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13 我们眼前这个相,没开悟的人是业力在支持着,开悟了的人是愿力在支持着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严经讲义下213

会通四科之四 十八界即如来藏性 眼色识界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六面第五行。【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前面我们读过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与前面这个三科,也只是开合不同。佛为迷于色心俱重的人,说十八界,十八界就是讲的六根、六尘、六识。在这一段经文里面呢,也是把它归纳为六类,也就是经文里头这六个小段。

那么我们要先说明,这个十八呢,为什么叫做界?界,有界限的意思。这个界限呢,就是各有各的界限,它不会混乱。你比如我们讲这个眼,这个眼根,虽然眼根对色尘,当中生起了眼识。可是各是各的界限,眼根不会混杂在色尘里头,色尘也不会杂在眼识里,各有各的界限。那么这个世间一切法,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啊,总不外乎这个十八类,那么这就是称之为十八界。但是我们要晓得,界虽然是有十八类,体是一个。正像我们今天在《圆觉经》里面所读过的,体是一个,十八界的全体都是从自性清净心中变现出来的。那么换句话说,这个十八界,有一界有,全都有,一界要是无啊,全都是无。那你们就可想而知,这个十八界本来是无有自性,没有自体啊。所谓十法界染净诸识,都不是真实的。所以佛在大经上常讲啊,诸法所生,唯心所现。这个两句话啊,是总纲领,是唯心所现。因为是唯心所现之物,所以,一一法,即空即假即中,无有一法不如是,法法皆是啊。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信解证得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呢?底下经文呢,诸位要留意了。可是在未讲经文之前,我们一定要晓得我们学佛的目标所在,这个一定要搞清楚啊。有了具体的目标,我们这个修学啊,是不是达到这个目标了。好像我们走路,我们有目的地,我们天天在这里走,有没有走到?如果没有走到啊,前面还有多远,这个事情是要知道的呀。那么这个目标呢,可以讲是有两个:第一个,就是近的目标,是开悟;第二个,远的目标,是证果。如果我们学佛,是以这两个目标作为自己修学的归趣,那么你在佛法上必定有成就。

楞严经的目标是叫我们开悟的,弥陀经的目标是叫我们证果的。这个果,就是一心不乱,只要你证得一心不乱,你就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了。所以我们读这部经,我们能不能开悟?古大德说,开智慧的楞严啊,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我们读了这个经啊,没有开悟。这个没有开悟的原因何在?有没有去想想,我们为什么不开悟?这个问题要多想想啊,你要不认真去想这个问题,那么第一个目标就达不到。我们不能开悟啊,当然是有障碍。障碍绝不单纯,绝不止一种。要自己认真地去反省,去检点,把这些障碍找出来。哪一重障碍最大,先要破除这个障碍。障碍消除了,没有不开悟的。古人读楞严能开悟,我们今人读楞严,更能开悟。

请看底下经文:【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这是世尊在小乘里面常讲的,同时也是为小乘人所理解的,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因缘生法啦。可是小乘、凡夫、外道,实际上包括我们的见解,我们的见解也是如此,怎样的呢?佛讲个因缘生法,我们执著因缘真有,法也真有,我们执著有啊,这就是不能悟入一乘的原因。不知道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不晓得这个道理。而以为佛说,哦,因缘所生法,哦,这个扇子,是因缘所生法,你就认为这个东西真有了,因缘所生的嘛,真有。你不晓得这个东西,当体即空即假即中,你不晓得这个道理。

如果你要是知道这个道理啊,你就悟入了,智慧就开了。虽然在经上这样说,说了再多遍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我们还是不能证得。那么一提起来呢,哎,你都知道,你也会说。虽然会说,不是你自己的境界,是诸佛菩萨祖师的境界,不是你自己的境界。你只是听说而已啊,自己没有达到这个地方啊。所以你的烦恼不能断,你的生死不能了,你修学佛法的目标达不到,前途渺茫,遥遥无期啊。我们是不是这个情形呢?所以说是权教二乘通是这个境界,他们比我们好一点,但是他不能见性。

佛这一句话,实在是讲得清清楚楚,因缘生法。那么我们程度不够的人,听了之后啊,以为是眼根,这在内,色尘,这在外,眼根与色尘相对,这个当中啊,生起眼识了。于是,内外中间,三个界限,清清楚楚的,称它三界。这就叫法执啊,这个叫法执啊。必须把这个执著打破,然后才能会归到如来藏性。那么底下这个文,就是破这个执著的意思。所以佛说的每一句话,要晓得他的用意在哪里。虽然是对阿难说的,阿难在楞严会上代表的是小乘知见,他在此地这个位置啊,是小乘初果,所以代表的小乘人的知见。当然,也就是代表了我们的知见,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想法,跟他差不多。我们不晓得这些知见是错误的,还执著,以为这是真实的,这就是我们的病根之所在。

