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人教育探微——倡导和谐发展,注重自我实现

2017-08-18 守望真善美 守望新教育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思想流派探微系列]


        文章提要——


        人是一个整体,知识教育虽然重要,也仅是人的一部分,除了知识教育以外,还有许多其他部分不容偏废。


        全人教育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全”,这不仅仅意味着培养人的全面素质,更蕴涵着一种广阔而博大的世界观。


        全人教育鼓励自我实现,但同时也强调真诚的人际交往和跨文化的人类理解。


         小原国芳认为艺术教育的理想在于美。这种美不是形式美而是灵魂美。关于艺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他主张吟咏和玩味名著名文,鉴赏精美的绘画和音乐。他认为演剧是综合性艺术,是艺术的高峰,对形成人格具有巨大的力量,因此在各种艺术形式中,他特别重视演剧。


        隆·米勒提出了全人范式(holistic paradigm)的概念,认为从全人的本质来看,精神性更胜于物质性,从当今时代来看,也就是说教育应更着重于人的内在,比如情感、创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等,尤其要注重自我的实现。


        全人教育关注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寻求人类之间的理解与生命的真正意义;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鼓励跨学科的互动与知识的整合;主张学生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注重生命的和谐与愉悦;培养的是具有整合思维的地球公民。


        附录:《西方全人教育观点概述》——


小原国芳论“全人教育”

作者|陈铭


        小原国芳是日本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本世纪的20年代,针对当时日本教育中存在的智育第一、轻视德育、劳动教育以及考试竞争等弊端,提出了“全人教育”的理论。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全人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日本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现在,进一步研究他的教育和实践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会带来不小的启示和可借鉴的经验。这也是笔者撰写本文的意图所在。


 

        一、“全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小原国芳所说的“全人教育”,就是指“完美的人”的教育,是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它由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等六个方面组成。小原国芳认为,这六个方面互相联系,缺一不可。他对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


        1、学问教育(即智育)


        小原国芳主张求学问要真,知识应自己去掌握。对于学问的态度,他崇尚孔子关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主张以及中国学者所说的第一是智慧,第二才是学问的观点。因此,他主张教学不应是单纯的教授,而应着眼于学习,知识不应由教师硬塞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学习质量的提高不应该靠数量的加大,而应该让学生产生爱好。他引用孔子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的责任就是教给学生掌握挖掘学问宝库的方法,使自己的学生成为乐知者。


        2、道德教育

        

        小原国芳认为德育的理想在于善,德育的任务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道德的真义和自我创造道德行为,教育学生要有人生开拓者和为人类眼务的精神。为此,他主张培养学生能够愉快地、笑容满面地去迎接人生中最艰辛、最吃亏、最痛苦、最讨厌的事情,他所说的善的含义就是一切为了服务、一切为了别人。他指出,德育应使学生做:(1)、懂得人生价值的尊严,尊重自身的人格,也尊重他人的人格,(2)、寻求可靠人生观,并且是能够超越喜、哀、乐、苦和一切感情的人生观,(3)、深刻懂得善、恶、苦、恼的意义、懂得对罪恶忏悔的崇高性,(4)、了解道德生活的重要,明白欲望和理性的纠纷,懂得人生的矛盾,(5)、塑造学生成为美好、正直、可靠和始终一贯的人。对于德育的方法,他主张人格感化和师弟同行(师生打成一片),而反对空洞说教。


        基于上述认识,他在他的《教育改造论》一书中提出了改革道德教育学科的如下主张:(1)、修身、道德课的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道德的真义和自我创造道德的行为,道德行为是内省的而不是外加的,要求修身、道德课的教学和训练,绝对要接触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不能采取教条灌输的方法,(2)、修身、道德课的教学要排除狭隘的所谓“国民道德”,特别是狭隘的“爱国心”,(3)、修身、道德课的教学要绝对排除对各项道德目的“道学家”的说教态度,必须善于捕捉善恶的意义和道德行为的根本意义所在。小原国芳为了实现德育的目标,锻炼学生的毅力、勇敢以及自我服务的精神,他有时让学生去东京购买教具、教材和生活用品,并让学生徒步背运购到的物品,而不用汽车运输。



