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人都着急,“慢”就变得特别潮儿

2017-03-24 杰西卡·詹金斯 纸城

编辑/日京川

旧流行OLD-FASHION


时装设计大师约翰·加利亚诺曾说:“所谓有型就是穿着晚礼服去吃麦当劳。” 最持久的时尚就是“反”,别人西服领带,你就穿双拖鞋;别人夸夸其谈,你就闭嘴;别人反对,你就说对;别人嘈杂,你就还以专注。扎克伯格、小野洋子、贝克特、诗人兰波是这么成为时尚代名词的。当然,照着葫芦画瓢是愚蠢的


清谈TALK



《午夜巴黎》


古希腊人说人生在世单是填饱肠胃不够—心灵也需要滋养。所以,言之有物,是不可或缺的元素。雅典那厄斯(Athenaeus,公元2世纪末至3世纪初)于《晚宴清谈家》(The Sophists at Dinner),收录了众多3世纪初年的古希腊桌边谈话,汇整为十五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发挥优雅的机智,重拾古希腊人的谈话头绪,吹捧文绉绉的清谈外加礼仪指南,而有了《礼节》(Galateo,1560)一书。


到了下一世纪,年轻女子便在文艺雅集学习谈话的艺术,像是巴黎文艺精英开的沙龙。沙龙女史(salonnière)一般每礼拜有一或两次会敞开大门,广邀作家、哲学家、贵公子、蚁附帮闲的跟班等,到家里聚会。有的时候设作晚宴—但一定不脱谈话会的性质。如史戴尔夫人的母亲,苏珊·内克(Suzanne Necker,1739—1794),每逢礼拜五上就要“上朝”,在她开的沙龙主持清谈雅集,奉若几近乎宗教的召唤。


不论今昔,谈话的礼节讲究是精练优美,但是随兴自然。接受的那一端,懂得专注如一,才算是好听众,即使身处嘈杂,也不改其状。内克便透露,“谈话尽兴最大的诀窍,就在始终维持专注。”



Emily Post


不过,插嘴打断别人的话不算的话,那么,谈话的最大忌讳,莫过乎一声不吭。礼仪专家爱蜜莉·波斯特(Emily Post,1872—1960)写过一位“眼高于顶女士”,晚宴身边所坐男子,不巧竟是她公然表示过鄙弃的人。因此,“‘我不跟你讲话—因为我不要跟你讲话,’眼高于顶女士跟男子表示,‘但是,为了女主人着想,我就开口背九九表吧。一乘二得二,二乘二得四—’眼高于顶女士一路背下去,还要该男子和她一起轮流背。一待虚应故事的礼数都做到了,有机会转移阵地,眼高于顶女士马上去找别的宾客说话。”


沉默 SILENCE



《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1953)


沉默,在图书馆是应该,在博物馆是习惯,在修道院是神圣不可冒犯,但在舞台?一般就是能免则免。不过,还是有两位前卫艺术家,作曲家约翰·凯吉(John Cage,1912—1992),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各自于演出作品编了几段长长的无声段落,寓意深邃,以之力抗20世纪当头罩下的嘈杂喧嚣。


贝克特十分欣赏“贝多芬第七交响乐曲中的漆黑停顿,认为妙不可言”。他的剧本会有张力十足的无声段落,依他自己解释,他是想要表达“终极音乐的浅叹低喟,或是潜伏在一切之下的寂静无声”。贝克特会在作品穿插长长一大段的静默,《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1953)就有长长的静默泛滥,依贝克特自己形容,“像水淹进下沉的船”。



贝克特


一天,贝克特坐在咖啡馆,有感于寂静如无底深渊,便提笔写下了《呼吸》(Breath,1969)一剧。没有角色,没有对白,全长三十五秒,潦草写在纸餐巾上,贝克特却名之曰“五幕闹剧”。出世,人生,静默,死亡,一股脑儿搅和在一起。帷幕升起,舞台乱丢一堆垃圾。过了五秒,一声小宝宝的尖声啼叫,紧接着是吸气的声音,配合舞台灯光打亮。舞台明亮,安静,维持五秒。接着是呼气的声音,配合舞台灯光打暗,历时十秒。又再一声啼哭,和先前一声一模一样,但这一次代表死亡的号啕。最后以五秒漆黑的静默,全剧告终。


1969年,贝克特将剧本拿给剧场制作人肯尼斯·泰南(Kenneth Tynan,1927—1980)看,让泰南放进他情色露骨的时事讽刺剧《加尔各答》(Oh! Calcutta!,1969)。这是香艳的讽刺大菜,除了贝克特有所贡献,另还有山姆·谢普、约翰·列侬、爱德娜·欧布莱恩也以小品大力加持。贝克特写的段落,泰南还又再加料,一开始遍洒舞台的垃圾当中,夹着裸露的人体,还要演员在贝克特写的这一段,从头到尾不断呻吟。静默就这么完了!贝克特气炸了,但受制于合约的法律条文,也无可奈何。不过,《加尔各答》一剧总共演出1314场,所以,总计有8500万人看过贝克特写的这一段《呼吸》,《呼吸》反而成为贝克特最红的一出戏。


寒士风雅 SHABBY CHIC



莱昂纳多饰演的阿瑟·兰波,1995年


邋遢的名士风流,很难说是20世纪才懂得欣赏的魅力。


叛逆诗人阿瑟·兰波(Arthur Rimbaud,1854—1891)坦承,对他褴褛的外套有无法割舍的依恋。兰波十六岁时来到同样写诗的保罗·魏仑(Paul Verlaine,1844—1896)家门,两人后来成为恋人。


