失,也一定要追问是谁举荐了他,并且对举荐者进行连带的处罚。


所以对于为政者而言,一定要秉承“进贤者为上赏,蔽贤者为上戮”的原则。这样才能够把真正贤德的人,能够举荐出来受到奖赏。这样才能够使国家没有遗漏的人才。那么这些德才兼备的人,都出现在领导的位置上,这个国家想不和谐都很难。


那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谢谢大家!!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 看更多往期经典视频,点击下方小字即可跳转 *

▶ 《品读群书治要》01 认识群书治要

▶ 《品读群书治要》02 一阴一阳之谓道

 《品读群书治要》03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4 致富理财秘诀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5 发怒是拿别人错误罚自己

▶ 《品读群书治要》06 修身始于戒贪

▶ 《品读群书治要》07 贪色为淫,淫为大罚

《品读群书治要》08 好名之患

《品读群书治要》09 欲不可纵

《品读群书治要》1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品读群书治要》11 奢靡之害

《品读群书治要》12 谦德之效

《品读群书治要》13 君子欲讷于言

《品读群书治要》14 境随心转

《品读群书治要》15 交友之重

《品读群书治要》16 境缘无好丑

《品读群书治要》17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品读群书治要》18 君子四重

《品读群书治要》19 好学近乎智

《品读群书治要》2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品读群书治要》21 夫妻相处之道

《品读群书治要》22 为什么必须重视女德

《品读群书治要》23 至要莫如教子

《品读群书治要》24 教子之方

《品读群书治要》25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品读群书治要》26 孝的四个层次

《品读群书治要》27 事亲当竭力

《品读群书治要》28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品读群书治要》29 兄友弟恭

《品读群书治要》30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品读群书治要》31 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品读群书治要》32 管理的三境界

《品读群书治要》33 道德教育的制度保障

《品读群书治要》34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品读群书治要》35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品读群书治要》36 高度艺术化道德教育

《品读群书治要》37 愧之,可使小人为君子

《品读群书治要》38 爱民而安

《品读群书治要》39 重农务本

《品读群书治要》40 用人的重要性

《品读群书治要》41 用人要用贤

《品读群书治要》42 用人七忌

《品读群书治要》43 西方民主选举的弊端

《品读群书治要》44 观人之法

《品读群书治要》45 尊贤者王

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微信公号:老子道德真经】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