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柳如是尺牍

明末清初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柳如是(1618年~1664年),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浙江嘉兴人。与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同称“秦淮八艳”。后嫁有“学贯天人”、“当代文章伯”之称的明朝大才子钱谦益为侧室。明末清初女诗人。
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改名为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此外,柳如是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徐天啸曾评价“其志操之高洁,其举动之慷慨,其言辞之委婉而激烈,非真爱国者不能。”



柳如是集-柳如是尺牍 

小引

 

余昔寄迹四湖,每见然明拾翠芳堤,偎红画舫,徉徜山水间,俨黄衫豪客。时唱和有女史纤郎,人多艳之。再十年,余归三山,然明奇眎画卷,知西泠结伴,有画中人杨云友,人多妒之。今复出怀中一瓣香,以柳如是尺牍寄余索叙。琅琅数千言,艳过六朝。情深班蔡,人多奇之。然明神情不倦,处禪室以致散花。行江皋而逄解珮。再十年,继三诗画史而出者,又不知为何人?总添入西湖一段佳话。余且幸附名千载云。

 

三山林雪天素书于翠雨阁。

 

 

 

柳如是尺牍 [清]云间柳隐如是 撰

 

 

湖上直是武陵谿,此直是桂栋药房矣。非先生用意之深,不止于此。感甚!感甚!寄怀之同,乃梦寐有素耳。古人云:“千里犹比邻。”殆不虚也。廿八之订,一如台命。

 

 

早来佳丽若此,又读先生大章,觉五夜风两[雨]凄然者,正不关风物也。羁红恨碧,使人益不胜情耳。少顷,当成一诗呈教。明日欲借尊舫,一向西泠两峰。余俱心感。

 

泣蕙草之飘零,怜佳人之埋暮,自非绵丽之笔,恐不能与于此。然以云友之才,先生之侠,使我辈即极无文,亦不可不作。容俟一荒山烟雨之中,直当以痛哭成之可耳。

 

 

接教井诸台贶。始知昨宵春去矣。天涯荡子,关心殊甚。紫燕香泥,落花犹重,未知尚有殷勤启金屋者否?感甚!感甚!刘晋翁云霄之谊,使人一往情深,应是江郎所谓神文昔耳。某翁愿作交甫,正恐弟仍是濯缨人耳。一笑!

 

 

稽叔夜有言:“人之相知,贵济其天性。”弟读此语,未尝不再三叹也。今以观先生之于弟,得无其信然乎?浮谈谤歜之述,适所以为累,非以鸣得志也。然所谓飘飘远游之士,末加六翮,是尤在乎鉴其机要者耳。今弟所汲汲者,止过于避迹一事。望先生速图一静地为进退。最切!最感!馀晤悉。

 

 

弟欲览草堂诗,乞一简付。诸女史画方起,便如彩云出衣。至云友一图,竟似濛濛渌水,伤心无际。容假一二日,悉其灵妙,然后奉归也。

 

 

鹃声雨梦,遂若与先生为隔世游矣。至归途黯瑟,惟有轻浪萍花与断魂杨柳耳。回想先生种种深情,应如锅台高揭。汉水西流,岂止桃花千尺也。但离别微茫,非若麻姑方平,则为刘阮重来耳。秋间之约,尚怀渺渺,所望于先生维持之矣。便羽即当续及。昔人相思字。每付之断鸿声里。弟于先生亦正如是,书次惘然。

 

 

枯桑海水,羁怀遇之,非先生指以翔步,则汉阳摇落之感,其何以免耶?商山之行,亦视先生为淹速尔。徒步得无烦屐乎?并闻。

 

 

惠眎新咏,正如雪峨天半。十日览之,未得波叶,况云琢玉,有不为邯郸之步者耶?落霞一题,当令片石被绣矣。拙作容更韵请政。

 

 

分袂之难,昔贤所愳。望中云树,皆足以摇居人之惨澹,点游者之苍凉欠。行省重臣,忽枉琼瑶之答,施之蓬户,亦以云泰。凡斯皆先生齿牙馀论,况邮筒相望,益见远怀耶?不既缕缕。

十一

 

良晤未几,离歌忽起;河梁澹黯,何以为怀。旧有卫玠之赢,近则裴楷之困。羁绪寒悰,惟以云天自慰。无论意之有及有不及,先生能寒谷而春溫之。岂特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而已。二扇草上,病中不工。书不述怀,临风怅结。

