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八上历史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精讲+同步习题+教案课件

全套视频+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2-04-10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课本目录

1.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3.太平天国运动

4.洋务运动

5.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6. 戊戌变法

7.抗击八国联军

8.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9.辛亥革命

10.中华民国的创建

11.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12.新文化运动

13.五四运动

14.中国共产党诞生

15.北伐战争

16.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17.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8.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19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20.正面战场的抗战

21.敌后战场的抗战

22.抗日战争的胜利

23.内战爆发

2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26.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27活动:考察近代历史遗迹

全册识要点归纳

期末复习试卷汇编下载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视频教学

知识点整理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 政策调整:将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 法令文件: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 文件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 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 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 土地改革意义: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 战略反攻: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 三大战役:

名称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9

1948.11—1949.1

1948.11—1949初

指挥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邓小平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地点

锦州、长春、沈阳

以徐州为中心

北平(和平解放)、天津、张家口

意义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被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 解放南京: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自学提纲

学习目标

1、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了解挺进大别山的时间、概况、意义等。

3、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4、简析国民党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学习重点

1、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意义;

2、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学习难点

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课本解读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

知识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土地政策:

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纲领:

1947年,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

3、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历时一年多的土改革命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翻身农民丈量土地、贫雇农代表分土地给农民、分到土地后喜悦的农民

4、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和解放区农民从亲人参军

知识点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挺进大别山

时间:1947年夏

领导:刘伯承、邓小平

主力:晋冀鲁豫解放军

经过: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


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三大战役(大决战)

(1)背景: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决战时机来到。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战争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集团分别被牵制在西北、中原、华东、东北五个战场上。8月,国民党决定采取重点防御的战略方针,企图垂死挣扎。毛泽东根据这种形势,认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故当机立断,决定对敌发动战略决战。         ——摘自《中国共产党大典》

(2)辽沈战役(关门打狗)

(3)淮海战役(猛虎掏心)

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淮海战役支援前线的农民

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4)平津战役(瓮中捉鳖)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渡江战役

毛泽东和朱德在1949年4月向解放军下达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拓展延伸

1、三大战役概况


2、为什么要和平解放北平?

(1)和平民主是当时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了北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了古都的文物,避免战争的破坏。(3)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傅作义部接受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3、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

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广大解放军将士英勇善战  

蒋介石发动内战,不得人心

国民党政治腐败和卖国行径,导致政治上    空前孤立,军队战斗力低下


知识小结

练一练

1、下列战役中解放东北全境的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2.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  

A.上海             

B.南京  

C.武汉             

D.北平

3.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人民解放军攻占(    )  

A.北平             

B.南京  

C.武汉             

D.上海

4.  人民解放军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        )

①广大人民的支持②国民政府的腐败③正确战略战术的运用④解放区在军事经济上的优势。

A.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5、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进攻的事件是(     )    

A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B  辽沈战役     

C  淮海战役                    

D  平津战役

6、下列事件及其影响,搭配不相符的是(  ) 
A.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遵义会议的召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挺进大别山----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D.渡江战役的胜利----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7、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道:“战役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多半是老百姓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陈毅所指的是哪次战役(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8、1949年4月毛泽东的一首七律,诗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其中的“天翻地覆”指的是(         )

A.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B. 辛亥革命取得成功

C. 战略决战取得胜利            

D. 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ADBC   ADBC


预习填空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人力、物力保障

1.土地政策的转变(抗日战争胜利后)

将抗战时期的          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土地改革总路线

依靠          ,团结          ,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5.意义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 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

1947年夏,刘邓大军            ,揭开          的序幕。“像一把尖刀插进敌人的心脏”;

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先后歼灭国民党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三、三大战役——战略决战

1.概况

名称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9-1948.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

重要城市

       、黑山、沈阳、营口(东北地区)

       、陈官庄、碾庄、双堆集(山东、安徽、河南等省)

       、       、张家口(华北地区)

领导人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聂荣臻

作战军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

中原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

东北人民解放军、

华北人民解放军

战略战术

“关门打狗”

“猛虎掏心”

“瓮中捉鳖”

歼敌人数

47万余人

55万余人

52万余人

(歼灭和改编)

结果意义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陈毅——淮海战役          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2.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七届二中全会(1949.3西柏坡)

目的——为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

重要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          转向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

 

四、南京解放——渡江战役

1949.4,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          (1949.4.23)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1927-1949共22年)。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③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中共28年奋斗历程之五大关键词(1921-1949)

日出东方——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共成立

星火燎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工农武装割据。

力挽狂澜——1935年遵义会议

灯塔指引——延安(中共七大)

进京赶考——七届二中全会1949.3

 

预习填空答案:

一、减租减息贫雇农中农

二、挺进大别山战略进攻

三、锦州徐州北平天津人民群众乡村城市

四、南京

导学案

1、政策

      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措施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




3、结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历时一年多的土改革命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影响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1、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

        影响: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三大战役

(1)


(2)平津战役中,国民党北平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变,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3)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渡江战役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百万雄师过大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同步练习


1.“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此材料出自(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天朝田亩制度》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2.下列事件及其影响,搭配不相符的是(   )

A.遵义会议的召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D.挺进大别山——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3.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个胜仗”是指(   )

①平津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百团大战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浴血奋战,威震敌胆。下列军事行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渡江战役  ②南昌起义  ③平津战役  ④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⑤百团大战

A.①②③④⑤  B.②⑤④③①

C.②⑤③①④  D.⑤②④③①

5. 1948年10月,一个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由此可见,他感叹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下列战役不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渡江战役

7、“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8、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战士珍藏着一枚战争纪念章,虽已锈迹斑斑,但辉煌的过去仍能勾起他对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回忆。该纪念章上镌刻的时间为“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请你判断,这位老战士参加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9.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国共两党合作以“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为目标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国共两党同仇敌忾,在哪一战争中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3)20世纪40年代,国共两党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什么?北平获得和平解放发生在哪一战役中?


(4)陆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请你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国民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下面是某位收藏家所收藏的纪念章,它们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伟大历程。认真观察纪念章,回答问题。

(1)图(a)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在人民解放战争史上有何意义?


(2)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与哪幅图所承载的历史事件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战事和解的现实意义。


(3)图(b)与图(c)所承载的战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以上纪念章所承载的战役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参考答案:

1-8DDCBADDD

9.(1)北伐战争。

(2)抗日战争。

(3)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平津战役。

(4)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10. (1)解放东北全境。

(2)图(d)。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北平地区的人民免受战争之苦,也使北平这座千年古城,特别是故宫这座皇家园林建筑得以完整保存。

(3)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为渡江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4)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支持;解放军英勇善战;反动派不得民心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中国土地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

   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5.教师过渡: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目标导学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2.教师讲述: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

指挥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邓小平、粟裕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参战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

中原、华东野战军

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

歼敌人数

47万余人

55万余人

52万余人

意义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4.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学生回答: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5.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6.教师讲述: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7.教师出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讲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8.教师提问: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①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②革命力量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9.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中国共产党: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③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④掌握了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并进行武装斗争;⑤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并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三、课堂总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建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着武汉、南京。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进行,基本上打垮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能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打败国民党军队,用事实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得民心者的天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主要是关于一系列战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看战争影片片断,让学生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获得历史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思考如何安排适当时间观看影片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是需要注意和思考的。


图文导学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