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闻一多《发现》

如果说《洗衣歌》是悲愤于受种族歧视之苦,那么这首《发现》则典型地表现了诗人源于深深的失望而产生的痛彻肺腑的悲愤了。
在留学美国之际,闻一多写过多篇怀念祖国的诗,而一旦回到国内,他竟然“发现”了“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可见他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情,受到了多么沉重的打击和挫折。
闻一多1925年5月回到祖国,次年写下了著名的《死水》,《发现》估计也写于此一时期。从对祖国抱有深切期望而满怀报国的热情归来,到目睹当时军阀混战和腐败风行的国内政治现状,这位爱国诗人内心的痛苦难以言说。《发现》这首诗从一开篇就有一种突发性的惊心动魄和振聋发聩:“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种因为受到过分意外的刺激而产生的失望和痛苦的心情,非常典型地表现了闻一多强烈鲜明的个性。他对祖国是爱之愈深而痛之愈切,所以他写下的诗句也就是他生命的最本真的表现。他并不忌讳别人说他“不顾大局”或“谩骂祖国”之类,而是大胆地喊出了“这不是我的中华”这样的震世之音。如果一个腐败的政权也有权指责别人对它的指责揭露是“不顾大局”或“谩骂祖国”,那还有什么真正的爱国精神呢,爱国绝不是爱一个腐败的政权。对当时的军阀政权如果也要去维护它的“威信”,闻一多也就不成其为闻一多了。
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现状的失望当作一场“噩梦”,是因为他不愿相信这是铁一般的事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他“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他“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却“总问不出消息”。值得特别提及的是,当他“哭叫着”要“呕出一颗心来”时,却又最后归结成一句“你在我心里!”这正是闻一多虽然谴责着腐败的政权,却又时时刻刻把祖国的命运置于内心的赤诚心态。他既为祖国的命运而要痛苦地“呕出一颗心来”,但祖国又仍然“在我心里”,真是欲罢不能,愈是痛苦而又愈是恋恋不舍于对祖国命运的牵挂。
一个真正爱国的诗人,正是在这种亲历其境的生命体验中,表现出他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命运紧密相联的情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闻一多正是一个具有赤子之心和真诚性情的爱国诗人。



闻一多《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震惊的灵魂



《发现》一诗写于回国之初,是诗人忧与爱的化合之作,表现的是对落后残破的中国的泣泪成血的失望、呼天抢地的愤懑。
闻一多是怀抱着一颗炽热的报效祖国的雄心归来的,而眼前的祖国让他绝望,坊间认为:“其实,在美国的时候,他对于天灾人祸交加的祖国情况又何尝不清楚?然而彼时彼地的心情使得我们赤诚的诗人把他所热爱的祖国美化了、神圣化了。诗人从自己创造的形象里取得温暖与力量,当现实打破了他的梦想,失望悲痛的情感就化成了感人的诗篇——《发现》。”
这首诗虽然只有十二行,却构思卓绝,名震一时。这首诗的标题是“发现”,但作者不写“发现”之过程,而是单刀直入,突然来了一句穿云裂石、撕心裂肺的长啸:“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其中,倒装句的使用——“迸着血泪”后移——醒目异常、动人心弦。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的带着血丝的泪水、失望困惑的眼神、暴跳的青筋、急速的喘息。
这一声呼喊,石破天惊,如“列缺霹雳,猝然骤至”,又如“高山坠石,骇然而来”,给读者以极大的震撼,非赤诚之士不能写之。
诗人本是急切地返回祖国的,他“鞭着时间的罡(gāng)风(强劲的风)”,争分夺秒。而且他还“擎一把火”——这是为国出力的热望。但是他怎么都没有想到,最后等到的竟是“一场空喜”。
闻一多没有具体地描绘当时祖国的丑陋之细节,但读者从其失望的情绪中自可体察。



