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讲解85:这个无诤三昧,你只要懂一点点皮毛都受益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楞严经 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9 (建议在wifi下观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20ktfhff&width=500&height=375&auto=0
楞严经 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10 (建议在wifi下观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5207n6s2r&width=500&height=375&auto=0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座视频:
楞严经 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 09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应身无量,度脱众生四句,正明上之三学,不唯自度,】不只是自度。【实欲普度众生。以众生】因为众生【机多类广,】根器太多,种类太广。【其数无量,若欲度脱,应机示现之身,亦当无量。如观音菩萨,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为什么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呢?为什么一个「上」呢?因为心性往上来讲,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跟佛是一模一样的。换句话说:你要救度众生,就一定要大悟,佛的本妙觉心,你都体悟不出来,你如何能够说法,而不离第一义谛救度众生呢?所以,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这个本妙觉心就是要大悟,与佛如来,同一慈力。【随类现身,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应以何法得度,即说何法,普度众生,同出爱河,】这个「爱」就是贪染的意思,爱河就是生死流、生死河,一切的生死皆从贪染开始,意思就是:贪着于世间的假相、五欲六尘。【诞登彼岸;】也就是入于彼岸。【即大菩萨,普现色身三昧,一身不分而普现,万机咸应以无遗,无作妙力,】无作妙力就是不假造作,如来藏性本来就有这个能力。【自在成就:此叹慈德也。】
讲义原文:【拔济未来,越诸尘累:谓非特现在,分身尘刹,度脱众生,乃至尽未来际,皆以三学,拔济群苦,谓众生陷于见爱烦恼污泥,不能得出,则拔之令出,而置菩提正路;滞于分段生死此岸,不能得离,则济之使渡,而登涅槃彼岸;超越尘劳之羁累,出于五阴三界之牢狱,内脱身心,外遗世界,得大解脱:此叹悲德也。二显本叹德竟。】
法师讲解:【拔济未来,越诸尘累:谓非特现在,】不只是现在。【分身尘刹,度脱众生,乃至尽未来际,皆以三学,】戒、定、慧,【拔济群苦,】这个戒、定、慧,用整体性来讲,戒就是对因果负责;定就是心如如不动;慧能起大用,一体三面,三而一,一而三。说:戒、定、慧总括三藏,什么是戒?就是对因果负责,就是戒。什么是持戒?就是连小因小果都很注意,哲学家说:所谓成功的人,是那些懂得注意小节的人。这个就是因,注意那个因。一个成功的人,是懂得注意小节的人,连那个小节都不放过,特别的注意,所以,他会成功!持戒就是这样。
那么,定呢?有定就是大火炬,是不是?你点一根蜡烛;如果一个人没有定,就是容易落入情绪上的东西。就像点一根蜡烛,你走出去风中,风很大,对不对?蜡烛一点点,点了以后,风一吹,呼!熄了!没有定就是这样子,没有三昧的定,他就这样子啊,很容易搞情绪!但是,如果我们的定愈来愈深......就要像佛一样,那就像大火炬一样!譬如说:卷一捆布,沾上这个油,易燃油,火把一点,那看你风有多大?是不是?假设说这风有多大,它一样也不会熄灭,表示说有定的时候,它的火把不会熄灭的。因此,定学很重要的,也就是三昧成就,则佛道成就,一切自利利他,皆必须在定中,意思就是:定就是真功夫了;一般定不下来。慧就是起作用。所以,定是体,戒跟慧统统叫做作用。都是以三学拔济群苦,
【谓众生陷于见爱烦恼污泥,不能得出,】这二个字:我「见」、我「爱」,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一切烦恼的根本从哪里来?就是我见、我爱。我见就是观念,清净本性,歇即是菩提不会用,他就是一定要在清净自性里面,加上某一种善恶、是非、对错那种观念。所以,一切众生不得解脱,统统在我见;而这个我见,如果没有学佛,书读得愈多愈可怕!你要度他,他一下子就抵挡得住。为什么?他很会讲话,他书读很多,你说不过他,度不了他,落入知见的死河里面,跳脱不出来!一切众生,有时候,学历愈高愈难度,愈难度!平常凡夫已经很难了。所以,这个叫我见,这个是只要一跳进去某一种角度,就不叫做圆满。而佛悟到了本来面目,五蕴本来就空,所以,后天所学习的这些语言、文字,他一定不会落入观念,因为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以,因此大悟的人,说:经典就遮遮眼睛!没有开悟的人看经典,像要望穿了牛皮。说:禅师,禅师!您也看经典吗?那禅师就说:我看经典遮遮眼睛;你看经典像要望穿了牛皮。好像要把它望穿,为什么?禅师的意思是告诉你:佛性不在这语言、文字里面,佛性在心,要会用心,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个我见,只要你没有体悟到五蕴皆空,用我们现在最得体的,就叫做观念、意识型态,只要你落入爱恨情仇,落入善恶、是非这种观念,或者叫做意识型态,你死定了!绝对跳脱不出来!以前有一个博士,有一次我到台北讲经的时候,去这个素食餐馆,刚好碰到他,那个博士佛学懂一点,但是,很狂妄!人家说:哎呀!难得刚好在素菜馆碰到了慧律法师,博士,如果你有佛学上的问题,可以请示师父啊!那博士说:只有我教人,没有人可以教我的!我说:喔!合掌令欢喜(师父合掌),阿弥陀佛!(笑)那没办法了!他一下子就自满,他不晓得佛法是深不可测的东西,你要讲得让他领悟到佛的心胸、心怀,那讲到民国几年几月啊?何年何月啊?对不对?
