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127:有情众生生命的动力的來源就是行陰,因為有一個我才得果報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4.05)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4.30)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105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127

楞严经要义127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讲义286   2009/07/17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

己四、明行陰境

我們這一科是讲到,我們在修《首楞严王三昧》,也就是修真如三昧的過程当中,所遇到的五陰魔境的一些相貌。当我們在修真如三昧的時候,其实我們所修的法門有二個重點,第一個是正念,第二個是正知。「正念」就是你要如实不顛倒的去观察二空的真如之理,我們說是:「於諸境緣不迷、不取、不动」,安住在一念不生那樣的真如理,這就是正念。但是你除了正念以外,你还要加上一個「正知」,正知就是心中的一种觉照功夫,你要隨時的保持觉照,看你這一念心是不是已经如实的安住在你的正念当中。因為我們在整個修学当中,我們的內心雖然累积很多的善根,但是也累积很多顛倒五陰的种子;這時你的正念跟你過去的顛倒种子一接触的時候,你色受想行識那种顛倒的煩惱相貌就显現出來。

宗喀巴大師讲出一個譬喻,他說:我們今天要去調伏一個性情非常暴惡的狂象,要怎么辦呢?你要做二件事:一、拿一條繩子把牠往前拉,要牠照著我們所規劃的方向往前走,這叫正念。二、要有一個人旁邊拿著鐵棒,隨時观察這隻象是不是有失控的現象,牠一旦失控,你要隨時用鐵棒調整牠,让牠回归到原來的道路上。這意思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時候,我們的因地发心是正確,我們依止不生滅心,但是過程就未必了。所以在整個当中,我們怎么樣不忘初心,你不要忘失你最初的不生滅心。這怎么辦呢?靠「正知」。佛陀在前面不断的提醒我們,要「觉了不迷」,你一定要经常保持觉了,而且你要经常檢查,你現在的因地心跟你最初的发心,是不是相隨順?你是不是已经忘失了初心?這是修行一個非常重要自我反省的功夫。

這一科讲到行陰魔境。行陰這個“行”怎么說呢?就是我們內心深处,那种生滅而且遷流的相貌,很微細生滅遷流的相貌。(分三:庚一、总示陰相。庚二、別明发相。庚三、結過勸示)

庚一、总示陰相(分四:辛一、結前想陰盡相。辛二、正式行陰區宇。辛三、懸示行陰盡相。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辛一、結前想陰盡相     想陰窮盡的相貌。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觉明虛靜,猶如晴空,无復麤重前塵影事,观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无所黏,過无蹤跡,虛受照应,了罔陳习,唯一精真。

佛陀招呼阿难說:這修止观的善男子,在大乘三摩提的過程当中,他依止內心的正念正知,不迷、不取、不动,這种正念真如的观照把想陰給破壞了。想陰一旦破壞以后,他內心是什么相貌呢?這個人他平常的夢想完全消滅。夢跟想,是一個東西,白天叫想,晚上作夢叫夢,日有所思就夜有所夢。夢想一旦消滅以后,他內心的狀態是「寤寐恆一」,他白天是觉醒的狀態,或者晚上在睡觉他永远都是在定中,內心是恆常如一,常在定中,所以他一念觉了之心是特別的清晰,也特別的寂靜。

讲出一個譬喻,譬如万里晴空,一點雲彩都沒有,古人說:「万里晴空,一輪明月」。烏雲都被消滅了,烏雲就是妄想。他对麤重的第六意識所分別的妄想,就完全不再生起了,這時他從佛堂走出來,面对各式各樣的人,遇到各式各樣的事情,他的內心像一面清澈的鏡子,是了了分明而不生分別怎么說呢?是來无所黏,過无蹤跡。人事前來的時候,他不會有所住,去的時候,他心中也不會有任何的障碍。一念的虛受照应,“虛受”是他內心当中是空空蕩蕩,又是“照应”,了了分明;了了分明空空蕩蕩,空空蕩蕩了了分明。了罔陳习,心中沒有一點過去的妄想习氣,唯獨只剩下一念的精純真实之心。“精真”指的是第八識,只剩下那一念非常微細的第八識了別的心識現前。

