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6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16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6

慧律法师主讲

请合掌,那么本师释迦牟尼佛,那么本师释迦牟尼佛,那么本师释迦牟尼佛~

1888(2)顶地。顾名思义,顶就是最高的意思。经文:【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明为顶地。】这个是四加行的第二。注释:「又以己心,成佛所履」:「己心」,就是自己加行之因心。「成佛所履」,也就是成就佛大觉所应履之地,所以,说佛教迷信,刚好相反,佛是大觉着,刚好相反,佛一点都不迷信,是一个大觉悟的圣人,大觉所应履之地,履就是我们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指初地。换言之,至此位中,又以己因心,欲至果地所必经的初地。「若依非依」:「依」,就是指依于自心之本觉。谓此时对于自心之本觉,仿佛有完全依循,非依,又似并非完全依循。就是有那个气息,但是还没有那个实证。「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就如人登山,当他登上高山之顶时,他的身体已经全部入于空中,但是脚下还着地,地大为有质碍之物,因为此时只有双脚犹着地,所以称为「下有微碍」。

「名为顶地」:谓顶地也是一样,就像人登高山(指修行无上法),当然就是佛道。生命最可贵的就是觉悟,所以说,生命只有一种工作要做,就是提早觉悟,提早觉悟,那么就是修行无上的佛道,就是提早觉悟、所以,「身入虚空」(指已经修到此法之极高点,身心已经体入真如无上之法,那么真就是真心,如就是如如不动,叫做真如。我们这一颗真心如如不动,无上之法。那么我们这个真心如如不动,有什么好处呢?就不会被这个假相所欺骗。我们今天活的这么痛苦,就是处处真心跑掉了,被假相所欺骗,没有真心如如不动的功夫,才会活的这么的累,这么的辛苦。就是真如。所以我们修行要成佛,就是开采真如无上之法。身心皆浸淫于真如法中),但是脚下仍有微碍,(指仍有习气尚未除灭)。这个习气就是无始以来的生相无明,无识的微细无明。那么习气可以说是一种种子,就像我们,比如说我们泡茶,泡茶,泡久了以后,就算把杯子洗干净,那么这个杯子还是有一点点茶的味道,就是这样子,所以每一个人一出生以后,他就会夹带前世的习气来,有的人以出世就很会念书,也是前世的因缘,有的人一出世,怎么教,他就是读不来,就是没办法。

义贯: :此菩萨「又以」自「已」加行之因地本「心」,继续向圆「成佛」道「所」必「履」之初地升进;然辞世菩萨对于本觉之心仿「若」全部「依」循,又仿若并「非」全部「依」循(以仍有习气未除灭故。)此境界即犹「如」人「登」上「高山」之顶时,其「身」虽已全「入」于「虚空」之中,但起脚「下」仍旧觉「有微碍」的存在(以脚仍着地故),此境界「名为」四加行位菩萨之「顶地」。接下来是四加行的第三位

3)忍地。经文:【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注释:「心佛二同」:谓心与佛二者等同,也就是「即心即佛」。这个是禅宗常常讲的。诸位!讲即心即佛的用意,是叫你回归当下,讲非心非佛,是告诉我们真心它无相,讲心也不对,讲佛还是不对,所以讲即心即佛,是叫你当下……心的当下就是佛,平等不二,讲非心非佛就是真正证入真如的人,也没有心跟佛这个名相,统统不可得,这个时候就讲非心非佛。简单讲都在形容真如的意思。那么,「如忍事人」:忍事于心而不言之人。有功夫把它忍下来。「非怀非出」:「怀」,怀之于心而不说。「出」,就是出之于口。谓此忍事之人,并非想将事情怀之于心,意思是内心也不会耿耿于怀,也不会说卡在那个地方,但是也说不出口,亦无法出之于口。在座诸位!这个是完全出世间了不起的圣人的心,不是像世间人,有恩怨,却没办法表达于口,不是这个意思,这完全是超越一切,这个是三界外的圣人的心。以尚未成就本觉大智,所以「口不能言」,无法将所知所觉,诉诸言语。