《发现》一诗见于诗集《死水》,是闻一多爱国诗篇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从内容上看,当作于闻一多回国不久。它是诗人爱与恨的结晶,表现的是诗人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愤懑。
我们知道,早在“五四”时期,闻一多就是一个正直、善良、富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者。留学美国时期,他又因饱受种族歧视和凌辱,而日益增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并愤然于一九二五年夏天提前回国。然而,作为祖国忠诚儿子,当他怀抱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和报效祖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的雄心回来之时,他表现出来的不是欣喜若狂、信心百倍,而是一种撕肝裂肺、呼天抢地的深切悲哀。这是多么惊人的反差呀!产生这一惊人的反差的心理因素是什么呢?臧克家先生分析得好:
“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诗人,在海外受的侮辱越重,对祖国的怀念和希望也就越深切。……但到希望变成事实的时候,他却坠入了一个可怕的深渊。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一根伟大支柱,倾折了!他所看到的和他所希望看到的恰恰相反。他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一片黑暗,残破的凄凉。他痛苦,他悲伤,他忿慨,他高歌当哭……”。
“其实,在美国的时候,他何尝不知道自己亲爱伟大的祖国被军阀们弄得破碎不堪?他对于天灾人祸交加的祖国情况又何尝不清楚?然而彼时彼地的心情使得我们赤诚的诗人把他所热爱的祖国美化了、神圣化了。诗人从自己创造的形象里取得温暖与力量,当现实打破了他的梦想,失望悲痛的情感就化成了感人的诗篇--《发现》。”(《闻一多的〈发现〉和〈一句话〉》)
理解了诗人久别重返祖国后的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就不难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了。
这首诗仅有十二行,虽短小却立意非凡,构思新颖灵巧,尤其是“开头和结尾是不平常的,有吸引力的”。(何其芳《诗歌欣赏》)这的确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按照习惯思维,传统写法,这首诗取名“发现”就应该是:首先抒写诗人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殷切希望,然后再抒写诗人重返故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最后才倾诉自己的失望、悲伤以及在失望悲伤中升腾起的对祖国的期望。这样写,固然形成了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对比,突出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但未免太缺乏新意而显得平淡无奇了。闻一多是个勇于创新的诗人,在诗作的构思上他总是力避平庸和一般化,力求给以一种意外的惊奇之感。《发现》便是杰出的代表。诗人没有落入俗套,他一反常规,独辟蹊径,一开始就单刀直入,撕肝裂肺,呼天抢地地呼喊: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这一声迸着血与泪的呼喊,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给人以突兀峥嵘之感,使人仿佛亲眼看见迸着血泪的诗人失望困惑的面容,听到了他沉痛绝望的诉说。人们不仅要问,既然诗人回到了他梦牵魂绕的祖国,为什么又不相信这就是“我的中华”,而且还那样痛苦地反复诉说“不对,不对!”呢?原来,诗人听到祖国的召唤,就鞭时光,驾罡风,擎火把,不辞辛劳,千里迢迢地赶回来,可眼前的祖国竟是满目疮痍,现实就象“噩梦”而且是挂在“悬崖”上的“噩梦”一样黑暗、恐怖,令人心惊和绝望,这哪里是“我”在国外想象中“如花一样的祖国”呢?而听到召唤时,惟恐时间太久,归途太远,速度太慢,恨不得插翅飞翔的归心,到头来竟是“一场空喜”,这是怎样的失望和悲哀啊!这里,诗人并没有用具体细节从正面描述他踏上故土所见到的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而是用了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句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直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和令人窒息的失望,从而使诗更凝炼、概括,容量更大,表现力更强,更能扣人心弦,引人深思,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人在经历了困惑、失望、悲痛、忧愤之后,再一次呼喊“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诗意到此,人们也许会认定这就是诗人的“发现”。但是,如果说诗人的“发现”就是指祖国的沉沦,山河的破碎,那么,这首诗的构思也就谈不上什么新颖独特了,主题也就谈不上什么深刻感人了。因为国破家亡的感受早在闻一多之前,就为不少爱国志士所抒写,其中也不乏精妙之作。这首诗最精彩绝妙之处应是诗的最后四句: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既然,诗人归国后所见的不是“我的中华”,不是“我的心爱”,那么诗人的“中华”,诗人的“心爱”,亦即诗人理想中的如花一般美好的祖国又在哪里呢?他“问天”,“逼风”,“擂地”,“上穷碧落下黄泉”苦苦求索,可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总问不出消息”,他哭着喊着,在巨大的悲痛中顽强地挣扎着,在深广的忧愤中执着地寻觅着、追求着,竟至“呕出一颗心来”。啊!“我的中华,在我心里”。“如花的祖国”珍藏在诗人的心里,这是多么强烈、深厚的爱国热情啊!诗人没有因失望而沉沦,相反却又在失望和愤懑中升腾起一种对祖国的执着和忠贞的爱。“在我心里”这个结尾,石破天惊,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它既揭示了悬念,指出这才是真正的“发现”,又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爱之深切、之永恒。联系到诗人忠诚磊落的一生,联系到他为追求这心中的祖国而流尽的最后一滴血,这样的结尾越发显得辞警言丰、回肠荡而震撼人心了。至此,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肃然起敬。