所以,有一种人就最好度的,就是放下、放弃。说:师父!您不慈悲!我告诉你:我这个人是学过成本会计的,我要度一个顽强的老女人,或者老男人,一个人搞了一个晚上,说法说了一个晚上,一个都度不进来;为什么不用一个晚上去讲经说法给好几万人听呢?为什么不要?你要为一个人讲,还不一定度得了他呢?为什么不要上台?对不对?讲经说法讲给好几万个人听,同一个时间嘛,同一个空间嘛!是不是?所以,师父就学一招很聪明的,看不对劲的,放弃,放弃!对不对?我没有办法,慢慢等待因缘,你慢慢等待因缘。也是这样子的,法师来我们这里,也是这样子;或者是工作人员,对不对?当我放弃那个人,那个人就会从我心中消失,永远不复存在,他等另外一个因缘来度他,没办法啊!是不是?用硬的,不甩你;用软的,感化不了;软硬兼施,我们又不会这一套,没办法,那就这样子了,我们又不是佛!是不是?就放着给他烂了,等因缘了!对不对?我不能落入种种的知见啊!
所以,这个知见是很可怕的东西。学佛也是这样子,众生着于五欲六尘,而有轮回;修行人着于知见,继续轮回。着于知见就是自己觉得自己对,自己罩住,像金钟罩一样,铜墙铁壁,真理打不进来,法不入心,没辙,没辙,没办法的!所以,佛菩萨,包括师父也有叹息的时间:唉!没辙,真的!我比较聪明,就放下,也就是放弃,你慢慢等因缘,无能为力的时候,就是要省掉时间。底下,还有我爱,我爱就是贪染,为什么这二个字解释得那么多?因为这二个字最难处理,你只要动一个贪念,着这个假相,爱,那你就跳脱不出来!
所以,要怎么破这二个字呢?我见就是,第一个:我对世间所发生的现象界——生灭无常的现象界,彻底没有意见,才不会头上安头,彻底没有意见,你高兴就好,我没意见!是不是?要有意见就变成知见立知了。爱,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你今天所有的贪染,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不复存在。所以,见爱烦恼污泥,禅宗里面讲:但莫污染,别无圣解,就是境界现前,你有一层保护层,就是般若智慧,不要被境界黏住了;黏住了就死定了,烦恼就一直跳脱不出来。所以,众生就是这个坑跳到那个坑,自己觉得很有修行,也是跳到另外一个知见的坑;起我慢心,又跳到另外一个坑;读到博士也是坑啊;长得漂亮也是坑啊;自己觉得很自卑:我长得很丑、很矮!也是坑啊!对不对?为什么?每一个人都跳进自己的坑洞里面。为什么?无明就是坑洞啊;知见就是坑洞;而跳进去,自己不觉知,恨一个人恨到咬牙切齿,但是,不知道说,这已经落入坑道里面了。是不是?所以,我们自己挖一个无明坑,自己跳,自己觉得行,记得!你只要动一个我慢的念头:我比你行!这个就是知见,这个就是坑洞,只要起任何的知见,你自己觉得很行,无明的知见就起现行。因此,好好的降伏自我,眼睛看出去的、耳朵听的,一切是非、恩怨,统统放下,要有这种功夫!难喔,修行难!
「爱」就是我爱,你只要「见」、「爱」这二个,所有的痛苦就一定跟在后面了,不能得出。【则拔之令出,而置菩提正路;滞于分段生死此岸,不能得离,则济之使渡,而登涅磐彼岸;超越尘劳之羁累,】这个「羁」就是牵制、拘束,牵制跟拘束;「累」就是负担。【出于五阴三界之牢狱,】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三界就是六道轮回。五阴三界之牢狱,【内脱身心,外遗世界,】内脱身心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身,了悟四大本空;心,了解刹那生灭;外遗世界,「遗」就是放下,这些外面的外太空,一切境界,统统是唯心所造的,意思就是:境界本身不是实在性的,千万不要产生错觉。那么,内脱身心,外遗世界,【得大解脱:】什么是佛法?就是大解脱。什么是佛法?就是大自在。【此叹悲德也。】悲就是拔苦。所以,第二是显本叹德也,【二显本叹德竟。】
再来是【己三列上首名】 经文:【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这个念chi(一声)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婆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讲义原文:【此列举常随众,上首六名。梵语舍利弗,译为鹙子,鹙即鹙鹭,乃是鸟名,其母眼目明利,似彼鸟故。弗即子也,心经译舍利子,舍利是其母名,言舍利所生之子也。在胎即能寄辩母口,出胎甫七岁,即辩胜论师,深本已证金龙佛位,倒驾慈航,助扬法化。《阿含》云:‘我佛法中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者,舍利弗为第一。’故以大智称之。摩诃目犍连,摩诃此云大,目犍连此云采菽氏,姓也。先人入山修道,采菽而食,因以命族。采菽氏,从佛出家者多人,故加一大字以别之。本名拘律陀,此云无节树,父母无子,祷此树而生,即以名焉。《阿含》云:‘我佛法中,神通轻举,飞到十方者,目犍连为第一。’】
