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162 : 菩萨所修十回向法门之第二迴向:不壞廻向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卷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第二不壞廻向

佛子!云何为菩薩摩訶薩不壞廻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於去來今諸如來所,得不壞信。悉能承事一切佛故。於諸菩薩,乃至初发一念之心,求一切智,得不壞信。誓修一切菩薩善根无疲厭故。於一切佛法,得不壞信。发深志乐故。於一切佛教,得不壞信。守護住持故。於一切众生,得不壞信。慈眼等观善根廻向普利益故。

金剛幢菩薩讲完了第一迴向之后,接著讲第二迴向。諸位佛的弟子!「云何为菩薩摩訶薩不壞迴向?」「云何」是对大众的征詢之詞,用普通的語氣來說,就是「甚么叫做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行的不可破壞的迴向行門呢?」在疏鈔上解释「不壞」二字,說:「观一切法,但有名有用,这是在事上。念念不住,刹那无常,所以称为不壞,这是理不壞。知善根廻向,都能通事事无礙,才是眞不壞」。金剛幢菩薩提出了这一個問題以后,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不壞迴向行門的大菩薩,他是在过去的佛所,未來的佛所,和現在的佛所,三世諸佛的道所,聽聞諸佛所說的諸法,如理修行,得到了如金剛般的堅固信心,永遠不会被任何天魔外道所能破壞他的信心。當他在十方世諸佛的道場,他对每位佛都能尽心竭力,恭敬侍奉心悅誠服的承事供养,所以他能有深厚的善根,这也是他的信心堅固不受外力破壞的原因。再者,他不特对諸佛有如此的誠心信受,就是对於所有的菩薩,甚至对那些能於最初发一念菩提心的人,他都同样生恭敬心。菩薩包括声聞緣觉諸二乘聖者,以及一切众生,已发心的今发心的。修不壞迴向行的大菩薩,他的希望,惟有能求得一切的智慧,得到不会被任何境界所破壞的堅固信念之心。所以他发大誓愿,一定要修習一切菩薩所修的种种善根,他永不疲倦,永不厭乏。晝夜匪解,精进勤修善根,積具功德,这也是菩薩能得到不壞信的原因。菩薩对於一切佛法,之所以能得到不被破壞的堅固信心,其原因在菩薩能发大菩提心,志在求一切法乐的至上愿力。菩薩对於諸佛的教理,眞实瞭达,也能守護,住持諸佛的正法,所以能得到不壞的堅固修行。菩薩对於一切众生,他也有不懷疑,不厭惡,不棄捨的信心,他認为沒有十惡不赦的众生,他怜愍众生无智,被无明纒繞,所以他用慈悲的心腸,平等观察一切众生的善根,來为众生迴向,因为要普徧利益所有众生的緣故。

於一切白淨法,得不壞信。普集无边諸善根故。於一切菩薩廻向道,得不壞信。滿足殊胜諸欲解故。於一切菩薩法師,得不壞信。於諸菩薩起佛想故。於一切佛自在神通,得不壞信。深信諸佛難思議故。於一切菩薩善巧方便行,得不壞信。攝取种种无量无数行境界故。

白淨法:就是清淨法。菩薩对於清淨无染的佛法,他已得到不会受任何外力所破壞的信根,是因他能普徧積聚种种不計其数的善根的緣故。他又对於諸先进的菩薩們,所已修成就的迴向法門的道理,也得到了深信不疑的不壞信念。这是因为他能夠了解迴向法門的殊胜,能夠滿足他所希求的欲望。他对於那些行菩薩道的菩薩法師,他也非常尊敬,信仰不移,得到了不壞的信根。因为对那些菩薩法師,在他的心中,把他們想像到都是过去的佛,現在的佛,和未來的佛的緣故。諸佛都有可思議的自在神通,普通善根薄弱的凡夫,往往不相信,而生出許多懷疑來。可是这位修不壞信迴向的菩薩,因为他有堅固的不壞正信之根,所以他深信諸佛都有不可思議的自在神通。他絲毫不懷疑,因为这不是平凡的人,可以用心來想像,或者用言語可以表达的。「自在神通」,是說不特有「神通」,更能任運自如,不受限制。不著意,遂心所欲的運用,才堪称「自在」。神通是從清淨的的修持中得來的,它是为饒益众生,必需要時,才善巧方便來運用,而不是拿來眩惑人的。菩薩对於諸位行菩薩道的菩薩們,他們所行使的善巧方便法門,以及种种的示現,他也是深信不改的。菩薩为了广度众生,有時也示現惡人,做壞事受制裁。菩薩他瞭知这种善巧方便,所以他不受某种境界而就改變信心。菩薩以他这种不壞信根,攝取种种无量无数的行門和一切的境界。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安住不壞信時。於佛菩薩声聞獨觉,若諸佛教,若諸众生,如是等种种境界中,种諸善根,无量无边。令菩提心,轉更增長。慈悲广大、平等观察。隨順修学諸佛所作。攝取一切清淨善根,入眞实義。集福德行,行大惠施。修諸功德,等观三世。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他謹遵著如前面所說的种种道理,安住在不壞的信根中時,他对於十方諸佛、菩薩、二乘聖者声聞、獨觉以及諸佛教,还有种种的众生,他們所有各种不同的境界,菩薩在像上面所說的这些不同的境界裡,行菩薩道,种无量无边那么多的各种善根。他为的是能令自己的菩提心轉更增長,一天一天的趣於圓滿,同時也令一切众生的菩提心轉更增長。菩薩的慈悲心广大如法界,常用平等的心來观察法界中的众生。隨順众生的根性,修学諸佛所修的一切法門,做諸佛所做的功德。他也攝取所有一切的清淨善根,因为要有清淨的善根,才能入於眞实的義理中。修集福德的行門,就必須行普徧广大的布施,平等給予一切的众生,惠澤均沾。菩薩修積如是种种功德,平等观察三世諸佛,及十方三世諸大菩薩也是这样修積善根功德,具足圓滿。成就佛果的。

