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叶芝诗10首

爱尔兰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威廉·巴特勒·叶芝叶慈耶茨,1865-1939),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Abbey Theatre)的创建者之一。
叶芝出生于距离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不远的山迪蒙,是一位肖像画家的儿子。他的童年分别在父母陪伴下度过,他祖父的房地产业在爱尔兰的斯莱戈郡。叶芝早期学习绘画,是伦敦艺术家和作家团体中年轻的一员,关注期刊《黄皮书》。他写了《摩沙达》(1886),一部诗歌戏剧;《乌辛的流浪》(1899)。
1896年回到爱尔兰之前他又写了另外四部作品。他的父亲“约翰·巴特勒·叶芝”是亚麻商人杰维斯·叶芝的后裔。这位商人卒于1712年,他的孙子本杰明娶了基尔岱尔郡的望族之女玛丽·巴特勒。约翰·叶芝结婚的时候正在学习法律,但是很快他便辍学,转而学习画肖像画。他的母亲(即威廉·巴特勒·叶芝的祖母)苏珊·玛丽·波雷克斯芬来自斯莱果郡(County Sligo)上一个盎格鲁-爱尔兰裔家族。出生后不久,便迁至位于斯莱果的大家族中,他本人也一直认为是斯莱果郡孕育了自己真正的童年岁月。巴特勒-叶芝家族是一个非常具有艺术气息的家族。诗人的弟弟杰克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他的两个姐妹伊丽莎白(不是女王)和苏珊则均参加过著名的“工艺美术运动”。
为了父亲的绘画事业,叶芝的家庭后迁至伦敦。起初,叶芝和他的兄弟姐妹接受的是家庭教育。诗人的母亲由于非常思念故地斯莱果,经常给孩子们讲家乡的故事和民间传说。1877年,威廉·叶芝进入葛多芬小学(Godolphin),并在那里学习了四年。不过威廉似乎并不喜欢在葛多芬的这段经历,而且成绩也并不突出。由于经济上的困难,诗人全家于1881年底迁回了都柏林。起初住在市中心,后来搬到位于郊外的皓斯(Howth)。





戴 望 舒 的 诗 歌
抗 战 后 发 生 了 怎 样 的 变 化


戴望舒(1905—1950)是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抗战爆发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诗作有《我的记忆》(1929)和《望舒草》(1933),后期诗作主要有《灾难的岁月》(1948),其思想内涵、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

戴望舒早期的诗歌以抒发个人悲剧的情感为主,呈现出浓郁的感伤凄凉的气息。《我的记忆》中所收录的作品,大多都是情诗和愁诗,尤其是“旧锦囊”辑中留存的12首诗,大体都是注重个人情感抒发和孤独忧郁氛围营造的作品。在《我的素描》中,诗人自称是“寂寞的生物”,“我是青春和衰老的集合体,/我有健康的身体和病的心”。《寻梦者》以“你的梦开出花来,/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在你已衰老的时候”结尾,是对人生意义和理想价值的喟叹,更多地表达了诗人梦境失落的痛苦和哀怨。这时的诗歌大多选用枯枝、落叶、暗夜、黄昏、夕阳、荒坟、眼泪、雨巷等意象,语调也往往是低沉的,压抑的,伤感的。1930年代,戴望舒的诗多了一些对人生和世界的哲学思考,如《古意的客问》、《灯》、《小曲》等诉诸知性的主知诗,写出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灵魂的归宿的思考以及人生的抱负,表现出现代主义的思想特点。

抗战爆发后,民族危机和个人灾难使戴望舒的诗歌作品超越内心情感的狭小天地,一改早期忧郁凄凉的呻吟,开始突出自我与民族的融合,书写民族苦难的悲愤。诗歌表现出爱国主义的情感,内涵渐显丰富厚重,在细微真诚中可见博大浑厚的魅力。后期诗集《灾难的岁月》,有几首诗很明显地体现了诗人思想与风格的变化。如《狱中题壁》“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我用残损的手掌》“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这些诗句都表现出一种乐观昂扬的激情和对祖国强烈的热爱。语言也不似早期呜咽、低吟的风格,代之以悲壮和雄浑。

战争的纷乱和灾难使戴望舒经历了从逃避现实到回归现实,从消极避世到积极关注人生和现世的转变,使他的诗歌也显现了从情感的贫弱到内涵的厚重,从风格的单一到艺术的全面成熟的明显变化。



推荐阅读:

罗伯特·勃朗宁诗8章

约翰·弥尔顿《利西达斯》

D·H·劳伦斯诗23首

罗伯特.勃朗宁诗22首

华莱士·史蒂文斯诗7首

罗伯特·彭斯诗14首

迪伦·托马斯诗6首

托马斯·哈代诗13首

威廉·布莱克诗20首

梅特林克诗4首

弗拉绥里诗2首

卡图卢斯《歌集》

纪伯伦:沙与沫

里尔克诗33首

特拉克尔诗58首

沃尔科特《白鹭》

奥克塔维奥·帕斯诗20首

约瑟夫·布罗茨基诗15首

阿赫玛托娃诗12首

阿赫玛托娃《战争组诗》

海涅诗4首

海涅《梦中幻象》

海涅《少年的烦恼》

海涅《青春的烦恼》

卡尔·桑德堡诗21首

鲁米诗22首

鲁米诗10首

鲁米《爱的火焰》

鲁米《芦笛之泣》

鲁米《芦笛之爱》

鲁米《黄昏时分》

曼德尔施塔姆《彼得堡诗行》30首

杰克·吉尔伯特诗70首

达尔维什诗11首

《恶之花》各译本之比较

特拉克尔诗62首

波德莱尔《恶之花》

R·S·托马斯诗17首

骚塞诗2首

柯勒律治诗3首

威廉·华兹华斯诗9首

布鲁姆《经典的中心:莎士比亚》

布鲁姆《但丁的陌生性:尤利西斯和贝亚特丽丝》

布鲁姆:歌德《浮士德·第二部》:反经典的诗篇

卡林内斯库《波德莱尔与审美现代性的悖论》

布鲁姆|经典记忆:早期的华兹华斯与简·奥斯汀的《劝导》

布鲁姆《弥尔顿的撒旦与莎士比亚》

帕斯《诗歌与现代性》

帕斯《诗歌与世纪末》

里尔克:反叛与抒情

雨果传记

惠特曼传记

艾米·洛威尔传记

约翰·弥尔顿传记

科利·西伯传记

塞缪尔·贝克特传记


汀葭肃徂暑 江树起初凉 水疑通织室 舟似泛仙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