        3、艺术教育


        小原国芳认为艺术教育的理想在于美。这种美不是形式美而是灵魂美。为了达到灵魂美,他极力提倡在高中和大学进行净化灵魂的教育。关于艺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他主张吟咏和玩味名著名文,鉴赏精美的绘画和音乐。他认为演剧是综合性艺术,是艺术的高峰,对形成人格具有巨大的力量,因此在各种艺术形式中,他特别重视演剧。从创建玉川学园起的50多年中,他一直提倡适合儿童欣赏水平和由儿童演出的“学校剧”。在学园表演的儿童剧有《父归》、《夕鹤》、《红色小箱》、《兔子的眼球》、《鹤一龟二》、《先生早安》、《三头小狗》等等。他认为这些儿童剧都富有温情、友爱、正义、诚实、自我牺牲和科幻内容,对形成儿童的艺术爱好具有很大的魅力,对形成他们的高尚品德有良好影响。另外,小原国芳还很重视通过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操教育,让学生阅读《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雨果的《悲惨世界》、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三大悲剧和三大喜剧、以及陀斯妥也夫斯基的《罪与罚》等。他视这些书籍是人类的经典,是修身教科书和塑造人的宝典。


        4、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在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理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认为宗教教育的理想在于圣。他还认为,人具有心、身两个方面。心的方面又分知、情、意。只有宗教心统率了知、情、意,才能进入圣的境地。他所说的“圣”是把学生引入了一种神秘主义的不可知论的境地,把科学的暂时未知现象引向宗教神秘论。他说:“有许多不可思议的现象,只有用宗教才能得到解决……万物千姿百态,人也各不相同,为什么有这样千差万别,这就是造物主的奥秘了”。



        5、身体教育(即体育)


        小原国芳认为,身体教育的理想在于健。他所说的健,是指全民的健、指体育的国民化和普及化。因此他指出,体育的目标不应是奖旗,奖章和创记录,而应是培养强韧的体力、协调的身体、灵巧的动作以及长寿的生命。此外,体育还有培养多种道德品质的作用。在体育过程中,他把体操作为最基础的运动,通过体操可使身体受到全面的锻炼。为了发展这种体操,他曾聘请丹麦体操专家玉川学园传授体操知识和技巧、并博采欧洲多国体操之长,综合成为玉川学园的体操。在体育运动中,小原国芳还十分重视滑雪运动,由于他的大力倡导,不仅在玉川学园保持了滑雪传统,而且推动了整个日本滑雪运动的发展。此外,小原国芳还提倡足球、捧球、游泳、剑道、柔道和其他田径运动。还经常组织学生到郊外旅游、登山、体操表演,参加田径运动。


        6、生活教育


        小原国芳认为,教育的理想在于富。但全人教育的富只是实现真、善、美、圣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小原国芳反对为追求财富而富,反对为富不仁。他认为眼里只有赚钱的实业家会被人看作是“经济动物”,为富不仁则会被人们看作是“经济畜牲”。相反,他非常赞赏那些出巨额资金办文教事业的实业家,称赞这样的实业家才算是懂得财富的价值。


        小原国芳特别重视劳作教育,视劳作教育为实现生活理想和全人教育真、善、美、健几个方面和谐发展的直接手段。他认为,“百见不如一劳”,只有通过汗流夹背的劳动体验,才能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养成忍耐、克己、正直、节制、协同、友谊、忠诚、勇敢、快活、奋斗、服务等各种美德。因此,在玉川学园的教育实践中,他让学生亲自参加养牛、养蚕、养兔、运土、砍柴、担肥、插秧、播种、施肥、锄草等劳动,让他们亲手种出西红柿、萝卜、南瓜、芋头等。其良苦用心就是让学生们在劳动中亲自闻到泥土的芳香,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使他们懂得“一粒米乃是农民的一滴汗”,通过亲身劳作增强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机能。



