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鲁米诗10首

波斯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波(斯语:مولانا جلال الدین محمد رومی,土耳其语:Mevlânâ Celâleddin Mehmed Rumi,1207年9月30日-1273年12月17日),常简称鲁米,伊斯兰教苏菲派神秘主义诗人、教法学家,生活于13世纪塞尔柱帝国统治下的波斯。 
鲁米出生于呼罗珊境内的巴尔赫,逝世于今日土耳其境内的孔亚。他一生主要以波斯语写作,也有少量以阿拉伯语、希腊语写出的作品。他与菲尔多西、萨迪、哈菲兹齐名,有“诗坛四柱”之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2007年为“国际鲁米年”,以纪念其出生800周年。 




渴望是神秘的核心


渴望是神秘的核心

渴望本身就可以疗愈

忍受痛苦,这是唯一的法则


你必须训练你的愿望

如果你想要什么

那就先奉献什么




客栈


做人就象是一家客栈

每个早晨,都是一位新来的客人


喜悦、沮丧、卑鄙

一瞬的觉悟来临

就像一个意外的访客


欢迎和招待每一位客人!

即使他们是一群悲伤之徒

来扫荡你的客房

将家具一扫而光

但你要款待每一位宾客

他或许会为你打扫

并带来新的喜悦 


如果是阴暗的思想、 羞耻和怨恨

你也要在门口笑脸相迎

邀请他们进来


无论谁来,都要感激

因为每一位都是

由世外派来

指引你的向导




就这样


如果有人问你

我们所有的性欲

都被完全满足

那会怎样?

你就抬起你的脸

然后说

就这样


当有人谈论夜空的美妙

你就爬上屋顶舞蹈

然后说

就这样?


如果有人想要知道什么是“灵魂”

或者“神的芬芳”有何含义

将你的头靠近他或她

让你的脸贴得很近

就这样


当有人引用古诗的意境:

浮云渐渐遮住月亮

你就一节一节缓缓解开

你的长袍

就这样?


如果有人怀疑耶稣如何让死人复活

不要尝试解释神迹

你就亲吻我的双唇

就这样,就这样


如果有人问

“为爱而死”是什么意思

你就指指这里


如果有人问我有多高

你要皱起眉头

用你的手指丈量

你额头皱纹的间距

这么高


灵魂有时离开身体

然后返回

如果有人不信

你就回到我的房间

就这样


我是灵魂居住的天空

凝视这越来越深的湛蓝

这时,微风在述说一个秘密

就这样


当有人问有什么事要做

你就点亮他手中的蜡烛

就这样


约瑟的香味如何被雅各闻到?

呼——*


雅各如何复明?

