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尔弗雷德·奥斯汀诗10首

英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阿尔弗雷德·奥斯汀(1835年5月30日出生,英国约克郡利兹人,1913年6月2日死于肯特郡阿什福德),英国诗人和记者,接替丁尼生勋爵阿尔弗雷德为桂冠诗人。
阿尔弗雷德·奥斯汀是一位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身兼数职的作家,是一位评论家、小说家和政治记者。虽然他受过法律教育,但他的职业生涯主要集中在文学上。奥斯汀定期出版半个世纪,1896年接替丁尼生勋爵阿尔弗雷德成为英国桂冠诗人。尽管如此,他还是享有英国诗人中最差、阅读最少的名声。
奥斯汀于1835年5月30日出生于利兹附近的海丁利,父母是罗马天主教约瑟夫和玛丽·奥斯汀。他的父亲是一名商人,是赫丁格利的一名治安官,他的母亲是约瑟夫·洛克的妹妹,他是国会议员和土木工程师。他先是在斯通赫斯特学院上学,然后是奥斯科特的圣玛丽学院。他于1853年获得了伦敦大学的学士学位。1857年,他被召到内殿的酒吧,在父母的催促下,他成为了北方巡回法院的一名大律师,但在三年内离开了法律界,开始了文学生涯。这一决定是在他父亲于1861年去世后做出的,他以继承遗产的方式获得了新的经济自由。1855年,他出版了《伦道夫:两个诗章中的一首诗》,三年后他出版了一本小说,名为《五年》。从1866年到1896年,他在伦敦标准报(London Standard)担任外交事务撰稿人,在那里他被称为保守派记者。
对外政治是奥斯汀的主要兴趣之一。他对波兰和意大利的爱国者有着特殊的热情。他对俄国的仇恨使他成为迪斯雷利的坚定信徒。他还经常参与季度评估。他在梵蒂冈的普世会议上代表罗马的标准。1870年法德战争期间,他是《标准报》驻普鲁士国王总部的特派记者,并于1884年在柏林国会担任德国记者。他的政治著作包括《欧洲之前的俄罗斯》(1861)、《保守党的恐怖》(1876年)和《英国的政策与危险》(1877年)。1883年,他与威廉·约翰·考特霍普(William John Courthope)共同创办了《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直到1893年,他一直是该杂志精力充沛的联合编辑,然后从1887年考特霍普(Courthope)退休后,一直担任该杂志的唯一编辑,直到1895年。1865年,作为保守党人,他在1865年竞选了汤顿,1880年又一次竞选了杜斯伯里。
尽管奥斯汀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拜伦和斯科特的作品,但他实际上是一个平庸的诗人,而且是许多人嘲笑的对象。他最常被模仿的是他对詹姆逊突袭的颂歌,在这首颂歌中,他赞扬了后来的军事灾难和英国政府的尴尬。他认为叙事诗和戏剧诗是诗歌表达的最高境界,并认为莎士比亚和弥尔顿是这些风格的典范,值得模仿。他将这些批评编入这一时期的诗歌中,1869年在《庙宇酒吧》出版,次年以书的形式出现。在这部作品中,他抨击了成就斐然、广受尊敬的作家,包括布朗宁、斯文伯恩、丁尼生和惠特曼,认为他们是“女性化的”和“本质上是幼稚的”。奥斯汀当时之所以与众不同,是这些主张的大胆,而不是实质。然而,他对丁尼生的攻击包括一些敏锐的观察,揭示了这位伟大诗人的一些弱点。
奥斯汀唯一的一本畅销书《我爱的花园》(1894年)被认为是他最好的作品,在当时的公众中非常受欢迎。这是一部散文作品,被称为“花园日记”,它欣赏了他在肯特郡斯温福德老庄园的家的魅力。其他田园诗散文作品包括维罗妮卡的花园(1895年),拉米娅的冬季宿舍(1898年)和春天和秋天在爱尔兰(1900年)。他最好的作品揭示了一个有文化和熟练的作家,谁受益于简单和真诚。一些评论家认为,奥斯汀虽然被公认为是一个没有才华的作家,但他不应该受到一大堆的指责。除了他干练的田园诗外,他早期的讽刺作品《季节》是一部值得注意的英雄诗歌。然而,雅典娜王朝对它的批评态度不佳,促使奥斯汀撰写了一篇续集,攻击该杂志及其编辑威廉·赫普沃思·狄克逊。《悲观主义者福图纳图斯:戏剧诗》(1892)、《温克尔曼的皈依》和《其他诗歌》(1897年)也都是相当成功的出版物。
1896年,继丁尼生之后,奥斯汀惊人地晋升为桂冠诗人,这可能更多地是由于他作为保守党记者的地位,而不是作为诗人的技巧。19世纪英国作家的一位作家提到,奥斯汀“因为他没有犯过的罪而被任命为有能力的人的头上。”显然,斯温伯恩和吉卜林的合乎逻辑的候选人资格被维多利亚女王认为是不可接受的。他的任命是在总理索尔兹伯里勋爵的推荐下作出的,被认为是关于保守党庇护的决定,因为奥斯汀在他的新闻作品中为保守党服务得很好。斯图亚特·P·谢尔曼在为国家写作时宣称,“他对政治领袖的影响记录中显示出了他的自满情绪”,并声称他“对自己的地位有一种神圣的满足感,[以及]对当代感觉和观点的无意识。”
奥斯汀的任命对桂冠奖的声望产生了负面影响。他成了《冲压》杂志嘲笑的标准对象,在一部漫画中以“小阿尔弗雷德”的名字出现,这个称呼指的是奥斯汀1896年的一部关于阿尔弗雷德大帝的戏剧《英格兰的宠儿》。谢尔曼接着说,奥斯汀是“托利主义的最后一位吟游诗人。正如他所写的,他觉得自己得到了英国有土地的绅士们的支持,得到了安慰、支撑和放大。他认为,他并不是把自己的笔伸进了自私自利的浅薄的井中,而是潜入了英国人情感的不竭源泉中。”1906年出版的一首由57个诗章组成的诗《谦卑之门》,涉及这位年轻诗人对自己的宗教的质疑,以及他在全球各地寻找真理的旅行。《雅典娜》的一位评论家对此进行了评论,他写道:“哲学及其感伤的背景都是在田纳西模式下耐心地规划的,但不幸的是,要成功地模仿一位诗人,这还不够。”
奥斯汀的自传《桂冠诗人阿尔弗雷德·奥斯汀,1835-1910》在一年内写成,1911年分两卷出版。谢尔曼报道说,这本书“以不屈不挠的热情和真实的自我启示的力量写成。”在这本书中,奥斯汀表达了他对家族历史的自豪感,他说:“没有人比我更欣赏英国社会的光荣出身和轻松的分级,从一个阶级到另一个阶级。”,谢尔曼声称“他想方设法给自己的家谱增添了魅力。”一位《星期六文学评论》的评论员这样评价这本自传:“一位在许多地方旅行的旅行者,一位战地记者,一位勤奋的采访者,奥斯汀先生以一种偶尔有趣的方式谈论人和事,但总的来说不是很有趣。他很少告诉我们这是新的。事实上,他的自传的两卷厚实的自传可能被当作他们的座右铭,这句话出自他自己的一句诗句:“啪嗒,到处闲聊!”
谢尔曼断言:“奥斯汀先生多愁善感的浪漫主义托里主义与其说是无聊的,不如说是虚假的;虚假的,同时也是过时的;一位十九世纪英国作家的撰稿人说:“他的自传几乎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它平静地假设作者是一个伟大的天才;它可能作为描写人类自欺欺人的变幻莫测的文件存在于他的诗歌中。”,回顾奥斯汀为戴尔写的自传,认为“这个世界有一种残酷的方式,就是拒绝把一个过分看重自己的人看得太重;因此,我们的自传作者,由于他有点明显缺乏幽默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其他人幽默的原因。”