        二、几点启示


        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理论中,关于宗教教育的主张是消极因素,它把学生引入了一种神秘主义不可知论的境地,把科学问题引入了宗教唯心主义并损害了科学教育,这是不足取的,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教育主张和实践,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都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1、运用教育遗产,指导教育实践。


        从小原国芳的教育理论和主张中看出,他十分崇尚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和主张,并对此具有精深的研究,而且用于自己的教育践之中。作为一个外国的资产阶级教育家,他如此重视中国的教育思想遗产,堪称我们广大教师的楷模。母庸讳言,至今,我国仍有不少教师或谟视、或不甚了解我国的教育思想遗产,当然也就谈不上应用了。虽然我国现在提出要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但仍有不少教师还抱着升学率不放,教学中不顾学生的兴趣和承受能力,强行给学生灌输“死”知识,导致了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与小原国芳相比,这不能不说是个不小的讽刺。就此而言,我们的广大教师应该谦躬地向小原国芳学习,要刻苦钻研并运用和发扬我国以孔子为代表的优秀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精华,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象小原国芳提倡的那样,设法使自己的学生成为乐学者,让他们学到真学问,掌握“活”知识。


        2、德育必须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自己发现道德的真义并自我创造道德行为。


        小原国芳指出,道德行为是内省的而不是外加的,因此,道德教育必须接触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不能灌输教条,德育过程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从而增强道德观念,达到自我创造道德行为。这是很有见地的主张。我国中小学、乃至高校的德育工作。就一般情况看,形式主义仍很普遍,尽管近年来着手改革,但时至今日,德育课上灌输教条和讲授空泛大道理的现象并不鲜见,而学生的道德内省和实际的道德行为训练却很少受重视。这恐怕是我国学校教育中德育效果不佳的症结所在。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的改革,均应借鉴小原国芳关于德育的一系列主张和实践经验,做到德育真正触及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真正懂得道德的价值,达到自我创造道德行为。



        3、注重发挥体、美、劳各育的德育功能前已述及,艺术教育、体育都是小原国芳“全人教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的部分。


        他还把劳作教育作为实现“全人教育”真、善、美、健的直接手段和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他清楚地意识到体、美、劳各育除了自身的特定功能外,还都具有巨大的德育功能,所以他千方百计发展体、美、劳各育,借以发展学生的完美人格。


        在我国,教育方针中了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多年来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左右,升学率仍是评价一所学校、评价校长及教师工作的硬指示,致使大多数中小学至今仍未完全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偏重智育、忽视德育的现象较为普遍,体育和美育就更无足轻重了。有的学校体育、美育课时被挤占(为智育让路):有的学校(农村尤为严重)缺少教授这些课程的师资和设备,形成体育、美育有名无实。至于劳动教育,与日本相比,我们也显得逊色,因为两国孩子对待困难的态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关于这一点,1992年8月中日两国孩子在内蒙古草原《探险夏令营中的较量》结果就是很好的证明。当然,《较量》失败的原因不在于孩子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体、美、劳各育占不到应有的位置,缺乏应有的组织和实施,其德育功能无从发挥,在家庭中,多数中小学生是在娇生惯养中生活、成长。人称我国的中小学生是“被抱大的一代。”这样的一代遇事怕脏、怕累、怕苦、怕险,缺乏自立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缺乏应有的道德行为习惯就很自然了。试想,这样的一代能接好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班吗?