呼——


一阵风儿扫净眼睛

就这样


当沙姆士**从大不里士回来

他就会把头靠在门边

把我们吓一跳

就这样



那些感觉不到这爱的人


那些感觉不到这爱的人

要拉动他们就像拉动河流

那些无法畅饮黎明

犹如一杯春泉的人

那些无法品味夕阳

犹如丰盛晚宴的人

那些不想改变的人


让他们睡吧


这爱超出神学研究、

古老的骗术和伪善

如果你想如此提高你的学识


继续睡吧


我心中早已放弃

我早已将衣料撕得粉碎

远远抛开


如果你还没有完全赤裸

那就用你美丽言辞的衣袍

包裹你自己


然后去睡吧




来,让我们谈谈我们的灵魂 


来,让我们谈谈

我们的灵魂

让我们甚至躲开

自己的耳目


就像玫瑰花园一样

永远展露微笑

就像幻想一样

永远无声地言说


就像精神一样

统治着世界

用无言

诉说秘密


让我们远离

所有聪明的人

他们教我们该说些什么

让我们只说出

我们的心愿


甚至我们的手脚

都会感知每一个内在的行动

让我们保持安静

跟随内心的指引


神秘的命运

知晓每一粒尘埃的一生

让我们讲述我们的故事

有如一粒微尘




如果你所爱的人


如果你所爱的人

拥有火一般的生活

那就和他一起燃烧


在充满痛苦的黑夜

做一支蜡烛

燃到天明


停止这无用的

分歧和争论

展现你的甜美一致


即使你感觉

被撕成碎片

也要为自己缝一件新衣


只要你一路向前

你的身心肯定会

重获喜悦


向琵琶、手鼓

和喇叭学习

学习音乐家的和谐一致


即使二十个人中

有一人弹错音符

其他人也会跟着走调


不要说,当别人都在战斗

我一个人爱好和平

又有何用


你并非孤单一人

你抵得上成白上千

只要点亮你的明灯


因为一团生的火焰

好过

一千个死的灵魂




如果你整夜不眠


如果你

整夜不眠

那就要留心

正在到来的财富


那你就可以用

黑夜的秘密太阳取暖

让你的眼睛睁开

直到温柔的黎明来临


今晚就尝试

挑战你瞌睡的双眼

不要让你的头安枕

等待上天的施舍


黑夜是礼物的赠与者

摩西在某一个夜晚

开始他十年的旅程

他受到一棵树的邀请

观看烈火与光明


默罕默德也是在

那个神圣的夜晚出发

当他听到那荣耀的声音

当他升到天上


白天是为了谋生

而黑夜只是为了爱

常人早早安睡

而爱者整夜向真主低语


有一个声音

整夜都在呼唤你

要你在这珍贵的时分

醒来


如果你现在错过机会

当你抛下你的身体

你的灵魂就会悲哀

死亡是不归的生命




看看爱情


看看爱情

坠入爱河的人

如何被它纠缠


看看灵魂

他是如何融入世界

为它带来新的生命


你为何如此忙碌

忙这忙那,忙好忙怀

注意事物是如何相连


为何无所不谈

已知和未知

看看未知如何与已知相混


为何将今生和来世

分开来看

当生生世世相续延绵


看看你的心和口

一个既聋又哑

而另一个夸夸其谈


同时看看水和火

地和风

敌和友


狼和羊

狮和鹿

相去甚远,而又相连


看看冬天和春天

显而易见

它们在春分相交


你也必定相连,我的朋友

因为天地也为

你我而相连


就像甘蔗

甜蜜却沉默不语

不要参杂痛苦的言语


我的心上人

从我的心中成长

这样的合一,无与伦比




经由爱


经由爱,所有苦楚都会变得

甜蜜


经由爱,所有青铜都会变成

黄金


经由爱,所有伤痛都会变成

良药


经由爱,死去的一切都会

复活


经由爱,国王将会变为

奴隶!




芦笛之歌


聆听芦笛的歌声

它在哀叹分离之苦


“自从我被从芦苇地里收割

我的悲歌总让人们流泪

我找寻因分离而心碎的人儿

因为只有他们才懂得渴望之苦

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

都在盼望回家的那一刻

在每一次聚会,无论人们是悲是喜

我总在悲伤哭泣

每个人对乐曲的理解各不相同

但无人探寻过我内心的秘密

我的秘密只能在我的悲伤中找到——

眼睛和耳朵的寻找都是徒劳……”


芦笛的歌声不是来自风,而是来自火

缺少了这火焰,人生又有何用?

这就是爱的火焰,将音乐注入芦笛

这就是爱的酵母,让烈酒变得甜蜜

芦笛的歌声抚慰失去爱的苦痛

芦笛的歌声揭开遮闭心灵的面纱

还有什么毒药能像它一样苦涩?

还有什么蜜糖能像它一样甘甜?

