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托马斯·格雷《一只心爱的猫在金鱼缸中淹死有感》

英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托马斯·格雷(1716-1771),英国18世纪重要诗人。他出生在伦敦的一个经纪人家庭,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剑桥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他的生活可谓中规中矩,捷足而又稳健。《乡村墓园挽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是其代表作,把伤感文学推向了顶峰。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诗人在表达伤感内容的同时,在形式上又结合了古典主义的创作要求。《乡村墓园挽歌》不仅成为那个时代,而且是今天最完美的诗篇。




一只心爱的猫在金鱼缸中淹死有感

[英国] 格雷


那是在一个高大的瓷缸边上——

中国瓷器的色彩多么绚丽明亮,

上面绘有盛开的天蓝色的花朵——

赛莉玛趴在缸沿上深思默想;

她是一只最庄严最斯文的猫,

正盯着脚下的湖水不住地照。


轻摇的尾巴表露出她的喜悦: 

她照见漂亮的圆脸,髭须如雪,

她的爪子像丝绒般柔滑,

她的皮毛像鱼壳般闪着光泽,

还有墨玉似的耳朵,碧玉似的眼睛;

她发出呜呜的叫声十分高兴。


她两眼盯着水面,只见水波中

游荡着一双天仙似的倩影,

那模样就像是一对水妖,

披着紫红色的鳞甲在水中翔泳: 

那鳞色好比用海螺浸出的染料,

在浓艳的绛紫中有金光闪耀。


不幸的猫美人她越看越惊奇,

炽热的欲望在她心中升起,

她先探出胡须,又伸爪到水中,

拼命抓捞,但却枉费心机。

哪个女人的心能鄙视黄金?

哪只猫的嘴巴能不馋鱼腥?


冒失的猫小姐呵!她两眼似火烧,

不住地探下身,不住地去抓捞,

她不知道脚下是一片深渊——

恶意的命运坐在一旁暗暗狞笑——

缸沿太滑,她的脚站立不稳,

她一失足一头栽进了水中。


她先后八次浮出激荡的水面,

挣扎呼叫向各位水神求援,

快来把她救出这危险;——

但既不见海豚,仙女也没出现,

连狠心的汤姆和苏珊也毫无所闻,

心爱的猫呵临危时竟没一个友人!


你们,还未受骗上当的美人,

从此该知道一失足将成千古恨,

你们要大胆,但更须谨慎: 

那使你们流盼的秀目和轻浮的心

感到诱惑的,并非都是可猎取的目标,

那熠熠生辉的并非都是金子在闪耀!