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善根功德,廻向一切智。愿常見諸佛,親近善友。與諸菩薩,共同止住。

菩薩中的大菩薩,用他在各种境界中所种的善根,以及所修積的种种功德,完全迴向一切的智慧和他所发的誓愿。希望常常見到十方諸佛,希望常常能遇到明眼的大善知識,希望常常能和諸大菩薩在一塊兒同修共住。

念一切智,心无暫捨。受持佛教,勤加守護。教化成熟一切众生。心常廻向出世之道。供养瞻侍一切法師。解了諸法,憶持不忘。修行大愿,悉使滿足。

 修不壞信迴向法門的菩薩,希望求得一切智的愿心,甚么時候都不会暫時忘記捨棄的。諸佛所說的道理,他都能領悟於心,持之於身,時時刻刻都是勤懇用心守護著。他在佛面前受得的教化,領悟的眞理,又用來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也都能心領神受,瞭达諸法,达到成熟的階段。菩薩雖然一方面入世教化众生,但他並未为世法所繫,一方面心裡常常記得修出世的清淨法門,把修積的善根功德也迴向出世的佛道。菩薩恭敬諸佛,同样也恭敬那些位代諸佛宣揚佛法的菩薩法師。他也親近侍奉那些位菩薩法師,沒有一點分別心和自視不凡的傲慢心。菩薩对於諸法都能明瞭通达无礙,照了諸法实相。对於经典,也都能記憶不忘,持之不倦。憶是不用看書,能一字不漏念出來。他修行他所发的大愿,希望都能圓滿具足。菩薩所发的大愿,就是常說的四宏誓愿:(1)众生无边誓愿度。(2)煩惱无尽誓愿断。(3)法門无量誓愿学。(4)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种大愿,包括了自利利他,圓滿佛果。发菩提心的菩薩,行菩薩道時,就是遵照这四大誓愿,不計時劫,不選地方,不擇对像,不問收穫,但祗耕耘。如是不怕艱苦的修積善根功德,終必成就菩提。这位修不壞信迴向的大菩薩,也是恒常这样修行他的大愿,悉使滿足。

菩薩如是積集善根,成就善根,增長善根,思惟善根,繫念善根,分別善根,愛乐善根,修習善根,安住善根。

菩薩像前面所說的方法,修習佛法,广种善根,普徧做教化度生济苦的功德,不計善事的大小,以積少成多,自粗而細,由淺至深的作法。他從不捨棄善事不做,猶如積聚微尘而成高山一样,所以說菩薩是從積集善根做起。積集的意思是本來沒有,現在一點一點把它積聚成多。因为積聚多了善根,就可成就大的善根,所以要先「積集善根」,然后才能「成就善根」。成就了大的善根,就可增長一切的善根。因为善根日漸增長,當然它就日益茁壯了。增長善根和積集善根又有多少不同之理:積集是本來沒有的,后來因为修善行,一點一點的積起來。增長是已经有了而且已很大,現在因为勤修善行,善根便更深厚。在本來已经很多很大的善业信根上,更增多了,故顯得更壯大了。要想增長善根,就必須常常思惟諸法。思惟就是修習禪定的功夫。定能生慧,修菩薩行的行者,修六度的功德,度度不能沒有智慧來領导。所以菩薩发心修行,時時不忘求无上智,就是需要智慧來領导万行。因之菩薩要修禪定,要有思惟善根。思惟諸佛所說的諸法,諸法的眞理,实相,思惟諸佛所修的行門,思惟諸佛的功德。思惟與繫念是有密切關係。繫念就是不要忘記,把一切有意義的眞理正道,都深深印在腦海中,隨時繫念不忘,忘了也就不能思惟了。繫念善根,要念茲在茲,像用一條繩子把它栓上似的。接接連連的把所有的善根聚起來,永遠不中断,思惟繫念种种善根。分別善根:这個分別,不是有好惡成見的分別心,而是斟酌善业的輕重緩急而言。菩薩用他的智慧來判断,那一件事应該先做,就趕快去做。比較不重要的,就慢慢再做,所以要能分別善根輕重。愛乐善根:菩薩的愛乐,也不是他私心的愛乐。菩薩所做所为,目的都是为众生。菩薩观察众生的愛乐,隨順众生而修集善根,众生愛乐的先修,次要的慢慢來修。这样所成就的善根功德,就是「愛乐善根」。众生欢喜的,就是菩薩欢喜的。安住善根:菩薩修集种种善根,他整個的心念,常常观照在这些善根上,不令散失。思惟繫念,勤修不懈。