那么请看底下经文,佛再进一步告诉他说:此识,这个是讲的眼识,这一段是眼、色、识界,眼是眼根、色尘、眼识,把这三界啊,和在一起来讨论,因为它的性质是相通的。此识,这个眼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这个意思就是说,就你平常的见解,你的看法,眼根与色尘为缘,这当中生起眼识了,现在我们得问问,这个眼识啊,到底是从眼根生的?换句话说,如果是眼根生的,这就是眼所生的识,当然是以眼为界限。如果说这个识是从色尘所生的话,那么它就是色所生识,当然呢它是以色尘为界限。先把这个大前提给我们标示出来。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那么下面这个文字啊,都是破执的。如果要是说眼识是从眼根生的,以眼根为界,那么我们晓得,眼根生识的作用,是见色的,是在一切色相里面起分别啊,这是它的作用啊。现在说单单这个眼根能够生识,不必要色尘,也不必要虚空,那么换句话说,这个识,它有什么用处呢?它没用处啊。所以说,【纵有汝识,欲将何用?】这个意思,从眼识的功能上说,既然没有色相把这个眼识表现出来,你怎么知道眼根能生识呢?!关于这个道理,佛在大乘经论里面说得很详细,眼识九缘生,不是单单眼根能生识啊。九缘里面缺一条,眼识就不能生,这个是诸位必须要记住的。如果我们讲见性,见性是离缘独立的,它有,所以它是真心。眼识需要九缘,少一个都不能起来,可见得它是虚妄的,它不是真实的。我们现在是暂时不讨论这个问题,单单呢,问它是不是根生的?那么这个很显然说明,不是根所生的。如果是根所生的,离开其它的缘,它应该有作用。离开了色空,它没有作用了,显不出它是从眼根而生的。

【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这个三句说明界限不能建立,为什么呢?单根不能立界啊。因为根尘相对,表示出一个内外,然后识生于其中。那么现在怎么样呢?现在没有尘,前面讲了,只有根,单独的这个根。根之自体,又不是青黄赤白,换一句话说,就是根没有色相啊。没有色相呢,那么换句话说,你这个内外怎么个表示法呢?在你这个单根里头啊,你这个眼根呢,哪是内、哪是外?哪是中间呢?识生于其中啊,那个中间在哪里呢?你说我根尘相对,哦,这有个当中啊,当中可以生识啊。现在单说根,这个意思就是讲,单根找不到界限。那你十八界啊,你界不能成立啊,界的意思没有啦。

【若因色生】,要是根不能生,那么这尘能不能生呢?色就是色尘。【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这个文很容易明白。你说,好,是从色尘而生的。我们现在离开色尘,看虚空,虚空当中,没色尘啦。那我们这个眼要是离开色尘啊,那应该识就不生啦。好,识不生了,你看虚空,你怎么会知道那是虚空呢?我们晓得,能够分别虚空的,是识的功能啊,不是色的功能,也不是根的功能,是识的功能。那么由此可知啊,你要是讲这个色生识,这个理也讲不通。

再说:【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那么这个还是假设眼识是从色生的,可是外面的色相千变万化。前面诸位还应该记得,波斯匿王观河之见,他三岁看恒河,六十二岁的时候,再次看恒河,外面的境界相变迁呢,年年都在变呢。可是怎样呢?观河之见不变。那个地方讲的是见性,见性不变。可是我们这个眼识,眼识啊,也不会随外面的色相而变。这个地方说了,诸色变迁,已归灭尽,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换句话说,色相它变了、灭了,像我们看这个植物,植株植物啊,生住异灭。因为什么呢?它这个现象短。譬如我们讲种瓜,瓜从种子种下去到结瓜、成熟,也不过三四个月。三四个月你就能看出它生、住、异、灭,四种现象,你看得清清楚楚。好了,这个色相灭了,灭了你也知道这个色相灭,你的识,不跟着它灭啊。色相灭,识不跟到它灭,那么换句话说,识是超越色相而存在的。那么超越色相而存在的,这个色没有了,它还存在。如果色有,这个界限呢,清清楚楚,有这个界限。这个色变灭了,没有了,识还存在,再问问了,识与色的界限,在哪里?这一桩事情呢,这是我们目前程度不够。程度要够的话,举无色界天呢,是最容易明了。无色界天,一切色相都变灭了、都没有,识存在,它这个界限从哪里建立呢?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决定不可以说,不变之识,是可以从可变之色相啊,而为界限,这个是讲不通的。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这两句话的意思不难懂。这是说,不但不变无以立界,如果说这个识,纵然是随色变迁,那么换句话说,两法俱灭,色在,识也在,色灭,识也灭。你在这里头也找不到界限,界相自无啊,也找不到界限。【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这个开头说,假如要是不随着色变,那么识就应当常住啊。我们晓得色、识并不是常住的,这是假设的。如果识要常住,那识就是恒不变的。既然是从色所生的,从色尘所生的,那么它就应该恒常去分别色尘,它只分别色尘。虚空不是色尘,它就没有分别虚空的功能了。可是我们今天呢,眼识有能力分别虚空,那么由此可知,要是以色尘为界限,这个事实上讲不通。换句话说,决定不是以色尘为界。