顾 子 欣 译

格雷早年就读伊顿公学的时候,结交了两位挚友,一位是理查德·威斯特,格雷创作《墓园挽歌》的最初动机就是为了哀悼这位朋友的早逝;另一位是霍拉斯·沃波尔,他出身显贵,后来成为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奥特朗托堡》开创了英国哥特式小说的先河。霍拉斯·沃波尔为人率真,兴趣爱好都比较独特,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性主义格格不入。在18世纪的欧洲,将猫作为宠物还是比较少见的癖好,沃波尔不但养了两只猫,还在它们身上投入了很多感情。1747年,其中一只猫失足淹死在金鱼缸中,沃波尔非常心痛,在给格雷的信中提及了此事。格雷于是写下了这首英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一只心爱的猫在金鱼缸中淹死有感》。
这首诗歌跟《墓园挽歌》一样,也是一首有关死亡的诗歌,只不过在《墓园挽歌》中,格雷以深情的笔触将丧友之痛转化为对生命和死亡的哲理性思考,表达出众生平等、殊途同归的民主思想;而在《一只心爱的猫在金鱼缸中淹死有感》中,格雷对友人爱猫之死这一家庭内部的不幸事件进行了无伤大雅地戏讽,从而指导人们获取真正的人生价值。
《一只心爱的猫在金鱼缸中淹死有感》的标题本身,就隐含着格雷的艺术反讽策略。我们可以从原来的英文标题——“Ode on the Death of a Favourite Cat, Drowned in a Tub of Gold Fishes”,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反讽。“ode”(颂诗)风格严肃,结构严谨,通常具有庄重或者思考的性质,“death”(死亡)是挽歌的主旋律,这种诗歌一般都是为了悼念重要人物(对诗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人)而进行的创作。当这样两个关键词加载到一只普普通通的猫的身上的时候,我们首先感到有些出格,然后纵览全诗,便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格雷用宏大庄严的诗体、崇高典雅的风格来戏讽平庸琐碎的事件的意图。
格雷在第一节诗歌中为我们描绘了不幸事件产生的背景。典雅精致的房间里,有一个形体“高大”、色彩“绚丽明亮”、绘有“盛开的天蓝色的花朵”的中国瓷器。房间的主人,也就是格雷的朋友沃波尔,用这个瓷器养鱼。“最庄严最斯文”的赛莉玛正趴在瓷器边缘向里张望。事实上,沃波尔的两只心爱的猫,分别唤作赛莉玛和扎拉,格雷只是根据推测,认定了那只溺水的猫肯定是赛莉玛。他原本可以询问清楚后再将确定的猫名写进诗歌,然而,格雷并没有这么做。对于这首从标题开始就处处流露戏讽的诗歌来说,猫名的非确定性和诗歌的永恒性再一次构成了讽刺意味。
对于赛莉玛来说,形体“高大”的瓷器俨然具有广大疆域的气魄,里面的盛水仿若一汪“湖水”。通过“湖水”的映照,我们看到了赛莉玛作为猫科动物的属性:“轻摇的”尾巴、“如雪”的髭须、“丝绒般柔滑”的爪子、“鱼壳般闪着光泽”的皮毛、“墨玉似的”耳朵、“碧玉似的”眼睛。这些俊美奢华的形容词,将一个普通的宠物猫幻化成一位绝世的“猫美人”形象,而“轻摇的”尾巴、“呜呜的”叫声,泄露出这位“猫美人”的好心情。
赛莉玛的好心情,并不仅仅因为看到“湖水”中自己的倩影,更多的原因在于水里“游荡着”的一对金鱼。在这里,格雷像赋予赛莉玛非同寻常的姿容一般,也将这对金鱼描绘得妩媚无比:它们像天仙般美好,又像水妖般诡秘,紫红色的鳞甲中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其中,格雷用“genii”这种阿拉伯神怪来形容它们的诡秘,强化了金鱼对“猫美人”的致命诱惑性。
在接下来的三节诗歌里,格雷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不幸事件发生的过程。“猫美人”强烈地渴望“湖水”中的那对金鱼,“不住地探下身,不住地去抓捞”,以致“一失足一头栽进了水中”。她“先后八次浮出激荡的水面”,寻求救援,却无法改变沉沦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三位掌握人类命运的女神克劳丝、莱凯西丝和阿特波斯,恶意地“坐在一旁暗暗狞笑”;拯救过歌手阿利翁的海豚并没有显现;常救助人类于危难之中的海洋仙女涅瑞伊得斯也没有踪迹可寻;就连普通的家仆汤姆或苏珊都“狠心”地毫无所闻。格雷将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与家猫赛莉玛并置,将神话中对人类十分友善的生灵与家仆并列,用无限夸大的方式叙述这一家庭内部的不幸事件,产生了强烈的戏讽效果。
格雷不断戏讽的目的,在最后一节诗歌中终于显露出来。“那熠熠生辉的并非都是金子在闪耀”,这一句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非常言简意赅,却生动地告诉人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我们在前面的诗行中已经多次看到“gold”这个词,以及它的变体形式,尤其是在“哪个女人的心能鄙视黄金?/哪只猫的嘴巴能不馋鱼腥”这两句诗行中,它直接与金钱的含义挂钩,言下之意为:女人是贪婪的、虚荣的,金钱之于女人,就像鱼腥之于猫。当格雷写下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他已经发出了警告,而后,更是通过赛莉玛淹死在对鱼腥的欲望之中的不幸结局来暗示贪婪、虚荣将会引导人们走向万劫不复的境地。于是,“gold”一词在最后具有“真正价值”的含义,也就是我们应该“大胆”而“谨慎”地去追寻的目标。显然,格雷的这番道德训诫并不局限于女人,它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醍醐灌顶的意义。在人生道路上,我们要认清前进的方向,千万不要因为贪婪和虚荣而迷失了心智。
在诗歌形式上,格雷也尽量传达一种庄严、沉重的气氛。全诗一共七节,每节六行,韵式为aacbbc,a和b诗行包含八个音节,c诗行包含6个音节,结构齐整,押韵严格,具有颂诗般的气魄。此外,格雷在诗歌中大量运用古老的头韵,强化了这种庄重、恢宏之感。正如前面所说,格雷用崇高、典雅的风格来戏讽平庸、琐碎的事件,从而达到他的劝诫目的。如此看来,《一只心爱的猫在金鱼缸中淹死有感》从开始到结束,从形式到内容,都凝聚了格雷的良苦用心,可谓字字玑珠。(蔡 海 燕)