菩薩摩訶薩如是積集善根已。以此善根所得依果,修菩薩行。於念念中,見无量佛,如其所应,承事供养。

菩薩中的大菩薩,就像前面的经文所說,一點一點的修集所有种种善根之后,因这些善根功德,得到胜报迴向,然后依此胜报修菩薩行。在每一念中,念念都可以見到尽虛空徧法界无量的十方諸佛。如他所想要的,应該承事供养諸佛的,都能如愿親近供养。

以阿僧祇宝,阿僧祇华,阿僧祇鬘,阿僧祇衣,阿僧祇蓋,阿僧祇幢,阿僧祇旛,阿僧祇庄严具,阿僧祇給侍,阿僧祇涂飾地,阿僧祇涂香,阿僧祇和香,阿僧祇燒香。阿僧祇深信,阿僧祇愛乐,阿僧祇淨心阿僧祇尊重阿僧祇讚歎,阿僧祇禮敬阿僧祇宝座,阿僧祇华座、阿僧祇香座,阿僧祇鬘座、阿僧祇栴檀座、阿僧祇衣座、阿僧祇金剛座。阿僧祇摩尼座、阿僧祇宝繒座、阿僧祇宝色座、阿僧祇宝经行处、阿僧祇华经行处、阿僧祇香经行处、阿僧祇鬘经行处、阿僧祇衣经行处、阿僧祇宝間錯经行处、阿僧祇一切宝繒采经行处、阿僧祇一切宝多罗树经行处、阿僧祇一切宝欄楯经行处、阿僧祇一切宝玲網彌覆经行处。阿僧祇一切宝宮殿、阿僧祇一切华宮殿、阿僧祇一切香宮殿、阿僧祇一切鬘宮殿、阿僧祇一切栴檀宮殿、阿僧祇一切堅固妙香藏宮殿、阿僧祇一切金剛宮殿,阿僧祇一切摩尼宮殿。皆悉殊妙,出过諸天。

「阿僧祇」是印度的数目名字,是最大最極的,意思是无量数。以万万为億、万億为兆計之,一阿僧祇凡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这位修十迴向中不壞迴向的菩薩,他在念念之中能見到无量数的諸佛,如他所应,承事諸佛,供养諸佛。他以无量数的宝物,供养諸佛。以无量数的名华,供养諸佛。以无量数的錦幔,供养諸佛。以无量数的宝衣,供养諸佛。以无量数的珍宝华蓋,供养諸佛。以无量数的宝幢,供养諸佛。以无量数的宝旛,供养諸佛。以无量数的种种庄严具,供养諸佛。又以无量数的聽慧伶俐俊彥之士,供养給諸佛作侍者,应承給使。又以无量数的上等美好的涂香脂油,供养諸佛,以作涂飾道場地面之用,使地面发出光亮、香氣。又以无量数的名貴涂香,供养諸佛,涂於佛的身手。又以无量数的末香,各种名香合在一起的香,和梵燒在香爐中用的長香線香等,供养諸佛。菩薩用世上最好的物質供养諸佛,以最多的数量,一點不慳吝,竭誠供养,但他还觉得以物質供养,不夠圓滿。更以无量无边,不可言喩的至深信心,充滿愛乐的情緒,清淨无染的心意,无上誠意的尊重、心悅誠服的讚歎,五体投地的禮敬,隨時謹愼肅穆,承事諸佛,供养諸佛。又以无量数的七宝做成的宝座,供养諸佛。如华座、香座。鬘座、栴檀座、衣座、金剛座、摩尼座、宝繒座、宝色座等。经行处是修行人在飯后散步的地方。跑香也叫经行,修行的道場,也叫经行处。又設計建築各式各样,室內室外的散步地方。这种种经行处,如用各种宝石鑲嵌的、名华排列的、充滿香氣的,宝鬘裝飾的、彩衣陳列的、无量各种宝石間錯鑲嵌的、一切宝繒、彩色鮮艶奪目裝飾的、各种宝多罗树,蔭映蔽日、精工雕琢的七宝欄楯。还有用各式珍宝織成的鈴網,彌覆於空中和花間树叢之上的。如是精心設計建造无量经行处,以供养諸佛经行時用。还有无量无数的上妙宮殿,如宝宮殿、华宮殿、香宮殿、鬘宮殿、栴檀宮殿、既堅固又有上妙名香藏之於內的宮殿、金剛宮殿、摩尼宝珠宮殿等。像这样种种的无上殊胜供养物品,供养諸佛,沒有一样不是超过了諸天宮殿的庄严。

阿僧祇諸雜宝树。阿僧祇种种香树。阿僧祇諸宝衣树。阿僧祇諸音乐树。阿僧祇宝庄严具树。阿僧祇妙音声树。阿僧祇无厭宝树。阿僧祇宝繒綵树。阿僧祇宝璫树。阿僧祇一切华、香、幢、旛、蓋所严飾树。如是等树,扶疎蔭映。庄严宮殿。

