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59 我们所看到的国土众生、山河大地,就是真见有了毛病现的这些圆影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严经讲义下159

进退合明

请掀开经本,我们将经文念一段,对对地方。【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从这个地方看起。这一段经文呢,是世尊以二事进退合明来开导我们。二事就是同分、别业这两种妄见的法和喻。进退合明,这个意思就是开始举别业的喻,以显示自个人的妄见呢,这是别,这是个别的。那么由别业之中,以赤眚为比喻,这桩事情是很浅易就能够明了的。那么以眚见圆影,大家都晓得这是虚妄而不实在的。

那么在同分当中,佛是引瘴恶为比喻来显妄,比较前面呢,是要困难一些了。因为瘴恶这些幻相啊,当我们看起来似乎是真实的,不容易觉察到它的虚妄。佛的意思,是说同分之妄,完全就与一个人眼睛有了毛病,看到灯上圆影的虚妄,是同样的虚妄,所以叫做进退合明。进是讲进一步,退是说退回来。以浅易、容易明白的虚妄啊,来显示难明的瘴恶。

那么这个就是以法喻同别这四桩事情,来比类发明。但是,见虽然有两种,如灯上的圆影,天象种种的不祥,要说到它的真实性呢,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同样的是属于虚妄。那么现在以容易知的来比类难知,佛说这一段经文的目的,是使这些难知的事理,叫我们从比类里面去发明,也能够清清楚楚地认识。所以这样一进一退,了知是妄啊,才能够彻底明白这一些幻相是虚无而不实在的。这一桩事情啊,对我们修学的人来讲,关系非常的重大。

要晓得,我们学佛的人,之所以功夫不得力。见性,我们没有达到。念佛,一心也没有成就。再说个不好听的话呢,这么多年来,依然是不得其门而入啊,这是多么可悲的现象。追究其原因,何以不得其门而入呢?因为佛法中,第一道的关口,我们就说是大门呢,要想进第一道的大门,必须要能够放得下得失之心。这一桩事情确实是不容易,如果心在境界上还有得失的念头,还有一丝丝放不下,便不得其门而入。为什么放不下呢?那就是我们把种种虚妄相当做真实,没有能够彻底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要果然了解这桩事情了,不叫你放下,你也放下了。到这个时候,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本性般若光明自然现前,这样才能够入道啊。

所以,大经大论,佛给我们讲,佛法,是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我们修学佛学,首先要相信佛菩萨给我们说的这个道理,要相信佛菩萨的修学经验是正确的。他把他们的修学经验,把他们修学的成果,提供给我们作参考。只靠我们依照这个理论,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一定也能和他们有同样的成就。

那么此地进退合明,就是叫我们认识我们的环境啊,是虚妄而不实在的。目的就是叫我们放下万缘,所谓放下身心世界。那么至于三土依正,我们除了常寂光土不谈,因为那是决定真实的,因为常寂光土就是华严所讲的一真法界。那么在这个以下,纵然是实报庄严土,那这个方便有余土跟凡圣同居土,更不必说了,但是这三土依报正报,在九法界众生眼睛看起来,好像是真实的。如果、要是在佛眼睛里面看来呢,那就像我们害了眼病的人,看灯上的圆影一样。由此可知,佛与菩萨,自住三摩地中,才能看到真相。把他所看到的真实相告诉我们,希望我们不但是对于凡圣同居土要能放得下,就是实报庄严土也要放下,这样呢,才能够真正证得常寂光净土,才能够圆满菩提。这是这一段经文宗旨归趣的所在,我们在读这一段经文之前,一定要晓得这个意思,而后我们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

那么现在经文里面说,【以此二事,进退合明】,方知一切能见所见,无非虚妄啦。所见的是万法啦,就是能见的见精,也是带一分妄的真,亦不是纯真。那么我们在唯识里面,那就更容易明白了,七转识以及七转识相应的心所,皆是有为法,而不是真实的。能见,就是心心所的见分;所见,就是心心所的相分。凡是稍稍明了唯识的人,都知道这是虚妄的。但是,说都知道这是虚妄的啊,不过是一个概念而已。为什么呢?他在能见所见之中啊,依然执着那是真实的,依然是放不下。可见得,唯识经论的文字啊,他是没有障碍了,而真正唯识之门,依然是没有能够进入。原因呢,还是放不下。既然放不下,那么换句话说,对于唯识所说的这些事理,还是不明白。不明白,当然就不相信;不相信呢,当然就做不到。如果,果然彻底明了,那么他一定深深地相信;他相信了,一定就能够做到,入唯识之门,也就是入一真法界,入圆乘学界。那么唯识所说,一切法是虚妄不实,是从一一法详细地来分析,让我们了解诸法的实相。这一段经文呢,佛是用的比喻,希望我们从比喻当中,来悟入诸法实相。那么真正彻底明白一切能见所见无非虚妄,那么前面所讲见见非见之性啊,那就带妄恒真了,也就是同佛的知见了。知见同佛,心行、受用,一切当然亦不例外。