法师讲解:【此列擧常随众,上首六名。】【梵语舍利弗,译为鶖子,鶖即鶖鹭,乃是鸟名。其母眼目明利,似彼鸟故。】像那个鶖鹭的鸟。【弗即子也,心经译舍利子,舍利是其母名,言舍利所生之子也。在胎即能寄辩母口,出胎甫七岁,】刚刚七岁,【即辩胜论师,】就会帮助他妈妈能够辩论。所以,出胎刚刚七岁,就辩赢了论师,辩胜了论师,【深本已证金龙佛位,】「深本」就是时间久远的,就是久远劫以来,已证金龙佛位。【倒驾慈航,助扬法化。《阿含》云:「我佛法中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者,舍利弗为第一。」】所以,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故以大智称之。】
【摩诃目犍连,】摩诃,中国话称为大,(【摩诃此云大,】)【目犍连此云采菽氏,】采菽,这个「采」,跟提手旁那个「采」字是一样的;这个「菽」是豆类的总称。所以,目犍连此云采菽氏,【姓也。先人入山修道,采菽而食,】就是采这个豆类而食。【因以命族。】叫做目犍连。【采菽氏,从佛出家者多人,】也就是佛陀的弟子里面,有很多人称为目犍连,所以,加一个「大」目犍连来分别,【故加一大字以别之。】【本名拘律陀,】中国话叫做无节树,(【此云无节树,】)这个无节树,佛经常常引用,属于桑科,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至十五公尺,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所以,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也就是因小果大。小因,种的因是很小;但是,果报却是很大,因为树会长得很大嘛!或为覆物之譬喻,覆物,就是一个西,再一个复,复兴路那个复。所以,覆物之比喻,就是盖物的意思。所以,此云无节树,也就是覆物之譬喻。【父母无子,祷此树而生,】也就是目犍连的母亲祈祷这个无节树,而生目犍连。【即以名焉。】就以这个来作为名字。【《阿含》云:「我佛法中,神通轻擧,飞到十方者,目犍连为第一。」】
讲义原文: 【摩诃拘絺罗此云大膝,即舍利弗母舅。平日与姊论议辄胜,自姊怀孕以来,论不及姊,知在胎必是智人,寄辩母口。自念若甥出世,为舅者论不及甥,岂不大愧!由是发愤,往南天竺读十八经,四韦驮典是名智书,无暇剪爪,世称长爪梵志。学毕回国,欲与甥辩,姊云:‘他已从佛出家。’乃往佛所索甥,佛令立论,谓若辩胜,当还汝甥。彼心中暗喜,所学智书,今日正好在此一显本事。但自负心太胜,与佛立约云:‘若我辩屈,自愿斩头。’佛即问曰:‘汝以何为宗?’乃曰:‘我以一切法不受为宗。’佛曰:‘还受是见否?’自思:若受是见,自宗相违(以自立不受为宗故);若不受是见,自宗则坏(自己还同众见,不应立不受宗)。,两头俱堕,理屈词穷,遂即逃走。走至中途,心思大丈夫一言既出,自当践约,乃返佛所,谓言:‘请取刀来,斩我头去。’佛曰:‘我法无如是事。’即向佛谢罪,求度出家。《阿含》云:‘我佛法中,得四辩才,触问能答者,拘絺罗为第一。’】
法师讲解:【摩诃拘絺罗此云大膝,即舍利弗母舅。】舍利弗的舅舅。【平日与姊论议辄胜,】「辄」就是往往。【自姊怀孕以来,论不及姊,】从姊姊怀孕以来,要论、论议,论不过他的姊姊,知道姊姊怀的这个孩子,一定是大智慧的人。【知在胎必是智人,寄辩母口。】帮助他的母亲辩论,结果赢了他的舅舅。【自念若甥出世】就是外甥。姊姊的儿子如果说出世以后,【为舅者】我这个母舅,【论不及甥,岂不大愧!】这不是很惭愧吗?【由是发愤,往南天竺读十八经,四韦驮典(是名智书),】这四韦驮典很有名的,非常有名的!因为跟着外道,也很精进;但是,不能成正觉。因为很用功,所以【无暇】没有时间【剪爪,】,【世称长爪梵志。】也就是指爪、指甲很长;梵志就是一切外道的总称,一切外道统统称为梵志。【学毕囘国,欲与甥辩,】就是跟姊姊的儿子来辩论。【姊云:「他已从佛出家。」乃往佛所索甥,】就是要求要回来,这个外甥,外甥,是不是?就是他的姊姊的儿子,就是要舍利弗回来,乃往佛所索甥。
【佛令立论,】佛就告诉他:好!那么,你就立一个论吧,大家来议论一下啰!如果辩赢,佛陀说:【谓若辩胜,当还汝甥。】你姊姊的儿子,我就还你。这个外道摩诃拘絺罗,【彼心中暗喜,】哎呀!太好了!往南天竺,南天竺就是南印度,读了十八经,四韦驮典,今天刚好用得上!心中暗自欢喜,【所学智书,今日正好在此一显本事。】但是,碰到的对象是佛陀。【但自负心太胜,】自负就是狂妄、骄傲。【与佛立约云:】我跟你辩论,行!【「若我辩屈,】「屈」就是输,【自愿斩头。」】我如果辩论输你,我就斩头!【佛即问曰:「汝以何为宗?」】「宗」就是宗旨,立论的根本叫做宗。好!那你立一个根本吧,立一个宗,就是你以什么为最重要的宗旨,根本的立论是什么?【乃曰:「我以一切法不受为宗。」】「不受」就是不执着,我一切法不受,我一切法都不执着,来啊!我一切法都不执着,你讲什么,我都不执着!
