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鲁米《芦笛之爱》

波斯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Maulana Jalaluddin Rumi

Maulana Jalaluddin Rumi was the greatest Sufi poet in the Persian language. He is famous for his ghazals and his epic Masnavi-yi-Ma’navi which widely influenced Sufi thought and literature throughout the Muslim world and beyond.

Maulana Rumi’s use of Persian and Arabic in his poetry, in addition to some Turkish and Greek, has resulted in his being claimed by the aficionados of the Turkish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Persian literature, as their own. His writings also had a great influence in Indian subcontinent. By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his popularity had become a global phenomenon, with his poetry achieving a wide circulation in wester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Early Life

Rumi descended from a long line of Islamic jurists, theologians, and Sufis, including his father, Bahaʾ-ud-Din Walad, who was known by followers of Rumi as “Sultan of the Scholars.” When Rumi was still a young man, his father led their family more than 2,000 miles west to avoid the invasion of Genghis Khan’s armies. 

Another story says that he had a dispute with the ruler of Balakh and was forced to migrate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his family. According to a legend, in Nishapur, Iran, the family met Farid-ud-Din Aṭṭar, a Persian Sufi poet, who blessed young Jalal-ud-Din. After a pilgrimage to Makkah and journeys through the Middle East, Bahaʾ-ud-Din and his family reached Anatolia (Rūm, hence the surname Rumi), a region that enjoyed peace and prosperity under the rule of the Turkish Seljuq dynasty.

After a short stay at Laranda (Karaman), they were called to the capital, Konya, in 1228. Here, Bahaʾ-ud-Din Walad taught at one of the numerous madrassahs; after his death in 1231, he was succeeded in this capacity by his son.

A year later, Burhan-ud-Din Muḥaqqiq, one of Bahaʾ al-Din’s former disciples, arrived in Konya and acquainted Rumi more deeply with some traditions of Sufism that had developed in Iran. Burhan-ud-Din left Konya about 1240, after contributing considerably to Rumi’s spiritual growth. It is said that Rumi undertook one or two journeys to Syria where he may have met Ibn al-ʿArabi, a leading figure in Islamic Sufism whose interpreter and stepson, Ṣadr-ud-Din al-Qunawi, was Rumi’s colleague and friend in Konya.



