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在太原:坡子街16号的小院情

2016-10-19 李栓林 太原道


 

2005年盛夏,随着太原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我家住了50多年的老宅院落——坡子街16号消失了。




听爸妈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家就搬到了这里。院子分为上、下院,住着十多户人家。当时院子十分宽敞,由一匹马、三头骡子驾驭的马车,不仅能进入大院,还能在院里顺顺当当调转头。

记忆中,全院最勤快的人是徐奶奶。每天清晨,太阳还未出山,老人就站在院中,操着那浓浓的五台口音喊“大家起床啦!”很快,说话声、捅火声、劈柴声、洗涮声、切菜声、此起彼伏。假如说,清晨是院落一天中最忙碌的时段,那么黄昏就是院落一天中最欢乐的时光。这时候,大人和孩子或骑车或蹬三轮或推着平车或步行陆续归来。家家上空炊烟缭绕,主妇们忙着蒸窝头、熬稀饭、炒菜,院子里飘着饭菜的清香。男人们三五成群,抽着“金钟”“黄金叶”“顺风”等品牌香烟,谈论着单位或在马路上发生的新闻。我们这帮淘气小子,像小鹿一样活蹦乱跳,嬉笑打闹。遇上周末,特别是五月端午、八月十五、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炸油糕、小炒肉、炖骨头。我们几个小伙伴们,吮吸着直扑鼻孔的阵阵香味,连声说:好香!好香!甭看那个岁月贫穷,人情味儿,特浓!每逢家里做了好吃的,每家都要给邻居们送。一个个碗里盛满了喷喷香的饺子、包子、油糕,再用一块白白的笼布罩住,相互赠送。这里,凝聚着邻里之间的情意!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副食品是限量供应,连野菜都成了“抢手货”。大多数人家根本吃不饱,爸爸本来就是长脸,结果瘦得更长了,连眼镜都快挂不住了。上楼梯时,要歇歇再上,遇到熟人,双方只是招一下手。我们上院里的张银叔叔在太原河西上班,有一天下班途中,发现田野里有一大片苦苦菜。他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高兴,一进院,就把“喜讯”告诉了大家。星期天早上,当朝霞映红大地的时候,在张叔叔的带领下,爸爸和院里的人带上铲铲、口袋,骑上自行车去挖野菜,归来时都是包满袋鼓。妈妈精心加工的一盘盘根白叶绿的野菜,让我们连续几天大快朵颐。

我们院有着互相帮助的好传统,谁家有困难,家家来帮助。那个年月,家家烧大炭,户户打煤糕。谁家拉回来炭了,邻里们主动帮忙,有的还带着铁锹、箩筐。女的装,男的担。打煤糕时,在马路边摆开“战场”,几个后生穿着“二股筋”,配煤、担水、和泥、铲泥、脱模。



一转眼,多少年过去了。当年小院里的儿童大都年过花甲。每当我遇到每位当年的“小院人”,如一家人,格外亲!我们回忆着一生中那最难忘的岁月。


直接点击以下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家在太原01:太原城,太原人

家在太原02:爱在太原晨起日落每一时

家在太原03:太原的那些老槐树,傲然风雨忆沧桑

家在太原04:那一碗老太原炝锅面

家在太原05:太原那些“福寿安康”之地

家在太原06:记忆中的五一路先锋百货商店

家在太原07:怀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学东西校

家在太原08:太原有条智家巷

家在太原09:半个世纪如云烟,太原十二中记忆

家在太原10:桃园那几条巷

家在太原11:桃园一巷的那些事

家在太原12:行走五一路,寻找昔日的记忆

家在太原13:大濮府煤场散记

家在太原14:住在桃园二巷的日子

家在太原15:远去的钟楼街副食品市场,近半个世纪的记忆 

家在太原:桃园三巷的记忆

家在太原:傅家巷与傅山

家在太原:桃园四巷忆吃穿

家在太原:桃园路往事

家在太原:豆芽巷往事

家在太原:郭家巷往事

家在太原:老军营,相知相处三十载

家在太原:记忆里的西缉虎营 

家在太原:少年的五一广场

家在太原:家住桃园三巷

家在太原:迎泽公园的记忆

家在太原:西缉虎营院里的牵牛花

家在太原:我心中的解放路

家在太原:太原的夏天

家在太原:太原的醋

家在太原:梅山记忆

家在太原:三代人的青年路小学

家在太原:太原七中,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家在太原:难忘上马街

家在太原:饮马河边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西华门老街

家在太原:悠悠文庙上官巷

家在太原:杨家堡,都市里的村庄

家在太原:桥头街,我永远的乡愁

家在太原:家住太原五拐巷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上马街

家在太原:徜徉在迎泽大街上

家在太原:太原的秋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