這地方是說什么意思呢?我們一般人是活在妄想当中,說:「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這個人煩惱很重,什么叫煩惱很重?就是這個人妄想很多。一個人想像越豐富煩惱越重,佛法是這個意思。天下本來是沒有這种事情,你自己去那邊打妄想,打妄想就让自己心有千千結,自己起煩惱,煩惱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

在佛教的因果观裡面,本來不应該有煩惱。我們造了一個业,显現一個果報,就是這樣子嘛!一切法本來就是那樣就是那樣,這樣就是這樣,本來一切法是因果的显現,但是我們心中有所住、有所黏。『瑜伽師地論』上說:我們凡夫的心就像強力膠一樣,看到什么就要黏,要有所住。這個修止观的人把妄想破壞以后,他的心就像一面鏡子,照了万物的時候,套一句〔禪宗〕的話,就是他看事情,那樣就是那樣,這樣就是這樣,來无所黏去无蹤跡。他整個過去生的妄想习氣完全被破壞了,他的心中是空空蕩蕩的,而了了分明,了了分明空空蕩蕩,他做什么事情,該怎么做就怎么做,心裡面沒有太多的妄想罣碍、恐怖的負擔通通都沒有了。

這一段是赞歎想陰破壞的功德,当然他在整個回家過程当中,还沒有到究竟圓滿。

辛二、正式行陰區宇

想陰一旦破壞,行陰的障碍現前。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众生,毕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扰,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這個人心像鏡子一樣,他是不是大事已辦了呢?还沒有。他在止观当中,他會出現什么事情呢?一切有情众生的這种生滅的根源,從這個地方全部显現出來。什么叫生滅根源?就是蘊藏在第八識那俱生的有漏种子,俱生的我法二執的种子。他在一念空空蕩蕩了了分明的心中,观察十二類众生是毕殫其類;他能夠很清楚看到众生那种生滅流动的相貌。

当然他這時候是有天眼通,后面會說到,他八万大劫的天眼通,他知道众生從什么地方來,將往哪裡而去,整個生命的流动是怎么回事,他完全清楚分明,但是他还不能完全通達在整個流动中的根源。生滅的根源指的是什么呢?生滅的根源指的是第八識,他這時候只能看到第七意識的行陰,但是还不能夠看到第八識的識陰的障碍。但他,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扰;他能夠清楚的看到众生的生命因果,雖然是各式各樣,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一种造作遷流的相貌;“同生基”是行陰。行陰讲出一個譬喻,就像野馬一樣的熠熠清扰;“野馬”指的是什么呢?這地方的“野馬”指的是陽燄,太陽的折射照到空中,好像一种光明的水氣。陽燄你远远望去是熠熠清扰;“熠熠”生滅閃爍的樣子;“清扰”微細流动的相貌。

行陰是我們整個众生的根身世界的一個究竟樞穴;“樞穴”,開關的意思。就是這個人他為什么能夠去走路呢?他為什么能夠坐在那裡呢?他因為有行陰。整個有情众生,生命的动力的來源就是行陰。『八識規矩頌』有一句話形容行陰說:「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月鎮昏迷。」一個人的生命,他為什么能夠去造业,為什么去得果報呢?因為他有一個我。有情众生是以自我來发动他的整個生滅的作用,也是因為有一個我,所以才得果報。說,這個地是誰掃的?是我掃的。也因為有這個自我意識的執取,也使令众生就活在三界顛倒当中。

「行陰」第一個、它是有情众生生命的根源。第二、他是一個顛倒的根源。這時在禪定当中,他是完全显現出來,当然這時候也是他要对治破壞的時候。行陰的破壞,是怎么破壞的方法?

