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涅诗4首

德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1919年之前,作为诗人,海涅已经译介到中国。海涅在中国的译介主要是从日语、英语和德语文献而传入的,晚清明初经由日本,中国学人(鲁迅、周作人、田汉、郭沫若、成仿吾等)较早接受了海涅。
在德国的诗人中,郭沫若是喜欢歌德与海涅的。郭沫若《创造十年》指出,在留日学医时期,第一外国语是德语,而且日本教师多是一些文学士,用的书大多是外国的文学名著。于是他和德国文学,特别是歌德和海涅等的诗歌接近了。 郭沫若恰是此时阅读海涅诗集的。
林林《海涅喫茶店——留东杂忆》写道:“在日本,欧洲作家中,海涅的作品被译成日文,算是较早的。我们鲁迅、郭沫若介绍海涅是较后的事。日本名作家森鸥外(もり おうがい),曾留学德国,最先于一八八九年译了海涅的《歌本》(Buch der Lieder)中的《归乡》几首抒情诗。一九O一年出版最初的海涅的诗集,是尾上柴舟(おのえ さいしゅう)译的,日本青年男女非常爱读。后来感伤诗人生田春月(いくた しゅんげつ),自修过德文,译海涅的诗文就更多。他看重海涅的社会诗,一九一九年出版《海涅诗集》,并为文评论。他对海涅有较深广的理解,于一九二一年出版了《海涅全集》第一卷。”
1945年7月郭沫若《凫进文艺的新潮》回忆道:“日本的医学是传授德国的衣钵的,凡在日本学医的人必须学习德文。因此我在接触泰戈尔之后不久,便又和海涅的诗接触了。海涅的一些恋爱诗,虽然和泰戈尔的味道完全不同,但是一样的清新,而更富有人间味。” 显然,海涅抒情诗的人间味/人间性深刻地影响了青春时期的郭沫若。1936年9月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就曾写道:“在和安娜恋爱以后,另外还有一位影响着我的诗人是德国的海涅(Heine),那时侯我所接近的自然只是他的恋爱诗。他的诗表示着丰富的人间性,比起泰戈尔的超人间性的来,我觉得更要近乎自然。这两位诗人的诗,有一个时期我曾经从事迻译……《海涅诗选》我在民七的暑间又试办过,但也同样地没有打响。” 郭沫若称《归乡集》中的第十六首《洋之水》是五年前的旧译,大致可知他翻译海涅最早始于1915年间。这一年郭沫若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学习,包括学习英语和德语。1918年9月郭沫若进入福冈的九州帝国大学)(Kyushu Imperial University)医学部学习。

1916年8月郭沫若认识佐藤富子(后更名为郭安娜),旋即二人陷入热恋中,“因为在民国五年的夏秋之交有和她的恋爱发生,我的作诗的欲望才认真的发生了出来。《女神》中所收的《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别离》、《维奴司》,都是先先后后为她作的。《辛夷集》的序也是民五的圣诞节我用英文写来献给她的一篇散文诗,后来把它改成了那样的序的形式。” 换言之,郭沫若翻译海涅的诗歌稍早于他与安娜的爱情与婚姻经历,海涅抒情诗中的欧洲式爱情方式(贞于情)却让郭沫若激动不已,进而获得有益的启发。郭沫若分散的对海涅的论述大致涵盖了1821-1844年间多首抒情诗,郭沫若显然很看重海涅《新诗集》(1844)。
⑴ 田汉、郭沫若、宗白华的通信集《三叶集》中散录了郭沫若对海涅的较多评论。其一,郭沫若在海涅的抒情诗中发现了显著的忧郁或苦恼。 1920年1月28日郭沫若致宗白华的信中提到海涅的懊恼,“你说我有lyrical的天才,我自己却是不得而知。可是我自己底人格,确是太坏透了。我觉得比Goldsmith还堕落,比Heine还懊恼,比Baudelair还颓废。” 郭沫若表示他喜欢《海滨悄静》,这首爱情诗表达了明朗而自然的情感色彩,忧喜交织(懊恼)之间合于情理,近于拥抱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念。其二,郭沫若认为海涅的诗歌创作再现了个人/人生观念和表现论,即“自我表现”,强调了海涅诗中鲜明的悲伤情感,“诗底主要成分总要算是“自我表现”了。所以读一人的诗,非知其人不可。海涅底诗要算是他一生底实录,是他的泪的结晶。寿昌想同我介绍海涅,我怕海涅诗入我国,易招误解,会有人说他是诲淫之品。其实我看海涅之贞于情那断不是我国底一些“挥弦送鸿”的道德家所可同日而语的呢!不怕海涅便是害了venereal disease(性病)而死的。”115 也许出于一种理智,郭沫若对传统的(严苛的)道德观念是警惕的。海涅在爱情婚姻上不无暇疵,侨居巴黎确实有过非道德的生活行为,总体上还意味着不幸的遗憾。郭沫若知道某些海涅的传纪资料,海涅的“性病”不过是一个被批评者过分夸大的藉口。其三,与中国古典诗论近似,郭沫若比较了海涅与惠特曼、歌德抒情诗的整体性风格差异,且没有进而区分海涅不同阶段的诗歌风格演变,“海涅底诗丽而不雄。惠铁曼底诗雄而不丽。两者我都喜欢。两者都还不足令我满足。所以讲到“无所需要”一层,我还办不到。我很想多得哥德底“风光明媚的地方”一样的诗来痛读,令我口角流沫,声带震断。”120 无疑,歌德的诗歌在风格上更深切地吸引和征服了青春时期的郭沫若。而且,海涅的诗歌风格“丽而不雄”是一种模糊含混的印象特征。
郭沫若对海涅的认识大大超出了这些零散片段的知识。因为⑵ 郭沫若致郁达夫、赵景深的信中也分别谈到海涅。1921年10月6日郭沫若致郁达夫的信中谈道《海在阳光里照耀》(Seraphine XV. Das Meer erstralt im Sonnenschein),原诗出自《新诗集•名媛杂咏》,是《Seraphine》中第十四首。郭沫若写道:“海涅这节诗(第一节),真是悲丽哟!我每在日暮时分,在海滨上散步时,看见海水在夕阳光中现着黄金的颜色,总要想起这节悲丽的诗来,不管有没有Mermaid或Sirens在里面居住,就是海自身的诱惑已经大了。能如雪诔(Percy Bysshe Shelley)一样,并且长眠在她怀中,不是免掉了沉尸的一段手续吗?但是,我在此处写写几句遗言:朋友,假如我是早死时,请也把我的尸首沉在海心里罢!”郭沫若再次谈到了海涅的诗歌风格“悲丽”,并表现出人格或者行为的模拟/模仿,恰如亚里士多德《诗学》承认诗即是一种独特的模仿一样。