义贯:此菩萨已达「心」与「佛二」者皆「同」不异,即心即佛,已「善得中道」妙义。在这里要强调,中道,不着空,不着有,谓之中道。但是,在座诸位!若证真如者,也没有中道可说,我们……佛为了离二边,才讲中道,那么两边都不存在,中道当然也不可得,所以不可以立一个真,不可以立一个俗,也不可以立一个中道。真如里面一法不立,这是真正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所以佛在经典里面公诉我们,佛性非常、非无常。可是为什么这样讲呢?如果说佛性是无常,那么我们的五阴身死了的时候,那么佛性,这个法界身就跟着灭亡,所以佛性非无常,不落无常这一边,佛性也不是常。

那么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有很多的外道,他都认为,他们的大梵天、大自在天创造天地万物,就像我们现在的这个基督教一样,上帝创造天地万物,那么上帝就是常,上帝就是常,永远存在,他创造了世间,那么就是由他摆布,就是无常。所以我们今天佛教,为什么师父一直强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一句是严重错误的!严重错误的!我们讲不变,不变就是常,那么随缘,随缘当然不能离开缘起,叫做随缘,对不对?叫做无常,在座诸位!常的心性,怎么会跑出一个无常的世间出来?不变嘛!随缘嘛!是不是?我们能理解这些祖师慈悲,为了强调有一个不变的本体,其实这个本体不是不变,是存在,永恒、亘古的存在,它不是不变,那个不变,你怎么起作用,那么这跟外道讲的常义也是一样,所以佛说,佛性是非常,就是不可以落入外道:一个存在可以创造天地万物的常见,所以佛不落入外道的常见,因此,佛才说,如来者,非常非无常,所以,佛不落二边,当然也不会落入空跟有执着,更不可以立一个中道,所以因此了解,绝对的佛性里面,是不可以立任何的知,任何的见,任何的法,任何的相,它都是绝对的东西。

那么因此我们了解,「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绝对不是出于佛的本意,在所有开悟的圣人里面,都没有听到这一句话,而这一句话却在大乘佛教的注解里面,一直重复的出现,无论是哪一本注解都是这样讲,但这并不符合佛意,佛在《楞伽经》已经讲的非常清楚,佛性非常非无常,如来法身并没有来去、生灭、增减。诸位!讲非常非无常,是叫你离二边,但是重点是在进入不可思议的第一义谛大空。万法都是无常,这是在相上里面论的,可是佛心它不是相,由无常里面去推论出有一个常,那么这个常是由无常来推论的,所以佛再补一句话,佛性非常,佛性如果是常,那么就变成外道一样,外道一个常,创造一个无常的世间。在座诸位!佛在《楞伽经》就讲了,一个常怎么会创造一个无常的世间呢?本性是常,怎么会创造一个无常的世间呢?因果不符合,常得东西应该创造出常得世间,所以佛就反驳外道,如果说外道讲大梵天、大自在天是常,那么他创造出来的世间是无常,说:大慧!于义不符合,对因果的真理是不相符合的。上帝是常,自在天是常,大梵天是常,何以常得世间,会创造一个无常的世间出来?这个在因果上是不符合的,常应当创造出常得世间,这个因果才符合,无常创造出无常。

那么祖师大德,为了让下一代的人容易明了,说:我们有一个亘古存在的一个佛性,所以他就讲不变,然后这个不变里面又可以起作用,就变成随缘。因此我们了解祖师的用意是很辛苦的,但是这一句话,刚好落入外道的思想;常里面显示一个无常。无常里面显示一个常,这个就是。所以,又有一个……大陆有一个居士很天才,他说:师父!我们不生不灭的本性叫做常,而在起作用,我们就叫做无常。那就告诉他那无常就变不是永恒了,是不是,那这辈子作用完了,统统作用完了,下辈子佛性不就掉了吗?自己编,自己想,自己满足,这严重错误的。佛,其实没有办法去论断你第一义谛大空,所以他叫你不要落二边,非空非有,或者是非无常,或者非常,最主要是不让你落入二边,落入二边就变成有思维有能所的东西。因此,在这里,中道要这样子,中道就是绝对第一义谛,这样子叫做妙义,如果你还执着离二边叫做中道,那么就坏了,二边本不可得,对不对,哪有一个中道呢?离二边叫做中道,这个是不得已得形容词,还着一个中道,此中道就变成生灭。

所以,外道来问佛,说佛性造作耶?无造作耶?佛陀说:无记。无记就是没有任何的意义。佛性造作耶?佛性非造作耶?佛性有没有造作?佛性如果有造作,佛为什么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增不减,有造作即是生灭,如来不作如是说。外道又问:如来无造作耶?佛也不回答,说没有意义,如来不造作你修什么善?你所修的善等于断灭,那为什么叫你发菩提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所修的善,功不唐捐,您听经闻法的种子所,功不唐捐,所以佛不作,如来者非造作者,亦非无造作者,如来不落二边。听得懂吗?太好了,大家都点头,那就不用再讲了。这样好!程度够,这样真好!

