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会需要为教育和一线教师做些什么?——教师该怎么实现自我成长?

李政涛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文摘摘录——


没有“好教育”的社会,一定不是真正的“好社会”,一个不能适应和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只会向教育索取,但却不努力对教育作贡献的社会,一定不是理想的“好社会”。


我更想表达的,是社会大众对于教育和教师的习惯性思维:总是强调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满足家长需要、满足社会需要,常见的提问方式是:今天的教育,适应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不适应,是否需要转变,又该如何改变?


但很少去反思,今天的社会发展,是不是适应教育的需要?是否适应学校和教师的需要?更少去思考:我们除了对教育品头论足、说三道四之余,可以为今天的学校教育做些什么?能够为倍受煎熬的教师做些什么?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才能让教育更完善、教师更幸福——享受只有教师才能享受到的职业尊严和幸福?——李政涛(《社会需要为教育和一线教师做些什么?》


当了教师这么久,你知道教师安身立命的根基是什么嘛?身为教师,又该如何培养这个根基呢?课堂教学中怎么体现呢?教师又该怎么实现自我成长?——李政涛《教师该怎么实现自我成长?》(文章附后)


尽管常识具有时代、地域和个体的差异,但总是存在一些恒久不变的“常识”,教育常识之“常”,是一种“常道”和“常理”,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它都如星辰般安然悬置在寥廓的天际,需要我们去敬畏和仰望。——李政涛《从“常识”开始的教育


所谓的“成功”,既离不开成就,也离不开成长,后者之所以更为内在和根本,无非在于,有了“成长”,“成就”自然就水到渠成,且纷至沓来。——李政涛《为了成就和成长的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


社会需要为教育和一线教师做些什么?

作者|李政涛

来源|中国教师报


李政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



有学生在体育课上玩耍,不慎自己摔倒,造成眉骨挫伤并轻微骨裂,家长送孩子去医院动手术,术后打电话给校长:“我儿子明天出院,请你们学校明天派人带5万元到医院,如果不来,我们就在各大媒体曝光,而且,你,班主任,体育老师都要承担法律责任!”面对家长的威胁,校长该如何抉择?教师又该如何面对?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

 

有老师在课堂上,因为学生做出了出格行为,且屡教不改,忍无可忍中爆出粗话并动了手,立刻被学生“记录在案”,结果家长大闹校园,“攻入”校长办公室静坐,直到处理教师结果公布……

 

有家长让孩子随时携带录音笔,甚至微型摄像机,进入课堂,随时随地把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录制下来,“以备不时之需”……这说明,在信息技术媒介发达的今天,其功能和使用范围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有领导为了迎合“领导的领导”或某些“重要活动”的需要,当然,大多数是与领导的“业绩”和“脸面”相关的活动,要求学校派出学生参加,不惜停课,学生变成供领导表演和展示自我的道具。

 

有单位以“评估”“检查”的名义,穿上各种制服,可以随时进入学校,校长和教师只能躬身迎接,笑脸相迎,有时不得不中断正常的教育教学。

 

今日的学校教育,已经被迫处于聚光灯下,时时处处接受大众的审视,稍有不慎,即遭致家长的愤激、媒体的批判、舆论的抨击,各种对教育的围观、对教师的围剿、对学校的控诉此起彼伏。

 

我不是为师德低下的教师和犯错、甚至犯罪的教师辩护开脱,毫无疑问,这类教师必须承担自身本应承担的责任。但是,我也必须指出,任何职业都有“败类”,这些败类总是人群中的“少数”,不能让整个群体为“少数人”的错误“埋单”,不能由此失去对教师职业的敬畏与尊重。


我还想强调的是,教师也是人,有人的情感,有正常的人性需要,尤其被理解、被尊重、被宽容、被呵护的需要。“为人师表”既是教师的“标杆”,也是教师的“束缚”:他愤怒的时候,不能流露,伤心的时候,不能流泪,有需要的时候,不能满足。他永远需要充满耐心、和颜悦色,“奉献”“牺牲”成为他的宿命。总之,他必须克制克制再克制,甚至压抑压抑再压抑……

 

我更想表达的,是社会大众对于教育和教师的习惯性思维:总是强调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满足家长需要、满足社会需要,常见的提问方式是:今天的教育,适应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不适应,是否需要转变,又该如何改变?但很少去反思,今天的社会发展,是不是适应教育的需要?是否适应学校和教师的需要?更少去思考:我们除了对教育品头论足、说三道四之余,可以为今天的学校教育做些什么?能够为倍受煎熬的教师做些什么?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才能让教育更完善、教师更幸福——享受只有教师才能享受到的职业尊严和幸福?