前面讲的就是,从根生的,根里头找不到界限;若从尘生的,尘里头也找不到界限。【若兼二种,眼色共生】,两种各各来看呢,不能够生起。好,眼根与色尘,共生的行不行呢?这个我们通常一般人都认为是共生的。我们常讲呢,哎,单根不生,单尘也不生,根尘和合,识生其中。大概一般人观念都是这样的,都以为啊,这是共生的。那么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如果要是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这个几句话的意思,一定要把它搞清楚,什么叫合则中离?这个意思是说,眼根、色尘,要是把它合起来的话,把它合到一处,当中就没有啦。好像我们这个杯子跟盖子一样,把它盖起来合在一处了,中没有了。合成一个了,哪来的中呢?空隙都没有了嘛,识从哪里生的?你说这个当中之识的时候,当中之识从哪里生的?从旁边生出来啊?一定从合起来那个边际的旁边生起来了,哪有这种道理呢?!这讲不通的啊。

如果要是离开的话,根是根,色是色,好了,离怎么样呢?离则两合,你这个识什么呢?一边根上又有识,一边色上又有识,你这个识不是分成两个了吗?但是诸位要晓得,根与色是无知的,识是有知的。这个时候变成什么?根也有知,色也有知,知与无知啊,混乱了。那不就变成这个现象了,体性杂乱啦,变成这个样子啦。这样子当中啊,这个中也找不到,也没有中。换句话说,你这个界限还是不能成立。你们看看这个文的格局,跟前面讲的一样的。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啦。下面一段就是是故知无生。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诸位如果在这个一段里面,你要是开悟了,眼前哪一法不是如是呢?!这一开悟了啊,你就证得无生法忍啦,晓得一切万法无生啦。哎,无生,无生但是这个现象不是都在眼前吗?是在眼前,确实在眼前。生即无生,无生即生。我们今天把生与无生看做两桩事情,不晓得生与无生,是一桩事情。佛在经上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当处出生啊,是生的意思,随处灭尽是不生的意思。一切诸法,没有来去,生即无生。为什么呢?如果它生起以后就不灭,这个我们可以叫它做生。生了就灭啊,这个生,即无生啦。

实际上这个意思,我在讲席前面都给诸位透露过啦,你不了解事实真相,那有什么法子呢?我们眼前这个相,一再给大家说的,就是业力在支持着。我们这一切相啊,自己身心器界、依正庄严,都是相续相,啊,都是相续相。这个相续相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呢?业力!没有开悟的人,是业力在支持着。经开悟了的人,是愿力在支持着。诸佛菩萨的愿力,众生的业力。

《法华经大意》里面说得很好啊,众生想念即是法界缘起啊。所以你要问一切法的真实相,我们现前身心世界、一切万法,你要问真实相是什么样?金刚经上四句偈说得清清楚楚,如梦幻泡影,这个是真实相。梦幻泡影,就是无生。为什么呢?生不是真的,不是真有啊,生即无生啊。我们要能够从这个地方悟入,这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这是我们得理一心不乱的境界。我们在一切法里面,不但这个外境,就是对自己的根身,也不会有一丝毫的执著,我法二执都破啦。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解mp3音源下载网址: http://pan.baidu.com/s/1eSrMFSI  (注:复制网址打开后选择下载,并需要用到百度网盘)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01-200目录(未完)

201 凡是因缘所生法,它就没有自体,就是虚妄的

202 佛陀的教学是三世的教育;孔子的教学是一世的教育

203 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你不疑就不悟

204 因为我们动念心不清净,开口便错,动念皆乖

205 我们燃香里头没有观照不能见性,真正的功德就是能入观

206 障碍在自己的心,障碍不在境界不在别人,要牢牢记住了

207 听闻佛法要这样听,这个音声一历你的耳根立刻消融没有痕迹

208 戒定慧这个尺码,是天天量自己,不是量别人的

209 没有开悟、没有恢复我们的五眼圆明,我们身心就是带着重病

210 为道日损,为学日益,我们应当守住这个原则

211  老师的本分就是开示;悟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212  佛法之建立是一种权巧的设施,就好比众生有病才建立的有药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祖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154 (未完)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01-200目录(未完)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历史文章选读目录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大悲咒的妙用 (宣化上人)

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仁清法师)

盂兰盆节的故事——目连救母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