来,底下,已「善得中道」妙义。犹「如忍事」于心而不言之「人,非」故欲「怀」之于心,亦「非」可「出」之于口,是「名为」四加行位菩萨所修证之「忍地」。

4)世第一地。经文:【数量消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注释:「数量消灭」:「数量」修证之多寡与增减。谓此位中的菩萨,对于己心所修证的数量只多寡、或者是增减,已完全泯灭,完全泯灭,在这里要称为菩萨,你一定要有这种工夫,比如说:我先讲出家人,出家人说法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如果那个相没有泯的话,一直耿耿于怀说,我度了几亿人,无量无边的众生,诸位!这个人是世间生灭法,没有进入佛道,这是出家人,所以应当离相而修一切善,才能都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世间人,更应当如此,我们跑道场,跑道场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清楚,比如说,你家里经济不错,你说我卖了一栋房子,五百万、六百万、一千万,我来供养三宝,那个心千万不能耿耿于怀,说我布施了二百万,这个量你没有放下,这个不是佛的心,这个是生灭法。最多来世给你日子看活一点,看活一点就是快活一点,跟了生死没什么关系。所以你倒讲堂付出,有的人来到讲堂付出,如果有这个量就说……我告诉你喔!我们每个月到文殊讲堂,你知道吗?我去做义工,然后去清厕所,我三百六十五天,没有缺席,就假设说,那么你的心还挂碍三百六十五此的来讲堂清扫,这个叫做量,这个叫做量,无论是次数的量,金钱的量,度众生的量,这些量统统以相来计算。

在座诸位这种东西没有放下,那个叫做观念卡在一个相,那么简单讲,他的福报就没办法推向极致,最大的福报就想虚空一样,就想虚空,虚空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在座诸位!如果你会修行,布施十块钱也不执着,那么这十块的功德就遍虚空,就遍虚空,诸位!但是事理要圆融,是不是?如果你布施了一百块,说:师父说不要着想,我没有着想,我这一百块等同于虚空,这样就不必布施太多,这样又死在这个假设假相里面,所以这个不落二边很难去了解。你要晓得,作多大的功德,内心也绝对不放在心上,一点点观念都不会,要完全泯灭,离一切量,过一切量,而且过就是超越,简单讲,你来这里布施多少钱,一点观念都不能执着,要超越这个钱的观念。心佛双泯。心相、佛相统统不可得。

「迷觉中道」:于迷于觉,皆达中道,「中道」者,离有无二边也。「二无所目」:「目」就是对,也就是对待。即迷与觉已不成对待,二法销泯,本自不迷,今亦不觉,入一真界,悟不二法门。在座诸位!一真就是绝对,并不是一二三四的一,所以佛教讲的一,实在很难去形容,因此讲绝对,没有能所,没有对待,叫做一真。又讲不二,不二就是当下,所有的相不离心,所有的心不离相,但是如果我们真的修行,离心也离相,这个心就是指分别跟执着那一颗心,所以悟不二法门,就回归到当下不二。要不然什么叫做不二呢?相空就是性,性相不二就是佛法。「名世第一」:「世」:就是世间,一切世间法中,以此为第一,所以称为世第一;再往上就是出世圣法了。

翻过来1892页,义贯:此菩萨于己心修证之「数量」之多寡、或增减已完全「消灭」其念,所以禅宗里面讲,注意,底下这一句,这一句注意听,「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这一句话特别重要。「令心无所增减」诸位!你只要着想,你就一定会有增跟减,有来跟去,所以你就会哭得死去活来,而不了解色即是空的道理,不了解色即是空的道理,比如说,我们这个家庭,很温暖,对不对?爸爸、妈妈也很慈祥,小孩也很有成就,大家,举家到欧洲游玩,到美国去游玩,其乐融融。有一天女儿要到加拿大去求学,或者是儿子要到英国去求学,这个父母心,心痛如刀割,为什么呢?因为聚,再来要散,那个是很苦的,可是我们如果了解色即时空,儿子,儿子本身体性本空,女儿,女儿本身体性本空,我们就晓得五伦纲常,家庭的这个温暖,不会持续长久的。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常,非常非无常,你只要是相的,生灭法的东西,这个不会永恒的东西,不会永恒,因此,什么是佛法?用透视的眼光看人生,用达观的生命观,来看这个世间,所以什么相都碍不了他。儿子去美国留学,他就知道,人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个悲欢离合,人之常情,月亮就是这样子,月亮有圆有缺,人一定是这样子的,有合有离,这个是大自然的真理,没有什么好难过的,那么就把眼光再看高一点,儿子去留学,女儿去留学,是为了将来更大的成就,不必难过于一时,到机场哭得死去活来的,说:知道吗?去的时候没钱,打电话来告诉爸爸、妈妈,记得把身体照顾好。儿子、女儿都二、三十岁了,二十几岁了,他就是割舍不下,一直再三的交代。