艾 布 · 泰 玛 姆

革新的结束和稳定的开始8世纪是一个沿着不同目标前进和在各个领域不断革新的时代。随着艾布·努瓦斯和麦蒙的消失,这一革新的势头也平息了。9世纪宣告了一个新时代,即反革新和社会、科学、文学成熟的时代的开始。
在社会生活方面,人们离弃了表面的喧嚣,回到稳重的现实,宗教的庄重抵御着流行的腐败。公开放纵淫乐的喧闹声低沉下去,“放荡派”垮台了,玩乐放纵或是变得检点了,或是继续在暗中进行。在科学方面,学者们克服了发展初期在理解其含义和使之与阿拉伯语相适应方面遇到的困难,把使人迷乱的各种新的含混的观点变为面貌清晰的严肃的科学。著书立说成为每个有教养的文学家持之以恒的活动。在文学方面,诗人们改变了前一时期那种打破了传统束缚的明快妍丽的风格,改变了赤裸裸的直言不讳和被柏萨尔、艾布·努瓦斯当作新诗主张的民主倾向,热衷于仿古,同时恢复了雄浑的古老风格。他们开始追求古人遗留下来的东西,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只注重在风格雄浑和词义冷僻方面与古人媲美,以及重复古人创造过的形象。这就像是一次强有力的回潮。诗歌又重新回到权贵者的门楣,脱离了广阔的生活,大多数变成了应景之作和乞讨手段,当然它也免不了受到现代文明和新文化的影响。
那时知识分子中盛行作诗的风气,以至诗歌成了知识和学问的一个必要因素和每个有教养的人、每个哈里发和每个大臣追求的点缀,不管作诗者具备这方面的条件与否。每个人都想把自己获得的外国新文化和新近翻译过来的各种学问塞进自己的诗作里,因此诗歌具有新颖的思想,尤其是带上了希腊思想的色彩。诗歌形式主要受波斯影响,充满夸张、雕文饰辞和对色彩的追求,波斯文明中屋宇、衣饰和生活、游乐设施的浮靡及其各种艺术的绚丽多彩,更加助长了这一点。其次,一种由穆斯里姆·本·沃立德首开其端的关于诗歌、关于语言、修辞艺术的学问流行了。从前古诗人作诗出于自然或朴直的模仿,不务雕饰;这个时代的诗人作诗时,他了解诗中的每一个词,事先知道应该如何遣词造句,熟悉为使诗句和内容变得精美应该遵循的修辞方法。这样,修辞艺术就成了每个大诗人或小诗人孜孜以求的东西。
艾布·泰玛姆的生平哈比布·艾布·泰玛姆可能出生于大马士革附近通往太巴列湖道上的扎塞姆村。历史学家一致认为其父是个非阿拉伯血统的基督教徒,名叫泰道沃斯(泰达沃斯或斯尤道修斯的小化名词),可能是希腊人。当诗人皈依伊斯兰教后,改其父名为奥斯,并归属于阿拉伯塔依部落,因此他又被称作塔依。后来诗人随父迁居大马士革,在一个织布匠那里干活。当艾布·泰玛姆从大马士革迁居霍姆斯,并写了第一首讽刺诗时,就开始显露出诗歌才能。在霍姆斯他结识了诗人笛克金 ,后者对他的创作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在词句的雕琢方面。
他十七岁时离开霍姆斯到埃及,可能是去谋生。他在清真寺干清洒活。那时的清真寺是学者和求学者的麇集之所。他在工作之余,坚持不懈地参加学术活动,对阿拉伯文学和诗歌有了精深的了解。那时他力图表现自己的诗歌才能,便与阿亚什·本·赖赫阿·哈达拉米接触,写诗赞颂他,但并未得到多少好处,于是又反转来对他进行讽刺、攻击。他在埃及的处境很窘,满腹牢骚,不久便离开它回到沙姆,并竭力与艾布·穆厄斯·穆萨·拉菲尔进行接触,但他从拉菲尔那里得到的并不比在埃及时从阿亚什那里得到的更多。后来他又想方设法,想得到麦蒙的宠信,但也未获成功。于是他不得不离开巴格达,在各地奔波流徙,在摩苏尔度过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