菩薩又以无量数各种雜宝的树、种种的香树、不同的衣树、能奏音乐的树、各种珍宝庄严的树、还有可以发出美妙音声的树。又有用各色无量数珠宝,裝飾在一片业林,令人見了,就生欢喜心的树。无量数彩色絲織品所庄严的树。还有无量用玉石做的璫環庄严树上,微風吹动,发微妙音的树。还有許多树上,裝飾无量数的上妙香华、宝幢、宝旛、宝蓋等等奇妙庄严之具。像这样无量数的众宝裝飾的許多树,每株树都发出光輝,互相照耀,燦爛奪目。枝叶茂盛,荫映蔽日。林林總總,葱葱翠翠,庄严着重重疊疊的宮殿,以之供养諸佛。

其諸宮殿,復有阿僧祇軒檻庄严。阿僧祇窗牖庄严。阿僧祇門闥庄严。阿僧祇樓閣庄严。阿僧祇半月庄严。阿僧祇帳庄严。阿僧祇金網,彌覆其上。阿僧祇香,周帀普熏。阿僧祇衣,敷布其地。

 这重重疊疊、高聳云霄的瑰偉宮殿,裡面的設計,佈置眞是美輪美奐。有无量数的小房間——軒,有不計其数的九曲檻——欄干之类。有无量数的大窗小窗——牖,有千門万戶,通暢无阻。有層層重樓,无数精巧繡閣。又有无数的半月形的門戶、窗、欄干、水池、花徑、花圃等,點綴各处。又有无量数的各种針織刺繡的精緻幔帳,張掛四处。又有无量数的金屬網,彌覆於空間树上,庄严林間。又於处处用上好名香,普徧熏習,令人清心。又用无量数的天衣,敷布在地面上,如像現在王宮中鋪的名貴地毯一样。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諸供养具,於无量无数不可說不可說劫,淨心尊重,恭敬供养一切諸佛,恒不退轉,无有休息。一一如來滅度之后,所有舍利,悉亦如是恭敬供养。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以前面所說的种种无量数的珍奇諸宝、香华幢旛鬘蓋、宮殿樓閣等等,供养十方諸佛。他不是偶爾如是供养,而是在不可数說的時劫中,经常这样以他的清淨心至誠尊重恭敬,絲毫不疏忽地供养十方諸佛。菩薩像这样恒久不變,念念相续,无有退轉。精进修学,也不曾感到疲倦,而是常精进不想休息。菩薩供养現佛是这样的虔誠,等到諸佛一位一位的入湼槃之后,所有佛的舍利,菩薩也是像供养現佛一样的恭敬來供养。

为令一切众生生淨信故。一切众生攝善根故。一切众生離諸苦故。一切众生广大解故。一切众生以大庄严而庄严故。无量庄严而庄严故。諸有所作,得究竟故。知諸佛興,難可値故。滿足如來无量力故。庄严供养佛塔廟故。住持一切諸佛法故。如是供养現在諸佛、及滅度后所有舍利。其諸供养於阿僧祇劫,說不可尽。

菩薩修不壞廻向的法門時,在无量劫中,恒常以无量的上妙供养具供养諸佛,將修積的善根,悉皆迴向众生。为的是希望众生得到法益,能生起清淨的信心,能夠攝受善根。不僅自己所修的善根,也能攝受那些少善根的众生,和那些徘徊在善惡之間、可善可惡的众生,令他們皆接受度化,轉變为純善业的众生。一切众生領受了菩薩廻向利益,不忘所修的善根,日漸增多,永離諸苦,得到眞实的法乐。又可令一切众生得到广大的智慧,能明瞭一切法,永遠記得正道,勤修善根。又希望一切众生能发大菩提心,修積善根,以此功德,來庄严道場和諸佛。用修積的善根功德,无量的庄严,庄严自己的善根,也庄严佛道。一切众生所行所作,也希望他們能如理如法,得到圓滿究竟。菩薩他知道諸佛出現於世,是難逢難遇的,所以他要勤修善根,希望能圓滿具足有如佛一样的神力。因之,所以菩薩他要用修積的善根功德,庄严諸佛的道場,承事諸佛,供养諸佛,以及諸佛的塔廟而修不壞廻向。也是为護持諸佛所說的正法能長久住世,而勤修不壞廻向。總之,菩薩修此不壞廻向。不是为的自己,而是为一切众生和護持佛法。菩薩像这样供养現在的十方諸佛,和佛滅度后所有的佛舍利。这位修不壞廻向的大菩薩,他供养諸佛的功德,是穷劫也說不完的。修不壞廻向法門的菩薩,是大菩薩才能修習的。也必須有相當功德行位的菩薩,才能发如是的心,才能以无量无边这么多的殊胜供养,供养諸佛。像我們这些初发菩提心的四众弟子,雖然不能有如是的供养,來供养諸佛,我們也应該发大菩提心,广大的菩提心,供养十方諸佛。

如是修集无量功德,皆为成熟一切众生,无有退轉,无有休息,无有疲厭,无有執著,離諸心想。无有依止,永絕所依。遠離於我,及以我所。如是法印,印諸业門。得法无生,住佛所住。观无生性,印諸境界。諸佛護念,发心廻向。