现 代 主 义 和 后 现 代 主 义 文 学 概 述

一、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述。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欧美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刷新了西方文明的面貌,改变了人们对宇宙、世界和人的看法。在新的经济结构体中,人的自由度反而降低,异化程度反而加深,西方人在精神上的惶恐不安加剧,世界大战的爆发不仅破坏了人们生存的稳定感,也动摇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文化大厦。俄国的十月革命既给被压迫的劳动者带来了希望,也给西方世界带来了危机感。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西方非理性主义的文化思潮一时间在社会中普遍流行。从文化思想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主义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后的产物。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理论和学说,使现代主义文学染上了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色彩。弗洛伊德对潜意识、性本能的肯定,对现代主义作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现代主义作为一个由多种流派组成的文学思潮,在总体上有基本一致的特征。
在思想特征上,首先,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尼采提出的“上帝死了”“打倒偶像”、“一切价值重估’’等口号,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他们不再坚守传统的理性原则,不相信人道主义的理想,也不寄希望于“理性王国,,的实现,而是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认为既有的文化传统乃至整个人类文明,都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价值的实现,应予摒弃。
其次,现代主义文学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这种异化主题,主要从自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我的关系四方面表现出来。
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物质世界对人的异化,表现出物质与精神的对立。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物质世界往往成了人类生存危机的制造者,大自然也是丑的与恶的,物质文明造成了人类精神的虚无感、威胁感与恐惧感。如T.S.艾略特的《荒原》就描写了物质世界使人的价值等于甚至低于禽兽。这表明了人与自己的生存环境的对立,说明人被物质世界所制约而走向异化。
社会与人的关系的异化是指人在强大的社会面前显得渺小无力,个性丧失。如在卡夫卡的小说中,社会像一个巨大而又无形的魔掌,掌握着个人的命运,个人成了软弱无力、惶惶不可终日的“甲虫”。
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就是他人对个人的异化,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现代丰义文学展示的常常是人与人之间充满敌意的可怕图画,如斯特林堡的《鬼魂奏鸣曲》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彼此残杀;卡夫卡小说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无法沟通。这类描写在20世纪50年代后的现代主义文学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指人的个性的异化、自我的消失,表现出现代主义作家对自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怀疑。他们笔下人物的特点是没有激情,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表达方式,趋于非个人化或社会化。如伍尔夫的小说《海浪》中六个人物从不同的角度讨论着“自我是什么”的问题;美国黑人作家艾里森《隐身人》的主人公因找不到自我而成为他人看不见的“隐身人”。 ’
在艺术特征上,首先,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认为心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世界。表现主义作家力图展示“本质的东西和藏在内部的灵魂”,即使写具体的人物和场景,也只是将其作为精神现象的外壳与形式,写物的目的不在物本身,而在与之对应的精神力量。
其次,现代主义文学借助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使文学对生活的描写从表象走向本质,从表层走向深层,从现实走向超现实,从所指走向能指,形成一种文学的深度模式。T.S.艾略特的《荒原》用古代繁殖神性能力丧失而造成的土地荒芜、庄稼枯死来建构一个象征体“荒原”,全诗大量运用人类学、神话学、《圣经》故事和西方古典名著故事,形成一个庞大的象征体系,意象重叠,意蕴艰深。
再次,现代主义文学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对死亡、黑夜、堕落、犯罪、畸形、变态、疯狂、瘟疫、尸体等的描绘,大大超过传统文学。不过,现代主义作家的“以丑为美”不是把生活中的丑作为美来肯定,而是企图在丑的自我暴露、自我否定中肯定美,通过与丑的撕斗来表达对美的追求,正如波德莱尔所说,“发掘恶中之美”。因此,在这种美学追求的背后,隐含着对人生的严肃而崇高的爱。
最后,现代主义文学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他们大量采用“自由联想”、“时空倒错”、“内心独白”、“自动写作”、“偶然结合”、“意识流”以及顿悟、象征、隐喻、暗示等表现手法,对语言、符号、图画、结构、风格技巧等形式因素格外重视,追求“有意味的形式”。
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文化倾向,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特殊产物,它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高潮。后现代主义主要受存在主义特别是海德格尔的影响,并和后结构主义合流。存在主义哲学反映了西方现代人对存在的困惑,它还试图赋予处于荒诞世界中的人以崇高意义。
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且有时自相矛盾,它包容各种不同的标准,这些使得把握后现代文学的特征颇为困难,我们只能对公认的后现代主义的倾向、风格做大体的概括。
首先,后现代主义更进一步地把现代主义本来就很激进的反叛推向了极端。它不但从根本上否定旧的传统,而且还要摒弃现代主义新的规范,被视为一种“缺乏公认的父母亲的文学”,它试图对小说、诗歌和戏剧的传统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因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必然是一种无视任何既定规范的、极度自由的、“破坏性”的文学,是“反小说”和“反戏剧”,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其次,后现代主义不再追求终极价值,在这些作家看来,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对崇高事物的信念都是话语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地对待它们;他们不愿意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美学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而且无视这些问题本身。