        人们越来越清楚,未来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将取决于人才的竞争。我们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跨世纪人才的素质,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我们要真正将升学教育变为素质教育,就必须痛下决心,从幼儿教育开始的各阶段教育,都要实实在在地抓好德、智、体、美、劳各育的全面和谐发展,特别是让体、美、劳各育占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使它们不但充分体现其自身的特定功能,而且充分发挥出其巨大的德育功能。这将会使我们的德育工作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此,小原国芳的主张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经验。当然,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的配合,如劳作教育要求自幼就从家庭开始。


    (文章转自吴连烽好文共赏微信公众号,向作者编辑致谢!)



西方全人教育观点概述

作者|佚名


        综观西方全人教育家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

        全人教育关注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


        当代全人教育思想与过去的教育理念相比,其最突出的特性就在于其教育目的。教育不是单纯的社会统治的工具,人不再是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机械个体。全人教育思想首先将对人的认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核心内容就是“全人”的培养。全人(holistic person)从字面上理解可以看作是具有整合人格,得到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有所偏失。隆·米勒提出了全人范式(holistic paradigm)的概念,认为从全人的本质来看,精神性更胜于物质性,从当今时代来看,也就是说教育应更着重于人的内在,比如情感、创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等,尤其要注重自我的实现。这一全人范式理论不贬低物质的重要性,不否认社会存在的价值,但它认为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训练,更应关注人的内在情感体验与人格的全面培养,达到人的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二)、

        全人教育寻求人类之间的理解与生命的真正意义


        以往的教育通常将社会关系、文化背景等割裂开来,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制造出功利主义的人,他们只注意身边狭小的范围,缺乏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传统教育注重竞争,无论是考试竞争还是活动竞争,都忽视了学生人际理解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话,他人只是满足自我的工具,成为自我意愿的利用对象与竞争对象,人类之间只有物化的关系,人性也就陷人不断沦落之中。全人教育鼓励自我实现,但同时也强调真诚的人际交往和跨文化的人类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一点在于人是生活在相互联系的有机社会群体之中,这种联系不是机械化的,而是鲜活的人际交往,人性的体现不在于竞争而在于合作,全人教育实施过程中就是要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加深合作精神的体验,培养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的素养,同时将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进一步深化为人类跨文化的理解与信任,加强学生的全球意识。



        (三)、

        全人教育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全人教育者在思考如何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并完善其思维方式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人类社会自进入工业时代以来,重古典人文的传统教育日渐衰微,科学主义成为各个校园的主导文化。不可否认,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注重实用知识教授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这种教育方式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技术创新,但同时其自身许多无法避免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由于学校教育过于偏重实用知识,忽视文学、艺术等人文课程的学习,甚至将很多人文课程视为无用,学校充斥了急功近利的气氛,学生缺少人文关怀、缺少对世界发展的正确的价值观、缺少对周围事物的关心与思考,只是一味地成为物质生产的工具,而学校就成为制造这些工具的“工厂”。人是一个整体,知识教育虽然重要,也仅是人的一部分,除了知识教育以外,还有许多其他部分不容偏废。


        全人教育者们并不否认知识爆炸的年代里科学知识的重要作用,但主张在学校教育中更多地渗透人文精神。隆·米勒的学说就直接提出,全人教育是用人文教育(humanistic education)的方法来达到全人发展的目标。这种人文精神的贯彻要注意两大原则:第一,全人教育是要在知性认知(intellectual cognitive)领域与情意爱恋(emotionalaffective)领域经过“整合”后,成为“平衡”的学习经验,提供给受教育者去发展自我;第二,全人教育的基础在于信任,信任人类的发展经由“整合”后的教育方式与内容,一定能引导人迈向善良、和谐与不断的成长。针对目前学校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全人教育倡导在教育的各个部分和环节都落实人的精神的培养,孕育人的完美人格。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力推行通识教育课程,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学者在全人教育探索方面一枝独秀,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他们拥有良好的通识教育土壤使之能够在实践领域寻找全人教育的实施路径。通识教育正符合了培养人的整体性的本质精神,是一条贯彻人文思想的捷径,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通识课程中没有人文精神的渗透,没有人的基本品格的培养,那么这种教育也注定无法达到全人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全人教育为其终极理想的通识教育应该帮助学生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各种永恒的问题、认识其所处时代的特性及其所面临的困境等。总之,只有深刻领会人格、个性与思维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培养出理性的、人文的、道德的、精神的全人。