艾布·泰玛姆在上述各个时期都没有中断写诗,他的名声逐渐大了起来,诗歌地位也越来越高。穆尔太绥姆哈里发知道后,即召他前往,对他倍加尊崇,把他作为对自己歌功颂德的御用诗人和随他出征并描写战斗场面的伴从。但艾布·泰玛姆并未为自己选择一个安居之所,他仍然不断地四处周游,这使他有机会结识当时的许多权贵,并得到他们的赏赐。他的《激情诗集》可能就是在其中的一次周游中编辑的,据说那是在波斯遇到大雪,他便埋头工作,等待雪化。
诗人在伊本·扎亚特的书记官哈桑·本,沃赫布那里受到特殊礼遇。后来哈桑主管书信局,在他喜爱的摩苏尔为他找了一个官职,让他负责那里的邮政局 。但他被委任不到两年,于843年去世了,死时年近五旬。
艾布·泰玛姆具有两种不同的气质:一个是官方生活所特有的外表高傲的贵族气质,一个是在私生活中朴直的大众的(有时是庸俗的)气质。首先,艾布·泰玛姆是一个十分自尊和高傲的人,他过高地估计自己的才能,骄傲自大。他只与权贵们交往,写诗颂扬他们,但又不阿谀奉承,他不满足于只获得一般的奖赏和报酬。他常怀忧戚,又极有企望,不满足过普通的生活。他在宗教和民族主义方面表现出过分的热忱。他对任何事情都不厌其多,不断地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敢于冒大风大险获得金钱。其次,他又是一个精力充沛、勇敢坚毅的冒险者,他几乎没在一个地方安居过,而是不断地四处奔波游历。他在游历中获取能使他傲岸不羁的金钱,磨砺能增强他精力的决心,并使自己的名声传播远近。
除了这堂皇生活的一面外,艾布·泰玛姆还具有更富人情味、更朴直的大众化生活的一面,从而表现出他是一个易于结交、慷慨大度、性情温和、重视感情和友谊、喜欢玩乐聚饮、享受奢靡生活的人,而且有时他还把自己降到完全无视宗教和道德的水平,为获取廉价报酬而放弃自己的信仰,为追求庸俗享受而糟蹋自己的才能,甚至过分放纵而不加检点。所有这些都显示出艾布·泰玛姆性格中存在着矛盾,这个矛盾他既不能克服,又不可能避免,因此在他的生活和诗歌中也表现出了尖锐的矛盾。
诗集艾布·泰玛姆有一部诗集,这是先由苏里按字母顺序编辑整理,后来又由阿里·本·哈姆宰·伊斯法哈尼按题材重新编排的诗集。诗集曾在埃及和贝鲁特多次出版,但所有这些版本都或多或少地被篡改过,也存在着错误。诗集中主要包括赞颂、悼念、描写、爱情、矜夸、责怨、讽刺、苦行等众所周知的阿拉伯诗歌的内容。
选集艾布·泰玛姆不像阿拉伯前辈诗人那样只局限于自己创作,他在文学上开创了一个为后来许多诗人和文学家起而效颦的新门类,这就是致力于书籍的分类整理,除自己的诗集外,他还收集整理了许多诗人的作品,他一共编辑了七部选集。
《部落诗选》:从各部落诗人中选取的诗歌。
《诗人诗选》:许多无名诗人的诗选。
《名家诗选》:蒙昧时期和伊斯兰时期诗人的优秀诗歌,到伊本·海尔迈为止。
《激情诗集》:据说艾布·泰玛姆是在哈马丹城的艾布·沃法·本·艾比·赛莱迈家中编辑此书的,当时他去拜谒阿卜杜拉·本·塔希尔,归途中下大雪,道路被雪堵塞,他来到了哈马丹城。他将此书分为十章,每章包含一个艺术门类,激情诗为第一章,因此他用它给全书取名。他在诗集中收入了从蒙昧时期到阿拔斯时期他认为是最优秀的阿拉伯诗歌。