这个一句是总说这一段的义趣。下面呢,我们再看,这个经文分成两段。第一段就是别业合明,第二段是同分合明。我们先看第一段:【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这是举眼睛长了病的一个人,他个别的业障。那么用这一个人来比类阿难一个人的同分,那么这样子,推绎难知的同分和容易明了的个人的别业。就这个方法,比类发明阿难一个人同分的妄见呢,更显得见见非见的宗旨呢。说:【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这个眼睛有了毛病,看到灯上的圆影。这个境界啊,不是真实的,所以说“虽现”。“虽现”呢,这两个字,是说确实有这个境界,不是没有,这现呢。但是虽现呢,是似境,不是真的。换句话说,这个境界决定不是真切的,所以叫做似境。那么这个容易明了,这个现象呢,是我们大家凡是害过眼病的人,都有这个经验,所以一提就晓得。

下面经文:【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前面两句,圆影之现前,虽然是借着灯光,但是,我们要追究它的成因,实在是因为眼睛的毛病,所以说是【目眚所成】。『见劳』啊,就是眼病自身疲劳的相,所以才见到灯上的圆影。那么这个圆影呢,是因见病而有,绝不是灯色所造的,所以说是【非色所造】啊,而是见劳形成的。那么如果见到五色圆影,自己晓得是眼睛有了毛病才看到这个相,而对于这个圆影呢,绝不执著它是实有,这样呢,就不会产生误会,而是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因为眚不能见眚,也就是正如眼不能见眼一样,影不知道、也不自知其影。而能见眚,能见影,这就是佛前面所说的见见之真见呢。虽然我们常在眚影之间,其实呢,并不会发生错觉,这就是此地所说的【终无见咎】,终无妄见之咎,咎就是过失,不会产生过失。那么见眚无咎,这就是佛菩萨应世啊,他在我们世间,与我们众生和光同尘,他也示现的五蕴色身,他也示现的八识五十一心所。但是,他是一个见眚无咎之人,而我们呢,是迷眚有咎之人,就是有误会,有毛病之人。这是佛菩萨应世跟我们不相同的所在。那么这也是提醒我们,使我们知道学佛应当怎样学。

那么下面的文字,【例汝今日】,这个汝是阿难呢,阿难一个人的同分。【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例就是比类,拿前面这个目眚见圆影易知的事,来比类我们现前难知的事,这个事情真是难知。为什么呢?我们张开眼睛,看看眼前的山河国土,一切众生,这都说是一切万象啊。那么这些万象呢,就是八识心心所的相分,换句话说,就是真见有了毛病呢,现的这些圆影。这个意思,诸位要仔细地去揣摩、去体会,才会实证得。可是眼前六尘的境界摆在我们眼前,能见的是我们的六根六识,所见的则是六尘境界。这个东西,要说是和眼睛生病看到灯上圆影是同样的虚假,确实不能叫人相信。可见得这一桩事情是难知的虚妄啊,灯上圆影是易知的虚妄啊。

那么这个根尘识啊,佛在经里不晓得跟我们讲了多少次,确实是虚妄的。凡圣同居土的根尘识是虚妄的,乃至实报庄严土的根尘识,还是虚妄的。所以佛在此地说,【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病,这个无始见病呢,就是指的三细相当中的无明业相啊,这是无始见病啊。由于无明业相熏习不已,所以才起能见,就是转相,而成所见,就是境界相。这是唯识经论里面所说的三细六粗啊,虚妄现出山河大地,一国众生,这个九法界的依正庄严,正如同眼睛害了病而见圆影那个相是一样的。虽现,似境啊,不是真实的啊。所以佛在此地给我们一给我们下一句断语,是见病所成,几个人晓得这个事实呢?!几个人晓得这一切境界的真实相呢?!如果晓得这个真实相了,岂不是一切都放下了;晓得这个真实相了,岂不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立刻就证得大自在。心在一切万象之中如如不动,那就像前面讲的,是见目眚无咎啊。虽然终日在这个眚妄之中,他不迷,他不执着这个是真的。眼睛虽然有病,没过失,不出毛病,也同佛菩萨乘愿再来是一样的境界。

再看底下讲,【见与见缘,似现前境】,这两句很重要。见,就是刚才我说的八识心心所的见分;缘呢,就是八识心心所的相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国土众生,山河大地,那么这个就是心心所的相分。但是,这个两分,虽然是根境和合,原本不是实有,而是似现前境。似,就是真的啊,正像前面所讲的圆影一样。但是诸位要晓得,前面所说的五色圆影,非色所造,目眚所成,那么我们现前见与见缘呢,也不是真实境界所造的。从哪里来的呢?都是由于无明业识啊,无缘无故地生起见相两分。果然彻底了知见相两分都是依自证分变现出来的,这个变现,就是不是真的,像那个玩魔术一样,是变化有的,并不是真实有的。所以佛在此地,用的“似”啊。