【佛曰:「还受是见否?」】你讲的这一句话,执不执着呢?还受是见否?你这个执着;「见」就是你刚刚所讲的那一句话,你接不接受你刚刚讲的那一句话?意思就是:你执不执着你刚刚讲的那一句话?如果执着,因为你一切法不执着;如果不执着,不须要讲嘛,不执着于不执着,那就是执着嘛,二边统统死嘛!还受是见否?那么,你还执着你刚刚说的这一句话吗?叫做还受是见否?【自思:若受】就是如果着【是见,】如果我执着于不受,可是,我又有一个着啊,【自宗相违】因为【(以自立不受为宗故);】对不对?若受是见,如果着自己:我以一切法不受为宗,如果着、执着这个,我以一切法不受为宗,那就变成矛盾了,因为你是一切法不受,现在你又执着于不受,那不是更糟糕吗?所以,若受是见者,如果你执着于刚刚讲的:我以一切法不受为宗,那么,刚好相违,自宗相违,以自立不受为宗,因为你自己立论,就是不受嘛!【若不受是见,自宗则坏】如果不受是见,「见」就是刚刚所讲的:我以一切法不受。如果我不受是见,是见就是不受,不受就是是见。如果「我不受」是不受,意思就是:不受于不受,那就是等于受了。我不接受于「我以一切法不受为宗」,那么,不受跟不受,就是负负怎么样?得正嘛!我不接受「不接受」,那就是接受了。我不接受你不供养,那就是你一定要供养了!听得懂吗?听得懂。负负得正。是不是?哇!糟糕了!碰到佛就没辙!受也不对,不受还是不对,二边都是死路!可见佛的厉害,挖一个洞让你跳,二边死路,跳不出来。若不受是见,自宗则坏,【(自己还同众见,)】一般人的见地。一般人的见地就是执着啊!对不对?你讲你不受于是见,不受于不受就是着啊,着就是一般众生啊!所以,自己还同众见,众见就是:大众都是执着的知见。【不应立不受宗。),】不应当立不受为宗。前面以自立不受为宗,是自相矛盾,现在怎么样?立不受为宗,又不受,那变成跟一般大家的见地是一样的,就是受了。
【两头俱堕,理屈词穷,遂即逃走。】我把整句再念一遍,用现在的观念就是说:这个摩诃拘絺罗因为自负心太盛,所以,与佛立约:如果我辩输你,我自己愿意斩头!佛就问曰,那么,佛就问说:你以什么为议论的根本?就是宗旨。摩诃拘絺罗就说了:我以一切法不执着为宗。我用你们听得懂的,佛就说:那么,你讲的这一句话执不执着呢?自己想:如果执着,因为我是立不执着;如果我不执着,变成不执着于不执着,也是执着啊,自宗则坏。这一段就是这个意思。知道吗?这个你看起来,可是很辛苦的,要学过一点哲学才有办法,逻辑、推论才有办法的。两头俱堕,理屈词穷,遂即逃走,【走至中途,心思大丈夫一言既出,自当践约,】应当实践。【乃返佛所,谓言:「请取刀来,】很勇敢的,把刀拿来,【斩我头去。」佛曰:「我法无如是事。」】我佛法一只蚂蚁都不杀,哪会砍你的头?是不是?【即向佛谢罪,求度出家。《阿含》云:「我佛法中,得四辩才,触问能答者,拘絺罗为第一。」】
讲义原文:【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此云满愿,父名;弥多罗尼,此云慈女,母名。双兼父母为名,简称满慈子。《阿含》云:‘我佛法中,善能广说,分别义理者,满慈子为第一。’须菩提此云空生,因生时,其家库藏财宝忽空,故以名焉;未几库藏复现,又名善现。其父往卜吉凶,卦占既善且吉,故又名善吉。常修无诤三昧,过去劫中,已证青龙佛位,深本难思,佛弟子中,解空第一。优婆尼沙陀,此云尘性,因观尘性空,而得道果。本经自陈圆通云:‘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余众不能列举,以一等字该之。而为上首者,而为众中上座首领也。初声闻众竟。】
法师讲解:【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中国话叫做满愿,(【富楼那此云满愿,】)【父名:弥多罗尼,此云慈女,母名。双兼父母为名,】就是把爸爸跟妈妈加在一起。【简称满慈子。《阿含》云:「我佛法中,善能广说,分别义理者,满慈子为第一。」】就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这个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也是《楞严经》的主角。
【须菩提此云空生,因生时,其家库藏财宝忽空,故以名焉;未几】就没多久,【库藏复现,又名善现。其父往卜吉凶,】卜占,卜卦那一种。【卦占既善且吉,故又名善吉。】很好!是不是?须菩提。【常修无诤三昧,】这个你听到就好,这个无诤三昧,你只要懂一点点皮毛,都受益!不跟任何人诤,守住我们的口业,紧闭你的嘴巴,苍蝇都飞不进来;紧闭你的嘴巴,阎罗王也拿你莫可奈何!阎罗王不会去判一个紧闭嘴巴人的罪恶的;阎罗王会判一个嘴巴一直讲的人,我沉默寡言啊!阎罗王用什么来判你呢?是不是?不造口业了。所以,这个须菩提的无诤三昧,你懂一点,哎呀!那日子都很好过,不与自己的烦恼诤;不与人诤。是不是?不与团体诤,过着这种超越、解脱的生活。但是,因为现实的生活要生存,不诤也没办法,这个世间人,这个就是业啰!哎呀!师父啊!我这个工作就是这样子啊,要叫我无诤,那我们这个团体,大家都吃定我们吃素的人了,就是要诤了!这个就是业了,为了生存、为了工作、为了赚钱,不诤也没办法,要想活下去,又必需要这样子,你没有办法修,像须菩提一样,体悟到万法皆空的道理。常修无诤三昧,【过去劫中,已证青龙佛位,】你看,这须菩提也是佛来的。【深本难思,佛弟子中,解空第一。】