" When in the long--drawn avenues of Thought"


When in the long—drawn avenues of Thought

I halt, and look before me and behind,

And seek what erst I all too little sought,

Some spot secure of rest, I do not find.

Retrace my steps I dare not, lest each nook

I late rejected should reject me now,

And sweetest arbours, restlessly forsook,

No more be prone their leafage to allow.

So to the untrod distance do I strain,

Which seemeth ever further to extend;

Desiring oft, in irritable pain,

Premature sleep would bring that settled End,

When I shall know it all, or else forget

This far too little which for more doth fret.




"'Tis because, though in dusky bower"


'Tis because, though in dusky bower,

With love delighted still thou art;

Nor hath the deepening twilight power

To lay a curfew on thy heart.

Thou lovest; and, loving, dost prolong

The sense of sunlight with thy song.




"Although no stupid scoffer, I"


Although no stupid scoffer, I

Am wholly at a loss

To apprehend the reason why

You kiss Lorenzo's Cross.


For though indeed a hundred days'

Indulgence thus you win,

There does not move a lip but says

That you did never sin.


Ha! but I did not read the whole.

I see it now; the gain

May be applied to any soul

In purgatorial pain.


And oh, how many spirits lie

In such sad bondage through

Having too often passed it by

Whilst gazing after you!


They longed, instead, your lips to kiss;

Their wish, though vain, was clear;

They fondly thought they would by this

Make sure of heaven here.


Indulgence each your lip acquires,

On them it doth bestow;

And you who lighted here their fires,

Do quench their flames below.


 And so you soothe—'tis only fair—

The souls you lately vexed.

'Tis lucky you have grace to spare

For this world and—the next.




"Because I failed, shall I asperse the End"


Because I failed, shall I asperse the End

With scorn or doubt, my failure to excuse;

'Gainst arduous Truth my feeble falseness use,

Like that worst foe, a vain splenetic friend?