Die Heimkehr XIV 

洋之水


Das Meer erglänzte weit hinaus

洋之水

Im   letzten Abendscheine;

缥渺映斜阳;

Wir saßen am einsamen Fischerhaus,

阿侬双坐打渔房,

Wir saßen stumm und alleine.

情默默,意凄凉。


Der Nebel stieg, das Wasser schwoll,

暮霭升,海潮涨,

Die Möwe flog hin und wieder;

白鸥飞渡来而往;

Aus   deinen Augen liebevoll

自卿双爱眼

Fielen   die Tränen nieder.

玉泪滴千行。


Ich sah sie fallen auf deine Hand

千行玉泪滴卿掌,

Und bin aufs Knie gesunken;

而我跪在膝之上;

Ich hab von deiner weißen Hand

自卿白玉掌

Die   Tränen fortgetrunken.

饮泪入肝肠。


Seit jener Stunde verzehrt sich mein Leib,

自从那时消瘦起,

Die Seele stirbt vor Sehnen;

灵魂已为钟情死;--

Mich hat das unglücksel'ge Weib

不幸的夫人呀!

Vergiftet   mit ihren Tränen.

将泪来毒死我矣。




Die Heimkehr VIII

打鱼的姑娘


Du   schönes Fischermädchen,

你美貌的打鱼的姑娘,

Treibe den Kahn ans Land;

请把你的小舟儿靠近岸旁。

Komm zu mir und setze dich nieder,

来到我这儿来一同坐下,

Wir kosen Hand in Hand.

我们手儿把着手儿慢慢商量。


Leg an mein Herz dein Köpfchen,

把你的头儿来放在我的胸儿上。

Und fürchte dich nicht zu sehr;

你莫用怕得来那样非常。

Vertraust du dich doch sorglos

你不是无忧无虑地日日朝朝.

Täglich   dem wilden Meer.

委身于狂暴的海洋任它飘荡。


Mein Herz gleicht ganz dem Meere,

我的心儿全同那海洋一样,

Hat Sturm und Ebb' und Flut,

有暴风也有汐潮消涨。

Und   manche schöne Perle

更有无数的美好的明珠,

In   seiner Tiefe ruht.

在那潜沉的深处隐藏。




Seraphine II

海滨悄静


An dem stillen Meeresstrande

海滨悄静,

Ist die Nacht heraufgezogen.

夜色深沈。

Und der Mond bricht aus den   Wolken,

月自云中破绽,

Und es fluestert aus den Wogen:

海向明月谈心。


"Jener   Mensch dort,ist er naerrisch,

“那个人,是个痴汉,

Oder ist er gar verliebet,

还是个情郎?