【优婆尼沙陀,此云尘性,因观尘性空,而得道果。】尘性空就是分析,这些色相慢慢的分析,原来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这个《楞伽经》,佛跟大慧菩萨讲:佛子,我们见一切相,要彻底的把它碎为微尘,如是观照;《金刚经》里面讲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树,究竟实相空;一座山、一辆车,也是空!问一个你每天看到的问题:请问一部车子,大小零件加起来,有多少?1.一万个零件;2.二万个零件;3.三万个零件;4.一部车有四万个零件,大小螺丝、电线统统算,猜猜看,日产的,你平常在开的那一部车子,大小零件加起来有多少?标准答案:三万个零件!这个有根据的,不是乱讲的,三万个零件!是不是?喔!师父!您连这个也知道?知道,三万个零件!所以,优婆尼沙陀,此云尘性,因观尘性空,而得道果。也就是记得!把这个色相碎为微尘。
【本经自陈圆通云:「观不净相,生大厌离,】这个不净相有次第,在《阿含经》讲:观空大,也就是呼吸停止了,脸开始慢慢发黑了;再来,又变成紫色了;再来就慢慢的长蛆,脓烂、溃疡;再来就肿、就胀,酱胀,再来就爆裂,因为我们里面有油脂,爆裂,自己脂肪会燃烧。所以,你看,一个人的尸体放在那个地方,没有掩埋的时候,这个尸体久了你去看,像被火烧过的一样,皮肤表面也是黑黑的,其实,那个没有火烧过,是人类死亡以后;譬如说:你一个人死在森林里面,它自己长虫,烂了、坏了,这骨头有时候会黑色的,皮肤也是黑色的,你看,咦?好像是火烧过,其实不是,那是脂肪。所以说:慢慢观照......好!到最后脓烂,剩下一张皮也烂掉了;再来就骨头,也烂掉了;如果把骨头再压碎,那就没有了,照见五蕴皆空了!所以,你的父母亲往生的时候,你们去火葬场看一看,每天跟你最亲近的先生或老婆,往生的时候,放进去火化拖出来,就是一堆骨灰,碎为微尘,就是如是观察,有钱、没钱;漂亮的、丑的;俊男、老人,答案统统一样: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底下,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到最后还是归空啊!【空色二无,】空色不二意思就是:你见一切相,就知道它是空相。【成无学道,】无学道就不用学了,无学道就是四果阿罗汉;三果以前叫做有学,四果阿罗汉叫做无学。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也就是尘性,优婆尼沙陀就是尘性,观色相本来就空。所以,禅宗里面讲:一等是学,直须无学,色就是空,没什么好谈论的!花,花空;车子,车子空;我相、人相、众生相,一切相都空。为什么?尘就是空,色就是空。【余众不能列擧,以一等字该之。】「该」之就是包含。【而为上首者,而为众中上座首领也。】【初声闻众竟。】好!今天上课到此。下课!
楞严经 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 10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54页,倒数第二行,【戊二缘觉众】 前面一千二百五十个大阿罗汉,列出了上首的名字,现在要加入了缘觉众,缘觉就是修十二因缘而觉悟的,叫做缘觉;声闻是闻佛的音声,修四谛法而成就的,叫做声闻。经文:【復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屬诸比丘,休夏自恣。】
【復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并」就是一同。「初」就是初发心,如果「初心」的底下加四个字,就更清楚,就是:并其初心「有学之人」,因为初发心没有证圣果,当然是有学之人。【同来佛所,屬诸比丘】一同来到佛所;这个「属」有二个角度来解释:第一个角度叫做附属,也就是加进这个比丘的自恣行列,因为他是辟支佛,是他方世界来的;也有从深山中来的。第二个解释,就是正好碰上,属诸比丘,正好、正值碰上了诸比丘。【休夏自恣,】「休」也就是停止的意思;「夏」就是结夏,「休夏」就是解夏的意思,停止结夏,当然就是解夏了。律藏开三天可以休夏自恣,也就是七月十四、七月十五、七月十六三天,都可以作解夏自恣;但是,一般都是以七月十五为主。