聆听这芦笛之歌

你一定会忘怀一切

D N A 译



18 世 纪 文 学 概 述

一、18世纪文学的基本特点
18世纪的欧洲已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各种新旧力量撞击十分剧烈。推翻封建制度,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提到了欧洲各国的历史日程上。顺应这一历史要求,在文化领域,全欧范围便出现了被称为“启蒙运动”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
促使启蒙运动诞生的社会内驱力还在于科学和生产力取得突破性发展。当时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已形成了独立的学科。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法国稍后也开始使用机器生产。科学运用于生产实践,人的价值进一步被发现,人们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世界,反封建的情绪空前高涨,这就是当时大的社会背景。
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代议制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等进步思想文化的发展,对欧洲启蒙运动的诞生产生了直接影响。“理性崇拜”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也是启蒙文学的思想基础。启蒙学者认为,社会黑暗腐败是由于“理性”被封建专制和教会的偏见所扼杀,人们的头脑变得混乱和愚昧。因此,要改造社会就要用“理性,,和符合“理性”的科学知识去“照亮”人们的头脑,启迪人们的思维。“启蒙运动,,由此得名。启蒙学者把“理性”作为裁判一切的真理标准,他们宣传唯物论或自然神论,从理论上深刻批判封建蒙昧和宗教神秘主义,号召人们用自己的真实感觉和“自然理性”去认识世界。
在文学领域,古典主义在本世纪仍占有一定的地位。但由于其宫廷贵族倾向和泥古的清规戒律,本时期并未产生出伟大作品。在本世纪独领风骚的是启蒙文学。启蒙运动的参加者和拥护者本身大多是文学家,他们都把文艺当做宣传启蒙思想的工具和批判封建主义的武器,在欧洲形成启蒙文学的时代强者。
启蒙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内容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他们以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全面批判封建统治,鲜明地表现出封建社会必须被埋葬的革命思想。同时不少作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幻想小说的传统,热情而真诚地虚构出乌托邦的美好图景,以鼓舞人们为新社会而斗争的决心。另外,当时不少作家对资产阶级所表现出来的某些丑恶方面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
启蒙文学的主人公较之以往的文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启蒙文学把资产阶级和其他平民当做主人公甚至英雄人物进行描写,成功地塑造了如鲁滨孙、汤姆‘琼斯、拉摩的侄儿、费加罗、维特、浮士德等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典型,许多人物既闪耀着富有时代特色的理性光芒,也呈现出人的灵魂内部理与情、灵与肉、生与死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多维矛盾,揭示出更为丰富复杂的人性内涵。
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政论性。有的作品集中讨论哲学、政治、宗教、教育、道德等问题;有的作品通过主人公随时发表深刻的理论见解;有的作品以人物性格的丰富内涵具体显现某种哲理。启蒙文学这种哲理性、政论性见长的特点在哲理小说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同时影响了各种文体,使整个启蒙文学闪耀着富于理性精神的所谓“阿波罗风范”。
在文体形式方面,启蒙作家广泛采用小说、诗歌、戏剧和文艺性的政论等各种文体,打破了自古以来诗体文学独尊的局面,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小说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书信体、游记体、自白体、自传体、对话体等等,以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法国的哲理小说成就最为杰出。戏剧方面的创新突出地表现在市民剧的形成上,它表现市民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再严格遵守“三一律”,开创了后来长足发展的话剧的先河。长篇诗剧在席勒尤其在歌德笔下取得了辉煌的发展,巨著《浮士德》堪称18世纪文学的压卷之作。
启蒙文学的艺术手法丰富多彩。由于当时新旧大陆以及东西方交流的扩大和日益频繁,作家们在创作时虚构出具有“自然理性’’的“外方人”,让他们置身于欧洲社会或特定社会的文化氛围内,从“外方人”的视角观察、评论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和传统。这样,被批判的社会便在“外方人’’少见多怪的眼睛里呈现出丑恶和不合理的本质,既滑稽有趣,又能振聋发聩,代表作有《波斯人信札》、《天真汉》、《格列佛游记》等。