菩薩像前面所說的,修積一切不壞廻向善根功德。菩薩究竟为什要修不壞廻向呢?他的目的何在呢?菩薩为的要成为一切众生,他的目的是要令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脫。因此他在修行的进程中,发大誓愿,勇猛精进,不怕艱苦,不畏困難,永遠不生退轉心,永遠不懈怠,永遠不休息,永遠不会感到疲倦,永遠不会生驕傲自滿心。菩薩如此綿綿不休,鍥而不捨,將所修積的功德廻向众生,令众生也能速早成熟善根功德。當菩薩廻向時,他是以平等心普徧的廻向,不著意於愛惡,不分別親疏。他是離相、離執著、離心思憶念地廻向於所有的众生。他无有依止,沒有了需要依靠、依賴的思想和必要。因为菩薩已瞭达我空,所以他永遠断絕了依靠的念頭。沒有了「我的」观念,也沒有了一切屬於我的自私心。普賢菩薩十大愿王中的第九大愿,就是恒順众生。为什么要恒順众生呢?因为修菩薩行、行菩薩道的大菩薩,他要圓滿他的功德,成就他的菩提觉道,就必須在众生身上生大悲心,以众生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众生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发愿要救拔一切众生出生死苦海,得究竟乐。菩薩为了要度众生,常常不惜身入苦海,祇要众生能聽他的教化。

譬如有种刁狡的众生对他說:「你要度我嗎!那你就先跟我下地獄受苦,然后我就跟你出家。」菩薩为了要度这种刁狡的众生,他毫不猶疑的就隨順他下地獄,甚至受極苦。終於感化了这刁狡的众生,把他從地獄裡接引出來,令他发菩提心,出家修道。这就是菩薩沒有自己,隨順众生,遠離於我的作法。他不单沒有我的主宰观念,連我所的執着也破除了。菩薩已然实实在在的通达了解諸法眞实道理。这种眞实的道理,就是妙法,他是不动不變的。好像元首的印璽,能处处事事都通行无礙。是可以证明为佛的正法,諸佛互相印可,心心相傳的,才能称为法印。以此法印,印证种种的「业」所生起的不同因素,所得的业报就有不同的类別。菩薩到达这种境界時,他即瞭知法之所以无生的妙理,就是所謂的无生法忍。他的品位,已可住於佛所住的地方。也就是說他可以與佛平等,列入了佛数。菩薩观察諸法,知「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所得的結果,深信諸法是无生的。以他所观察的結论,印证了諸法的眞实性,同時以諸法无生的道理,印证种种不同的境界。菩薩了諸佛如幻如化,身心泰然,三界來往,无貪欲繫縛之苦。善巧方便,度众生处一切苦厄。在这种階段修行的菩薩,都能得到十方諸佛的憶念與保護,和佛力加持。菩薩更加发心,以所修積的善根功德廻向众生、廻向菩薩、廻向实際。

與諸法性,相应廻向。入无作法,成就所作方便廻向。捨離一切諸事想著,方便廻向。住於无量善巧廻向。永出一切諸有廻向。修行諸行,不住於相善巧廻向。普攝一切善根廻向。普淨一切菩薩諸行广大廻向。发无上菩提心廻向。與一切善根同住廻向。滿足最上信解心廻向。

菩薩发心修廻向的內容,大概可以分为兩方面:一者離相廻向;好像(1)能與諸法的眞实理性相应,就是可以相契合的理事廻向。(2)能夠入於无所作法,而可以成就所作的方便廻向。(3)把对一切事情的想和著,都離棄了,用种种方便隨緣廻向。(4)安住在无量善巧中來廻向,就是有定力,有智慧,能不被境界所轉,而可以很机智的轉移境界的这种廻向。(5)永遠出離一切諸有——就是令众生永遠脫離了三界,作这种廻向。(6)教化众生修行各种法門,並令众生知道不著於相的眞理,以善巧方便廻向。另一方面是隨相廻向,如像普徧攝受一切众生的善根的廻向。普徧能令一切菩薩所修的各种行門都清淨,发大菩提心,以此能作广大无边的廻向。又发最高无上大菩提心的廻向。愿與一切众生共同修積善根,永不退轉,以此善根廻向众生。希望圓滿具足最上的堅固信心,深入经藏的理解心的廻向。菩薩以这兩方面的修学善根功德,廻向給一切众生,廻向給无上菩提觉道,廻向給实際眞理。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廻向時,雖隨生死,而不改變。求一切智,未曾退轉。在於諸有,心无动乱,悉能度脫一切众生。不染有为法,不失无礙智。菩薩行位,因緣无尽,世間諸法,无能變动。具足清淨諸波罗蜜,悉能成就一切智力。菩薩如是離諸痴暗,成菩提心。開示光明,增長淨法。廻向胜道,具足众行。