《简编诗选》:是按《激情诗集》的格式编排的,但以情诗开首。
《后起诗人诗选》。
《哲利尔和艾赫塔勒辩驳诗集》:选了两位诗人的二十首辩驳诗,还有一首法拉兹达格的辩驳诗,以及沙法哈·泰格里比、大穆拉格什、扎班·西巴尼和阿慕尔·本·莱依·泰密米等人的诗歌。除《激情诗集》和《辩驳诗集》外,所有其他选集都没有留传下来。《辩驳诗集》由安东·萨勒哈尼神父第一次印行,但原文有几页已经遗失,还有的因破损已辨别不清,同时在编排上也存在某些紊乱。
艾布·泰玛姆诗歌的内容
赞颂诗:艾布·泰玛姆用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写颂诗,在他的诗集中颂诗占了很大比重。他为了获得金钱和荣誉,几乎没有放过他那个时代的任何一个权贵者和大文学家。他对他们表示亲近,写诗颂扬,被他歌颂的这些人大约有六十人。艾布·泰玛姆没有一种贯穿全部颂诗的统一风格。他时而以格言和描写作为颂诗的开头,时而又不加任何前奏。但他的风格总的是古风格,以凭吊遗址、悲泣哀惋、追忆往事、向恋人倾诉情怀作为诗歌开头。他在古风格中注入了革新的成分,使它带有华靡的个性色彩,其中充满了新颖的画面和精美的构思,从而使他诗歌的各部分彼此逻辑地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中还表现出他高傲的特点。在他致被颂者的许多诗的结尾极尽颂扬之能事,似乎这是在诗歌中所能说出的最美好的词句和赠给权贵者的最珍贵的东西。我们将在艾布·泰玛姆之后的大部分著名赞颂诗人,特别是穆太纳比那里,看到在内容和风格上的这一新特点,它是阿拉伯赞颂诗,甚至是阿拔斯时期思想中一个新阶段的特点。
讽刺诗、责怨诗:艾布·泰玛姆不是讽刺诗人,他只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维护自身利益和自己的诗歌,以保持他作为权贵者所钟爱的诗人地位而运用讽刺。他的讽刺随情况和对象不同而不同,时而是温和的带点自傲的责怨,以期引起恩主注意他们的过分疏忽,没有给他的诗歌以优厚报酬,没有像它应得的或他企望得到的那样给予它估价;时而是遗憾的失望的呼号,在他的生活初期尤其如此。他对赞颂对象感到失望,没有看到他们对他诗歌的反响,于是在向他们表示亲近和获取恩宠的愿望后,装作高踞于他们之上并对他们表示蔑视。这类讽刺诗混合着自我安慰、哀伤和痛苦的情调,它有时又是激烈战斗的工具,他用它来打击同代诗人中的妒忌者、竞争者或他诗歌的剽窃者,其中表现出他要永远独占鳌头,不允许有同伴和对手的心理。在这类讽刺诗中,他是个狂妄自大、怒不可遏的人,在对人的贬损上毫不留情,有时在侮骂对手上十分粗鲁。他还写有少量针对友人的讽刺诗,我们把它放在他的抒情诗部分介绍。艾布·泰玛姆的讽刺诗总的比他的其他类型诗歌更加流畅自然。
悼念诗:与赞颂诗相比,艾布·泰玛姆的悼念诗很少,它分为两类,悼念亲友,悼念同时代的权贵和名流。我们只研究后一类。不言而喻,诗人在这类诗中对这些人的哀悼并非出于真心,只不过是环境需要他号哭。诗人按这类文学形式所需要的感伤和悲恸,放声大哭,甚至夸张到不自然的程度。在一般情况下,总是数说死者的美德,无论在颂扬方面,还是在夸大损失方面,都竭力加以渲染。他还责怨那转瞬即逝的生命,因为它没有给这些超人的品质以保护。艾布·泰玛姆悼念诗的风格以凝练、持重和语言雕琢为主,其感情是人为的艺术的感情,很少真正悲伤和激动。但有时我们也看到隐藏在诗人心中的那种深深的忧伤,因这悼念而引发,并在诗中以一种悲观的、看破红尘的哲理形式,或是在一种痛苦的呼喊声中表现出来,这时诗人的内心忧伤和促使他写悼念诗的那种悲痛气氛发生了共振。