Deem'st thou, self—amorous fool, the High will bend

If that thy utmost stature prove too small?

Though thou be dwarf, some other is more tall.

The End is fixed; have faith; the means will mend.

Failures but carve a pathway to success;

Our force is many, so our aim be one:

 The foremost drop; on, those behind must press.

What boots my doing, so the deed be done?

Let my poor body lie beneath the breach:

I clomb and fell; who stand on me will reach.




"Beyond the pasture's withered bents "


Beyond the pasture's withered bents,

Upstanding hop, recumbent fleece,

And sheaves of wheat, like weathered tents,

A twilight bivouac of peace.




"Could I but leave men wiser by my song "


Could I but leave men wiser by my song,

And somewhat happier in their little day,

Wean them from things that lure but to betray,

Make the harsh gentle, and the feeble strong,

Shunning the paths where pride and folly throng,

Then would I carol all the livelong day,

And, as the golden sunset waned to grey,

With vesper voice my twilight hour prolong.

But now they hear me heedlessly, or pass,

With hurrying steps, to pomp's ambitious strife

 But with chagrin and disappointment rife,

And shadows fleeting as one's breath on glass,

Still with foiled feet and baffled hopes, alas!

Lost in the long vain labyrinth of Life.




"For where, beneath one's parent sky"


For where, beneath one's parent sky,

Our dear ones live, our dead ones lie.




"Give me a roof where Wisdom dwells"


Give me a roof where Wisdom dwells,

Where honeysuckle smiles and smells,

A bleating flock, some lowing kine,

An honest welcome always mine,

A homely draught, a humble meal,


Leisure to live, to think, to feel,

A narrow plot, a prospect wide,

A patch upon the mountain side!

From these my heart you will not wean

For Fashion's tinsel, Splendour's sheen,

The Sceptre's favour, Senate's prize,

No, nor the Empire of your eyes.

Farewell! The Valley be your own!

And I will scale the heights,—alone.




"Give me October's meditative haze"


Give me October's meditative haze,

Its gossamer mornings, dewy—wimpled eves,

Dewy and fragrant, fragrant and secure,

The long slow sound of farmward—wending wains,

When homely Love sups quiet 'mid his sheaves,

Sups 'mid his sheaves, his sickle at his side,

And all is peace, peace and plump fruitfulness.




"Here have I learnt the little that I know"


Here have I learnt the little that I know,

Here where in these untutored woodland ways

The primrose, all unconscious of our praise,

Dimpled the dainty coverlet of the snow,

March's first—born, and, still averse to go,

Though drowsy—lidded, dallies and delays

When, dawning through the bluebell's heavenly haze,

June into full mid—summer broadeneth slow.

Forgive me, friend, if these mean more to me,

Imbue my being with a deeper lore,

Come nearer to my heart, instruct me more

In what I am and what I fain would be,

Even than Sabine summit, Oscan shore,

Or Tiber curving tawnily to the sea.'