Denn er schaut so trueb und   heiter,

他看来似忧还喜,

Heiter und zugleich betruebet?"

时而愁容满面,时而喜气洋洋。”


Doch der   Mond,der lacht herunter,

月儿露出笑脸

Und mit heller Stimme spricht er:

传下朗朗之声:

"Jener ist verliebt und   naerrisch,

“那人是情郎,也是痴汉,

Und noch obendrein ein   Dichter."

更加上,他还是个诗人。”




Seraphine XV.

日光之中大海明


Das Meer erstralt im Sonnenschein,

日光之中大海明,

Als ob es golden wär.

颜色如黄金。

Ihr Brüder, wenn ich sterbe,

友们哟,假如我死时,

Versenkt mich in das Meer.

请沉我尸入海心。


Hab’ immer das Meer so lieb gehabt,

我俩原来是相亲:

Es hat mit sanfter Fluth

我有爱海情,

So oft mein Herz gekühlet;

海用他柔潮,

Wir   waren einander gut.

时常冰爽我方寸。

郭 沫 若 译




文 学 审 美 性
在 文 学 作 品 中 的 表 现 形 式

1.文学反映的是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中的一种。即以一棵古松为例:古松与人类的实用关系是在人类长期的建筑和家具制造的实践中形成的,在这种关系中,古松的木质的疏松、纹理的粗细、色泽的深浅等属性引起人们最高度的关注。古松与人类的认识关系是在人类对这个物种特征的观察、分析、研究中形成的,在这种关系中,古松的性状、构造、关系、归属等生物学属性受到人们的特别注意。古松与人类的审美关系则是在人类对自然的长期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中形成的,在这种关系中,古松苍劲挺拔的枝干和青翠清疏的松叶所构成的一个生气贯注的完整的生命形象即古松的审美属性占据了人们的全部意识。
在长期社会历史实践中,人类与世界间建立了多种价值关系,包括实用价值、认识价值、道德价值、政治价值、宗教价值、审美价值等。文学所反映的主要是人与世界的审美价值关系,体现的是社会生活的审美价值。当然,文学所反映的人与世界的审美价值关系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审美价值与非审美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对审美价值的获得往往与对其他价值的拥有相互矛盾,例如对实用价值和认识价值的追求会抑制甚至破坏审美价值,对政治价值的过分强调也会导致对审美价值的忽视和贬低。另一方面,审美价值永远和世界的其他价值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审美关系和人与世界的其他关系永远是共生的,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审美价值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它总是具体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实的审美价值具有一种溶解和综合的特性,可以把认识价值、道德价值、政治价值、宗教价值等都溶解于其中,综合于其中。因此,我们在文学作品中看到的实际情形是,文学艺术不但不排斥非审美价值,相反,总是将非审美的认识因素、道德因素、政治因素以及宗教因素交融在一起,使之成为文学审美对象的一个有机的组成成分。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因素总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凝聚起政治、道德、认识等各种信息。在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政治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的关系上,一方面不要走向唯美主义,唯美主义主张文学作品的美仅仅在于作品的形式,如色彩、节奏、韵律等,轻视文学对认识、政治、道德等社会生活的反映,将审美与认识、道德、政治割裂开来;另一方面也不赞成单一的认识论观点,这种观点片面地强调文学作品的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和政治价值,往往使文学作品成为某种政治观念图解、道德说教甚至变相的社会学著作。上述两种偏颇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曾经多次出现,甚至给文学自身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和破坏。
2.文学作品的审美性
审美性是文学艺术的特质,它与文学中的其他因素如认识、政治、道德等不即不离,但是又不等于这些因素本身。缺少了审美性,文学作品就成了一些人事景物的堆砌;有了它,即使是那些庸常丑怪的事物也会产生艺术魅力。可以借用“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术语“格式塔质”(Gestaltgnalitat)来命名文学作品的这种审美特质。格式塔质不是事物各种成分的性质的简单相加,也不同于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的性质,而是一种超越于各个组成因素的整体质。如果以音乐为例,那么格式塔质不是那些单个的音符,甚至也不是节奏或旋律,而是节奏与旋律之上的“音乐”。如果以绘画为例,那么格式塔质不是那些线条与色块,也不是构图与物体,而是构图与物体之上的“画面”。文学作品中的格式塔质也是这样,它不是作品的具体题材,也不是传达的媒介——语言,它是中国古人欣赏的“气”“神”“韵”“境”“味”以及“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它是西方文学家、文论家推崇的“诗意”和“文学性”。有了它,诗也是诗,小说也是诗,戏剧也是诗,散文也是诗,甚至哲学著作、历史著作中也有诗。
还可借用一个物理学名词把文学的格式塔质称为“文学审美场”。“场”不是单纯的物质,也不是单纯的能量,它是物质与能量的结合体。场不是某个孤立的物体所能产生的,反映的是世界的整体联系,宇宙的整体联系。它存在于每一个物体之中、之间、之内、之外。文学审美场正是文学艺术的整体结构关系中所生成的新质。当人们面对一部文学作品,可以循迹找到创造、反映、表现、再现、心理、社会、评价、道德、游戏、语言等诸多因素,但却找不到“文学审美场”。它在有无之间、虚实之间。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Benedetto Croce)把艺术的这种审美整体质称为“直觉品”,把艺术的这种审美整合功能称为“混化”。他认为,在直觉品中,一切元素要素都是混化的:“混化在直觉品里的概念,就其已混化而言,就已不复是概念,因为它们已失去一切独立与自主……放在悲喜剧人物口中的哲学格言并不在那里显出概念的功用,而是在那里显出表现人物特性的功用。同理,画的面孔上一点红,在那里并不代表物理学家的红色,而是画像的一个表示特性的原素。” 反之,如果这种“混化”即审美化的功夫不够,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就会成为卖弄,文学作品就会成为变相的医药手册、园艺手册、游戏手册、旅游手册……
文学审美场不仅关系到文学文本的构成,而且关系到文本的接受。文学审美场不是某种静止的东西,它是活生生的现实效果,生成于文学文本与作家心灵、文学文本与读者心灵的相互作用。文学审美场是不断流动变化的感应,随着文学文本的内在语境和外在语境的变动而不断更新。