辛三、懸示行陰盡相

 “懸”預先。佛陀先把這個相貌整個破壞,先說明: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众生浊。

假設我們经過止观,正念真如,一方面能经常保持觉照不迷,在面对行陰的時候,经常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一念不生的狀態。這時候這种微細生滅扰动的這种根源就性入元澄,生滅之性就转入不生滅的寂靜的体性;“澄”指的是寂靜。這地方的寂靜不是讲本來面目,指第八識;第八識比第七意識它相对來說是寂靜。“性入元澄”是一個总說。应該怎么做才能夠性入元澄呢?

一澄元习,如波瀾滅,化為澄水

就在第八識的寂靜心中,要把所俱足生滅流动的习氣都要完全的窮盡,就好像水中的波瀾把它消滅了,而转化成寂靜的水,這就是行陰窮盡。這就超越众生自我知見的這种顛倒的執著。第六意識就像是一個很大的波浪,你看我們打妄想,我們馬上知道。第七意識它是一個微細的波浪,第七意識它是一种生命流动的根源。当然它的流动不是你在高速公路看到車子這樣子跑來跑去,不是這么粗的流动,那是在定中意識,或者說是用高倍的显微鏡,看到我們生命的細胞在动,我們整個生命的細胞都在动態,沒有一個東西是靜的。從行陰的角度,我們生命是活在动態当中,我們色身的細胞,我們內心的狀態,沒有一個東西是不动,都在动。动的力量從什么地方而來呢?就是行陰发动出來的。行陰是一個微細的波浪。第八識是一個沒有波浪,但它有微細流动的水;真如是完全不迷、不取、不动,它沒有波浪也不流动。

這地方有一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在破壞行陰的過程当中,這地方有段经文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如波瀾滅,化為澄水』,這一句話裡面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化”,转化;不是說,行陰是生滅的根源,一刀二断,那你就完了!它是生滅的根源,但是它也是我們智慧的根源。『唯識学』讲:转第七意識,成平等性智。是要“转”,這波浪是不好,但是沒有波浪你也找不到平靜的水,所以它是转变。不過《楞严经》在转变煩惱,它的方法很特別,它比較不採取任何行动,就是「不迷、不取、不动」。它認為達妄本空,煩惱本來就不真实,你要不隨它转,它自己會消失掉。本经的思想是這樣,不像我們看『唯識学』它是要对治,「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完全站在一种抗拒的角度來对治煩惱。《楞严经》說,你不用对治,它自己會消失掉,你只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你就做三件事,不迷、不取、不动,它就自然消失,本经的思想是這個意思。

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為什么我們一出生,我們內在的內心、外在的世界就一直在那邊动呢?這是怎么回事?是上帝創造的?是怎么回事會在那邊动來动去呢?

观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行陰的根源:我們众生生命的动力,是一种幽隱的妄想。我們先解释“幽隱”,再解释“妄想”。行陰的相貌我們可以作三個总結,前面剛剛所說的,第一個、它是变化而相续的,生滅变化,但是又恆常相续。所以你看,我們到時候进入到十种魔境的時候,主要的顛倒只有二种,一個断滅見,一個常見。為什么起断滅見呢?因為他只看到我們众生生滅变化当中,他看到生滅变化這一部份,他起断滅見。為什么起常見呢?他看到行陰相续這一部份,起常見。其实行陰是二個都俱足,它生滅而相续,相续而生滅。第二、行陰是微細而难知的,我們很难知道,只有定中才能夠知道,它是很微細的流动。第三、它是有情众生生命的根源。你要了生死,這就是關鍵了,它是我們的「同生基」,众生一种生命最重要的根基。這樣的一個根基到底是怎么來的呢?妄想而來的,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