断 裂
之 传 统

所谓传统,是消息、传说、历史、信仰、习俗、文学艺术形式、思想和风格的代代相传。因此,传递过程中的任何一次中断都等于打破传统。如果说这种断裂割断了我们与过去的联系,拒绝了两代之间的延续,能把这种打破联系或中断延续的叫作传统吗?而且,即便接受了对传统的拒绝,从长远角度看,经过几代破旧者重复动作可以构建新的传统,如果不否定自己,如果不能在一个特定的时刻肯定延续否定中断,怎么能真的实现重建传统?断裂之传统不仅意味着对传统的否定也是对断裂的否定……如果我们用别的词语取代“中断”或“断裂”来更温和地反对传承与延续的思想,比如“现代传统”,这种矛盾还继续存在。如果传统的就是古老的,现代的怎么能是传统的?如果传统意味着过去在现在的继续,怎么来谈论这样一个传统:它是完全的现在,没有过去且推崇对过去的否定?
尽管包含这样的矛盾,有时候还完全意识到这种矛盾(比如波德莱尔在《浪漫派艺术》中的思考),自19世纪初,说起现代性就像说起一种传统,而断裂是变革的特许形式。我说现代性是一种传统其实略有不准确之处,我应该说,是另一种传统。现代性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传统,它驱逐占据统治地位的传统(无论是什么)只是为了,不久之后,把这个位置让给另一种传统,而这另一种传统本身是对现在的另一种即时表现。现代性从来不是自己:它总是另一个。所谓现代,不仅是新颖,更是多样。多样的传统,异质的传统,现代性注定多样,古老的传统总是同一的,现代的传统总是不同的。前者要求过去与今天的统一,后者甚至不满足于凸显过去与今天之间的不同,还断言过去不止一个而是多个。现代的传统:多样性,过去的多样,极端的陌生感。现代的并非过去在现在的继续,今天也不是昨天的子孙,而是与过去断裂,是否定昨天。现代的是自给自足的,每次出现都建立自己的传统。一个新近的此种思维方式的例子是北美批评家哈罗德·罗森博格几年前出版的书《新之传统》。虽然新的不一定就是现代的(有的新颖并非现代),罗森博格的书名以健全而出彩的傲慢表达了我们时代艺术与诗歌立足的悖论。这个悖论同时也是辩白和否定其养分与毒液的知识原则。我们时代的艺术与诗歌,生于现代性,死于现代性。
西方诗歌史上,对新鲜事物的顶礼膜拜与热爱规律性出现,我不敢称之为周期,至少也不是偶然。有的时代美学理想在于效仿古人,有的时代则万般推崇新鲜与惊奇,比如英国“玄学”诗人以及西班牙巴洛克时期的诗人,他们都满怀热情地参与这种惊奇美学。新鲜与惊奇是两个相似却不等同的词。巴洛克诗歌的种种概念、比喻、妙语以及其他词语组合注定会引发惊奇:所谓新鲜是出乎意料。17世纪的新鲜事物不是批判也不包括对传统的否定。恰恰相反,那时的新事是肯定传统的继续,葛拉西安  说现代人比古人更尖刻,而非不同。读者在同代人的某些作品面前心神激荡并非因为这些作者拒绝了古老的风格,而是他们将同样的元素进行了新颖而令人惊奇的组合。
贡戈拉和葛拉西安都不是现在意义上的革命者,他们没有提出改变自己所处时代关于美的理想,尽管贡戈拉的确改变了:新鲜对他们来说不是改变的同义词,而是约等于惊吓。要想寻找惊奇美学和否定美学之间的奇妙联盟,必须追溯到18世纪末,也就是现代的开端。现代性从诞生之日起就饱含批评的热情,因而它是从批评和热情两个角度对古典几何与巴洛克迷宫的同时否定。令人眩晕的激情,在对自身的否定中达到顶峰:现代性是一种造物主式的自我毁灭。两个世纪以来,诗意想象都在被批评侵蚀的土地上立起高楼。而且在建造的时候对这片土地已被侵蚀心知肚明。能让我们的现代性不同于其他时代的并不是对新鲜与惊奇的赞美,虽然这个也算,而是存在一种断裂:对最近的过去的批评,延续性的中断。现代艺术不仅是批评时代之子,也是自身的批评家。
新鲜的不一定是现代的,除非带有双重炸药:否定过去,并且肯定某个不一样的东西。这个具体的东西在最近几个世纪不断变换名称和形式:从前浪漫主义时期的善感到杜尚  的讽刺,但是那总是一个相对于主流传统遥远且奇怪的东西,这种异质打破现在并将其轨迹扭向始料未及的方向。它不仅是不同的,也是与传统品位相对立的:争议重重的怪异,积极的反对。新事物之所以诱惑我们不是因为新,而是因为与众不同;而与众不同意味着否定,那是一把尖刀将时间一分为二:以前和现在。
千年古物也可以与现代性相接:只要表现出对传统的否定并向我们提出另一种。当一种与新事物同样充满争议的力量涂过圣油,最古老的并非过去,而成为新的开始。矛盾的激情复活它,激发它,将它变成我们的当代。在现代艺术和文学中有一股持续的潮流涌过,从赫尔德的日耳曼语民歌到庞德挖出的中国古诗,从德拉克罗瓦  的东方到布勒东爱过的大洋洲艺术  。所有这些对象,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诗歌,都有如下共通之处:无论属于哪种文明,它们出现在我们的美学视野都意味着一层断裂,一种改变。这些百年或千年的新鲜事物一次又一次打断我们的传统,以至于西方现代艺术史同时也是很多已经消失的文明的艺术复兴史。这种惊奇美学及其感染力的表现,尤其是即刻化身为对批评的否定、古风艺术和遥远文明的产物,这些都自然地刻进断裂之传统。它们是现代性的面具。