 

十二

 

高咏便如八琅之璈,弹于阆风。虽缑吹湘弦,何足并其灵骏。即当属和,书箑请政。落月屋梁,疑照颜色;闻笛之怀。想均之矣。来墨精妙,斋名双青。触绪无端,俟清塵以悉耳。

 

十三

 

鳞羽相次,而晤言遥阻,临风之怀,良不可任。齐云胜游,兼之逸侣;踦衅之思,形之有日。奈近赢薪忧,褰涉为惮。稍自挺动,必不忍蹇偃,以自外于霞客也。兹既负雅招,更悼索见。神爽遥驰,临书惘惘。

 

十四

 

褦襶宴坐,愈深赏音之怀,况以先生之高彻人伦水鉴。岁寒三过,何止访戴雪舟,可一日而不对冰壶,聆玉屑耶?昨以小疢,有虚雅寻。怏怏之馀兼之恧悚。尘中霞表,二者知有分矣。先生得无赏其言而察其意耶?一笑。

 

十五

 

云海之思,寄于一介;虽有幽氲,岂可达耶?燕居有怀,得无相念;屯越之意,不谋而会矣。长翁处旧作书箑,似乎荒忽。容耑赋长言,以志扬颂。何如?

 

十六

 

弘览前兹,立隽代起。若以渺末,则轮翮无当也。先生优之以峻上,期之于绵邀,得无逾质耶?鳞羽相望,足佩殷远。得片晷商山,复闻挥塵,则羁怀幸甚耳。

 

十七

 

寄繁思于鳞羽,斯已无聊,况旷日而闻问。何如感切耶?有怀光霁。无时去心;忽捧素节,恍若被面。日高咏下投。稠仪远饷,此岂渺末所敢当。辞笔所能颂也!流光甚驶,旅况转凄。恐悠悠此行,终浪游矣。先生相爱,何以命之?一逢岁始,即望清驺。除夕诗,当属和呈览,馀惟台照,不既。

 

十八

 

温序想清襟与和风相扇,可胜延跃。不意元旦呕血,遂尔岑岑。至今寒热日数十次。医者亦云,较旧沉重。恐濒死者无几。只增伤悼耳。所感温慰过情,邮筒西寄。铭刻之私,非言所申。嗟乎!知己之遇,古人所难。自愧渺末,仙以当此?倘芝眉得见,愁苦相劳,复何恨耶?荒迷之至,不知伦次。

 

十九

 

摇落旅怀,奄焉青序。所谓思发花前,人归雁后耳。远饷华灯,清辉如对。觉悬鱼之固,无以称施。奈何!知瞻晤在即,欣辨无任。幸勿爽期,临褚延切。

 

二十

 

一发尺素,一为沾襟,浑似对溫颜而道繁愫也。旅思其凄,归心转剧。相望盈盈,何繇披沥。如得片晷过存,一筹住留,则羁人幸甚。否则躬涉远叩,田奉清塵也。仓忽草复。

 

廿一

 

蜩燕之翔,枋榆而止,兼之荒散,体气未遒,方惧识者见嗤。乃尔椎誉溢量,得之意表,宁不自恧。至若高引百言,开人云雾,盘彝古异,钟吕洪荡,近代文人所难梦见。此岂渺末能承,词笔可叹也。缕缕之绪,俟对以悉。

 

廿二

 

雪至雨归,易別为惻。行旌所渺,劳心随之。见眎新咏,凄若繁弦,当勉和以政。毕兄诗叙,雁道人新篇,计初十侧可就。行期当如前约。临楮悒悒。

 

廿三

 

前接教后,日望车尘。知有应酬,良晤中阻。徙倚之思,日切而已。入春惘惘,至今辍岭。杰作高迈,达夫何足彷拂。览之神往。

 

廿四

 

云霄殷谊,褰涉忘劳。居有倒屣,行得顺流。安驱而至,坦履而返。萍叶所依,皆在光霁。特山烟江树,触望黯销。把袂之怀,渺焉天末巳。审春暮游屐遄还,故山猿鹤,梦寐迟之。如良晤难期,则当一羽脩候尔。廿四日出关。仓率附闻。嗣有缕缕,俟之续布,不既。

 

廿五

 