金剛幢菩薩讲不壞廻向法門修行的过程,讲到此地時,他为了提高法会中聽众的注意,就称一声諸位佛的弟子們!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以所修積的种种善根,作以上经文所說的廻向時,他的身体雖然隨順生死而生死,在生死的流轉中,來去流轉,但他的信念堅固,能夠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始終不会改變他本來所发菩提心的志愿。菩薩救度众生,就必須身入众生之中,所以他要隨众生的生死而生死,不过菩薩他隨生死之流,則與众生的隨生死波逐是不同的。众生是隨业力在生死之流之中沉淪,菩薩是乘愿力入生死之流救度众生。所以他雖在苦中,不以为苦;雖在生死的流轉中,而能不改變初衷,仍然在修行度众之中,不断的求一切智慧。雖然因为度众生受种种困擾磨難,他始終百折不屈,決不生退轉心,再囘來到一切諸有的境界上的。这种卓絕的力量,乃是他的心念常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緣故。所以他能不为生死五欲所搖动,也不会被生死五欲所擾乱。菩薩雖在生死流轉中,仍能籍著生死的苦海,把一切众生度到彼岸,也不会染到世俗的有为法上,也沒有失去圓融无礙的智慧。菩薩其所以能有此成就的原因,是他已然了达法性,語默动靜,无一不能與法性相应,所以能隨生死不變。以入无作,成所作故。求一切智慧就不会退轉。能捨離諸想著,卽不为諸有所动。能度众生,故知多運用善巧方便。已永出諸有,所以不会染到世俗的有为法上。修行不住於相,就能不失无礙的智慧。菩薩修行的果位,是有一定的等次,他的因緣則是无尽的,因为他普攝一切善根的緣故。世間上所有种种的五欲世事,都不能變动菩薩的心意了,因为他已普徧清淨了他的大愿。菩薩具足圓滿了一切清淨到彼岸的法——波罗蜜,因为他曾发大菩提心,勤修十度万行。菩薩由於善根同住,具足十力,所以他能成就一切智慧之力。菩薩他像这样修積善根功德,就可以把一切的愚痴暗鈍,都離棄了,消除了。成就了菩提心,開示一切光明智慧,增長一切的清淨白法,廻向胜道。胜道就是菩薩道,也就是佛道,是最殊胜的正道,也是殊胜的人所修的聖道。具足众行——卽万行,意謂把万行都修得圓滿了,无一點欠缺,这样就可說是「具足众行」。

以清淨意,善能分別。了一切法,悉隨心現。知业如幻,业报如像。因緣生法,悉皆如響。菩薩諸行,一切如影。出生无著清淨法眼。見於无作广大境界。证寂滅性,了法无二。得法实相,具菩薩行。於一切相,皆无所著。善能修行同事諸业。於白淨法,恒无廢捨。離一切著,住无著行。

清淨意:就是聖人的心意,聖人的思想。菩薩卽等於聖人。菩薩他以聖人的心意、思想,对於諸法明瞭透徹,清清楚楚,善於分別諸法实相。明白一切法,都是從心生起的,所以說:「心生种种法生,心滅种种法滅」。佛为什么說一切法,就因为众生有一切心。假設沒有那么多的种种心,有何用說一切的法呢。由此可知法是隨心所現。华严经上的觉林菩薩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菩薩知人的心,能生一切法,如果沒有心了,做個无心道人,一切法就寂滅了。这個心,它何時出去,你也不知。何時囘來,你也不知道。它到何处,你也不知道。古人形容这個心,有这样几句話,說的非常透徹,更值得人人警惕。他說:「三點如星佈,彎勾似月牙。披毛從此起,作佛也由它」。人为什么会常常生煩惱?煩惱就是那些不正當、不清淨的欲望和思想,我們叫他为「无明」。他的魔力很大,一发作起來,就把本有的清淨心——智慧的光明遮蓋了。沒有了智慧光明,就被煩惱充滿了身心,不知不觉的起惑造业,作出种种愚痴的罪业來。如果你能发菩提心,就可把无明破除了,煩惱便轉为菩提了。这時,这個心就是清淨的。清淨意,也就是菩提心。我們常常說:你心裡不要執著,因为執著就是煩惱。沒有了執著,就是菩提。要怎样做才沒有執著?放不下、看不破,这都是執著。一旦能放得下、看得破,而且很自在,这样就沒有了執著,得到解脫。我們現在知道一切法皆隨心現,不单一切法從心現出,就是一切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所有的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无一不是由心所現。

修不壞廻向法門的菩薩,他觉悟了一切的业障如幻,但他仍然发懺悔心。他說:「往昔所造諸惡业,皆由无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又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无」如能心不執著,甚么罪也沒有了。可惜凡夫就不能把心亡了,就不能看破放下,所以业障就如影隨形,緊跟着人跑。「心亡最滅兩俱空」——亡都亡失了,那还会有罪业可造呢!所以說兩俱空,兩者都沒有了。「是則名为眞懺悔」。这就是「业如幻」。业报就像的「像」字,不是說眞的人像的「像」,而祗是一种影像而已。一切起惑造业受果报的事,僅如一种影像似的。这种境界,是站在菩薩的立場而言,因为菩薩已了悟諸法实相,他的智慧已达到这种境界。在我們凡夫來說,決不可有这种思想。在理事兩方面,我們都沒有到达解了諸法的程度,更談不到修積善根功德深厚。故对於起惑造业受报,隨時应該謹守心城,勿令放逸。「諸行如化」——所以一切的行为表現,善惡业果,也都好像魔術一样,變化出來,不是眞实,是因緣所生的。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卽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義」。这种因緣所生的法,好像一种东西发出的響声,既无形又无像,刹那消逝。菩薩所修的諸行,也不能把它看得太認眞,同样一切如幻如像如化如響,不必執著有所得。在这种不執著的自在心境中,久而久之,就能生出一种无著的清淨法眼,所謂清淨法眼,卽是清淨智慧的別名。他能照了一切諸法的实相,他能見到一切的一切,都不需要假以造作,因为一切的一切,他本來就是如此,尽虛空徧法界的境界亦是如此。