现代传统抹去了古代与当代、远与近之间的对立。溶解所有这些对立的酸液是批评。只有“批评”这个词拥有足够的知识反响,而且最好和另一个词结合起来:热情。热情与批评的联合着重突出了我们对现代的祭拜的矛盾特点。批评的热情:对批评及其精确的结构机制无节制的、满腔热情的爱,但也是充满对研究对象热爱的批评,对自己所拒绝的东西充满热情的批评。爱上自己,同时永远和自己作战,不永恒肯定任何,也不基于任何原则:否定所有原则——恒久地改变——就是它的原则。这样的批评只有在对变化最纯粹最即刻的表现——现在——充满热情的爱达到顶峰时才能实现。一个独一无二的现在,与任何其他都不同。这种对现代敬拜的独特意义,只有意识到它其实基于时间这个有趣的概念才能把握。之所以令人有趣,是因为在现代之前时间是孤立存在的。对古人而言,当下重复昨天,而对现代人而言,今天是昨天的否定。现代以前,时间被视为、感知为一种规律,这个进程中所有的变化和例外其实也是依照规则的变化和例外。而在现代,时间的进程就是由不规则交织而成,因为变化与例外就是规则。对我们而言,时间不是相似的瞬间或世纪的重复:每个世纪,每个瞬间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不同的,都是另外的。
现代的传统包含一个重要的悖论,这个悖论让人不再看得见古与新、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矛盾对立。过去与现在的对立实际上消失了,因为时间流逝如此迅速,不同时间点之间的区别——过去,现在,未来——消弭了,至少,变得转瞬即逝,无法感知,微不足道。我们可以说起现代传统的概念而不觉得这会触发任何矛盾,因为现代已经限制了,甚至完全消灭了,古老与当下、新鲜与传统之间的对抗。时间的加速不仅让已经过去的和正在发生的之间的区别变得无关紧要,也消除了年老与年轻之间的不同。我们的时代如此疯狂地推崇青春以及青春的价值,把这种敬拜变成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迷信。然而,也从没有人像现在这样巨幅而迅速地衰老。我们的艺术藏品、我们的诗歌选集、我们的图书馆里都塞满过早老去的风格、运动、画作、雕塑、小说和诗歌。
两种令人眩晕的感情:刚刚发生的已经属于无限遥远的世界,同时,千年的古老又无限靠近……由此可以总结出,现代传统,以及引发这个表达的各种对立思想和图像不过是一个更加混乱的现象的产物:现代是历史时间加速的时代。我自然不是说今日的年月过得更快,而是说里面发生的事情更多。而且这些事情几乎同一时间发生,不是相继接续,而是同时同刻。这种加速也是融合:所有的时间空间汇合在此时此地。
一定有人会问历史是否真的比过去流逝得快。我承认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相信没人能确凿地回答。历史时间的加速也可能只是幻觉。也许那些变化和震动有时候让我们焦躁,有时候带给我们的心醉并没有预想中那么深刻和决定性。例如,苏维埃革命让我们觉得是过去和未来之间一场剧烈的断裂,如果我没有记错,有一本俄罗斯游记叫《造访未来》。如今,距离那场让我们以为看见未来闪耀化身的革命已经过去半个世纪,真正让学者或哪怕普通游客惊奇的是老俄国传统面貌的延续。约翰·里德  那本著名的讲述1917年那段火速岁月的书让我们觉得像是描述了一个遥远的过去,而古斯汀侯爵  写的书(主题也是沙皇制度的官僚和政治世界)由此似乎在不仅一个方面表现出现实意义。墨西哥大革命的例子也引发我们对所谓历史加速的质疑:那是一场为了使国家现代化而展开的巨大震动,然而,当代墨西哥最突出的恰恰是依旧存在总督管辖地时期乃至西语美洲出现以前世界的思维和感受方式。同样的话也适用于艺术和文学材料:最近一百五十年发生了许多变化和美学革命,但是难道看不出这些连续不断的断裂本身就是一种延续吗?这本书的主题就是展现,同一个原则如何激发了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者,激发了法国超现实主义者和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性先锋派。例如,很多情况下弗里德里希·冯·施莱格尔定义浪漫主义者的爱情、诗歌与讽刺所用的术语距离一个世纪之后,安德烈·布勒东谈论超现实主义者的情欲、想象与幽默所用的并不遥远。影响?巧合?都不是:是思考、审视和感知的某些方法的延续。
如果不继续求诸刚刚过去的例子,而是看向更遥远的时代或者与我们不同的文明,我们的疑问就会增加并越发坚固。在比较神话的研究中,乔治·杜梅泽尔证明了所有的印欧民族都存在一个共同的“意识”,从印度、伊朗到凯尔特和日耳曼世界,这个“意识”曾经并继续抵抗着地缘和历史相隔的双重侵蚀。印欧民族相隔数千英里、数千年,却还保存着世界一分为三的概念的遗迹。我确信蒙古人种的民族也发生同样的情况,无论是亚洲的还是美洲的。这个世界也在等待一个杜梅泽尔来展现它们深刻的统一性。早在本杰明·李·霍夫第一个系统建立起欧洲和霍皮人  隐藏的思维模式对比之前,不少研究者已经注意到美洲印第安人共有的世界一分为四的视角存在并延续。然而,也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对立揭示了一个隐秘的统一:人类的统一。也许文化历史的不同是一个唯一作者的作品,几乎没有改变。人类自然不是一场幻象:是这个不变者生产了所有文化、历史、宗教、艺术的变体和多样。
上述思考也许会让我们认为历史的加速是幻象,或者更可能是,改变只是影响表层却没有改变深层的现实。发生的一件接一件大事和历史波涛的汹涌遮蔽了支撑它的静止的山脉沟壑展现的海底风景。那么,我们在哪层意义上谈论现代传统呢?尽管历史的加速可能是幻象可能是真实——对于这一点疑问是情理之中——我们可以有一定信心地说发明了“现代传统”这个说法的社会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社会。这个词组里包含的不只是一个逻辑和语言矛盾:它表达的是我们的文明戏剧化的处境——不是在任何过去的、坚不可摧的原则上,而是在改变中寻找根基。我们认为社会结构改变非常缓慢,思维结构是不变的,也就是说,我们是历史和它不曾停歇的转变的信徒,有一点不可否认:我们脑海中对时间的设想变了。只要把我们对时间的概念和12世纪一位基督徒对时间的概念做个比较就能立刻看出区别。