率尔出关,奄焉逾月。先生以无累之神,应触热之客,清淳之语,良非虚饰。而弟影杯弥固,风檄鲜功,乃至服饵清英,泳游宗极。只溢滞滛,靡闻恬遏。地有观机曹子,切劘以文。其人邺下轶才,江左罕俪,兼之叔宝神清之誉,彦辅理遣之谈。观涛之望,斯则一耳。承谕出处,备见恺切,特道广性峻,所志各偏。久以此事推纤郎,行自愧也。即其与云云,亦弟简雁门而右逢掖谐尚使然,先生何尤之深,言之数欤?至若某口语,斯又鄙流之恒,无足异者。董牛何似?居然双成耶?栖饮之暇,乐闻胜流。顾嵇公懒甚,无意一识南金。奈何!柴车过禾,旦夕迟之。伏枕荒谬,殊无铨次。

 

廿六

 

弟昨冒雨出山,早复冒雨下舟。昔人所谓“欲将双屐,以了残缘”,正弟之喻耳。明早当泊舟一日,俟车骑一过,即回烟棹矣。望之。

 

廿七

 

得读手札,便同阿闪[閦]国再见矣。但江令愁赋,与弟感怀之语,大都若天涯芳草,何繇与巴山之兩,一时倾倒也。许长史<真诰>,亦止在先生数语间耳。望之!馀扼腕之事,病极.不能多述也。

 

廿八

 

弟之归故山也,本谓吹笛露桥,闻箫月榭。乃至锦瑟瑶笙,已作画檐蛛网。日望凄凉,徒兹绵丽。所以未及遵剡棹,而行踪已在六桥烟水间矣。已至湖湄,知先生尚滞故里。又以横山幽崎,下减赤城,遂怀尚平之意。不意甫入山后,缠绵夙疾,委顿至今。近闻先生已归,幸即垂视。山中最为丽瞩,除药炉禅榻之外,即松风桂渚。若觌良规,便为情景俱胜。读孔璋之檄,未可知也。伏枕草草,不悉。

 

廿九

 

弟抱疴禾城,已缠月纪。及归山閤,几至弥留。见遮须之尊,忘波旬之怖。不意太山有生肌之赐,贾鵩空颂劳之辞。今虽华鬘少除,而尼连未浴。邈邈之怀,未卜清迈。何期明河,又读鳞间耶?弟即日观涛广陵,聆音震泽。光生又以尚禽之事未毕。既不能晤之晚香,或当期之仙舫也。某公作用,亦人异赌墅风流矣。将来湖湄鳜鱼如丝,林叶正頳。具为延结,何可言喻。

 

三十

 

嗣旨遥阻,顿及萧晨。时依朔风,禹台黯结。弟小草以来,如飘丝雾,黍谷之月,遂蹑虞山。南宫主人,倒屣虬知;羊公谢傅,观兹非邈。彼闻先生与冯云将有意北行,相望良久。何谓一仲,尚渺溯洄?弟方耽游蜡屐,或至阁梅梁雪,彦会可怀。不尔,则春王伊迩,薄游在斯。当偕某翁便过通德,一景道风也。耑此脩候,不既。

 

三十一

 

尺素之至,共感相存。知虞山别后,已过夷门,延津之介,岂漫然耶?此翁气谊,诚如来教。重以盛心,引眎明恺。顾惭菲薄,何以自竭。惟有什袭斯言,与怀俱永耳。武夷之游,闻在旦夕,杂佩之义,于心阙然。当俟越橐云归,或相贺于虞山也。应答小言,已分嗤弃,何悟见赏通人,使之成帙。非先生意深,应不及此。特有远投,更须数本,得飞桨见眙为感!非渺诸惠,谢谢。四箑草完。不尽。