鲁米《芦笛之爱》


آتش عشقست کاندر نی فتاد

جوشش عشقست کاندر می فتاد

نی حریف هرکه از یاری برید

پردههااش پردههای ما درید

همچو نی زهری و تریاقی کی دید

همچو نی دمساز و مشتاقی کی دید

نی حدیث راه پر خون میکند

قصههای عشق مجنون میکند


倾注芦笛的是爱的火焰,

注入美酒的是爱的沸腾。

芦笛只与斩情之人相匹,

其声声旋律把帷幕揭启。

谁似笛兼尝毒药与解药,

谁似笛相聚相思皆经历。

芦笛讲述着殉情热血录,

芦笛吟诵着爱情疯癫赋。

王 萨 利 译



中 古 亚 非 文 学 概 述

一、中古亚非文学的基本特点
中古亚非文学是亚非封建社会的文学。由于亚非文明的早熟和率先进入封建社会,中古亚非地区成为世界文明的先进地区,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中古亚非文化的发达以及其间各种文化因素的互动和融合,对中古亚非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中古亚非文学首先是在中古东方文化的自我演进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其次,中古亚非文学随着东方三大文化圈(即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以印度文化为中心的南亚文化圈和以阿拉伯文化为中心的西亚北非文化圈)的形成而产生和发展。每个文化圈都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地区个性,使三大文化圈的文学在内容形式和审美情趣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再次,中古亚非文学又是亚非各种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中古亚非有过数次大规模的地区间文化交流,使中古亚非文化具有统一性。最后,中古亚非文学是在东方文化互补、并存、互动的格局中产生和发展的,这使中古亚非各国文化具有了多重性,各种文化形态、文化群体和文化现象既纷然杂陈又相互交融,表现了中古亚非文化的丰富性。
尽管中古亚非文学多元多重,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文学千差万别,但由于中古亚非社会文化的统一性,中古亚非文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追求方面也有许多基本一致的特点。
中古亚非文学的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宗教思想影响下,表现出超越现实、追求无限的思想倾向。东方自古宗教发达,到中古时期,宗教已成为亚非各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所以宗教文学是中古亚非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的有佛教文学、印度教虔诚文学和伊斯兰苏菲文学。此外,一般文学也或多或少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表现出对现实人生的超越。
其二,主观内省精神的表现。中古亚非文学的内向化特点主要是以自我表现、自我观照、自我认知为基本内涵的内省精神。这种内省精神表现在几个方面:在文学理念上,不以认识客观世界作为文学目的,而把文学作为表情写意、修身养性的工具;在抒情写意文学创作中,不注重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和对客观规律的深刻揭示,而以真情实感的抒发体现文学对真的追求;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和个人的情感体验,不太注重对生活现象的真实再现。
其三,伦理道德观念的突出表现。中古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伦理色彩,虽然三大文化圈之间伦理道德的内涵不尽相同,而且各地都有宗教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区分,但整个东方文化却统一于崇德这种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这种崇德文化表现在文学中就是对善的追求。古今东西文学都有善的追求,但中古亚非文学的善首先表现在文学观念上,突出文学载道、教化、劝善、惩恶的功能。
其四,怀疑和叛逆精神的表现。东方文化中常有主流与非主流、正统与非正统的对立互动,各种异端思想此起彼伏,这些被视为异端的思想在中古亚非文学中也有所表现:有对宗教思想的怀疑和批判;有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叛逆;也有对市民意识的表现等。这种怀疑和叛逆精神虽不占主流地位,但却是中古亚非文学的思想精华,值得深入挖掘。
其五,自然山水情趣的表现。这在南亚和东亚文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印度大诗人迦梨陀娑的《时令之环》、《云使》等作品,通过对印度美丽的自然景象的描述和赞美,将印度文学对自然美的表现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大和民族对自然四季有独特的敏感,又受到中国文学自然山水情趣的影响,形成了日本文学注重自然美的倾向。中古亚非文学这种对自然美的特别关注和独特表现,是其对世界文学的一大贡献。
