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 | 王寅珊-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综合)一等奖-044
提示:点击↑上方"小芳老师"免费关注哦
本文转自外语教学网,仅供学习
名师课堂
名师课堂是为英语教师准备的营养大餐,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课例,学习优秀教师的组织课堂的形式、方式和技巧等,语言学习者也可以通过观看课堂教学,去体会各位名师的教学艺术,从中汲取营养和知识。 看完记得留言,发表感想,告诉我们这位老师哪个地方最打动你。
王寅珊,浙江绍兴人,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教师。浙江工商大学英语学士,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翻译理论与研究方向硕士。2016年获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浙江赛区综合课组特等奖。
齐邦媛先生在《巨流河》一书中曾这样描述过抗战期间朱光潜老师的英语课堂:“无漆的木桌椅之外,只有一块小黑板,四壁空荡到了庄严的境界……心灵回荡,似有乐音从四壁汇流而出,随着朱老师略带安徽腔的英国英文,引我们进入神奇世界。也许是我想象力初启的双耳,带着双眼望向窗外浮云的幻象,自此我终生爱恋英文诗的声韵,像山峦起伏或海浪潮涌的绵延不息。”每一次读到这段文字都如初识般感动。语言、诗歌、文学带给我们的美好,教育回归本源时直击人心的力量,曾几何时,已经差点被我淡忘。
站上三尺讲台的第六年,正当不复初为人师的激情,这次比赛的适时到来,又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唤醒对英语和英语教学最初的热爱。
20分钟的课堂时间,一批从未谋面的学生,虽然扮演的依然是自己最熟悉的角色,却又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授课体验。若想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既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学到有用的知识,引发深入的思考,又能展现出个人的教学特色,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所以,在备赛的阶段,当发现课堂设计无法到达预期效果时,我是迷茫而受挫的。甚至感叹因为文章的限制,无法按设想施展拳脚,觉得有些遗憾和无奈。带着这份忐忑来到了上海,观摩了一位位同行精彩的授课,经历了自己授课的差强人意,却渐渐醒悟过来。
发现备赛时正因为考虑了太多的因素,努力想在某方面做到极致,却忘了初心。忽视了英语教学的本源是对文字的把握、对文章的理解,是文字茁壮的生命力,是在文字中看到的人生百态、心灵呼应的知己之感。纵观优秀的课堂,无不是老师自己把文章吃透后运筹帷幄,才能最终打动人心,绝不是靠哗众取宠的表演。
当然,如何能在现场迅速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营造有益的氛围,又是另一个重要课题。就此各位高手使出了看家本领,仿佛在我眼前打开了一片全新天地,展现出了课堂形式的无限可能。有人如演讲般澎湃,有人如诗歌般优雅,有人如老友般亲切,靠的是个人开阔的眼界和视角,以及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无法取代的个人魅力。
而这不正是教学最迷人之处吗?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景之下,却是殊途同归地共同指向课堂的本质。这么多优秀的选手也提醒我,自己还只是教学这条道路上的新手,新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只有常怀一颗谦卑之心,却又不忘初心,才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远,走得稳。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s0394g50unf
点评专家:秦秀白教授
王寅珊老师的授课是围绕“14 Days with (Almost) No Internet: Did My Digital Detox Pay Off?”这篇课文进行的。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均展示得清清楚楚,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色:
1)王寅珊老师重视引导学生开展“细读”(Close Reading)活动。她没有像许多其他选手那样引导学生逐段概述课文内容,而是引导学生从“目的”(Purpose)、“方法”(Method)和“体验结果”(Findings)三个方面比较Paul Miller和Ryan Holmes(即作者本人)的“数码产品戒毒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从而让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了课文主要内容。大到一个段落(如她对Para. 11的分析),小到一个词(语)或句子(如她对detox和课文标题的解释),王寅珊老师都能从语言材料的释义入手,破解其情境深意,细致分析语言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挖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比如,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喜欢使用“双重否定”(Double Negative)句式和“类比”(Analogy)的修辞手段;引导学生把“an excess of cheap, easy, and addictive pieces of online content”概括为“碎片化阅读”(Fragmented Reading);而把“longer, thoughtful articles and good books”概括为“深度阅读”(Deep Reading),并进而得出结论:Fragmented reading to deep reading is snacking to full meals. 在我看来,“细读”才是综合课(即传统意义上的“精读课”)的正统的教学途径。王寅珊老师没有把综合课讲授成一般的阅读课(即传统意义上的“泛读课”),应该给她鼓掌。
2)王寅珊老师不仅注重“细读”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且知道适时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审辩式(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实现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获的阅读境界。这在她的第三个教学环节中表现得比较充分。在细读课文第11段文字时,她引导学生认识到:“碎片化阅读”并不是一无是处,因为它毕竟能给我们提供“信息”,但“信息”并不是“知识”,而“知识”也不等于“智慧”。于是PPT课件中出现了有关information, knowledge和wisdom的“金字塔”图案,并引出课后写作练习的题目:If we get plenty of information by fragmented reading, can it become knowledge?这样的教学设计的确能比较好地体现综合课的教学宗旨和特点。
3)王寅珊老师能驾轻就熟地运用启发式教法,从始至终都能根据教学内容,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暗示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师生之间和谐融洽、富有成效的互动,并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完成了教学计划。我很欣赏她的课堂提问方式和内容,简洁明快,自然贴切,针对性强,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度高,兼之其PPT课件制作和运用均很精当,课堂的流程显得十分通畅,可谓教得洒脱,学得自然。
在我看来,王寅珊老师授课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授课的严谨性尚需加强。比如,王老师没有注意在课堂上及时纠正学生的话语错误(如不该说learn knowledge,应纠正为acquire knowledge);展示的PPT中也出现了笔误(如Paragraph的缩略写法不应该是P.,而是Para.)。二是在回答评委问题时显得紧张,很不自信,以致当被问到social feeds一语能体现作者什么感情态度时,她竟显得不知所措。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h03924vtzvv
点评专家:束定芳教授
王寅珊老师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介绍了教学计划。王老师的目标对象是二年级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因此,她认为所给的材料对她的学生而言有点难。但没有说明难在哪些方面。
她列出了三个教学目标:一是对课文的理解,二是学习一些词汇和写作技巧,三是批判性思维。这样的目标显然十分笼统,没有创意,可以适用任何材料,任何一节课。
王老师将课堂教学分为六个步骤:Lead-in, Read for the Theme, Read Between the Lines, Write a Summary, Critical Thinking, Assignment。这又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教学过程模板。其中,Write a Summary单独作为一个步骤,未能融入其他的教学过程中,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
王老师在介绍课文内容的环节,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是比较充分和准确的。从列出的一些词汇,如specter, dystopian, exponential等,以及一些对学生理解可能造成困难的句子看,王老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有较好的把握。
在回答评委提问阶段,王老师总体上看比较好地回答了专家的问题。但对文中出现的human governance和social institutions两个概念的理解不太准确。
就语言基本功而言,王寅珊老师的表达比较流利,但语音语调不是十分自然,带有母语的口音。
网络资源,仅供学习,侵权即删
名师课堂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