欧洲在18世纪中后期还流行着颇有影响的感伤主义文学,这是启蒙文学的继续和发展。它最先产生于英国。感伤主义作家着力描写个人内心的感觉,渲染中下层人物的痛苦和不幸,作品充满感伤情调。法国作家卢梭、德国“狂飚突进”作家以及俄国感伤主义文学都受其影响。
二、启蒙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18世纪的英国文学非常繁荣。古典主义文学在世纪初期势力强大,古典主义诗人蒲柏曾在文坛处于执牛耳的地位。英国启蒙文学于20年代正式登上文坛。
英国的启蒙文学以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最高。丹尼尔·笛福(1660—1731)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启蒙思想较为温和,但他的小说创作却是一次真正的文学革命。他不顾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发表了《鲁滨孙漂流记》、《辛格尔顿船长》等一系列小说,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通过青年商人鲁滨孙海上冒险和滞留并开辟海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国“真正资产者”的著名艺术典型,体现了资产阶级向上发展时期的奋发进取和创业精神。小说虽是幻想传奇式的故事,但却运用写实手法,对一系列细节的描写真实具体,虽是无中生有,但却妙趣横生。约拿旦·斯威夫特(1667—1745)在思想上是比笛福激进得多的启蒙作家,《格列佛游记》(1726)是他享誉世界的讽刺名著。作品假托主人公格列佛医生自述他数次航海遇险,漂流到小人国、大人国和智马国等几个童话式国家的遭遇和见闻,全面讽刺、揶揄了英国的社会现实。18世纪30年代至世纪中叶,英国现实主义小说进人繁荣鼎盛时期,重要的作家有理查生、斯摩莱特等,菲尔丁是最为杰出的代表。撒缪尔.理查生(1689—1761)是英国家庭小说的开创者。其作品以《帕米拉》、《克拉丽莎》最为著名。他关注婚姻、家庭、道德问题,作品一般以女仆或中产阶级女子为主人公,写她们婚姻爱情的纠葛,把婚姻自主同中产阶级温和的道德说教结合起来。这成为此后一个时期英国家庭小说的重要模式。理查生擅长以书信体的形式描写日常生活氛围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的细腻变化,以及贯串其中的感伤和哀婉情调,实为英国感伤主义文学的先驱。托比亚斯·斯摩莱特的主要作品有《兰登传》等,多为流浪汉小说,对社会现实多有讽刺,故事富有刺激性,在民众中受到欢迎。
至18世纪中叶,在农村自耕农日益破产和城市贫富反差更甚的背景下,英国感伤主义文学产生了。劳伦斯·斯泰恩(1713—1768)的代表作《感伤的旅行》(1768)写敏感和爱流泪的主人公约里克牧师在法国的旅行,着重叙述主人公不断因细小的事情而产生的感觉和联想,抒发其感伤情怀。奥立维·哥尔德斯密斯(1730—1774)的长篇小说《威克菲尔德的牧师》(1768)是感伤主义名作。小说描写主人公穷牧师普里姆罗斯自述其家庭被乡村地主欺压的种种悲惨遭遇,在浓郁的感伤情怀的抒写中既有喜剧性的幽默也有戏剧化的场景。“墓园诗派”是英国感伤主义在诗歌领域里的代表,由托马斯·格雷(1716—1771)的《墓园挽歌》得名。重要的作家还有汤姆和扬格等,这一诗派其情调更为消沉。
由于国家对戏剧和剧院监督甚严,英国戏剧不能得到充分发展。哥尔德斯密斯的喜剧《屈身求爱》是18世纪英国戏剧的杰作。理查德·谢立敦的创作大多为轻松愉快的风习喜剧,将英国戏剧推向高峰,以《造谣学校》最为著名,其创作缺乏思想深度,但喜剧技巧却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18世纪的法国,已沦为专门为封建宫廷歌功颂德的古典主义文学长期流行于社会上层的文坛,但大胆揭露社会黑暗的文学在世纪之初便广泛流传于民间。阿·勒·勒萨日发展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传统,以其写实小说《瘸腿魔鬼》和名作《吉尔·布拉斯》等揭开了启蒙文学的序幕。从20年代起,法国启蒙文学汇成潮流。
孟德斯鸠和伏尔泰是法国18世纪上半叶启蒙文学的代表作家。孟德斯鸠(1689—1775)的理论著作《法的精神》(1746)把法制提高到国家政治生活的首位,并详细论证三权分立学说。他的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1721)是第一部著名的启蒙哲理小说,为法国启蒙文学开辟了道路。作品假托波斯大贵族郁斯贝克到法国游历,通过他同家人和朋友们的互相通信,揭露波斯的专制制度的惨无人道,同时猛烈批判了法国的黑暗现实。伏尔泰(1694—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中具有领袖威望的作家。他创作了26篇优秀的中短篇哲理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有《如此世界》、《查第格》、《天真汉》等,而以《老实人》(1759)最为脍炙人口。小说通过“老实人”的遭遇,讽刺了盲目乐观主义哲学,也否定了悲观主义。作品让主人公经历了象征“理性王国”的“黄金国”之后,又回到了苦难的现实世界。