菩薩了知法性,常是寂滅的。法性本一,沒有差別,沒有兩個,所以說不二法門。菩薩通达实相的道理,证得了理体。又具足了菩薩所行的一切行門,六度万行,无有差池。功德圓滿,对於世間上一切的有为法,都沒有執著了。諸位善士!你不妨想一想,如果你能对一切相都无所執著,那还有甚么好煩惱的。不著相,放得下,就是不執著了,甚么事也不会引起你的煩惱。你常在自如的境界中,自己清涼快乐,別人見了,也欢喜親近你。那些煩惱多的人,終日处在愁城中,还事事遷怒於人,就因为他看不破一切相,把一切都看得太認眞,執著我見,認賊作子,染苦为乐,不認識世間上一切都是虛妄的。菩薩他已破除了一切所著,故善能修行。如果凡夫能破除我執,就能同菩薩一样,修行种种的善业。菩薩修行,他是修清淨法,勤修不懈,決不会浪費光陰,修修停停的,把修善行的事忘却了。他捨離了一切的執著,所以他是常住在无著无依的行門裡。

菩薩如是善巧思惟,无有迷惑,不违諸法,不壞业因。明見眞实,善巧廻向,知法自性。以方便力,成就业报,到达彼岸。智慧观察一切諸法,護神通智。諸业善根,无作而行,隨心自在。

菩薩像这样子用他的善巧方便智慧,來思惟諸佛所說的甚深微妙法,瞭达諸法的实相,事事通达无礙了。他於是对任何事也沒有疑惑。凡处事接物,在他的心裡,就像一面鏡子似的,照了一切境界,所謂「事來則映,事去則淨」。明鏡它也是「物來則照,物去則无」。菩薩不迷惑於事理,也不违背一切諸法实相。語默动靜,也不会把业的因破壞掉。业还是业,因还是因,这是菩薩已能明見眞实的道理的緣故。同時他也知道如何運用智慧,善巧廻向一切所修的善根。菩薩明白諸法的自性,是清淨、寂靜的,是感而遂通的。一切的因緣业报,依智慧生出方便力,善巧運用,而才成就业报,才能达到圓滿究竟的階段,卽是到达湼槃彼岸。思惟观察諸法,不是用凡夫的意識可以能瞭达諸法实相的。而是需要用无著无依智慧之力,來观察一切諸法。所以就獲得神通智慧。一切善业的善根,不必著意造作;換言之,就是沒有目的,沒有企圖而作,自然修行这种的法門。菩薩他是隨心自在修行,獲得了如意自在的境界。

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廻向。为欲度說一切众生,不断佛种,永離魔业。見一切智,无有边際,信乐不捨。離世境界,断諸雜染。亦愿众生得清淨智,入深方便。出生死法,獲佛善根。永断一切諸魔事业。以平等印,普印諸业。发心趣入一切种智,成就一切出世間法。

菩薩中的大菩薩,以他修六度万行而積集的种种善根,像前面经文所說的,用种种方便的法門,善巧地作这样的廻向:廻向給众生,廻向給菩提,廻向給实際。菩薩为什么要作这些廻向呢?他为的是要度脫一切众生,是希望众生能发菩提心,行菩薩道,並不是为自己有什么好处。再者也是为的能不断佛的种子,希望人人都能成佛,永遠離開天魔外道魔业的纒縛。能見到智慧的本体。卽是证得了眞实的智慧,智慧的本体是沒有边際那么广大,你要深信不疑有如是胜妙的智慧,就能乐於享用这种智慧,达到事事无礙的境界,不会輕於放棄又捨離世間上五欲的誘惑和断絕六根六尘的境界,沒有了种种染汚世法,成就一切清涼的白法。菩薩自己得到如是的清淨智,这並不是他修行的本懷,他更愿意一切众生也得到这种清淨智慧。菩薩行住坐臥,在他心目中,不曾一時一刻捨棄过众生,隨時都與一切众生同在,所以說「入深方便」。菩薩他所入的方便是甚深的,广大的,任運自如的方便。用这种方便法,自己已超出了三界。也能使令众生超出三界。出生死的法,就是超出众生的情愛網,超出众生的愚痴網,超出众生的无明網,超出众生的生死大網。这就称之为出生死法。要怎样去实行,才能出生死、证菩提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要破除无明,破除煩惱。无明煩惱是生死的根本,这根本的來源,就是愛欲。要能把愛欲断滅了,身心自然得到了清淨。事事能不动心,对七情能不动念,任何境界也不能动搖你。