佛陀为什么要制定这个结夏安居?像我们现在这个僧团正在结夏,但是,我们弘法没有停止。为什么?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有一些比丘比较有攀缘性,刚好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中间,碰到了雨季,大雨来得快又急,就把袈裟、钵、锡杖都漂走了,这些外道就开始造口业了,说佛陀放纵比丘践踏地上的昆虫,当时外道已经有结夏安居的事情,比佛陀的更早,外道每一年也有固定时间都停止活动,一心修行、精进;可是,佛当时还没有制定这个结夏安居。因此,佛为了不杀生,也就是说:不让比丘在这个雨季当中,踏杀更多的昆虫、众生;第二、也让比丘安住,在雨季来临的时候,安住,好好的结夏,因此制定了三个月的结夏安居。但是,印度跟中国都是以农历来计算的,因此会碰到闰月,这个结夏安居,如果碰到今年闰四月,就变成四个月;或者是闰五月,这个结夏安居就必须四个月;或者闰六月,结夏安居就必须还是四个月;但是,如果闰七月的话,因此,大部分都是第一个月的七月十五就解夏,就是休夏自恣,所以,也是三个月。因此,从佛制定以后,所有的比丘都不敢动,这是圣人制定的结夏安居的制度,到今天,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如法、如律、如佛所说,这样坚持结夏安居。所以,讲堂从建立到现在,没有一年没有结夏安居,我们现在也正在结夏;但是,弘法的事情从来没停止过。
七月十五为什么称为佛欢喜日?就是因为从四月十五结夏,到七月十五解夏,这三个月当中,所有的比丘都非常的精进,所以,在七月十五的时候,解夏自恣,很多人都证阿罗汉果,佛陀非常的欢喜,所以,七月十五叫做休夏自恣,又称为佛欢喜日,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这三个月必须精进,定功课,像我们讲堂这样子,这三个月要念多少佛、要拜多少佛、要诵多少部的《金刚经》、持多少的大悲咒,看个人的喜好而定。因此,我们虽然是在家居士,对于比丘的事情,稍微略知一二。因此佛为什么要结夏安居?让大家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所以,在结夏安居的期间,在座诸位居士,没事尽量不要邀请比丘出去,没有特别很严重的事,就尽量让比丘好好的精进,这是佛陀制定的戒律。但是,因为有三种事情可以开缘,一、为父母事,譬如说:父母重病,可以请假。二、为三宝事可以请假,三宝事就是为佛、为法、为僧(僧伽)。三、为病缘故,可以请假,譬如说:结夏安居统统不能出去,那你生重病怎么办?今天他急性盲肠炎,现在结夏安居了,不能出去,不能迈出大门一步,那你这个人要放着让他死喔?当然要赶快送医院啊!是不是?所以,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我们讲堂也是这样,没有任何的理由,不准请假、不准攀缘,尽量不要打电话,也不写信件,三个月好好的稳住,听经闻法,这样才有那个结夏安居的味道出来。不是说结夏安居,心动荡,身到处游走,美其名叫做参学,其实是放荡不羁。所以,众生往往把自己的习气认为是解脱跟自在,实在是误会佛陀的智慧。放荡自己的行为举止,认为自己已经得到大自在解脱,增长了自己的习气,自己不知道。所以,佛法修行必须在事相上修行,才有办法磨练。
有一次,阿难尊者去看祇树给孤独园的给孤独长者,长者病得非常严重,躺在那里爬不起来,阿难去看他,说:给孤独长者!你有没有好一点?他说:长老,我很痛苦,病得很严重!阿难回去就告诉舍利弗、目犍连,说:哎呀!给孤独长者这么发心,黄金铺地来供养佛陀精舍,讲经说法,病得这么严重!舍利弗告诉目犍连说:目犍连,我们也去看看给孤独长者。这一段是出自《杂阿含经》里的。舍利弗跟目犍连就来到给孤独长者的家探望,给孤独长者躺在那边,爬不起来,在《阿含经》是这样记载:他勉强的坐起来,很痛苦的迎接舍利弗和目犍连,病得快断气了!舍利弗、目犍连就问了,说:给孤独长者!大家都很关心,你有没有好一点?这时候给孤独长者动念,说:哎呀!世尊要是能来看我的病,看一下就更好!那么,佛有他心通,当然马上就知道。给孤独长者就跟舍利弗、目犍连说:要是世尊有空,请他老人家慈悲,来看看我!舍利弗、目犍连回去向佛陀禀报,其实,世尊早就知道了,说:好!我去看看给孤独长者!佛陀看到给孤独长者病得非常严重,说:长者!你好一点没有?他说:世尊!我很痛苦!全身像要崩裂、要溃散,我痛苦不堪!世尊说:像你这样子敬佛、敬法、敬僧;而且布施这个精舍,这么护持正法,犹得这样子的病苦的折磨,你是一个大福报的人,一样没有办法离开病苦的折磨。不过,世尊平常开示你,不净、苦、空、无常、无我,正这个时候要拿出来用,不要只知道病苦,加一层烦恼。想想看这个色身,自无量劫来,就是业力、就是果报,你这么布施,仍然没有办法避免这种病苦的痛苦的折腾!佛陀一说法的时候,这给孤独长者一下子得到清凉,破了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一下子证三果阿罗汉!所以,佛陀说:此正是时,也就是这正是修行的时刻。也许我们身上有一些病苦,不要一直每天牢骚、抱怨,怨东怨西;我们要怪是怪前世,自己无明,造了种种的恶业,但回光返照说:这个病苦也可以当作我们修行的增上缘,也不错!