中古亚非文学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和谐美的追求。由于东方文化在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人神关系方面都注重和谐,形成了中古亚非文学以和谐为美的审美理想。这种对和谐美的追求表现在各种类型的文学创作中:在抒情性文学作品中,要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叙事类作品中,要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物归其类、人归其所,结局一般也是大团圆,很少有悲剧结局。
其二,表现型文学占主导地位。表现和再现是文学求真的两种倾向,代表了文学本质的两个方面。在表现和再现这对矛盾中,中古亚非文学偏重表现,其具体表现首先是中古亚非文学中抒情写意类文学特别发达;其次是中古亚非文学建立了一套适于表现型文学的审美范畴,如韵、昧、意境、物哀、幽玄等,这是中古亚非文学与欧美文学的重要区别,也是亚非文学对世界文学的一大贡献。
其三,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两类形象最为突出:一类是道德君子和忠勇之士;一类是妇女形象。前者如波斯诗人菲尔多西《王书》中塑造的鲁斯坦姆、阿拉伯的《安特拉传奇》中的安特拉、印尼的《杭·杜亚传》中的杭·杜亚等,都是长期流传的著名文学形象,具有典范和教化作用。后者的妇女形象中有贤妻良母,如沙恭达罗、紫姬等;有叛逆女性,如蕾丽、春香等;有深受压迫和欺凌的弱女子,如夕颜、空蝉、翠翘等。
其四,自成一格的文学样式和文学表现形式。中古亚非文学形式多样,许多形式既有民族特点,又有亚非文学的普遍性和统一性。诗歌形式丰富多彩,各民族文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诗体和韵律格式:如日本的和歌、俳句;印度的大诗、偈颂;朝鲜的时调和歌辞等。戏剧文学在东亚和南亚地区较发达,各国都有自己的民族戏剧形式,同时也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包括表演程式化、角色定型、唱白相间以及结局大团圆等。散文体叙事文学(包括各种民间故事和文人创作的传奇小说)在中古亚非各国都比较发达,而且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一是故事中套故事的结构形式;二是韵散结合的叙述方式,这种方式与说唱文学有关,最早流行于古代印度,后来通过文学交流传遍各地。
其五,创作方法和风格的多样性。中古亚非文学中以理性为基础、以写实性和再现性为主导的现实主义文学相对薄弱,而以非理性为基础的一些创作方法和风格则比较突出:一是魔幻色彩和神秘主义。中古亚非宗教文学发达,其叙事性文学中常以神仙魔怪为主要角色,他们神通广大,变幻无穷,加之环境虚无缥缈、情节离奇怪诞,从而形成魔幻色彩;诗歌类作品一般多用象征寓言式的表现手法,从而形成神秘主义倾向。二是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这种浪漫传奇色彩主要在非宗教性文学中有所表现。在民间故事和传奇小说中,角色大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往往具有非同寻常的性格和力量、非同寻常的经历和遭遇,从而形成浪漫传奇色彩;在诗歌类抒情性作品中,这种浪漫主义主要表现为想象的丰富奇特、思想的超然洒脱、情感的豪迈激越等。三是象征主义色彩。这在诗歌和戏剧作品中比较常见。诗歌创作中大多追求情景交融的象征意象,在短小的形式中容纳比较丰富的意义内涵;戏剧文学也具有象征性,其程式、脸谱以及舞台动作等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印度还有一种将思想概念人物化的标准的象征剧。’
二、中古亚非文学的发展
中古亚非文学走在世界前列,各国文学普遍繁荣,都出现了自己的古典文学时代。因此对中古亚非文学发展状况只能依据国家和地区来分块把握。中古亚非文学成就突出的国家和地区有印度、日本、波斯和阿拉伯(在此不介绍中国文学):印度产生了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迦梨陀娑。日本出现了诗歌总集《万叶集》,收入作于4—8世纪的诗歌4500多首,内容广泛,体裁多样,作者来自各阶层。流传下来的民间讽刺喜剧“狂言”有200多个。俳句能手松尾芭蕉的《徘谐七部集》反映了知识分子高洁孤傲的精神,具有闲寂幽雅的情趣。紫式部创作了亚非文学史上第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波斯迎来了诗歌的黄金时代,出现了鲁达基、菲尔杜西等著名诗人。阿拉伯产生了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东亚地区的朝鲜和越南中古文学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朝鲜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15世纪以前文人以汉文写作。1444年朝鲜文字创立以后,才出现了朝鲜国语文学的书面作品,这种情况造成了中古朝鲜文学中汉文文学与朝鲜国语文学并存的局面。汉文文学的成就主要是汉诗,著名诗人崔致远被视为朝鲜汉文文学的奠基人。中古后期民族文字的创立则使朝鲜国语文学获得较大发展,表现为时调的繁荣(以尹善道的山水时调成就最高)、“歌辞”的兴起和小说创作的异军突起。金万重是朝鲜国语小说的代表作家,著有长篇小说《谢氏南征记》和《龙云梦》。另外在民间说唱文学脚本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批传奇小说,其中《春香传》、《沈清传》和《兴夫传》被称为朝鲜中古三大传奇。