爱情诗和友善诗:我们当然不认为有时用在颂诗开头的那些做作的、不真实的、缺乏任何感情和生命力的诗句是艾布·泰玛姆的爱情诗,诗人写这些诗句的目的并非表达某种感情,而只是众所周知的一种文学上的杜撰。在艾布·泰玛姆的诗集中有单独的情诗,它由一些小段落组成,一般很少超过数行。这些情诗就像是艾布,泰玛姆那充满冒险和困顿生活中某种一现即逝的人性的闪光,和他那造作的诗歌迷雾中某种感情的自然流泻。在这些小段落中几乎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其语句柔和、节奏优美,表现出诗人一颗多愁善感、易于激动、具有深挚情怀、富有吸引力并洋溢着最温柔、最细腻的感情的心。尽管艾布·泰玛姆的情诗总的不是一种不可压抑的强烈的爱情诗,尽管他的大部分情诗只是一种暂时的冲动,但它对发生在恋者身上的那些突出事件、他对恋人的爱慕、希望、嫉妒和失望心情的描绘,还是既简洁而又优美的;尽管艾布·泰玛姆主要是对娈童调情,但他总的还是不像其他放荡诗人那样卑下。艾布·泰玛姆诗歌的研究者很容易发现,与描写爱情相比,诗人更善于描写友情,他被阿拉伯评论家们称之为“友善诗”方面更有造诣的诗人。艾布·泰玛姆笃信友谊、渴慕并重视友谊,他对友谊的各个美好方面都给予了真诚的赞颂。为了友谊,他对朋友非常尊重和慷慨,他为朋友的痛苦而痛苦,为他们不能分享自己的愉快而遗憾,为了他们的幸福他不惜作出自我牺牲。在他的“友善诗”中有时近似恋者心理的某种哲理剖析,有对朋友离别、人去屋空的痛苦的精彩描绘。诗中还表现了友谊在人们心中的不可抗拒的地位。
描写诗:艾布·泰玛姆留下了一定数量的描写诗,有的自成诗篇,在他的诗集中专有一个类别,有的则散见在各类诗歌,主要是赞颂诗中。他的描写诗分为两大类,描写自然和描写战争。
艾布·泰玛姆酷爱自然,了解自然的季节、现象和运动,欣赏它的一切美,并为之抒怀歌唱。他给我们留下了关于花草、园林、春、雨、闪电……的各种图景。他的自然诗的特点是,观察细腻、思索深沉,并大量运用修辞艺术,他对双关语的使用可能超过从前的一切诗人,他还广泛运用古典诗歌的描绘方法和内容。
艾布·泰玛姆还以描写战争著名。其中最精彩的有他描写攻克阿姆里叶的战斗的著名《巴依韵基诗》,以及散见在颂诗中的一些有关段落。这类诗歌由于其中具有对事件的气势磅礴的描绘,以史实作依据的丰富的想象,自由的艺术夸张,雄浑奔放的语句,充满各类修辞的凝练风格,从每行诗中迸发出的强烈感情,它可以被看作是我们文学中的一种史诗,它为后来的穆太纳比开拓了道路。
艾布·泰玛姆思维敏捷,善于探索事物的奥秘。这种倾向不仅与他所处时代的思想状况吻合,而且还从中受到激励。那时,翻译过来一批有价值的希腊哲学、逻辑书籍,他贪婪地阅读着这些书籍,从中获得了过去阿拉伯文学家们所不曾有过的文化知识,这些文化知识反映在他的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是新鲜的内容、思维的论证以及思想和著述的逻辑统一。艾布·泰玛姆各类诗歌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内容丰富,他的诗作很少被一时的灵感所制约,或是满足于即兴思绪的启示。他的思想富有创新,而且目力深邃,因为这是深沉思考的结果,这种思考从各个方面渗入诗歌的内容之中。