那么,如果没有放下这个相,你的内心里面,就没有办法能所双亡,相的东西一定会有增,一定会有减。那么,为什么佛能够活的这么超越?就是因为他的心没有任何的增跟减,所以,在座诸位!大悟的人跟不悟的人不一样。色即时空,如果,这是假设,若果一个不开悟的人,抱了一个女朋友,他会死执不放,我这个女朋友全世界最漂亮,这是我将来后半辈子的那个伴。可是,如果一个大悟的人也是一样,这是假设,抱一个女孩子,他知道色即是空,抱这个跟抱虚空是没什么两样,只剩一堆骨头而已,无论怎么抱,到最后也是送到火葬场,不然要抱到什么时候?你这样一直抱着,能够抱多久?抱到最后一定要送到火葬场,不然要送去哪里?所有,我们众生的迷茫,就是迷茫在不知道生灭无常的世间,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每一秒每一分都在变化,就是不知道这个道理,所执着的这个假相,一直误认为它是永远的存在,所以,心就会有增减。

在座诸位!看底下,增减已经完全销灭其念头,能所双泯,过一切量,于凡「迷」与智「觉」皆达于「中道」,离于有无两边,觉与迷「二」者皆「无所目」。(不成对待)无迷无觉,契入一真,入不二门,是「名」为四加行位菩萨之「世第一地」。世第一。

第四节,那么这个是成观法师编的,我们看这个题目就好,菩萨十地。

1.欢喜地。这个欢喜地不是心生欢喜,不是那个意思,就是他的心境跟佛的觉性互通,哪一种得法身的喜,跟世间人的欢喜,那不一样,世间是假借相的欢喜,就是知道欢喜是通达如来的觉性,那种欢喜,完全不同的。经文:【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看看这段经文,就知道得欢喜地有多难。于大菩提善得通达,大菩提就是究竟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完全就是佛的境界,那怎么会不生欢喜呢?

注释:「善得通达」:善得亲证现量,通达自心本觉。「觉通如来」:「觉」,指自心本觉。「如来」指如来之妙觉。为什么称为一个妙呢?那叫做不可思议的觉,所以佛称为妙觉,是佛的那个觉悟,不是用推论的觉悟,是不可思议的,叫做妙。谓以自心本觉融通如来之妙觉。「尽佛境界」:「尽」,就是悟尽。谓于佛所行境界,皆能悟入因而生大欢喜。诸位!从初地到十地,你只要记住一个原则,初地到十地统统用真如在修行,完全是佛的觉,完全平等不二,所以佛在《楞伽经》才说,初地就是八地,十地就是二地,二地就是五地,没有次第,没有阶位,因为菩萨达到了十地菩萨,这跟佛的境界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善得通达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尽佛境界,「尽」就是悟尽。于佛所行的境界,皆能悟入,而心生大欢喜。

义贯:「阿难,是」四加行位满心这个满就是四加行,满心就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善男子,于」无上「大菩提,善得」亲证现量,你看,他的证量跟佛事一样的。「通达」自心本觉;复以自本「觉」融「通如来」妙觉,自他不二,故能「尽」知「佛」所行「境界」,已经能了悟佛所行的境界,这个是何许人啊!而得大欢喜,「名」为初地之「欢喜地」菩萨。