妄想而來表示什么?表示它是可以消滅的。諸位如果我們研究菩薩戒,你就會了解一個观念,在『菩薩戒』整個戒文当中,佛陀在訓練一個菩薩的心態,菩薩有一句話是絕对不能讲,說:「我做不到!」你不能讲,絕对不能讲。菩薩在断惡修善度众生,你只有資格讲一句話說:「我盡量做!」你不能說我做不到。為什么做不到?你這些都是虛妄的想像,要断除色受想行識,它的本質都是妄想,它沒有实体,所以菩薩是不能讲我做不到的!這不合道理,菩薩只能夠說,我盡量慢慢改,表示我不放棄。

他為什么有這种的力量呢?來自於他的一种空正見,一切整個生命的根源都是我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來的,過去的妄想捏造出來,它是可以断除的。這一段是把我們要进入到整個行陰的十种魔境之前,佛陀先給我們一些基本的概念。

庚二、別明发相   各別发明行陰十种計度的相狀(分十:辛一、計二无因。辛二、計四徧常。辛三、計一分常。辛四、計四有邊。辛五、計四矯亂。辛六、計十六有相。辛七、計八无相。辛八、計八俱非。辛九、計七断滅。辛十、計五現涅槃)

辛一、計二无因

 “計”是一种計度執著。他執著的二种情況是沒有因的:一、本,一切法的生起是沒有原因的,“本”指的是過去,過去是沒有原因的。二、“末”,是未來,一切法它結束以后也是沒有原因。這類似无因緣論的思想。二种无因生起的由來…

标由示墜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於本類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圓扰动元,於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无因論。

佛陀說:阿难,你应当了知!在我們修学大乘的正知(观照的智慧)奢摩他(止),大乘止观相应当中,我們的心是凝明正心;“凝”是一种止的功德,安住不动,“明”正知而不迷惑。止观雙運当中,他已经超越想陰的十种天魔的干扰,所以他這時候能夠去精研,很深入的去观察,窮生類本。他去窮究众生為什么會一直在那邊动呢?色身為什么會有老病死?內心怎么會生住異滅呢?這所有动的來源是怎么回事?他去窮究众生這一切生滅的根源。

這時候他在定中观察众生,已经显現出來的行陰的相貌,因為這時候他的想陰破壞,生滅的根源显露出來。显露出來以后,他就观彼幽清,用智慧來观察這非常幽隱、非常微細的這种行陰的相貌。他得到一個答案是:圓扰动元。他就知道這是整個十二類生,生滅扰动的根源,我們的色身生老病死,內心的生住異滅,通通都是因為行陰的流动所創造出來的。這時候,他对於這种圓滿普遍的行陰就生起計度執著,這時就产生二种无因邪見的理論,也就是他在行陰当中观察它的流动相,观久了以后突然間自己起顛倒。怎么起顛倒呢?

分別詳释

本无因   

一者是人見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見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灣环,死此生彼,祇見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众生,八万劫來无因自有。由此計度,亡正徧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他在身心世界的流动当中不断的观察,他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一切众生生命的生起,是沒有因緣的。這是怎么回事呢,他為什么生起這個理論呢?有二种理由:一、定中所見。二、他产生的計度分別。

一、定中所見。是人既得生机全破,“全破”這個意思,古德解释是完全显露。因為他把想陰破壞了,所以他整個行陰的相貌,那种生滅流动的力量显現出來了。因為他在禪定当中有天眼通,他就依止他眼根天眼通的八百功德;天眼通最大的極限,空間观察一個小千世界,時間观察八万大劫。這時候他观察他所能夠見到的八万大劫的過程当中,所有众生的业流灣环,众生造了什么业,然后到哪裡去流转;“业流”是因,“灣环”是果。他造了這個业到人天去了,然后又到三惡道去了,总而言之,死了以后又生,生了以后又死。這当中有一個問題,他只見到他整個八万大劫的众生,在那地方造业而轮回,只是众生的轮回他有一定的处所,他所見的八万大劫就是他的处所;而在八万大劫之后,他就完全見不到了,這個是他定中所見的相貌。