艾布·泰玛姆浮浅地表述某种新鲜内容的情况是很少的,他往往都是对其进行逻辑分析,使它变得坚实有力、无懈可击,表现出他的许多含有哲理的见解。他一般只用两行诗句就能把这种见解表现出来,第一行(双联句)是他的某种思想,第二行(双联句)则用格言或论证来强化这一思想,如他说:
真主意欲把美德宣扬,
必使它同时遭致诽谤;
若非熊熊燃烧的火焰,
又怎知沉香木的芬芳。
类似这样的严谨,具有新颖思想的诗句被称为“格言诗”,长期在人们口中流传,在不同场合被引用,这清楚地表明了诗人的思想力和他诗歌的内容美。
这种熟练的表达技巧还表现在对自我、对生命的观点上,表现在对文学的见解中。他不是仅仅依靠个人的即兴经验,而是还依靠从被引介过来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得到的借鉴。他只是在经过长期深思熟虑后才表述自己的看法。他总的见解是:理智是一种崇高的荣誉,只有少数人才能具备:
假如没有正确的谋略,
再锐利的矛剑,
不能为你把隐忧除却。
尽管如此,光阴是靠不住的,它使愚者幸福,智者不幸。但智者不应失望,而应表现出坚韧和勇气,这是最好的武器。智者仅仅有智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金钱来发挥自己的才能。金钱靠周游获得,周游还能扩大阅历、改变性情。但这一切与尘世生活的瞬息即逝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艾布·泰玛姆还写有一些“炼句”,这是一些锤炼得极为工整简洁的语汇,它用极少的词句表达一种重大的内容,如他用“慧寓”来表示头脑和理智。这些“炼句”也表明了诗人对内容的重视,在他看来,诗人应多察善思、重视内容,但这也导致了他诗歌的复杂化,音律也因此受到损害。他首先是针对理智讲话的,他诗歌的一切方面,甚至其感情和想象,都带上了他理智的印记。我们不否认他的思想中存在着谬误,有的低下到与他的天才不协调的程度,这也许是由于他不能始终保持他思想的平衡,或者是由于他不能完全吸收他获得的文化知识所致,但他在诗中依靠理智,他在诗中写出的无数优美的内容,使他在同时代诗人中占有突出地位,他是一位先驱,为后来注重内容的诗人们开辟和铺平了道路。
批评家们在评判艾布·泰玛姆诗歌的价值时,观点不一,互相争论。人们对他和对其他诗人,特别是对布赫图里的不同偏爱,更助长了这种分歧。推崇他和反对他的人都很极端,一些人只看到他诗作内容的呆板、不符合鉴赏标准,另一些人则只看到他非凡的天才。事实上,他是两者兼而有之的。他是一位非凡的天才,但却不善于稳重地、健全地运用他的才能,他有时想修饰它,却反而损害了它,走向过分造作。他只创造了很少一部分可以使阿拉伯文学增添光彩的珍品。
他被认为是把文化和诗歌结合起来,把诗歌提到高度智慧水平,以其精美、凝练、力量、稳重、健全而使它能在人们口头以格言方式流传的先驱者之一,从而为麦阿里的哲理诗,穆太纳比的格言诗开辟了道路,并为后者阐明了史诗的创作方法——我们在上几个世纪里已看到它的某些迹象。