        (四)、

        全人教育鼓励跨学科的互动与知识的整合


        学校教育如果完全按照学科或职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单一学科的知识,那么教育者就会完全忽略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庞杂而有机联系的系统。全人教育者认为目前的学校教育将各种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各门学科相互孤立,世界被拆分为无数的碎片,这直接导致了人的发展也必然是片面的,思维方式是孤立的。通识教育的跨学科整合学习就成为达成全人教育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因专业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全人教育强调科际间的整合学习,并清楚没有任何一种科目、议题或因素可单独解决当今世界发展的相关课题。只有透过学科之间的互动、影响和渗透,超越学科间的各种限制,才能开拓新知识的学习与研究问题视野,真正将世界还原为一个整体。


        (五)、

        全人教育主张学生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注重生命的和谐与愉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指出:“为了科学和专门化的需要,对许多青年人原本应该充分而全面的培养被弄得残缺不全。为从事某种内容分得很细或者为某种效率不高的工作而进行训练,过高地估计了提高技术才能的重要性而损害了其他更为有人性的品质。”而“全人教育”一改现行教育以“做事”为目的,以塑造未来为目的,倡导以“育人”为本份,强调以开发人的理智、情感、身心、美感、创造力和精神潜能为教育目的。物质的重要性固然无可否认,但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一点正在于人是具有复杂精神世界的个体。而这种精神要素对于社会稳定、人类安居乐业等物质环境施加着强大的影响力。现代社会物质发展日新月异,而人渐渐成为物质、金钱、名利的奴役,教育的目的被扭曲成学会一种行业并且致富,全人教育者正是针对这种物化的教育观,主张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不仅关注物质世界,而且注重学习过程的愉悦、与人交往的和谐、自我良好品格的养成。


        (六)、

        全人教育培养的是具有整合思维的地球公民


        全人教育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全”,这不仅仅意味着培养人的全面素质,更蕴涵着一种广阔而博大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向当代社会百态提出严正的挑战,超越个体与小群体,将人与自然、社会、自己交织在一起。全人教育者所关心的不是某个人、某个学校、某个国家的发展,而是从更宽广的角度将整个地球甚至整个宇宙联系在一起。当米勒在谈到21世纪的教育方向时认为,新世纪的教育需求是目前这种教育方式难以观察到的,未来的教育必须强调全球的、生态的及灵性的世界观。除此之外,以米勒为代表的全人教育学者认为,所有牵涉到人及人类生活的论点,基本上都有其“相关性”。这种教育观必然要求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的地球公民,他们关心环境、关心和平、关心全人类。只有在此,教育才真正达到其应有的目的。


        (文章转自网络,小编略有改动,向作者致谢!)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聆听窗外声音]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一生应该具备的思维方式

    人不可能变成神,但要努力成为神隔壁的人

    巨人的思考,牛人的选择

    新加坡教育的核心与选择

    芬兰构成孩子良好童年的十大支柱

    紧握世界的手,犁好自己的田

    澳大利亚的教育

    日本教育家庭手册

    以色列教育探秘

    走进法兰西教育世界

    英国教育的特色和启示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

    如何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要谈教育创新,先读教育史吧

    十部经典教育电影,你看过几部?

    美国教师是怎么写评语的?

    将“创造力”置于教育的核心

    美国人的创造力从哪里来?

    学力就是创造力

    100本大师级经典图画书

    爱因斯坦写给女儿的信

    全球最美儿童阅读角

    哈佛大学为什么这么牛? 

    未来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

    ......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只有走进,才会发现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榜样的力量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行动的力量——新教育十大行动的理论与实践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