改变了对时间的设想,我们也改变了与传统的关系。或者说,因为我们改变了对时间的想法,我们才意识到传统。那些传统主义民族沉浸在过去生活中不去质询:他们不仅意识到传统,更是与传统共生,活在传统里。一个知道自己属于某个传统的人已经不言明地知道自己与传统不同,而这种意识总有一天会引领他质询传统,有时进而否定传统。对传统的批评开始于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个传统。我们的时代与其他时代和社会不同,是在我们对时间流逝的设想上:我们对历史的意识。现在我们所谓现代传统的意义更加清晰地显现出来,它表达的是我们的历史观。一方面是对过去的批评,对传统的批评;另一方面,是一种倾向,过去两百年一次次重复,倾向于把传统建立在唯一的免于批评的原则之上(因为这个原则已经和批评融合在一起):改变,历史。
每个文明里,三种时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对原始社会而言,早期原型、现在和未来的模型,是过去。不是晚近的过去,而是一个比所有过去都更早的远古过去,在原初的原初。如同源泉,这个过去的过去持续不断地流淌,注入现在,与现在融合,这是唯一真的算数的现在。社会生活并非历史的,而是习惯性的。它不是由连续的改变形成,而是无时间性的过去有节奏的重复。过去是一个原型,现在把自己调整到适合过去不变的模型:这个过去永远在场。如此,一方面过去成为持续被模仿的模型,另一方面因为习惯也在周期性更新,过去可以保护社会不改变。过去有两个特点:它是一段不动的时间,排斥改变;不是曾经发生过一次的,而是永远在发生的:它是一种现在。无论如何,原型过去逃脱意外和偶发。尽管它是时间,它本身就是时间的否定:它溶解了昨天发生的和今天发生的之间的对立矛盾,消除区别,让规律和认同取胜。对改变无知无感,它的极致是常规:一切都应该依照远古过去原样发生。
原始人对时间的概念和我们的完全对立:对我们而言,时间是改变的携带者,对他们来说时间是消除改变的代理。原始原型过去不仅是一个时间类别,更是一种远超过时间的现实:它是原初的法则。所有的社会,除了我们的,都设想过一个时间栖息的彼岸,借此它们与自己和解:已经不改变了,因为回到不动的透明时间停止流动,或者因为尽管不停流动,永远和自身相同。认同法则奇怪地得胜:完美时间是不受时间影响的,因而对立矛盾消失。对原始人而言,非时间性的模型不是在之后,而是在之前,不是在一切时间的末尾,而是在开始的开始。不是基督教徒上升至时间尽头时的状态(无论是为了拯救自己还是迷失自己):它是那个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模仿的。
原始社会惊恐地看待时间的脚步所意味的那些不可避免的变化。他们认为那些改变远不是有利的,而是不幸的:我们所谓的历史对原始人而言是失误和堕落。东方和地中海文明与前哥伦布时代的美洲文明一样,以同样的不自信看待历史,但是他们没有那么激烈地否认它。对所有这些文明而言,原始人的过去,永远静止永远在场,圆周形、螺线形展开:世界的年轮。非时间的过去惊人地转变:流逝,被改变支配,一言以蔽之,被时间化了。过去被赋予生命,它是原始的种子发芽、长大、枯竭、死亡——为了再次重生。这个模型依旧是一切时间之前的过去,最开始的无忧岁月,被天空与大地和谐统治。这个过去里,植物和活人拥有同样的财产。历史是原初时间的降级,一个缓慢却不可避免的衰落过程,最终在死亡里达到顶点。
抵抗改变和灭绝的办法是复现:过去是一段重新出现的时间,在每个轮回的最后等待我们。过去是即将到来的岁月。如此,未来向我们呈现双重形象:它是所有时间的终结,是所有时间的重新开始,是原型过去的降格,也是它的重生。这个概念与基督徒、现代人的概念之间的区别是显著的:对基督徒而言,完美时间是永恒,是废除时间,废除历史;对现代人而言,时间的完美在于别无他选,如果要在一个地方,就是未来。另一个区别:我们的未来从定义开始就是从来没在过去或现在出现过的:它是意料之外的区域,而古老地中海和东方人眼中的未来永远源自过去。时间周期性流逝,就是历史,同样也是一场反复,每一次重复,都拒绝流逝,拒绝历史。
所有时代的原始时间模型,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时代在西方叫作黄金时代。对其他的文明——中国文明、中美洲文明——而言,不是用这种金属,而是用碧玉,象征着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和谐。碧玉里浓缩了自然的永恒返青,正如我们能从黄金中看见太阳光的一种具象。玉和金都是双重意象,如同所有表达周期性时间里接续的死亡与重生的东西。在某个阶段,时间凝聚转化成坚硬珍贵的材料,仿佛可以逃脱改变与降级,而在另一个时刻,石头和金属也会软化,时间会让它解体、腐坏,变回植物和动物的排泄物和腐烂物。但是这个解体和腐败的阶段也是重生与施肥的阶段:古代墨西哥人在死人嘴上放一块玉。
金与玉的多种解释反映了周期性时间的多种解释:时间原型处于时间里,形态是一个会回来的过去——回来只是为了再次远离。碧绿或金黄,幸福时代是一段和睦的时光,所有时间的结合点,只能持续一瞬间。那是真正的和音:时间奇迹般浓缩在一块碧玉或者一穗黄金,接着就是分散和腐败。复现保护我们不受历史的改变的侵袭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加艰难地服从改变:不再是一场意外、一次堕落或者一个失误,为了变成一个不可避免的进程里一串连续的瞬间。连诸神也逃不开周期循环。羽蛇神消失在同一个地方,正是奈瓦尔徒劳呼求的神圣失去的地方。墨西哥纳瓦特尔诗歌中这样说那个地方:“海水与天水汇流的地方”,那道地平线上,曙光亦是黄昏。