再次,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层意识,将其消解或平面化,它怀疑乃至否定文学的价值论和本体论。
最后,后现代主义否定中心和结构的存在,蓄意让作品中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覆,让作品无终极意义可以寻求。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结构扑朔迷离,“故事”前后矛盾,人物的行为缺乏说得通的动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它常用的手法有矛盾、交替、不连贯性、任意性、短路、反体裁、话语膨胀等,冷漠性也是后现代主义风格的重要特征。
  二、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
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
后期象征主义流派是在20世纪20—40年代形成的,具有国际性影响。它在创作方法上,从简单象征发展到意象象征,从个别象征发展到普遍象征,从情感象征发展到情感与理智并举,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后期象征主义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T.S.艾略特是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叶芝(1865—1939)是爱尔兰诗人,他将民族性与现实性带进了象征主义诗歌领域。他成熟时期的诗歌融合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哲理诗三种因素。他的著名诗作有《茵纳斯弗利岛》(1890)、《基督重临》(1921)、《驶向拜占廷》(1927)和《拜占廷》(1930)等。《驶向拜占廷》一诗以游历拜占廷来象征精神的探索,表达了对物质文明的厌恶和对西方世界精神与理性复归的期盼之情。瓦雷里(1871—1945)被誉为“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诗人”。长诗《海滨墓园》(1920)是他的代表作。诗中写诗人在海滨墓园沉思有关存在与幻灭、生与死的问题,得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把握现在、面对未来的结论。长诗巧妙地运用海、太阳、白帆、崖岸、铁栅、风等象征,表达神秘与静穆、绝对与永恒、圣灵与信徒、生与死等多种哲理性概念。诗歌采用古典形式,格律严整,音乐性强,显得含蓄隽永。这是瓦雷里最富有哲理、最充满抒情性的诗篇。里尔克(1875—1926)是奥地利诗人,他的诗歌引入了刻画精细的雕塑美,从单纯直接的主观抒情转向重视对客观事物的精确观察,从中获得直觉形象,借以象征人的主观感受。他的代表作是《杜伊诺哀歌》(1922)。梅特林克(1862—1949)是比利时剧作家。他的代表作《青鸟》(1908)通过兄妹俩寻找青鸟的故事,表现了对现实与未来的乐观态度和美好憧憬。青鸟既象征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又象征人类的幸福。全剧借助象征手法,使抽象深奥的观念得以在美丽的梦幻仙境中铺展和阐释,具有童话般的优美。庞德(1885—1972)是美国意象派诗人。他主张以客观准确的意象代替主客之间的情绪表达,认为“准确的意象”能找到它的“对等物”。他的代表作有短诗《在一个地铁车站》和长诗《诗章》。
表现主义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而后蔓延到欧美各国。表现主义文学善于透过事物的外层表象,展现内在的本质,从人的外部行为揭示内在的灵魂,善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现内在的生命冲动。奥地利的卡夫卡(1883—1924)和美国的奥尼尔(1888—1953)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此外还有瑞典的斯特林堡(1849—1912)、捷克的恰佩克(1890—1938)等。斯特林堡是表现主义剧作家的代表,他的《到大马士革去》(1898—1904)是最早的表现主义戏剧。《鬼魂奏鸣曲》让死尸、鬼魂和人一起登场,以荒诞的情节、离奇的舞台形象,揭示了现代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巨大隔膜和欺骗性。
未来主义是20世纪从意大利流传到欧洲各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的基本特征是: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文明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旧有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马里奈蒂(1876—1944)是未来主义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的论文《未来主义宣言》是这一流派产生的标志。他提出了一整套反传统的理论,在文学创作的方法和技巧上提出了标新立异的主张,如“毁弃句法”、“消灭形容词”、“消灭副词”、“消灭标点符号”等,还主张在文学中模拟音响,插入数学符号,引进“声响、重量和气味这三要素”,尽情发挥“自由不羁的想象”等。马里奈蒂在剧本《他们来了》中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主张。全剧无情节、无人物、无高潮,总共才几百来个字,三四句台词,该剧对后来的荒诞派戏剧有较深影响。代表人物还有法国的阿波利奈尔(1880—1918)、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等。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超现实主义从法国流行到欧美,它是从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它试图将文艺创作从理性的樊笼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以表现一种更高更真实的“现实”,即“超现实”。超现实主义文学一般具有下列特征:强调表现超理性、超现实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主张用纯精神的自动反应进行文学创作,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进行创作,具有晦涩艰深的风格;追求离奇神秘的艺术效果。法国的布勒东(1896—1966)是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的代表作《娜佳》(1928)就是按照超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小说。小说写作者和娜佳相遇,向“我”揭示了超现实世界,这个超现实世界就是作者浮光掠影地写出的一些回忆。