法国启蒙文学在世纪中叶发展到繁荣的顶峰。德尼·狄德罗(1713—1784)用几十年的时间主编了旨在“改变人们普遍的思想方式”的《百科全书》。他所创作的《私生子》、《一家之长》两部市民剧,以及《当好人还是坏人?》为现代话剧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自白体小说《修女》猛烈抨击摧残人性的宗教制度,为维护人权和个性解放而呐喊。对话体小说《拉摩的侄儿》塑造了“拉摩的侄儿”这个集“高傲与卑鄙、才智与愚蠢”于一体的著名的典型。《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1773)写的是年轻仆人雅克陪伴贵族主人在法国的漫游和对话,刻画了正在起来反抗的仆人雅克的生动形象。小说幽默风趣,尤其是交叉混合的结构极具创新价值。加隆·德·博马舍(1732—1799)创作了《欧也妮》、《两个朋友》、《有罪的母亲》等市民剧,并按市民剧的精神创作了传世的佳作《塞维勒的理发师》(1775)和《费加罗的婚礼》(1781)两部喜剧。《塞》剧中的老医生巴尔托洛、《费》剧中的大贵族阿尔玛维瓦同为封建势力的代表,是被嘲弄的对象;被歌颂的主人公却是理发师、仆人费加罗。
18世纪的德国由数以百计的小邦国和一些帝国城市组成,“国君”腐败、残暴专横和好战;工农业落后,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德国知识界在英法启蒙运动影响下率先觉醒。德国启蒙文学的目标是要创造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文学,为消灭封建割据、实现民族统一而奋斗,并弘扬自我,突出个性,以强有力的反叛精神,促进鄙俗气十足的市民阶级的觉醒。
德国启蒙文学起步于18世纪20—40年代,代表人物是莱比锡大学教授高特舍德,他的《为德国人写的批判诗学试论》以及他翻译和创作的古典主义剧作,在反对各邦国低级粗俗的戏剧和文学方面,在克服语言的混乱和初创德国统一的民族文学方面,都作出了贡献。至世纪中叶,德国启蒙文学开始繁荣。主要作家有诗人克洛布施托克、莱辛和小说家维兰德。高·埃·莱辛(1729—1781)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伟大代表,德国民族文学的真正奠基人,现实主义美学家和剧作家。他以美学名著《拉奥孔》(1766)、戏剧评论集《汉堡剧评》及一系列剧作把德国文学引向正确的发展轨道,并使德国民族文学终于形成。其剧作《萨拉·萨姆逊小姐》(1755)是德国也是欧洲文学中第一部市民悲剧。代表作《爱米丽亚·迦洛蒂》(1772)写的是封建小邦的“国君”对其子民的强暴统治。
德国启蒙文学在70一80年代的“狂飚突进”运动中得到迅猛发展。“狂飚”作家多是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青年歌德和席勒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运动参加者反对封建枷锁,鼓吹个性,崇拜天才,主张民族统一和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学。他们受英国感伤主义和卢梭的影响,歌颂大自然,强调感情。“狂飚突进”运动在德国促进了民族意识和个性的觉醒,把启蒙文学推向更为繁荣的新阶段。该运动到80年代中期之后便沉寂下来。
随之而来的是德国的“古典文学时期”(1796—1804),这是德国的一个文学高峰时期。它的出现与歌德去意大利游历有关,并由歌德和席勒的合作而形成。他们认为要实现人道主义理想,创造统一的“和谐社会”,就要首先把人培养成克服了内在矛盾,感情与理智、个人与集体、人与自然、自由与必然等处于和谐统一之中的“和谐的人”。他们夸大文艺的作用,认为只有通过文艺的审美教育才能实现上述目的。他们接受了关于希腊艺术的优点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观点,力图创造出肃穆恬静、优雅庄重、内容和形式高度完善统一的作品。
18世纪欧洲的其他国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其启蒙文学没有上述国家繁荣。但在意大利却出现了杰出的喜剧作家卡尔洛·哥尔多尼(1707—1793),他创作出数量浩繁的诙谐有趣的“风俗喜剧”。代表作《女店主》(1753)淋漓尽致地嘲弄了没落贵族和贪财好色的资产者,塑造了机智、诙谐、狡黠、爱情专一的女店主米兰多琳娜这一著名的喜剧典型。哥尔多尼的喜剧从思想上启迪了行将到来的意大利民族复兴,也为意大利现实主义的戏剧发展奠定了基础。18世纪的俄国,由于彼得一世的改革,形成了统一的农奴制和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努力向西方学习,具有近代意义的新文学开始出现。30年代以后盛行的古典主义和80年代以后的感伤主义文学都带有启蒙性质。当时,启蒙文学的代表者一般是开明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罗蒙诺索夫(1711—1765)是俄国古典主义文学和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卡拉姆津(1766—1826)是感伤主义文学的代表,而杰尔查文(1743—1816)的诗歌和冯维辛(1744—1792)的戏剧都努力冲破古典主义成规而向现实主义过渡,冯维辛的喜剧《纨绔少年》(1792)把当时俄国外省农奴主家庭搬上舞台,暴露出腐朽的农奴制方能豢养出的穷凶极恶的农奴主和“只要结婚,不要学习”的贵族寄生虫,宣传了“奴役和自己相同的人是不合法的”的启蒙思想。亚·尼·拉季舍夫(1749—1802)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贵族革命家,他的名作——旅行札记《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1790)用的是感伤主义最流行的体裁,但他所描写的“景”是农奴制下农村的悲惨世界,抒发的“情”是“只有自由才能使国家繁荣”的革命热情,体现了俄国启蒙文学所达到的思想和艺术的高度。