以下他对這樣的相貌,他自己解释,他說:哦!原來此等众生,八万劫來是无因自有,因為他八万大劫以外,他是看到一片黑暗。众生什么地方來呢?是沒有理由的,沒什么地方來的,是莫名其妙自己出現的;也就是說,众生在八万大劫之前是沒有任何因緣而自然生起的。依止這樣的虛妄計度,而亡失了大乘的正知正見,而墮落到外道种性,惑亂自己菩提善根种性。這是讲它生命的根本是沒有原因的。

末无因   

二者是人見末无因,何以故?是人於生既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鵠從來白,人天本豎,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万劫无復改移,今盡此形,亦復如是;而我本來不見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二、他产生的計度分別:前面是讲生命的起源是沒有原因的,這地方是讲生命未來的結果,自然消失掉,也沒有原因。他為什么提出這個理論呢?他也是有他的道理。因為他在定中他見到整個八万大劫之前是沒有因緣而生起的,他就執著既然過去是沒有原因,過去沒有原因不可能現在突然間有原因,所現在也就沒有因緣。怎么說呢?人死了以后还做人,鳥死了以后还做鳥,烏鴉的黑是本來就是黑的,鵠鳥一生出來羽毛就是白的;生命本來就是一個偶然,沒有任何理由,沒有所謂造善招感安乐果報,造惡招感痛苦的果報,生命是沒有章法的,好像樹上的樹葉掉下來的時候,它往東邊、往西邊是完全沒有理由的。人天的众生他本來就豎立而行,畜生本來就橫行而走,鵠鳥的白也不是洗成的,烏鴉的黑也不是染造而成。所以從八万大劫以來,這樣的一個因緣,完全沒有改变,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他自己也推論,未來今盡此形,亦復如是;八万大劫以后,我們每一個众生自然进入消失掉,自然进入涅槃,自然的,你不用修行,他自然會消失掉。

而我本來不見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我過去既然沒有見到菩提,当然未來也不可能見到菩提的功德,所以這一切的物象,不管過去、現在、未來,完全是沒有因緣的。

結成外論  

 由此計度,亡正徧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无因論。

由此計度,亡失了大乘的正徧知,這种正知見,而墮入外道的邪見种性,惑亂自己的菩提善根。這是第一种外道,立无因論。我們前面讲到想陰的魔境,他的干扰是外面來的,魔王派遣一個說法的法師,跟他显神通來引誘他,來破壞他的戒定慧,是外來的。行陰已破的所有的魔境都是自己的妄想生起的,他在定中看到了事情,自己在那地方虛妄分別而产生的。

這地方的問題出在哪裡呢?這個思想是有點断滅見,八万大劫以后完全消失了,而且他对現在是自然。他這個是一种断滅見跟一种自然外道,不過他的自然理論是從断滅來的。我們從经文來看可以知道,他首先看到八万大劫之前是一片黑暗,所以他知道我們众生的來处是沒有理由的。既然我們從什么地方來,這一部份是沒有理由的,当然現在也就沒有理由。所以他為什么做人呢?也就沒有理由,未來也就沒有理由,他的思想是這樣推論。

這在所有的邪見当中,這個地方是最严重的,无因緣論是比邪因緣論更糟糕,因為他就造成一個人及時行乐。佛教修学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一种“因緣”,你今生跟來生是有关系,有密切关系;我們今生是由前生創造,佛教的過去現在未來是連动的,是有因緣的,今生的你是由過去創造的,你過去做了很多想法,造了很多善业,所以变成今生的你;來生的你是你今生創造的,就構成一個三世因果。現在這個人世間,前生跟今生是完全沒有理由,好像抽籤一樣,你前生要投胎的時候抽籤,抽過一次,來生再投胎也是抽籤,那完全是沒有理由的,跟你今生所造的善惡是沒有关系的。那這個修行就沒有意义了,所以无因緣論是最糟糕的,断滅!