接下来2.离垢地。经文:【异性入同,同性异灭,名离垢地。】1894页,注释:「异性入同」:「异性」就是九法界众生各异,所以称为异性。此谓讲九法界之异性(互异之性),皆入于如来之平等一性。「同」性就是一性。一性者,一真之性。「同性异灭」:入于一性之后,此一性亦为垢,还着一个「一」,所以我们问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禅宗里面常常问人家,讲:万法归一,万法是垢,归一,诸位,这个一仍然是垢,有数量就叫做垢,师父一直重复强调,大彻大悟不能差0.00001,都不行。为什么?差0.00001也是垢,就是这个意思。此一性亦为垢,又着一个一,仍然是垢,故复灭之;同异二行悉灭,即一切垢皆尽,故名离垢地。义贯:此菩萨将九法界之「异性」皆「入」于如来平等之「同」性;即此「同性」亦是垢故,故「亦灭」之,同异之垢皆尽,「名」为二地之「离垢地」菩萨。

接下来3.发光地。经文:【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注释:「净极明生」:在前面第二地当中,同异垢灭,成离垢地;现在这个离垢之「离」亦离,所以其清净达于极致。净极之后,光明即生,如拭铜镜。如拭铜镜就是这个铜愈擦愈亮,愈擦愈亮,愈擦愈亮。那么学佛也是这样子。也许《楞严经》你听不懂,不一定完全懂,但是这个熏习,熏习,人很奇怪,你今天来听,听不太懂,经过三年、五年再来听,咦!突然听得懂,自己就开通了,哦!原来如此。修学佛道熏习,就是你听得懂也听,听不懂还是听,是吧!所以有的居士,他弄错了,他说:哎呀,师父那个《楞严经》听不懂。我说那个听不懂才要听,听得懂,你已经会了,来听什么?哦!对,对……观念改变了,今天应该有来。所以,听不懂才要听,听得懂,你听什么呢?是不是?就像小学,小学课程你都会了,你怎么还念小学啊!是不是!要念那个不懂的,不懂的。所以,我们念建中的时候,老师就是这样子教我们的。各位同学,数学的题目要解那个最难的,解那个最难的,就是这样子的超越,所以说,这个如视铜镜就是重复,重复,重复一直重复。

义贯:此菩萨于前修行同异垢灭,而达于离垢;今离垢之离亦离,其清「净」达于「极」致因而光「明生」起,「名」为第三地之「发光地」菩萨。

接下来是4.焰慧地。经文:【明极觉满,名焰慧地。】注释:「名极觉满」:谓妙明盛极,觉照弥满十方,光明转盛,大智如火焰。为什么大智如火焰?能够照亮全城,所以在座诸位!没有智慧,是人生最可怕的贫穷。诸位!没有钱,我们可以知足的观照,日子还过得去,但是没有智慧,是人生最可怕的贫穷,因为他没有过过一天安稳的日子,所以开智慧,是每一个佛弟子所期盼的目标。1896页义贯:此菩萨之妙「明」盛「极,觉」照弥「满」十方,光明炽盛,大智如火焰,熊熊不尽,「,名」为第四地之「焰慧地」菩萨。

接下来叫做5.难胜地。经文:【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注释:「一切同异」:「同」是指「地上智」之同,在座诸位!十地菩萨所讲的,统统讲智,已经不是讲六波罗蜜,像我们十信位是五根、五力,对不对?那么十住位,讲无所住,那么十行位,讲十波罗蜜位,是不是?那么十回向呢?就是普度众生,那么十地,统统讲大智。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佛让你比较容易理解,开发真如一性,就是地上的大智,指地上智之同,亦即为地上菩萨(入初地以后的菩萨)所达到的真如一性、真如一性,「总相智」之境界。「异」,指「地前智」之异,也就是地前菩萨(未入地的三贤位菩萨),各自所证的「别相智」。一个是总相智,一个是别相智,总相智都是真如一性,别相智就是未入地的三贤位菩萨。义贯:此菩萨所证者为「一切」地上之「同」相智(总相智)总相智都是证到真如一性,以及地前「异」相智(别相智)就是指三贤位「所不能至」者,「名」为第五地之「难胜地」菩萨。