推荐阅读:

德·拉·克鲁斯《心灵的黑夜》

理查德·布劳提根诗32首

理查德·布劳提根诗25首

鲍勃·迪伦诗27首

杜丽特尔诗16首

金斯堡诗7首

罗伯特·邓肯诗2首

布莱恩特诗4首

布雷兹特里特《致我充满柔情的亲爱丈夫》

沃尔科特诗10首

赫伯特散文诗7首

约翰·海恩斯诗14首

麦克利什诗2首

蒙塔莱诗4首

罗伯特·勃朗宁诗4首

肯纳季·艾基诗9首

何塞·马蒂《Homagno》

卡夫卡诗18首

根纳季·艾基诗32首

卡尔·菲利普斯诗选

密斯特拉尔诗11首

维森特·维多夫罗诗5首

胡什哈尔·哈塔克诗3首

维奥雷达·帕拉《感谢生活》

克亚鲁丁·哈代姆《阿富汗之歌》

安德烈·布勒东诗5首

加里·斯奈德诗7首

菲利帕·维丽叶斯诗4首

贾旺娃·德玛诗4首

乐波冈·马诗乐诗3首

詹姆士·马修斯诗2首

梅儒佩诗9首

盖瑞·斯奈德《八月中旬沙斗山瞭望哨》

普拉丝诗25首

克里斯坦森诗6首

蜂饲耳诗12首

妮娜·凯西恩诗3首

罗伯特·迪诺斯诗6首

伊克巴尔诗3首

费兹诗2首

卡斯米《今天和明天》

纪伯伦散文诗7首

安德拉德诗12首

尼娜‧卡香诗6首

普雷维尔诗3首

瑙瓦拉·蓬拍汶诗5首

诗琳通诗3首

巴雍·颂通《书籍·鲜花·水流·爱情》

昂堪·甘拉亚纳蓬《诗人的誓言》

罗伯特·勃莱诗11首

查尔斯·布考斯基诗7首

玛丽·奥利弗诗14首

苏阿德·萨巴赫诗3首

欧·艾·雷沙诗2首

萨义德《复活与灰烬》

尼·哈尼姆《请你再告诉我》

达格拉卡《地中海的诗》

罗伯特·布莱诗30首

勃莱诗10首

刘仲庐诗2首

陶金花诗4首

巴哈·扎因《迟延真实》

法德娃·图甘诗3首

珍黛妮·沙阿诗3首

马亨德拉诗3首

勃莱诗4首

叶维廉译保罗·策兰诗2首


氷雪生官舍 风尘走谏书 从来经国者 宁不念樵渔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