李 清 照 与 淮 安 诗 人 张 耒

提及淮安诗人张耒,其与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师友情谊,与苏门“同窗”的诗文唱和早已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关于李格非特别是其女李清照与张耒的交谊,多数人对之较为陌生,当然这多半也缘于史料的贫乏与零散。
张耒其人其诗
张耒(因其出生时手掌纹路如“耒”字得名)生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字文潜,号柯山,别号肥仙,楚州淮阴人。熙宁六年(1073)进士,后授临淮(今江苏盱眙县)主簿,一生仕途坎坷。政和四年(1114)卒(为二苏及苏门四学士中最后辞世者),年六十一。著有《张右史文集》六十卷。词有赵万里辑《柯山诗馀》。亦有今人李逸安等点校的《张耒集》。
张耒虽有颇多诗词歌赋传世,但其最伟大的成就当属诗歌。纵观其存世的2100多首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其诗歌创作的两大特点。一则注重对前人的借鉴,博采众长最终自成一家,“(张耒)整个创作大抵以风骚为榜样,以杜诗立其骨干,以韦、白诗风通其气韵,以李贺、李商隐之风韵敷其华彩”,用湛芬在《张耒学术文化思想与创作》一书中的这句话来阐述即可见一斑;二则其怀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情结,诗歌俯贴大地,为劳苦平民立言,略举《张耒集》前言之句即能观其大体:《春旱初雨》等篇什表现了其“农喜亦喜,农忧亦忧”的真挚感情,《劳歌》等篇什表达了其对苦力等不同阶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粜官粟有感》、《〈有感三首〉之二》等篇什表达了其对豪富和酷吏们的极大愤慨。
很多文士都对张耒有着极高的评价。《诗人玉屑》和《童蒙诗训》均称“文潜诗自然奇逸,非他人可及”;朱熹曾有言“张文潜诗有好底多,其好处亦是绝好”;晁补之的评价则形象而有诗意“君诗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风开百花”;杨万里对其夸赞得更为直接“晚爱肥仙诗自然,何曾绣绘更雕镌”;老师苏轼更是将张耒分别和秦观、晁补之进行比较,“少游得吾工,文潜得吾易,世谓工可致,易不可致,故以君为难”,“无咎雄健峻拔,笔力欲挽千均;文潜容衍精深,独若不得已于书者,二公各以所长名家”。
张耒与李格非
李格非,即婉约派的殿军李清照的父亲,字文叔,济南人,熙宁九年(1076)进士。《宋史·李格非传》称其为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他博学多才,涉猎众多学术门类,其文学成就尤为时人瞩目,除此之外其在经学、史学、佛学、文学理论等方面均有建树。基于此,他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合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他们与二苏及苏门四学士多有往来,结下了深厚的师友情,其中李格非与张耒的友谊更加为人称道。
而立之年的张耒与李格非同在京师为官多年,情同手足,即便在两人分别后也保持着书信往来,嘘寒问暖,诗词唱和。政治动荡之年,为官者“官无定所”,漂泊流离皆为常事,张耒自然不例外。《张文潜先生年谱》中曾记载了其与李格非的一段特殊交往:“元符三年(1100),六月望日,黄州罢官,(张耒)率儿秬与潘仲达同游匡山,过樊口,李文叔棹小舸相送。下巴河,至灵严寺,观孙仲谋刑马壇,与潘、李饮酒赋诗于寺中。”
李格非死后,张耒抑制住丧失好友的悲痛,为其作了墓志铭,铭中特别赞其“笔势与淇水相颉颃”。冥冥中,他们有着不解之缘,不同年岁的张、李二人恰巧都在走过了61个春秋后离世,这似乎象征了他们的深情厚谊是命中注定。
少年李清照诗和张耒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易安”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之“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自然流露出李清照醉心于陶氏的隐居生活),济南人。李清照多才多艺、卓尔不群,长于诗、文、词、书画、博弈、金石、音律等,当然为其赢得盛名的还是词(仅存词六十余首,但毫不影响其成为词之重镇)。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赵明诚,夫妻二人相敬如宾,吟咏唱和,收藏文物,钻研金石考据学。她曾为营救受政治迫*害的父亲而上书公公,帮丈夫精心保管好文物藏品,在丈夫死后又经历了改嫁风波,晚年完成了丈夫的遗稿《金石录》。值得一提的是李清照著有一篇虽所受评价褒贬不一却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词论》。其词的创作可分作两个时期,靖康二年前多流露女性独特视角下存有几丝离情别绪却又不失青春活力的闺情;靖康二年后则多表现国破家亡后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悲凉凄怆之情。
父亲是北宋后期的著名文士,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李清照受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幼承家学,加之勤奋刻苦,少年时即才华横溢。李格非偶尔会在朋友聚会时,挑选一些李清照的诗文向大家展示,宾朋们看了每每惊叹不已。后来,在父辈们畅谈诗文时,也能看到李清照的身影。
北宋政局混乱,大批有识之士以笔为枪,借古讽今,活跃其中的张耒在元符二年左右作了一首《读中兴颂碑》诗。黄庭坚等好友纷纷和诗,出乎意料的是十七岁左右的李清照面对长于自己三十岁的张耒,初生牛犊不怕虎,和诗两首。全诗如下: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子仪光弼不自猜,无心悔祸人心开。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君不见惊人废兴唐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西蜀万里尚能返,南内一闭何时开。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李清照此诗一出即赢得众多称赞,有的惊诧女流之辈竟能作出此诗,有的惊叹此作与李白诗风极为相似。直至明朝,时人陈宏绪还称李清照这两首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张耒对李清照两首和诗的具体评价如何?我们已无从知晓。但从张耒在李格非墓志铭中写道“长女能诗”来看,张耒对李清照的诗才是有所肯定的。晁补之亦对李清照赞赏有加,常在士大夫面前称赞她。毫无疑问,张耒等其他李格非的友人们之间的交往和诗文唱和,以及对李清照的褒奖鼓励,都对少年李清照文才的发展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李清照词与张耒词