辛二、計四徧常

這以下的思想都比較偏重於常見,前面是无因緣論。這以下是認為,生命是有因緣的,但是這個因緣他解释錯了,邪因緣論。生命是由四种因緣而創造的,這当中他讲到心境、四大还有八識,还有末那四种,這四個法是普遍常住的,是一切众生生起的根源,他這樣執著。

标由示墜    

阿难!是三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於圓常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徧常論。

跟前面一樣,“常”相续,在周徧圓滿而相续的行陰当中生起的計度。這当中有四种計度。

一、內心跟外境,把它計度做常。為什么有生命呢?因為我們心跟境這二個是常住的

分別詳释

心境計常 

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滅,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計以為常。

這個人在行陰圓滿而相续当中,他窮究他的內心,同時也窮究他的外境,他发觉二处无因。二处指的是什么呢?內心跟外境這二种处所,這二個生滅的因緣都是沒有因緣的。為什么二处无因呢?他說:他因為修学禪定而产生二万大劫的神通,他发觉這十方众生,他心境所有生滅的相狀,咸皆循环。什么叫咸皆循环?他发觉一個人的色身,他是遵循著生老病死,死了以后他又出生,又生老病死;我們的內心是生住異滅。所以他把生命分成二种,一個是能夠用的心,一個所受用的境。当然這当中有快乐痛苦,有些人的心是快乐的,有些人外在的境是非常美好的;有些人內心是痛苦的,外境是非常貧窮的。他說,心跟境雖然有变化,但是它遵循著一定的軌則,這軌則是從來沒有改变的,就是這個心,它永远是生住異滅,這個色身永远是生老病死,這個軌則是不能变的。喜怒哀乐會改变,貧窮富貴會改变,整個心跟境這种生住異滅,生老病死的原則是不改变的。所以他就執著我們凡夫的心跟境,它是常住的,原則是常住的,相貌当然是变化。

諸位我們要分別一下,前面這二种思想,本无因,末无因,是完全的断滅見;這個地方是常見,認為生命在变化当中,有些東西是不变化的,這是我們所追求真实的皈依处。他認為心跟境是皈依处,当然這樣的皈依是很粗的,越往下越微細…

四大計常 

二者是人窮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滅,咸皆体恆,不曾散失,計以為常。

這一個人他不是观心跟境這么麤,他观察四大。他說:一切的物質是由地水火風構成的,地是堅性,水是濕性,火是熱性,風是动性,這四种体性是不能改变的,是常住不变的。他是依止什么理由讲出這一句話呢?因為他禪定的神通是观察四万劫,他這個理論是由他自己現量的境所看到的。他看到什么呢?他看到众生生滅变化,他看到這一個人前身是一條小狗,今生变成一個人,來生变成天人。当然小狗的相貌是不一樣的,人的相貌也不一樣,但是構成小狗,構成人的体,這個地水火風是不能改变的,地大还是堅性,水大还是濕性。構成一切物質的元素是不能变的,只是排列組合不同,而構成不同的物質出來,所以他認為四大的体性是未曾散失,就計以為常。說,四大是我所追求的常住不变的真实的本性。当然這佛法是不同意,四大是唯心所現,怎么說是常呢?一盆水,我們接触是水,餓鬼道他去接触水变成火,這体性怎么會有真实性呢!他是錯認消息。

八識計常

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心意識中本元由处,性常恆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來常住,窮不失性,計以為常。