到此境界上,所謂「八風吹不动」,这時便可超出生死的大關,獲得佛的善根,就可以成就佛的果位,永遠断絕了一切諸魔的事业,再不会與魔为伴侶。諸位!我們生活在这世間上,多数人都是做了魔的眷屬,所行所为,尽是魔事。种种的魔事——就是魔业,交織成为一個大網,把我們緊緊罩在裡面,六道沉淪,而不自觉。所謂魔业,皆由一念的妄想。你如有一念的眞心,就成为菩提的道果。如今我們皈依了三宝,有的出家了,就超出了魔业的網,永断一切諸魔的事业。假設你不能超出三界,仍然在人天中流轉,那还是免不了與魔王作眷屬,互相往來,断不了魔事业。如果已经断絕諸魔事业,便得到了平等大智,了达諸法平等无二。以此平等大智的宝印,能印证一切的业,普徧印证所造的种种善业。发心,就是发大菩提心。趣入,就是要人去修行,依教奉行,脚踏实地的去做,才能趣入一切种智。如果你知而不行,就不会趣入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它能照了无明,照破无明。无明來時是個甚么現象呢?凡是自我观念重,我見深的人,稍有拂意之事,心裡就不高興了,遷怒於人,周身熱血沸騰,大发脾氣,滿心煩惱,这就是无明軍在你身心中发动了攻勢,像一把烈火,燒毀了功德林。这時唯有以修行的功夫,用智慧宝劍,才能斬无明軍,撲滅煩惱的烈火。諸位可曾見到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手中捧的一把宝劍,那就是智慧之劍,象徵著以智慧宝劍斬无明軍。斬除了无明軍,趣入了一切种智,然后才能成就一切出世間法。否則,无明軍將永遠侵佔了你的身心,沒有快乐,只有煩惱,更談不到得出世間的清涼法了。

譬如我曾說过人都是魔王的眷屬,我想一定有人反对我这种說法。大家可以按下心仔細思惟一下,如果現在你想去拜佛,若稍停,心中就生起另一念頭:「等一等!現在不去拜佛。或者想讀讀经,心中又一轉念,不好意思,怕人說假用功。再想打打坐,修習正定,忽然又另起一念,修行究竟有什么好?你看金山寺的那些男女出家人,日中一食,夜不倒单,那样精进,也沒見到有几個成了佛?」像这些現象,很多人曾经体验过。这种現象就是魔。魔就是常常與你讲道理,用說服主義拖著你向后轉,軟硬手段兼施,教你不吃虧,專佔人的便宜。叫你多享受,不吃苦頭,这都是引誘人的魔法。等你眞的照他所說去做,所謂作魔事,作魔业,造魔业,墮落受苦煎熬的時候,他就高興得拍著掌哈哈大笑!这就是做魔王眷屬的結果。你們可曾体验到,心中常常好像有兩個人在那兒爭论?一個說:「你出家吧!修行辦道才是人生的正道。」另一個則說:「有錢有勢,結婚生子才是人生的幸福,比出家修道更好。」这就是一位佛,一個魔,在你意念中互相爭论。还有,好像有錢的人,本想多做點布施功德,但另一個念頭就說:「你眞傻,把錢都布施了,自己想吃點好的也沒有錢,想穿點好的錢也不夠用,为什么不多留點錢,買棟好房子,買部新式的汽车,一家人过的舒舒服服,不是很好嗎?不要再布施了。」这都是魔在作怪,不讓你精进修道,就希望你懶惰不精进,永作魔的眷屬。

这种現象,藏在心的深处;而一般人的心理,又多偏向物欲私有,所以不容易觉察到它是顚倒的。这個心,就是一個理欲的戰爭場。理,就是眞理;欲,就是愛欲。當你的思想趣向眞理時,愛欲就像一片烏云,立刻就將你的眞理之光遮蓋。理欲就这样在人的內心交戰,造成矛盾,把人的心情弄得坐立不安,精神恍惚,顚倒发狂,啼笑皆非,所以說这心就是「理欲的戰場」。这心又是一個「陰陽交關处」。陰,是黑夜,就是魔。陽,是光明,就是佛。出家修道本來是條最好的路,是件最无上的好事,但多少人都被親情所牽制,因循虛渡此生,等到眞能放下一切時,不是老邁了,就是將死了,眞实危机四伏!雖然如此,也祗是一念之差,一念善就是佛,一念惡就是魔,說人是魔王的眷屬,又何嘗不可說人是佛的眷屬,菩薩的伴侶呢?祗要你心中常存善念,積种种的善根功德,就和佛菩薩常在一起了。这种道理很明顯,但多被人忽略了。我們能常自仔細警策,多親近善知識和聞法,处世接物,不违眞理正道,念念中不忘众生,自然永断了諸魔业,成就一切出世間法。(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15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150 : 不被世間法所动搖,不被境界所轉變,是出世間法的要素

华严经淺释151 : 現在是末法時代-鬪爭堅固的時期,魔最喜欢的就是鬪爭

华严经淺释152: 欲令大乘法存在,必須讀华严、拜华严、修持华严、流通华严

华严经淺释153 : 從十方世界來的菩薩中選出的上首菩薩用偈頌來讚歎佛的功德

华严经淺释154 : 修道的人必須生生世世立功、立德、立言

华严经淺释155 : 誰能見到我的过錯,誰就是我的師父

华严经淺释156: 各方代表菩萨用偈頌來說明佛的功德和佛的境界

华严经淺释157:  菩薩所修行的廻向有十种之救護一切众生離众生相廻向

华严经淺释158: 行菩薩道一定要在众生的身上修,才能積聚所有的功德

华严经浅释159 : 修十迴向法門的菩薩以他所積修的种种善根回向众生

华严经淺释160: 以偈言分別頌揚第一种廻向法門的殊胜

华严经淺释161 : 以偈言分別頌揚第一种廻向法門的殊胜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