张耒的词作不多,仅存世六首。其在《倚声制曲三首·序》中写道:“予自童时即好作文字,每于他文尝为之,虽不能工,然犹能措词。至于倚声制曲,力欲为之,不能出一语。”从这段话中我们能知晓两个问题:一是张耒认为诗词有别,而将词视作“别是一家”正是李清照《词论》的核心观点,由此不难看出张、李二人对词及其创作的认识起码是相近的。二是张耒的词作确实远不及其诗。李清照的词无论是论质论量还是在词史中的地位都远远超过张耒,但也有一些学人认为李词对张词有所借鉴,尚无权威的定论,笔者愿择极为神似的张之《秋蕊香》、李之《醉花阴》试作较为详细的比较(东岳文丛曾刊出一文认为张耒《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明显是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的蓝本,但论述不详),得出一些个人的猜想。
为方便读者比较,二词实录如下: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别离滋味浓如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依旧。
耒《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这两首词的背后各有一个故事,男女之间真挚的爱都展露无遗。“(张耒)初官许州,喜营妓刘淑女(一作刘漱奴)”,《宋人佚事汇编》中的这句话正点出了张词故事的主人公。古代风流文士在珍视夫妻感情外,也常好狎妓听歌,三十一岁的张耒也不例外,他刚到许州为官,就喜欢上了当地著名官妓刘淑女,并赠诗予她,张词名作《少年游》、《秋蕊香》也是专为刘淑女而作。两人碰撞出爱的火花,刘淑女请求张耒助其从良(当时官妓从良需地方官批准),虽也有大文豪助官妓从良的先例,但内心焦灼矛盾的张耒在经历了痛苦挣扎后,悲伤地离开了她,这首《秋蕊香》正写于此时。
李词的故事是“李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寄其夫赵明诚。明诚叹绝,苦思,求胜之。废寝食者三日,得五十阕,杂易安词于中,以示友人陆德夫。陆玩之再三,谓:‘只三句绝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词也。”(伊世珍《琅嬛记》)这三句除了艺术上的绝妙之外,作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更是感人至深。
乍看上述张、李二词,即便不熟悉词的人也能直观地看出其用韵相近,甚至“透”、“兽”、“后”、“昼”、“瘦”韵的选择不谋而合。词的很多意象的选用也颇为一致,如“帘”、“风”、“金兽”、“黄昏”、“酒”等。两词前半部分皆是用赋的手法在表现景致上着力,且这些景致中有相当一部分非常美好,自然渲染出美好的环境,然而两词又都是用美景做铺垫,引出与景完全相反的沉闷孤寂的心情,将离愁别绪和朝思暮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两词都恰当地通过时间、空间的描写来使情感更具感染力。于时间来说,都有从“昼”到“黄昏后”的动态变化过程,皆含夜晚比白天的愁情更浓,让人苦闷难熬之意。两词亦有一种对曾经的幸福时刻的浮想与怀念,与现如今独自一人的状态形成强烈的对比。于空间而言,两词都有室内与室外的相互变化,平添神秘感之余,留念之意、相思之情充溢出来,使得处处情浓。相思之苦都让作者“为伊消得人憔悴”而“衣带渐宽”,都“瘦”得让人感动、心痛。
关于两词相似之处,还有两物不得不提,一为酒,两位词作者都只身一人,思念着“心上人”,他们都想到了借酒浇愁,哪知离愁比酒要浓得多,酒完全消解不了愁,两人反倒“愁更愁”。二为植物,张词用“柳”,李词用“菊”(即黄花),并且都将人与之对比,妙趣横生,都成了“词眼”。张词谓其与刘淑女的离别不如墙边的柳树,柳树枯萎过后,来年仍可吐出新芽,然而他与刘淑女别离后,注定是永生无法重聚了。“柳”谐音“留”,古人分别时常折柳相送,暗含“挽留”之意,张词此处之“柳”,不也正是怀着无限挽留之意的张耒与刘淑女依依惜别之景与情吗?李词称其不能与丈夫一起把酒赏菊,孤独缠身、悲秋伤时、唯思夫归的她比本已纤细的菊花还瘦削。重阳节在古代亦是“菊花节”,古人多有于重阳节赏菊之风俗,词人赏菊时“少一人”,加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人间常态,她此刻的心情,我们可想而知。
张、李这两词颇为前人称赞。评张耒的《秋蕊香》,诸如“元祐诸公皆有乐府, 唯张仅见此二词(《少年游》、《秋蕊香》),味其句意,不在诸公下矣。”(吴曾《能改斋漫录》)“该词风调清丽,情致缠绵,婉约词中也属上乘之作。”等等。评李清照的《醉花阴》,诸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等等。
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中存有对前人诗词的借鉴或化用,比如“暗香盈袖”取义于《古诗·庭中有奇树》之“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李清照作词善于化用前人之句,融入自我的理解与哲学,往往妥帖自然,独具神韵,千古传诵。这也是其词作的一大特色。李清照的这首词与张耒词,在表现主题、艺术手法、意象及辞藻的选用甚至意境等诸多方面都极为相像,或许部分存在暗合的可能。可纵观这两首词(虽张词直白,李词婉曲,且李词较张词远胜一筹),笔者仍倾向于李词受到了张词的影响,或多或少有所借鉴。进一步猜想,张耒等这批李清照的父辈师友们对李清照的词乃至整个艺术创作及精神人格的塑造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只有江梅些子似”,本为张耒《减字木兰花》之佳句。文末借用之,或许能给张耒和李清照本已极富诗意的师友之缘平添一层朦胧之美,毋庸讳言,这份美丽已然在淮安文史的璀璨星空中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泽。