越南历代基本上都仿汉制、用汉文,因此汉语文学在中古越南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13世纪后越南民族文字——字喃用于文学创作,此后形成了汉语文学与字喃文学长期并存的局面。1010年李公蕴为迁都而作的《迁都升龙诏》是越南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和书面文学作品;中古中期重要作家黎文休的《大越史记》是越南第一部史书,也是一部文学巨著;而阮屿的《传奇漫录》是越南最早的汉语小说集,作品多以鬼狐故事暴露社会黑暗。13世纪的陈诠是第一个用字喃写作的作家。18世纪以后,字喃文学逐渐成熟,出现了一批称为“喃传”的长篇叙事诗。其中以阮攸的《金云翘传》最为著名。这部长诗取材于中国清初青心才人的同名小说,成功地将借鉴因素与民族形式相结合,成为中古越南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品。
东南亚地区中古文学成就较高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缅甸。现在的印尼和马来西亚所处的马来群岛在中古时期形成了爪哇、马来、巽他和巴厘等几种不同的古典文化。其中马来古典文学为印尼和马来西亚所共有。中古前期印尼文学主要是口头流传的神话和民间故事。中古中期在印度文学的影响下出现了文学繁荣,以爪哇文学最为发达。11世纪出现了仿照梵语诗格律创造的“格卡温”诗体,代表作是恩蒲·甘瓦的叙事长诗《阿周那的姻缘》。13世纪以后,印度梵语文学影响减弱,爪哇文学的民族性增强,富有民歌特色的“吉冬”诗体取代了“格卡温”诗体。民间故事也有所发展,著名的班基故事在东南亚一带流传很广。中古后期在伊斯兰文化与文学的影响下,马来文学有较大发展,出现了“希卡雅特”的传奇小说和“沙依尔”的长篇叙事诗。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是《杭‘杜亚传》,描写14—16世纪马来民族英雄杭·杜亚的一生。长篇叙事诗以爱情题材为主,也融人了神话和历史内容,代表作品有《庚·丹布罕》和《猫头鹰之歌》等。泰国于13世纪中叶建立了独立的统一王朝并创造了民族文学,民族文学获得较大发展。中古泰国文学以佛教文学和宫廷文学为主。佛教文学的代表是《三界经》,这是素可泰五世王根据30部佛经编成的一部包罗万象的著作。泰国历朝王室都重视文学,因而宫廷文学发达。著名宫廷诗人昭披耶帕康曾奉命主持翻译《三国演义》,并由此创立“三国文体”,对泰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代表中古泰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不是宫廷文学,而是民间文学或与民间有密切联系的作家作品。如长篇叙事诗《昆昌与昆平》原是民问流传的一个爱情悲剧故事,经民间艺人写成诗歌和说唱话本,最后才由国王召集宫廷诗人整理定型。另有著名诗人西巴拉和顾吞蒲,前者的代表作《西巴拉悲歌》表现了不满现实的反抗精神;后者的代表作长篇叙事诗《帕阿派玛尼》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并将泰国的格仑诗体加以完善。缅甸11世纪蒲甘王朝时形成统一的封建国家,并确立佛教为国教。蒲甘碑铭是现存最早的缅文文学。中古中后期缅甸文学以佛教文学为主,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僧侣诗人。缅甸的世俗文学也有很大成就,那信囊的赞歌《出征》写了战士出征时对情人的怀念。吴金吴是缅甸重要戏剧家,他取材于佛本生故事的《玛蒙塔达》和取材于民间传说的《德瓦贡班》等都是名作。
中亚和小亚细亚地区中古文学成就较高的国家有土耳其、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乌兹别克斯坦。中古土耳其文学(又叫“迪万文学’’)主要受阿拉伯和波斯文学影响,大多采用波斯诗体,内容以表现宗教神秘主义为主,追求典雅华丽。富祖里是一位用阿塞拜疆语创作的诗人,代表作是取材于波斯传说的叙事长诗《莱伊丽与马季农》;内菲的诗集《命运之箭》以辛辣的讽刺见长。格鲁吉亚中古前期文学主要是教会文学。12世纪出现了鲁斯塔维里的叙事长诗《虎皮骑士》,作者汲取民间文学传统,创造了十六行诗体,对格鲁吉亚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7—18世纪格鲁吉亚人民展开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文学创作中也有所反映。达。古拉米什维里的长诗《格鲁吉亚的灾祸》描写了现实灾难和不幸;维‘加巴什维里的诗作表现了要求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亚美尼亚5世纪初民族文字的创立促进了民族文学的发展,9—10世纪出现的英雄史诗《萨逊的大卫》是亚美尼亚民间文学创作的高峰,表现了亚美尼亚人民反抗阿拉伯民族压迫的斗争。乌兹别克斯坦中古前期文学主要是民间口头文学和劝善惩恶的宗教文学,14世纪后出现了大量描写世俗爱情生活的诗歌,鲁特菲的长诗《古利与诺弗鲁兹》是其中的代表。
非洲大陆以撒哈拉沙漠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非属于阿拉伯文化圈;南部非洲因居民以黑色人种为主,一般又称黑非洲。黑非洲古代文学源远流长,但由于大多数国家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或文字使用时间不长,因而书面文学很不发达。中古非洲文学基本是有典无册的口头文学,主要通过一些专门的讲述人保存和流传下来。他们讲述的内容非常广泛,有神话传说、童话寓言、历史传记、民间故事等。长篇史诗《松迪亚塔》便是这种讲述文学的代表,作品主要讲述马里帝国的开创者松迪亚塔的宏伟业绩。史诗情节跌宕、想象奇特、叙述质朴,充分体现了黑非洲口述文学的特点。