所以,讲到这个结夏安居,就同时讲到给孤独园,这个给孤独长者证三果阿罗汉这个过程,来勉励出家,或者是在家,不要被病苦打倒,要勇敢的站起来,每一个人都要经历过生老病死的苦。想想看,死的时候那是最严重,现在稍微病苦,正好是磨练。如果你有带来的病苦,千万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要增加自己的恶业,口无遮拦,谩骂、毁谤三宝,千万使不得!让这个果报自然痛苦的结束,我们还有机会了生脱死,往生净土。因此,纵然你病得很苦,仍然要坚持身口意清净,这是佛陀的教化。
讲义原文:【复有,复字去声,不独声闻在座,更有无量辟支,云集而来。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名含二义故不翻。今简称辟支,一译缘觉,二译独觉。出有佛世,秉佛所说十二因缘教,缘断证真者,名为缘觉;出无佛世,乐独善寂,求自然慧,览物观化,觉悟无生者,名为独觉。若约佛世,应惟缘觉,今以他方云集,许有独觉。慈恩云:‘释尊出世,五百独觉,从山中来。’此出无佛世,住世侍佛者。《仁王经》云:‘八百万忆缘觉大仙,皆来集会。’无学者:果满取证,真谛涅槃,而于界内,堪称无学。言无量者:极表其数之多也。】
法师讲解:55页,【复有,复字去声,不独声闻在座,更有无量辟支,云集而来。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名含二义故不翻。今简称辟支,一译缘觉,二译独觉。】缘觉是: 【出有佛世,秉佛所说十二因缘教,】诸位!这个十二因缘教不是直线的,你要观想这个十二因缘像钟一样,无明就是在十二那个点,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接着又跳到无明,就像时钟一样,环环相扣。无明是十二,行就是一,识就是二,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再转到继续无明、继续转世投胎......要这样观想。所以,十二因缘它是圆的,不是直线的,也就是轮回不停!因此,无明最可怕,也就是没有智慧。因此,诸位(应当)拼了老命,也要听经闻法,倾家荡产都要护持正法,应当如是发愿。禀佛所说十二因缘教,【缘断证真者,名为缘觉;】缘断,也就是十二因缘,在任何一个缘里砍断,譬如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无明一砍断,那么,底下统统断,行就停止了,无明就破除,那当然就是智慧了,所有的行、造作都是无生;爱、取、有,爱砍断,取就没有,也没有将来「有」,这个「有」就是业力,有业力、有轮回、有生死。因此,缘断证真者,这缘断就是看十二因缘哪一个环结都可以断,不过,爱、取、有是最重要的,意思就是:你只要不贪染这个世间的五欲六尘,爱彻底的断,生死就了,十二因缘就停止了,也就是歇即是菩提的意思,名为缘觉。
【出无佛世,乐独善寂,】喜欢自己一个人。【求自然慧,】自然慧就是本性的智慧。【览物观化,觉悟无生者,】「化」就是生灭无常,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了解生灭就是不生不灭,所以,生灭当体即空,就是无生。【名为独觉。】这个是很有功夫的人!【若约佛世,应惟缘觉,】应当只有缘觉。【今以他方云集,许有独觉。慈恩云:「释尊出世,五百独觉,从山中来。」此出无佛世,住世侍佛者。《仁王经》云:「八百万亿缘觉大仙,皆来集会。」】【无学者:果满取证,真谛涅槃,】真谛就是证空,空就是真,也就是证得万法性空;「涅」就是不生;「槃」就是不灭。【而于界内,堪称无学。】【言无量者:极表其数之多也。】
讲义原文:【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并者并及,初心即初发心,或依因缘观,研真断惑,或寂居观化,求悟无生,诸有学人也。师来资随,师资道合,同来佛所,乃云集众,非同前之常随众也。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属者附属:此二句陈述辟支来意,为值遇休夏之时,要附属诸比丘,作自恣法耳。诸比丘,指常随众;辟支师资,外来参加。】
法师讲解:【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并者并及,初心即初发心,或依因缘观,研真断惑,】依因缘观,万法总是因缘生因缘灭。研真,也就是穷究万物之体,本来就是空,叫做研真,研究、彻底分析万物的本体,总是毕竟空。空就是无一法可贪、无一法可取,自自然然的,无明就放下了,断惑。
【或寂居观化,】「寂」就是心入于寂灭;「居」就是安定,心定在那个地方。心入于寂灭,居住在定中,观一切法生灭,总是无常,求悟无生。所以,有的在家居士,刚初学佛不了解,来到讲堂就问说:哎呀!请问师父!您为什么要出家呢?答案很简单:万法总是生灭无常,没有快乐可言。他说:师父!您为什么事情都要往这个无常来观照呢?为什么不想说:我活得很快乐呢?因为他没有学佛,刚刚接触到佛法。师父!是不是我想得很快乐,我自己就感觉很快乐呢?我说:那是错觉!生灭无常是事实,你讲快乐是错觉,我要活在正觉的世间里;我们不要活在错觉的世间里。正觉的世间就是生灭无常,诸法毕竟空,这是事实,这不能辩论的,不是辩一辩,就让生灭无常变成永恒,你要去体悟那一颗永恒的心,才有办法,要下功夫!【求悟无生,诸有学人也。】有学就是四果以下。