前面他是把構成物質的元素,四大執著為常;這以下是構成內心了別活动的元素,所謂的八識計以為常。他觉得向外攀緣是比較粗糙,他就向內观察,他观察他得到結論,他說:六根末那執受;“六根”指的六根当中的六識,还有第七的末那,跟第八的執受。所以他這個“心意識”八識当中,本元由处,第八識根本的來处,它的体性是恆常不变的。前六識它的功能就是了別,第七的末那就是思量,第八識就是執受,這是不能改变的。說這一個人第六意識起煩惱了,但是第六意識还是了別,它的了別性沒有变,只是它是在煩惱中了別。這個人他听聞佛法,生起智慧的观照,這也是了別,只是這個了別跟智慧相应,了別的本質是不变的。

他這樣子的观察,是怎么來的?因為他在禪定当中,生起八万大劫,看到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來常住。這個人变成了一個畜生,他便生起了畜生的想法,但是他第六意識的了別性还是這個了別性;他变成一個人,他生起人的想法,但是人的了別也是那個了別。所以構成內心的作用是不同,但是構成內心的元素,能構成的元素是不能改变的,內在的元素是不能改变的。你不管是在整個六道当中,你不管怎么弄,第六意識永远扮演了別的功能,第七意識永远扮演思量的功能,第八永远扮演執受的功能,這是本來常住,不可改变的。他就依止這樣的心意識,不改变的体性,把它当作是常住的真理,是這意思。

這一句話讲的是不对,你看第八識,第八識是執受,到佛的時候他就沒有執受了,佛的第八識是不增不減。執受就是怎么樣?可以增加,你看我今天跟昨天的第八識不同。佛陀他去幫助众生,你說:恭喜你!佛陀,你善法增加了。佛陀沒有所謂增加,佛陀第八識,再造什么東西进去,他不會增加,不增不減,他不再扮演執受的角色。所以他是看到凡夫才是這樣子。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81-105目录(未完)

楞严经要义105:你做人的時候貪愛的水太多,會下墜到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楞严经要义106:你平常就经常的憶佛念佛,這樣不断的想想想,久了就跟真理相应了

楞严经要义107:地獄的煩惱因中婬欲是列為第一個,它是生死的根本,是万惡之首

楞严经要义108:所有的能量是往低处在走,你在高处是发散你的能量,心要“謙”

楞严经要义109:造了善法要把它隱藏,造了罪业一定要发露出來,发露就能滅掉罪业

楞严经要义110:你夢到一個人往下墜這不是好事情,造了功德相的人身体是輕飄的

楞严经要义111:很多人都認為我的個性就是這樣沒辦法改变,這观念是不对的

楞严经要义112:有人越用功业障越現前,這個是好事情,表示過去重大的罪业逼出來了

楞严经要义113:本经是以你的思想做主因決定总報,以善惡业力的熏习來影響別報

楞严经要义114:六欲天基本是男女的欲望來做判定,淫欲直接牵动整個六道的昇沉

楞严经要义115:佛陀警告我們哪一天都可以去,无想天絕对不能去,因為過失太重

楞严经要义116:得听聞佛法以后不是沒什么效果,大乘佛法一入耳根是永為道种

楞严经要义117:不是修善法就容易了生死,你要觉悟惡法不可得,善法也不可執取

楞严经要义118:修行不能跟放逸的人在一起,正念的磁場跟放逸的磁場會互相抵触

楞严经要义119:在末法時代我們应該以「理体」道場為根本,因為事相是很难具足的

楞严经要义120:你剛剛在持楞严咒突然間看到佛像,当然有問題,這无因卻有果

楞严经要义121:把心帶回家的過程會看到很多過去的相狀出現,這正是生命要转变的關鍵

楞严经要义122:修行之道取其中道,太高亢了要壓抑下來,太沉默了拉它一把

楞严经要义123:一個人會著魔是你內心先有妄想,內魔不生外魔不起

楞严经要义124:修学中最大的忌諱就是你想去追求还沒有成就的功德,有貪求就不对了

楞严经要义125:外在的环境是你內心的磁場所招感的,经常要去注意你所释放的念頭

楞严经要义126:修止观的人每一天要讀经半個小時,或者听经半個小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