没有办法离开时间的圆圈吗?自从文明的开端,印度人就想象一个严格来说不是时间而是时间的否定的彼岸:一个静止的永远和自己相同的存在(婆罗门)或者一个同样静止的空(涅槃)。婆罗门永远不变,关于他没什么可说,只有他是他;关于涅槃也没什么可说,甚至不能说他不是。二者都是:时间和语言彼岸的现实。这个现实不承认别的名字,只承认宇宙性的否定:不是这个,不是那个,也不是彼岸的。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不过,是。印度文明没有打破周期时间:在没有否认它的经验主义事实的情况下,它消解了时间,将时间聚集成一个无内容的幻影。对时间的批评把改变缩减成一种幻象,这样就不过是另一种方式,也许更极端的方式,对抗历史。  在东方和地中海的伟大文明里,原始人无时间性的过去被时间化,化身变回周期性时间。印度消除了周期:它们确确实实是婆罗门的梦。每次神明醒来,这个梦就消失。令我感到惊心的是这个梦持续的时间:印度人认为,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以不公正的财产拥有为特点,将持续四十三万两千年。而更让我害怕的是得知神每次醒来,都注定要再睡去,做同样的梦。这个巨大的循环梦境,对梦它的人而言不真实,但是对被梦的对象而言是真实的,是独一的:同样的令人厌恶的事情死板地重复。这种玄学激进主义的风险使人类也无法逃脱它的否定。在历史和伴随历史的不真实轮回和一个没有颜色、味道或象征的现实之间:还留下什么给人类?任何一个都不宜居住。
印度人消除轮回,基督徒打破轮回:一切都只发生一次。在企及光明之前,释迦牟尼回忆起过去的生命,他在其他宇宙和其他宇宙时代里看见另外很多个释迦牟尼消散在“空”里。基督只临到地球一次。这个基督教广泛传播的世界被它难以修复的衰落感控制,人们确信自己活在一个轮回的终结。有时候这个想法会用基督教的术语来表达:“尘世的元素都会消散,所有都会被毁灭好让一切在最初的无知中被重新创造出来……”塞内加这句话的第一部分对应了基督徒信仰并期盼的:下一个世界末日。有越来越多的人皈依这个新宗教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末日临头的坚信:基督信仰给了这个逼近人类的灾难威胁一个回答。如果当初他们知道这个世界还会持续几千年,还会有那么多人皈依基督教吗?圣奥古斯丁当时认为人类的第一个时代,从亚当堕落到基督献出生命,持续了六千多年,而第二个时代,也就是我们的时代,会是最后一个,不会超过几百年。
对末日将近的信仰需要一个教条充满热烈地回应人类的众多恐惧与欲望。异教哲学家循环轮回的时间意味着回归一个黄金时代,但是这个宇宙性重生,除了知识通往衰落的不可避免的运动中一场休战以外,并不是严格等同于个人救赎。基督教信仰承诺个人救赎,而个人救赎的来临造成一个重要改变:宇宙戏剧的主角已经不是世界,而是人。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历史的重心改变了:异教徒们轮回的时间是无尽且无人称的,基督教的时间是有限而个人的。
圣奥古斯丁反驳轮回的思想。他觉得理性灵魂记不起曾经活过,异教哲学家们所谓的那么多世生命是荒谬的;而同时提出智慧和永恒返回,他觉得更是荒谬:“已经企及智慧的不死灵魂怎么会沉浸在幻想的至福和真实的不幸之间不停歇的迁徙中?”  轮回时间勾勒出的画面是魔鬼般的,此后拉蒙·鲁尔  曾说:“这就是地狱的痛苦,像圆圈里的运动。”有限且个人,基督教时间是不可逆的;圣奥古斯丁说,这不是真的,在很多个轮回没有故事之后,柏拉图注定会在雅典一家叫学院的学校里,教同样的信徒同样的学说:“基督只为我们的罪死一次,从死人中复活,再不会死去。”通过打破轮回引入有限且不可逆的时间概念,基督教信仰强调了时间的异质性,也就是说:基督教信仰宣扬出让时间自我破裂的特性,自我分割,自我分离,成为另一个永远不同的。亚当的堕落意味着与天堂的永恒现在断裂:此后接续的开始是分裂的开始。统一整体的时间自我分割并非创造出分裂,而是不断重复原始分裂、最初的断裂:从昨天、今天、明天自己都从相同的永恒现在中分割出来,每一个都不一样,都独一无二。这个持续的改变是不完美的标记,堕落的象征。有限,不可逆,异质性,是不完美的表现:每一分钟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因为这一分钟从整体中分离、分裂出来。历史是堕落的同义词。
与历史时间的异质性相对的是所有时代之后时间的整体性:在永恒中一切对立矛盾都停止,一切都与自身和解,而在这种和解里,万事万物都达到不变的完美状态,最初和最后的统一。在最终审判之后回归永恒现在,这是改变之死——死亡之死。对基督教永恒的本体论肯定并不比印度信仰中的否定少让人恐惧,这一点在《神曲》的一幕里可见一斑。在地狱最初的几圈——第三圈,饕餮的人在污秽湖中遭受折磨,但丁遇见了一个同胞,一个可怜的人,基阿哥(“小猪”)  。这个被审判的人,在预言了佛罗伦萨新的平民灾难之后(被判入地狱的人被赋予双重目光:预见未来的眼睛),请求但丁在回到自己的故土时,向那里的人们提起他的记忆,然后就重新沉进污秽的水中。维吉尔说:“直到天使号角响起他才会再出来”,那是最后审判宣告开始的时候。但丁问他的向导,“伟大的审判”之后,这个可怜人所承受的痛苦是会更重还是更轻。维吉尔以无懈可击的逻辑回答说:他会更加痛苦,因为,最大的完美,意味着最大的快乐或最大的痛苦。在所有时代终结以后,万事万物都会比现在更加完全:天堂里享福的完全程度与地狱里受罪的完全程度一一对应。