【师来资随,】「师」来就是辟支佛;「资」当然就是徒弟了,「资」就是助;「师」就是主人,辟支佛来,当然徒弟就跟着来了。【师资道合,】师徒一起来,【同来佛所,乃云集众,】像这个天空里面的云集合在一起,叫做云集。所以,有的人唱: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香云盖是什么呢?就是妙吉祥。香云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云来集。所以,有的人唱赞唱到这个地方,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我们到戒坛上,唱到最后一句,就是唱「云来集」。所以,有的个性怪怪的居士,软的不吃、硬的不吃,劝化不来,看到他,师父就避开来,我常常称他:南无「盖奇怪」菩萨摩诃萨!反正软硬都不吃,这不是很奇怪吗?反正我们尊重他就好,所以,这个也没有什么很奇怪的!反正他跟人家就合不来,还自己认为自己是对。所以,那个就是南无「盖奇怪」菩萨摩诃萨,就是不好杀(台语)的意思,你降伏不了他,叫做不好杀(台语)。【非同前之常随众也。】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属者附属:】也可以说正好碰上,正值诸比丘在解夏安居。【此二句陈述辟支来意,为值遇休夏之时,要附属诸比丘,作自恣法耳。】这个「恣」就是任意你举过。现在的人,没有几个人做得到啦,你讲他二、三句就不行!现在我们的教育部规定,对学生不能打、不能骂、不能惩罚,小学生最多只能罚站。现在的小朋友这个教育,教育部就是这样规定啊!最多最多只能罚这个小学生罚站。我们那个时候很热闹的,我们那个年代很热闹的!我们一惩罚,隔壁班的女孩子都跑来看!为什么?我们那老师,到现在名字我都记得,为什么?裤子要脱起来,要趴在讲台的下边,用藤条打,真的!他们受到那种日本的教育,还有传统的中国的教育,恨铁不成钢,棍棒出孝子,每次都这样讲,打我们还要借理由,打!哇!打得那个皮绽肉开,家长连吭一声都不敢!家长来:打得好!没有办法的,那个时候教育就是这样子的;哪有像现在的小朋友,碰不得,还告你!前几天一个国中生,老师叫他到训导处来,你知道吗?才站好而已,那个同学才十多岁,老师讲他几句、训他几句,在训导处用脚踹老师呢!大庭广众,老师一堆,用脚踹老师呢!现在小孩子的教育,你看怎么办呢?打不行、骂不行、罚站也不行,做老师的,现在要领那一份薪水,实在是很痛苦的!当老师的举手,(师问众)没有,那很好!当老师的就这样子!很辛苦的!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跟以前传统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全部都是网路、全部都是电脑,都不用人脑,写那个字,哎呀!不会说,唉!全部都是讲科技啊!我们那个时候统统要作文、要背诵,要《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孔子、《孟子》,高中的时候,就觉得说孔子很罗嗦,为什么讲那么多话?现在才知道孔子很好用,哎呀!没有念那么多孔子(的著作),你现在文言文看不懂!所以,现在就会感觉、感受到说:我们很感恩老师,打啊、骂啊,藤条,打了,同学就拿去丢掉,老师来说:你们尽管丢,我准备一百枝,而且你丢一枝,第二枝会更粗!他买一百枝,愈来愈粗,你们丢没关系!没有人敢丢,因为丢了,下一枝就更粗啊!我们连吭一声都不敢!所以,我们那个时候,说实在,要考上大学,是要相当相当的实力跟程度的;不是现在六十分可以考上大学,唉!三个字:好好笑!录取率95%;很可怜,现在的学生,很辛苦!
底下,说:此二句陈述辟支来意,为值遇休夏之时,要附属诸比丘,作自恣法。【诸比丘,指常随众:辟支师资,外来参加。】
讲义原文:【休夏者:止夏也,又竟也。佛制比丘,结夏安居,九旬禁足,一为结制办道;一为护生避嫌。休夏,即九旬限满,结夏休止之时,亦为解夏,亦称解制。当此夏竟,佛制七月十五日解制,考劾九旬德业,作自恣法。孤山曰:‘自恣律开三日:七月十四、十五、十六也。’自恣者:自知己过,自行陈说;自不知过,恣任僧举(任他僧检举其过)。对众白言:‘大德长老!或见我过,或闻我罪,或疑我犯,恣任所举,哀愍语我,我当忏悔。’故曰自恣。恐有瑕玼即玷清众。】
法师讲解:【休夏者:止夏也,又竟也。佛制比丘,结夏安居,九旬禁足,】旬,一个旬就是十天,九旬就是九十天。所以,在这里也呼吁在家居士,结夏安居期间,没事尽量不要麻烦比丘,就这么交代。【一为结制办道;一为护生避嫌。】因为雨季、大水来了,所以,佛制的戒律,不要去伤害昆虫。【休夏,即九旬限满,结夏休止之时,亦为解夏,亦称解制。(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目录链接
楞严讲解46:一个人真正落实到修行时,会发现妄念、烦恼、习气很难断
楞严讲解47: 这淫欲心是无量劫来的业力、本能,没有办法掌控住的,所以要保持一个距离
楞严讲解49: 世出世间法一切成就得成于忍,忍辱远比精进更为重要
楞严讲解51:真正的修行以得三昧为成就之相,一切修行皆是为了成就三昧
楞严讲解52:极乐世界就在现前当下这一念相应的心性里面;离开心是绝对没有净土的
楞严讲解55:圣人所谓无念是指没有执着的念,不是说完全没有念头
楞严讲解58: 如果不舍掉执着、分别,永远没有办法契入佛的首楞严
楞严讲解59:能入首楞严三昧,一切福报统统具足(不须要求,自己来)
楞严讲解60: 外於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楞严讲解61: 直心是不能有虚伪的东西,世间人就是戴着个假面具没办法见性
楞严讲解63:科判就是分段落来归纳判别楞严经,使我们能够提纲挈领抓到重点
楞严讲解64: 示染缘起,遍成轮回;示净缘起、历成诸位!成功与失败,就看这二句
楞严讲解68:依据十门就是从十个角度去看这部楞严经、去剖析楞严经
楞严讲解70: 人生、宇宙是一大幻剧,每一个众生都是如梦幻泡影的演员
楞严讲解71:原来我们人的每一个细胞都有神识,可以作得了主,有它的功能
楞严讲解73:这个三细六粗,对一个修行人特别的重要,一定要有了解
楞严讲解74: 懂得不分别、平等心来对待一切众生,就抓到了修行的重点
楞严讲解76: "求他加被"是一切修行人的通病,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楞严讲解77: 饮水要思源,我们要特感谢这个般刺密谛和这些译经的祖师大德
楞严讲解79: 感应、神通不代表修行、解脱,完全跟修行、解脱扯不上任何关系
楞严讲解80:彻底除掉内心的贪嗔痴,从清净心出来的那句佛号叫做修行
楞严讲解81:修行是24个小时都在三昧当中,一切的境界来都告诉自己现在正在修行
楞严讲解82:万法都是心所影现出来的,但是内四大会受外四大的影响
楞严讲解84:不了解唯心无境,总认为有一种境界要去追求,就一直染污清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