推荐阅读:

海子《太阳·弑》

海子《太阳·断头篇》

海子《太阳·土地篇》

海子《太阳·大札撒》

海子《但是水、水》

海子《传说》

海子《河流》

海子《太阳·你是父亲的好女儿》

海子《诗学:一份提纲》

海子《太阳·弥赛亚》

洛夫诗88首

昌耀诗50章

饶孟侃《家乡》

公刘《寄冥》

邓均吾《太阳的告别》

李勤岸《夫妻》

孙静轩《媚态观音》

陈辉《妈妈和孩子》

李金发《里昂车中》

李金发《琴的哀》

林徽因《静院》

梁宗岱《太空(五)》

宗白华《晨》

沈尹默《月夜》

海子《四姐妹》

海子《日记》

海子《二月》

海子《月光》

海子《梭罗这人有脑子》

海子《爱情故事》

海子《给你》

海子《新娘》

海子《九月》

海子《你的手》

海子《远方》

海子《遥远的路程》

木心《眉目》

木心《从前慢》

木心《借我》

木心《火车中的情诗》

罗洛《信念》

吕剑《我常常注视着》

罗洛《给诗人》

罗洛《我和时间》

陆志韦《小船》

陆志韦《小溪》

邵燕祥《我们架设了这条超高压送电线》

邵燕祥《沉默的芭蕉》

邵燕祥《青海》

邵燕祥《阿美利加的豪雨》

王独清《我从CAFE中出来……》

章德益《西部太阳》

章德益《我与大漠的形象》

叶延滨《想飞的山岩》

周梦蝶《还魂草》

周梦蝶《除夕》

周梦蝶《燃灯人》

曾卓《悬崖边的树》

刘半农《铁匠》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

郑愁予《雨说》

郑愁予《赋别》

郑愁予《小小的岛》

郑愁予《佛外缘》

郑愁予《梦土上》

郑愁予《情妇》

何其芳《花环放在一个小坟上》

何其芳《预言》

何其芳《生活是多么广阔》

何其芳《欢乐》

何其芳《扇》

何其芳《秋天》

臧克家《老马》

臧克家《答客问》

闻一多《收回》

闻一多《死水》

闻一多《洗衣歌》

闻一多《心跳》

顾城《回归》

顾城《眨眼》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透明的夜》

艾青《鱼化石》

艾青《手推车》

艾青《春》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给乌兰诺娃》

艾青《煤的对话》

艾青《盼望》

艾青《时代》

臧克家《难民》


在路定留经处咏 还家犹着去时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