法国的阿拉贡(1897—1982)和艾吕雅(1895—1952)也是超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真实,特别是着力于表现人的意识流程,从而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在创作技巧上,意识流小说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象征暗示的手法,语言、文体和标点等方面都有很大创新,这些创作手法以后被现代作家广泛采用,成了现代小说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是意识流小说的先驱。他的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1913—1922)是其代表作。全书共7部15卷,通篇以回忆联想的方式表现主人公马塞尔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展现了“我”三十年“似水年华,,中的悲欢苦乐。小说把“消逝的时光”和“重现的时光”交织在一起,将人物的主观意识、印象、感觉乃至潜意识活动连成一体,传统的物理时间被心理时间所代替。英国女作家伍尔夫致力于小说形式的革新与探索,认为文学应描写人的内心世界和个人感受。她在运用第三人称的间接内心独白表现人物意识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作品主要有《墙上的斑点》(1919)、《达罗威夫人》(1925)和《到灯塔去》(1927)等。《到灯塔去》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全书以“窗”、“时光流逝”和“灯塔,,三部分组成,再现了作者双亲的形象和自己童年的生活情景。小说用象征手法表现人物的深层意识,“灯塔”是希望、理想和信仰的象征。这部作品的深度在于深入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活动。
三四十年代形成于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在60年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基本题材都来自现实生活,但却被作家改变了本来面目而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作家又大量引入各种超自然的力量,从而创造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新现实,变现实为魔幻却又不失其真。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深刻的寓意、非凡的艺术造诣、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广泛的群众性,使它做到了高雅和大众化的奇妙结合。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一)是最重要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的《玉米人》(1949)、古巴的卡彭特尔(1904—1980)的《人间王国》(1949)、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1918—1986)的《佩德罗·巴拉莫》(1955)等都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品。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等。
存在主义文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学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产生于法国,战后盛行于西方世界。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是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肯定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表现人在荒诞、绝望的境况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法国的萨特(1905—1980)、加缪(1913~1960)是存在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法国的德·波伏瓦(1908—1986)、美国的索尔.贝娄(1915—2005)、英国的戈尔丁(1911—1993)等是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作家。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首先产生于法国,而后流行于许多西方国家的戏剧流派。荒诞派戏剧使荒诞本身戏剧化,使戏剧形式荒诞化。它的主要特点是:揭示了世界、人的处境和人自身的生存状态的荒诞性;突破了传统戏剧的一切基本规律,如舍弃了在传统戏剧中必不可少的情节和结构,以破碎的舞台形象代替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以荒诞的甚至语无伦次的“梦呓,,代替传统戏剧中机智的应答和犀利的对话等。法国的欧仁·尤奈斯库(1909—1994)和贝克特(1906—1989)、英国的品特(1930—2008)、美国的阿尔比(1928一)是荒诞派戏剧的主要代表。
新小说50年代形成于法国,它并不具有统一的美学纲领,严格说来,它只是一个松散的俱乐部形式的文学团体。新小说的主要特点有:新小说家贬低文学的思想性和倾向性,对文学的社会意义和道德功能没有兴趣,他们关注的是技巧和表现手法:如取消人物在小说中的中心地位;情节往往含混不清,甚至互相矛盾,难以确定;完全打乱传统小说中那种井然有序的结构;在人称视点上进行各种新颖的实验;有的甚至把绘画的原则应用到小说创作中去,要把小说由rr时间的艺术,,变为“空间的艺术”等等。萨洛特(1900—1999)的论文集《怀疑的时代》(1956)被人们视为新小说的宣言书,她的代表作是《匿名者肖像画》(1948)。罗伯一格里耶(1922—2008)的《橡皮》(1953)、《窥视者》(1955),布托尔(1926一)的《变》(1957),西蒙(1913—2005)的《弗兰德公路》(1960)等都是重要的新小说。
黑色幽默是六七十年代主要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它的基本特征是:在思想上,大多数黑色幽默作家都关注现实,对现实的荒诞感有一种深沉的痛苦和恼怒。所谓黑色幽默,就是阴郁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它以表面上轻松、调侃、玩世不恭,实则无可奈何的语调叙述深沉而恐怖的故事,从而产生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情节结构具有非逻辑性,小说的主人公往往是性格乖僻的“反英雄”。海勒(1923—1999)和冯尼古特(1922—2006)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品钦(1937一)的《万有引力之虹》(1973)、巴思(1930一)的《烟草经纪人》(1960)都是重要的黑色幽默小说。
后现代主义文学虽然具有偏激、广泛的文化否定主义和虚无主义倾向,但当不少西方人陶醉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的繁荣、复兴和文学领域中现代主义的成就时,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思潮,后现代主义对西方整个的思想和文化传统及社会机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后现代主义作品表面的冷漠和玩世不恭的后面,人们不难觉察到后现代人精神上的迷茫、紊乱和痛苦,引发人们去思考西方后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这一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推荐阅读:

提尔泰奥斯诗2首

奥登诗23首

普希金诗24首

加尔西拉索诗3首

纳沃伊诗3首

巴尔卡诗2首

斯克沃罗达《你啊,黄色的小鸟》

玛赫图姆库利《天鹅》

《圣经》诗10首

纪伯伦散文诗《流浪者》

奥登诗20首

费尔南多·德·埃雷拉诗3首

松尾芭蕉俳句4首

谢恩赫尔姆《磨箭的阿斯特利尔》

白尔波《文乃丽德十四行诗之十》

西巴拉《悲歌》

探马铁贝《摇船曲:哀叹调》

荷尔德林《追忆》

荷尔德林《返乡:致亲人》

克鲁斯诗4首

内察瓦科约特尔诗2首

纳吉姆诗2首

巴基诗2首

帕夏诗2首

艾姆莱诗2首

狄金森诗30首

奥登《谣曲12首》

维森特诗2首

洛博诗2首

卡蒙斯诗5首

山上忆良诗2首

柿本人麻吕《别妻歌》

博卡热《紫檀木马车上已布满星辰》

奥登《新年书简》

艾米莉·狄金森诗14首

布瑞兹特里特诗5首

弗瑞诺诗4首

潘恩《自由之树》

爱德华·泰勒《有感于滔滔雨势》

约翰·迪金森《自由之歌》

马提亚尔诗2首

纪伯伦散文诗《先驱者》

纪伯伦散文诗《先知园》

卡图卢斯诗31首

维吉尔诗4首

冯德尔诗3首

惠特利诗2首

信摩诃拉达塔拉《九章》

豪伊亨斯《话船,悼奥兰治亲王茅里茨》

赫尔曼·黑塞诗34首

艾米莉·狄金森诗50首

贺拉斯诗6首

梯布卢斯《是谁发明了可怕的剑》

谢尼耶诗3首

雅可布·卡茨诗2首

霍夫特诗2首

布雷德罗诗2首

布罗茨基诗23首

兰斯顿·休斯诗8首

奥登十四行组诗《战争时期》

乌依多博诗9首

黑塞诗4首

布罗茨基诗9首

勒夫雷斯《出征前寄璐珈斯达》

马弗尔《致娇羞的情人》

狄金森诗38首

冰心译纪伯伦《先知》

弥尔顿诗2首

赫伯特《美德》

赫立克《给少女们的忠告》

安·布雷兹特里特《写给至亲至爱的丈夫》

希尼诗14首

叶芝诗8首

波德莱尔《忧郁四首》


幽岩答樵斧 小屋见渔蓑 不浅沧浪兴 风尘可奈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