推荐阅读:

毕晓普诗9首

巴赫曼诗10首

博纳富瓦《麋鹿的归宿》

纪伯伦《先知·论死》

马查多诗30首

阿莱桑德雷诗15首

阿尔维蒂诗6首

贝克尔诗2首

阿隆索诗2首

卡瓦菲斯诗48首

塞尔努达诗7首

弗罗斯特诗55首

宫泽贤治诗6首

艾略特诗9首

叶芝诗6首

帕斯捷尔纳克《屋里不会再来人了》

裴多菲《我的爱情在一百个形象中》

勃洛克《十二个》

艾赫泰勒《他通宵达旦地畅饮美酒》

拉金诗16首

简·克莱蒙特诗5首

布莱希特诗11首

金芝河诗15首

鲁米诗15首

路易斯·格吕克诗15首

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华兹华斯《露西》

莱奥帕尔迪《致意大利》

惠特曼诗32首

里索斯诗24首

卞之琳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7首

里索斯诗10首

托马斯·格雷《墓畔哀歌》

席勒《姑娘的悲诉》

拉封丹《褡裢》

伏尔泰《致夏特莱夫人》

法拉兹达格《你在泥土里安睡》

赫尔曼《阳光悄然消逝》

阿米亥诗25首

布罗茨基诗21首

杜尔斯·格林拜恩诗3首

特拉克尔诗21首

狄兰·托马斯《羊齿山》

叶甫图申科《娘子谷》

沃兹涅先斯基《戈雅》

纪德《别再等待》

瓦莱里《海滨墓园》

福尔《夜莺》

叶拉金《雨水踮起足尖沿著大街奔跑》

狄兰·托马斯诗6首

米沃什诗10首

狄兰·托马斯诗13首

狄兰·托玛斯诗5首

海姆《哥伦布》

布莱希特《给后生的人们》

容格尔《未来》

伊万诺夫《安谧的傍晚》

波德莱尔诗14首

海伦·邓摩尔诗17首

洛威尔诗7首

萨拉·豪诗8首

勃莱诗8首

博尔赫斯诗18首

歌德诗7首

奈莉·萨克丝诗30首

梅雷莱斯诗31首

赫塔·米勒《我怕故我写》

安娜·布兰迪亚娜诗14首

帕索里尼《葛兰西的骨灰》


孤独没有什么不对,使孤独变得不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