接下来就是6.现前地。经文:【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无为真如,诸位,我们涅槃妙心,没办法形容,一下子形容成空,一下子又形容成无相,一下子又形容成无厌,又一下子形容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来无去,一下子又强调毕竟空寂,一下子又强调归无所得,一下子又强调第一义谛大空,一下子又说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无为法,一下子又用真如。为什么?因为所有的名相都在解释,我们究竟的真如佛性,而为什么用这么多名词呢?因为,那里面没有语言,所以,众生在修行的过程当行,需要的境界不一样,佛就会用一种容易让你理解的名相,来让你理解。有的人贪心,佛告诉那个贪心的人,要常常观所有的诸法究竟空无自性,无所得,没有那个东西让你贪,究竟诸法空相,归无所得,所以证悟无所得即入如来地,那就知道,无所得能够让他受用。如果一个人着相着得很厉害,佛陀告诉我们,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用一切法,相不可得,叫做无相。如果有一个人,对这个世间,拼了老命求财色名食睡,佛陀就告诉他,我们的佛性是无所求的,要无所求才能入佛的真心境界,他要用这个无所求才受用。所以,每一个众生,受用的名相不一样,所有佛就丢出去,其实都在告诉你,究竟的真如实相,所以如来就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因此佛性没办法形容、强调,用各个角度切入,看看你能不能领略一些。

注释:「无为真如」:在此之前,有为之功用以达至极(异相、同相、极难胜),是为真如之用,乃六地前凡圣共用,唯凡夫日用而不知,圣人用而了了。凡是就是用不出智慧,看什么卡死什么,看什么着什么相,看什么死在那个观念里面,落入有,落入无,落入生灭,落入有为,落入无为,凡夫不知道,每一个人内心都有一颗大般若智慧,用不出来,成佛跟凡夫没什么两样,但是,就是心不一样。你还没有开悟前,你也是那样的人,没什么两样,但是你开悟以后,你也是同样的人,但是内心里面智慧不一样,同样一个人,十年前如果你没开悟,十年前你是一个凡夫,十年后你开悟了,你看,同样一个人,但是用出来的只会完全不一样,完全不一样,所以圣人用而了了。至此第六地真如之无为性,乃得全露,此为真如之体,唯圣独证,不与凡夫共。「性净明露」:「性净」,真如之体,虽起万用,而能生诸法,然其性本净。「明露」,就是分明显露。「名现前地」:真如全体显露,菩萨至此方得初次亲证真如现前。亲证什么意思?亲证就是完全的绝对现量,这是亲证。这是绝对的现量,不是比量,叫做亲证。用推测的叫做比量,所以逻辑学的推论,不是佛的境界,佛事现量的境界,佛是证量境界,佛是圣言量的境界,不是比量,在这里特别提出来,提醒大家!

接下来,义贯:此菩萨由于在此之前,有为之功用已达至极之极难胜,于此位中「无为」的「真如」之体,其妙「性」本「净」分「明」显「露」,初得亲证,「名」为第六地之「现前地」菩萨。现量境界让他有所证得。那么底下这一段,成观法师评论这个开悟见性的人,在还没有讲这一段前,先解释一下成观法师的观念。成观法师用这个教下的阶位,来论断、来评论大悟、见性,一悟即入如来地的这件事情,他认为这是不可能的。那么,我认为每一个高僧大德,我们都尊重他的思想跟看法。那么这一段,用阶位来跟顿悟(没有阶位的),一定要搭上线来评论,我觉得这个并不适合,所以这一段我列为参考作用。

再来,成观法师的角度是说,到十住菩萨,对于明心见性还没有办法了了的见,可见明心见性、开悟证道,有多么的难,没那么便宜的……他这一段有个好处,就是警告大家不要随便讲你开悟了、你见性了,以解作悟、以解作证。这个就是,这一段就是,成观法师警告末学的人,他有他的参考价值。

如果是印光大师,那看法就完全不一样了,印光大师(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他对这个开悟见性的看法,跟成观法写的刚好相反。你看!那个《印光大师菁华录》,里面就写的非常清楚,印光大师的意思是说,开悟见性,它是六即佛里面,只有理即佛。我们说理即佛,理上来讲,每一个人的自性都是佛,叫做理即佛,是不是?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搜,印光大师把开悟见性贬低到只有理即佛,六个阶位里面「理」才是第一个阶位,印光大师的意思认为人类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太重,见思惑要断太不容易了,所以要脚踏实地,老实的念佛,莫换题目,这样对了生死才有帮助,而每天将开悟、开悟,见性啊,开悟、见性啊,怎么样子?会落于以解作证,空谈理论不实修,这个就是印光大师的角度。所以印光大师把明心见性贬到六即佛里面的第一个,叫做理即佛,连名字即佛都没有,名字即佛就是认识自己本性有一个佛。这个叫做名字即佛,理即佛的意思是,每一个众生理论上来讲都有佛性,所以印光大师说开悟见性只是了解每一个人、众生都有佛性,理上来说,连名字即佛都安不上。所以就变成一个极端。