再看底下一句,【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缘,是我们自己本觉妙明心体上忽然起了一念,这一念呢,就是不觉。起信论里面所讲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个就是指的一念不觉。那么由此可知,觉与不觉,就在有念与无念。无念呢,是觉,有念是不觉。我们要拿这一桩事情做一个真实的勘验,我们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的境界,我们起不起念呢?起念,就是迷,就是不觉,就堕在眚妄之中。如果一切不起心不动念,一切明了,那就是无咎,虽然带着眚,自己决定不迷惑。这个理要是不懂得,我们讲用功啊,真正是无从下手,真正是不得其门而入啊。

我们虽然学佛,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起心动念,换句话说,还是迷,还是不觉。这样,不但在行门上的功夫不得力,就是在经论、注疏里面,我们也实实在在是不解如来真实义啊。如果这个经义,一看就想彻底明了,也必须要以清净心来看,这是佛法跟世间法绝不相同的地方。世间法用分别心,用心心所;出世法决定不可以用分别心,决定不能起一念。而一切法,所谓是照了,所谓是明了,是了别而非分别啊。如果在原本自己本觉妙明的心体上起了一念了,那么本觉妙明就失掉了。失掉了,我们就叫它作无明。觉,就成了妄觉了,这就如同眼睛害了毛病一样。那么由此可知,我们现在山河大地、依报正报,是我们本觉妙明心体上忽然起了毛病了,那么才会有这么个现象。

【见所缘眚】,这一句这是说明,这一念不觉了,这才有能见的见分,以及所缘的相分。见,就是指能见的见分。所缘,就是讲见所缘的相分。下面一个字是比喻这一个虚妄的相不是本觉妙明心体上本来有的,所以叫眚啊。眚不是本有的啊,【觉见即眚】啊,这一个觉明妄见,本经后面讲的,因明立所啊,攀缘外面的境界,这就是眚病。所以佛说,觉见即眚。那么这一个觉,是妄觉,不是真觉。在这一句里面,前面所讲的,“元我觉明”,这个觉是真觉;底下所讲的,“觉见即眚”,这个觉是妄觉。同样是一个字,我们一定要把它分清楚。这个底下,觉见即眚啦,这个觉,就是一念,就是忽起一念,就是因明立所。这一段呢,是合明妄体本无啊。

下面两句,是合明真体非病。【本觉明心,觉缘非眚】,唯有本觉明心,不落方所啊。本觉明心,就是常住真心,也就是交光大师在《正脉疏》里面给我们指出来舍识用根,六根当中的根性呢,这是纯真,至真无妄啊,不落方所。觉缘非眚,是说,能觉诸缘起相,不著诸缘迁流,这样本非眚者。那么这个我们还从比喻上说,本觉,好比我们健康的眼睛,没毛病;觉明啊,好比是眼睛长了毛病了,眼睛有了病了;五根六尘,就好比灯上现的圆影一样。这是我们必须要认清楚的境界相。这样,本觉明心,能觉诸缘,而谓之非眚。所以,佛在此地给我们讲觉缘非眚,问题就是我们对于这个虚妄不实的境界觉不觉悟?这一个觉,是指的觉悟,上面那个本觉明心,那个觉是觉体,这个觉缘非眚这个觉是指本觉的作用,也就是般若智慧的观照。

但是,这一段经文义理都相当的迂曲,其目的无非是发明真觉妙明不生不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湛然常住啊,意思是在这里啊。所以,前面经文说过,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啊,到这个地方,就可以比类发明,证实真实之理体本来是离妄的,换句话说,一切虚妄都加不上啊。众生要想成佛,一定要相信这个道理,一定要依自心法界,这才说是真正的信佛。如果我们信自心之外的他佛,这是不能成就的。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目录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目录(上)

147 能在一切万法里面观听,离开分别,离开执著,就是用根

148 你那个心到本来无一物的时候,就开悟了

149 凡夫之人真正肯定了相信了因缘果报,他的心也是定的

150 开不了悟,毛病就是在博闻强记

151  用心意识去听就不懂;你离心意识一听就懂了

152 由于众生不明见相两分都是一心所变,这就叫颠倒

153  晚上做梦,就是说意的造作还没有中止

154 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

155 实相是无相,如来藏性就是清净心,本无一物的心是真心

156  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通通修的定

157 境界是随着人心来转变的,所谓是依报随着正报转

158  定的修法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上没有分别执著,也不起妄念

历史文章选读目录一(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目录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祖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接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01--90目录(点击进入)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目录(上)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大悲咒的妙用 (宣化上人)

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仁清法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