只是,兰波乍到之时,一头鬈发蓬乱纠结,身上的衣服太小,还拿一条肮脏的绳子当领带。兰波等不及要堕落,样子也确实堕落。他的诗作,《我的波希米亚》(Ma Bohème)就是写在这时期,描述他云游四海的浪荡生活:走在辽阔的天空下,口袋有洞,长裤老旧,身上的褴褛大衣正“愈来愈理想”。百年之后, 兰波早熟的激情和潦倒的外表,启发了敏感的摇滚巨星响应,如“垃圾摇滚”(grunge)偶像柯特·科本(Kurt Cobain,1967—1994),庞克诗人派蒂·史密斯(Patti Smith,1946—);派蒂·史密斯刚好也是在十六岁时翻到一本兰波的诗集。



Patti Smith in  Rimbaud


不过,20世纪前期,有一位名气没那么大的诗人,埃德娜·圣文森·米莱(Edna St. Vincent Millay,1892—1950),也是有一点邋遢、有一点神经但风雅别致的典范。米莱的名士风流,是她神秘气质的一环。有记者描写她于诗歌朗诵会上,“诗文朗诵之沉静、简洁,如她一身蓝色的连身裙,”但却“同时炽热如她垂挂的火红围巾。”留影于正式人像作品里的她,身上是死板、略皱、正经的套装,神情严肃。不过,其人却是以异国花样的蜡染布、东欧风味的农妇衫、怎样看也不像新衣的装束而知名的。



Edna St. Vincent Millay,1892—1950


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男士很多,爱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1895—1972)便在其中。威尔逊将两人的青春爱恋,写进早年发表的小说,《想起黛西》(I Thought of Daisy,1929)。透过小说虚构的角色,丽妲·卡瓦讷(Rita Cavanagh),描写米莱浑然天成的魅力,“一身褴褛的黑色连身裙。


“忽然间,我有一种好奇妙的感觉—”威尔逊再写道,“那一身旧衣,母亲的缝纫机,咧嘴笑得像淘气的小姑娘……”威尔逊被米莱寒士的优雅煞到了。


YES


《剪切》(Cut Piece)


小野洋子生于日本东京,出身武士加贵族的金融富家,自小修习西洋古典乐,训练严格,秉性却难称保守。小野洋子的作品透着毁灭的色彩。如《烟画》(Smoke Painting),就是拿出画布,要人烧掉。《剪切》(Cut Piece)一作,是刚发轫的行为艺术:小野洋子静静坐在台上,任由旁人剪掉她身上的衣服。


小野洋子的乐天派,和激浪派一样极端。她设计过一款贩卖机,投币即能买到一小片天空。《一盒微笑》(A Box of Smile),是一个掀盖盒,内附一面小镜。另一件1960年的作品,则呼吁观众多想“yes”这一字,且以无时无刻不念兹在兹为宜。




小野洋子和约翰·列侬一见钟情,就因为乐观。1966年,列侬到伦敦的“印度画廊”(Indica Gallery)去看小野洋子的创作展,爬上三角梯去看《天花板之画》。“我松了好大一口气,”列侬事后回顾说,“爬上梯子,从小望远镜里看过去,看到的不是‘不行’‘去你的’之类的字眼;竟然是‘对’,真的松了好大一口气。”


列侬要求见一见艺术家。小野洋子根本不知道列侬是何方神圣,只是画廊老板硬推着她出场,“去跟百万富翁打一下招呼”。小野洋子就递了一张卡片给列侬,卡片上写着“呼吸”。




列侬和洋子在一起后,合作过几件乐天到神经的创作,像在床上一待几天几夜玩到尽“性”,到构思想象里的“牛托邦”。看不顺眼的人气得吹胡子瞪眼,列侬和洋子这一对天作之合,就成了古往今来超级乐天派的代罪羔羊,各方抨击纷至沓来。只是,奈二人者何?“最近有不少人批评我们,说约翰和我根本就是棒棒糖艺术家,永远只会吹肥皂泡泡,”洋子写道,“但我觉得肥皂泡泡可漂亮的呢!”


本文由出版社授权转载,节选自《古典时尚考》一书


《古典时尚考》

(美)杰西卡·克尔文·詹金斯/著 宋伟航/译

楚尘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16年5月


点击标题查看以往精彩内容

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在离家人越来越远

摇滚乐的另一个名字,Chuck Berry

让福柯给你一个听摇滚乐的理由

怎么才能变瘦啊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合作及转载联系后台。

投稿邮箱:chenliping@eeo.com.cn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注paper-city



石川啄木  |  塔可夫斯基 | 小说开头 |时尚反叛者  | 蒂姆·波顿  | 梵高 | 香奈儿 | 铃木敏夫 | 石黑一雄 | 塞尔努达 |帕斯捷尔纳克 | 鲍勃·迪伦 | 里尔克 |爵士乐| 乔治·奥威尔帕蒂·史密斯| 今 敏 | 阿列克谢维奇 | 斯通纳 |闲逛台北独居生活赫尔佐格阿瑟·米勒小津安二郎李小龙希拉里赫胥黎普鲁斯特奈保尔汉德克小王子海明威旅行蒙田约翰·柯川伍迪·艾伦享乐主义卡尔·拉格斐卡斯特罗古典文学哈内克大都会原研哉纽约时报辛纳屈|点击以上关键词查看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