推荐阅读:

兰波诗19首

兰波《感觉》

威廉·布莱克诗13首

卡罗尔·安·达菲诗17首

约翰·梅斯菲尔德《海之恋》

博尔赫斯诗10首

博尔赫斯《南方》

多恩诗15首

哈代诗10首

沃尔科特诗19首

约翰·德莱顿诗8首

威廉·戴夫南特诗2首

托马斯·沙德韦尔诗3首

丁尼生诗选

泰德·休斯诗37首

戴·刘易斯诗5首

本·琼森诗6首

哈菲兹诗15首

哈菲兹诗全集①

哈菲兹诗全集②

罗伯特·哈斯诗9首

尼扎尔·格巴尼诗65首

菲利普·莱文诗2首

特德·库塞诗10首

勒韦迪诗12首

雷尼埃诗3首

普吕多姆诗7首

亨利·米修诗2首

弗·米斯特拉尔诗3首

缪塞诗4首

奈瓦尔诗12首

佩吉诗2首

拜斯诗8首

埃雷迪亚诗2首

雅姆诗5首

拉马丁诗3首

李勒诗2首

法尔格诗4首

保尔·福尔诗7首

戈蒂埃诗11首

安德烈·纪德诗6首

伊凡·哥尔诗9首

古尔蒙诗11首

兰波《地狱一季》

安德列·谢尼埃《青年女囚》

克洛岱尔诗3首

高乃依诗选

德斯诺斯诗6首

凯·瑞恩诗17首

霍华德·奈莫洛夫诗12首

查尔斯·赖特诗43首

丽塔·达夫诗8首

斯坦利·库尼茨诗9首

罗伯特·品斯基诗8首

比利·柯林斯诗13首

唐纳德·霍尔诗15首

查尔斯·西米克诗23首

罗伯特·潘·沃伦诗14首

罗伯特·潘·沃伦诗32首

尼娜·卡西安诗2首

奈古列斯库《多瑙河的歌声》

托马诗3首

马林·索列斯库诗8首

斯特内斯库诗9首

聂鲁达诗42首

巴科维亚诗70首

尼娜·凯瑟诗9首

考什布克诗2首


二月风光半 三边戍不还 年华妾自惜 杨柳为君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