推荐阅读:

斯宾塞诗13首

斯温伯恩诗4首

施皮特勒诗4首

曼德尔施塔姆《马蹄铁的发现者》

纪伯伦《我曾有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玛丽·奥利弗《黑水塘》

奥基格博诗3首

迈耶诗2首

雅各泰诗8首

凯勒《冬夜》

马丁松诗10首

布罗茨基《黑马》

卡明斯《我喜欢我的身体》

布鲁诗3首

阿芳西娜·斯托尼诗3首

阿尔贝托·路易·庞索诗7首

卢贡内斯诗5首

埃尔南德斯诗3首

弥尔顿《斗士参孙》

威廉·斯塔福德《秋风》

卡波维兹《沉默的一课》

伊斯拉姆诗5首

马托斯诗4首

鲁文·达里奥诗10首

马克西莫维奇诗6首

爱斯基摩诗2首

阿米亥《人的一生》

博尔赫斯《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茨维塔耶娃《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塞内亚《致燕子》

马蒂诗10首

埃雷迪亚《流亡者之歌》

谢甫琴科诗3首

弗兰科诗3首

洛尔迦《梦游人谣》

詹姆斯·赖特《开始》

索德格朗《星星》

西·西索科诗2首

夏巴尼诗2首

沙比诗2首

阿·迈·贾伦《大海》

费多里《非洲的声音》

温德尔·贝里诗20首

聂鲁达《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聂鲁达《我记得你去秋的神情》

斯莱塞诗4首

斯图尔特《蕈》

斯特欧《当他躺在地上奄奄一息》

玛丽·贝瑟尔诗2首

坎贝尔夫人诗6首

波德莱尔《秋歌》

魏尔伦《秋歌》

马拉美《叹》

罗宾·海蒂诗4首

曼斯菲尔德诗2首

费尔伯恩诗4首

劳丽丝·爱德蒙《捕捉》

梅森《忠贞之歌》

雨之诗

聂鲁达《马克丘·毕克丘之巅》

里尔克一诗两译

约翰·多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安德里奇诗6首

普列舍伦诗7首

瓦斯科·波帕诗10首

兹马伊诗2首

艾略特《空心人》

君特·格拉斯诗25首

荷尔德林《塔楼之诗》

叶芝《十字路口》

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诗61首

马雅可夫斯基诗7首

克塞尼娅·马列尼科娃诗11首

特拉特卡岑诗4首

R·S·托马斯《秋日》

R·S·托马斯诗14首

R·S·托马斯诗10首

爱德华·托马斯诗23首

鲁勃佐夫诗5首

库兹明诗35首

克雷洛夫寓言诗6首

罗日杰斯特文斯基诗2首

《诗艺》三章

叶芝《当你老了》

惠特曼《自我之歌》

冯.唐译泰戈尔《飞鸟集》38首

约翰·贝里曼诗17首

戈梅斯·希尔诗3首

豪尔赫·纪廉诗21首

谢尔·希尔弗斯坦儿童诗21首

博尔赫斯《棋·Ⅱ》

兰波诗19首

兰波《感觉》

寒露垂瑶草 秋风扫石苔 子长躭胜绝 猿鸟莫相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