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麦克利什诗2首

MacLeish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阿齐博尔德·麦克利什(Archibald Macleish)1892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格伦克城。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从霍契斯学院毕业后,他便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毕业时二十四岁。之后他又入哈佛法律学院。一年后成家,1919年从哈佛大学毕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法国服役,先在医院工作,后来又到了野战炮兵部队。回国后曾在哈佛大学教法律,并在波士顿开律师业,直到1923年他决定去法国居住。
此时他已经发表了十四行组诗《夏日之歌》(1915)。并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他的一首获奖诗。1917年他的第一部完整的诗集《象牙之塔}问世。在侨居国外期间他写下了《幸福的婚姻》(1924)、《一钵土》(1925)、《月亮上的街道》(1926)、一部名叫《努波代地》的诗剧(1926)和《麦克利什的汉姆雷特》(1928)。这些作品由于盲目地受到外来的影响,特别是庞德、艾略特以及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而被削弱了。他开始越来越关切人们对于当代生活的各种态度以及这种生活对有创造性的诗人所产生的影响。然而,这在他的诗中并没有起到足以掩盖他在技巧上的某种肤浅的重要作用。

麦克利什在大萧条即将到来的时候回到了美国。在随后的十年中他努力创造一种更接近日常口语的不同音域的诗歌语言。
1929年他到墨西哥旅行,为他的史诗《征服者》(1932)收集素材。这部史诗后来获得了普利策奖,并为他赢得了他后来获得许多的荣誉学位。他曾在《财富》杂志社工作过。1939年至1944年任国会图书馆馆员。他从事过新闻记者工作,因而使他能够周游美国。他曾为《财富》杂志撰写过一些政治和社会题目的文章。在这期间他写了一本抨击自己同代人的书《不负责的人》(1940),指责他们有意摆脱在他看来是他们的社会责任。在《诗歌与经验》(1961)一书中,他进一步发挥了这个论点,主张诗歌为社会服务。
《诗集》(collected Poems,1952)一书为他带来了第二个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和博林根奖。而他根据《圣经:约伯书》又为他赢来了第三个普利策奖。从哈佛大学退休后,他还在阿莫斯特学院担任了4年的辛普森讲座讲师,并以一部以罗斯福夫人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再次获得一项艺术界的最高荣誉:奥斯卡奖。麦克利什与1982年4月在波士顿去世。



诗艺


诗是可感知的,沉默

如圆形的水果;

诗是哑不作声的,

如古旧的勋章之于拇指;

寂静,如窗台上

衣袖磨损的石栏,苔藓遍布——

诗是无语的,

如群鸟飞过。

*

诗是静止的,在时间中

如明月攀升;

离去,如月影一一释放

被夜晚纠缠的树枝;

离去,如月影移至冬叶之后,

记忆渐次褪去——

诗是不动的,在时间中

如明月当空。

*

诗等同于

非真实。

以空寂的门廊、枫叶,

予哀伤的历史。

以倾斜的草地、海上的两盏明灯,

予爱——

诗不应意指,

而该自呈其是。




虚伪的作者

——致我的同类,我的兄弟


1

我们的时代

贪求行动,

就如以死亡为友

指望我们在万物的终结中现身。

并非因为我们热爱死亡,

真的不是,并非颤抖的呼吸,

那最后一幕的可憎战栗——

如最终的事实,以血盆大口

撕开母鹿的内脏。

我们喜好在事物终结之前

做长久的停顿。如果死期已定,

我们所有人将是幕终的演员:

所有人,为被延误的时间默哀,

努力寻找最后的悲伤词语:

受害者,叛逆者,皈依者,禁欲者——

除英雄之外的任何角色——

将悲剧的脸转向前排座位,

敛眉蹙额,直到幕布拉上。


2

当隐喻死亡,世界也随之终结。

一个时代之所以如此,除了其他因素,

还因善感的诗人,为博得灵魂的认可

发明了引以为傲的象征物。

它们的意义,只有通过

人类虚构的意象才可指明:

当意象失去所指,虽尚苟延残喘,

这个时代便告消亡。


3

当有女子劫持上帝,她的子宫

成为坟墓,上帝在人子中埋葬,

世界也就寿终正寝。

波提切利的意象闭口不语,也无法

向人类言说。他绘制的陌生人

为星宿所指引,走向婴孩与马槽,

不再昭示天空的意喻。

当可敬的演员起身

扮演双眼流血的国王,

由于不幸的巧合,

索福克勒斯的舞台不再能

预言上帝的意图。

当女子与天鹅在诗歌中结合,

世上没有女子能感受到

她胸前的雷鸣。

上帝化身为野兽,以血吐露真相。

如空空的螺壳被海浪推搡,

隐喻余音尚存,却已无法给出明示。

而我们如寄居蟹,背负着螺壳

一遍遍将它拖至大海尽头。

这就是我们亏欠的命运。


4

但我们何以知道,

与隐喻一起消亡的时代,

那罗马的人头,中世纪的塔楼,

也属于我们?——

或者,我们的时代也有那样的结局?

为理解这个世界,

人类从盲眼、白鸟、嬗变的天空

挖取意象,但因事物遭到遗弃,

它们予人的意义也不复存在。

可历史的进程尚未终止:

地球总将我们推向东方,

隐喻仍在石头中挣扎,

骨与肉的寓意

仍注视着夏日的青草。

那就是它的酒杯,

无知的血,仍在

叩击寂静,渴求我们的理解。

诗人啊,你虽也曾被世界抛却,

请转身投入现实:

发明你的隐喻,创造你的时代。


非 尔 / 译



德国:《尼伯龙根之歌》 布莱希特 波勃罗夫斯基 朋霍费尔 贝歇尔 汉斯·卡罗萨 西蒙·达赫 冈特·艾希 艾兴多尔夫 法勒斯雷本 歌德 葛瑞夫 君特·格拉斯 (蔡.鸿.君.译) 海涅 荷尔德林 克洛普斯托克 克罗洛夫 李利恩克龙 默里克 缪勒 尼采 诺瓦利斯 汉斯·萨克斯 内莉·萨克斯 拉斯克·许勒 席勒 斯笃姆 乌兰德 罗莎•奥斯兰德 瓦尔特 布劳恩 贝恩 赫曼·赫塞 赫塔·米勒 海姆 图霍尔斯基 奈莉·萨克丝 容格尔 杜尔斯·格林拜恩 赫尔曼 梅儒佩 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 念 生 译 荷马史诗《奥德赛》陈 中 梅 译 王 焕 生 译 赫西俄德 埃斯库罗斯 阿尔克曼 阿那克里翁 阿尔基洛科斯 亚里士多德 (《修辞学》 彼翁 卡利诺斯 卡瓦菲斯 艾利蒂斯 伊比科斯 库里亚 米姆奈尔摩斯 品达罗斯 柏拉图 里索斯 萨福 塞弗里斯 西摩尼得斯 梭伦 提尔泰奥斯 匈牙利:奥第·安德烈 雅诺什 尤若夫 裴多菲 日拉希 冰岛:布拉吉 达达松 古德蒙兹多蒂尔 斯诺里·夏扎逊 马格努松 斯泰纳尔 沃尔 爱尔兰:希尼 斯蒂芬斯 叶芝 意大利:《神曲》 但丁 薄伽丘 迪诺·坎帕纳 卡尔杜齐 维多丽亚·科隆娜 加百列·邓南遮 连蒂尼 莱奥帕尔迪 比亚乔·马林 米开朗琪罗(米开朗基罗) 蒙塔莱 帕斯科里 帕韦塞 彼特拉克 普利埃泽 夸西莫多 萨巴 斯卡马卡 塞雷尼 塔索 亚·达·托迪 翁加雷蒂 安东妮娅·波齐 阿尔达·梅里尼 蒙塔莱 萨巴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