那么师父的看法就是,二个看法有所不同,所以现在,现在的人,你去外面,跟这些净土宗的念一句佛号,或者诵经典的,集中火力的,你跟他讲禅宗的开悟见性,他立刻就跟你反驳,来不及了啦,凡夫俗子怎么可能?见思惑那么微细,无始无明,习气那么重,来不及了,参禅、开悟、见性还不能了生死,太难里,所以他们把这个阶段全部切掉,就是因为受到印光大师的影响。还有,这一些宣传净土宗的人,把净土宗这一句佛号,把它推广到唯一,推广到绝对了生死,没有不二法门,就是这一句佛号,所以八大宗派里面的重要的般若智慧,就忽略了,这个统统叫做极端。师父的修行,以前也是这样念佛,我打过十三次的佛七,在佛前也感动掉过眼泪。精进大专佛学那种十三次的静进佛七,从早上三、四点起来,一直拼到晚上十一、二点的。还有忏公那个斋戒学会,参加过多少次?

再来,出家亲近光华律师。我的内心里面,一直觉得这个好像佛法的精髓我一直没有去接触到核心,佛法一定有一种一了百了的东西,不可能我念佛念了这么多年,还是有妄念,我认为这个世间,佛法我没有去接触,所以我接触了,上了佛学院接触的,没有人跟我讲过《楞严经》,没有人跟我讲过《达磨大师见性论》,《达摩血脉论》,没有人跟我讲过《六祖坛经》,也没有人跟我讲过《传心法要》,统统没有!《圆顿心要》统统没有人跟我讲过,这个最究竟的即心即佛的。

后来,我三十二岁的时候,自己啊,因为三十一岁以前,一直找不到,这样念佛使办法吗?为什么这样一直念佛,烦恼还是没有办法断,断不了,后来就自己,那就看看《六祖坛经》,看到《六祖坛经》才恍然大悟,三十二岁,这个才是佛教的核心。如果佛性没有弄清楚,你怎么样去念佛,没有错,我们也可以用意识心念佛,比如说,集中火力,阿弥陀佛……我们也可以学习这些老太婆,也可以这样学习,但是问题是,这样学习,年岁大一点的适合,如果年岁才二十岁,你叫他怎么办?他这样要平拼到八十岁才死,完全没开佛的智慧。所以当我看到达摩大师《见性论》那一句话,[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完全就是我要找的这一句话,不是本心,学法无益。佛的不生不灭的涅槃妙心你都不知道,你如何参究佛道?一个孩子,一个孝顺的孩子,都要体会父母的心,一个佛弟子不能体会佛的那一颗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无垢清净心,你如何下手去修行?在我看来,根本就是不可能。

所以我发现开悟见性,不是印光大师讲的这样子,我认为非常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这三十年来,看到了这些念佛的人,他会攻击修禅的人,认为不务实际,落入盲修瞎练,不如我们这样了生死,比较脚踏实地,我们每天抱这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其他不看,其他不听,也把自己落入一种偏激的思想。我认为佛法是圆满法,我认为佛法是圆融法,师父认为佛法是一种完美的佛法,从完美中取出完美,依然是完美,这个才叫做佛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佛性才叫做圆满,最圆满、最圆融的。所以师父认为开悟见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环,才懂得歇即是菩提。所以,如果对这一层不了解的人,拼了老命念佛,念一念、念一念,他晚上睡觉,一样百般妄想,白天不睡觉,百般计较,百般计较。反而我看了,真正对禅宗有修行,对心性有所领悟的人,他有绝对的包容心,不会攻击别人,不会伤害别人;他入于佛的心性,平等的心性,以无所住心行于世间,他了解,佛的真正的本心、本性是什么,(未完)


短视频目录(2020.05.02)

近期的目录链接(2020.06.23)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01-152目录(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106(未完)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388(全)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目录(全 )

慧律法师楞严经(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二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三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四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五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六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七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八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九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二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三套(全)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1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2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3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4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5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6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7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8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9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0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1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2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3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4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5

慧律法师百法明门论表解(全 )

慧律法师金刚经讲解(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要解(全)

慧律法师佛学十四讲表(全)

慧律法师圆觉经讲座

慧律法师地藏经讲记1--55(全)

慧律法师唯识二十颂、三十颂

化上人法华经(全)

慧律法师《入佛正见》
律法师八识规矩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