推荐阅读:

丁尼生《鹰》

惠特曼《黄昏的和歌》

华兹华斯《早春遣句》

马杰农《我相思成病》

马斯特斯诗22首

郭沫若译华兹华斯诗4首

华兹华斯《致杜鹃》

华兹华斯《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卡尔·桑德堡《雾》

华兹华斯诗10首

华兹华斯十四行诗6首

马林·索雷斯库诗11首

瓦夫什凯维奇诗10首

卡尔·桑德堡诗9首

芒达拉诗2首

穆巴迪亚特诗3首

达迪耶诗2首

威廉·华兹华斯《永生颂》

聂鲁达《一百首爱的十四行诗》

惠特曼《哀歌》

惠特曼《从滚滚的人海中》

耶麦诗14首

桑托斯诗2首

索萨诗2首

诺洛尼亚诗2首

W·C·威廉斯诗13首

米开朗基罗诗6首

莱·马雷诗6首

约翰·肖·尼尔森诗3首

詹姆斯·麦考莱诗3首

爱德华·菲茨杰拉德诗选

嘎波莱-梅辛《归家的游子》

威廉·怀特黑德诗2首

布可夫斯基诗33首

安东尼奥·马查多诗6首

总统诗人桑戈尔诗3首

狄奥普诗2首

法尔诗2首

罗伯特·布里吉斯诗4首

约翰·贝杰曼诗3首

塞尔努达《给身体的诗》

茨维塔耶娃诗6首

布莱希特诗9首

阿尔贝·加缪《秋是第二个春》

罗伯特·骚塞诗8首

托马斯·沃顿诗2首

布莱希特诗6首

安东尼奥·马查多诗7首

盖斯《悬诗》

霍普诗5首

柯文·哈特《未来的历史》

玛丽·吉尔摩诗5首

菲茨杰拉德诗3首

马·沃洛申诗3首

缪塞诗7首

柯勒律治:断片三则

盖斯《我们痛悼既往的爱情》

阿卜杜勒·拉赫曼《爱情》

哈塔克《格言诗》

爱德华·托马斯诗12首

纳博科夫诗13首

特瓦尔多夫斯基诗4首

索洛维约夫诗15首

索洛古勃诗15首

施巴乔夫诗4首


大将防边策 明王赏士心 茂先有雄剑 夜夜作龙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