 

我们的学校教育也被这种习惯所同化和捆绑,朝思暮想并孜孜以求的是:自己如何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文化发展的需要?或者,如何服务于领导的需要、家长的需要、媒体记者的需要?但很少有勇气反问:你们如何适应并满足“我”的需要?你们应该给“教育”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教育和教师,为什么不能向社会表达我们的诉求?为什么不能展现我们的需要?为什么总是外来的标准来衡量自身?

 

社会为何总是用政治的标准、经济的标准、技术的标准来裁度教育?为何不能用教育的标准衡量教育,为何不能用“教育的标准”来衡量社会:究竟什么才是“好社会”?

 

没有“好教育”的社会,一定不是真正的“好社会”,一个不能适应和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只会向教育索取,但却不努力对教育作贡献的社会,一定不是理想的“好社会”。

 

这说明,古往今来,整个社会都存在一种普遍性的缺失,即“教育尺度”的缺失。这是造成当下教教育弱化、教育无力、教育危机,乃至教育失败的根源之一。

 

解决之道,可从改变原有的提问方式和惯性思维入手:从“社会需要教育做些什么”,转向“社会需要为教育做些什么”,如此提问、思考并解答的人越多,我们的教育就越有希望,我们的教师会更加幸福,我们的社会将愈加美好。



教师该怎么实现自我成长?

作者|李政涛


当了教师这么久,你知道教师安身立命的根基是什么嘛?身为教师,又该如何培养这个根基呢?课堂教学中怎么体现呢?教师又该怎么实现自我成长?


一、传统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基之所在


我1989年大学毕业,当时正赶上闹学潮,我们那代人主要的一个风尚是反传统、否定传统,流行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过时。但是我不赞成这个观点。你说他们过时了,但你们有谁读过四书五经?十三经不用说了,四书五经读过没有?二十四史不用说了,四史读过没有?你都没有读过,都不了解,你凭什么说传统过时了?


回到老师身上。我们每个老师都是从事各种各样的学科教学的,就得把它的传统弄明白。比如我研究语文教学。那语文教学研究的思想传统、方法传统是什么?我们有没有、了解不了解?你的语文教学的传统又在哪里?虽然传统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我们生命中一定要贴近某一个传统,先要有一个传统在我们生命里。


我大学不是学中文的,而是学政教的。但我听的4600多节大部分是语文课。语文教学有所谓第一代名师第二代第三代名师,我就从那里学起。我从钱梦龙先生的案例、实践开始,从他们开启的语文教学的传统,再慢慢走到现代语文教学。去了解、进入、阅读一种传统,然后把它变成我们教师安身立命的根基之所在。(《以人弘道: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二、用专人式的阅读来培植根基


这么多年来,我不断在提醒自己,要站在自己的根基上去进行思考与实践。那怎么通过阅读来培植根基呢?我反复倡导的一种阅读方式,叫做专人式的阅读。


当年我对哲学很有兴趣,就一会儿读康德,一会儿读黑格尔,一会儿又读福柯。后来,我发现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其实并没有多大价值。我在北京工作的时候,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要进行专人式的阅读。比如,我在北京期间用了将近三年时间集中阅读康德的作品。从什么三大批评、代表性的论文通读一遍。康德是谁,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代表性思想家。康德通了,西方哲学就基本能打通了。因为有了对康德的阅读,所以康德的哲学思想成为我今天哲学思考的根基之所在,对我影响很大。


有人经常问我,说你的写作风格、语言风格是怎么形成的,我就说我也是通过专人的阅读和揣摩逐渐去生成的。(《阅读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路径,专业阅读造就幸福教师——教师专业阅读地图: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


三、关注细节,读懂课堂这本“无字之书”


教师阅读应读什么书?我认为应该读两类。第一是有字之书,也就是理论书籍。第二种是无字之书,也同样重要。对我们教师来讲,无字之书是什么呢?一本是“人”这本大书。做老师、做教育的人,首先要学会读懂我们的学生。其次也要读我们的同行和同事,特别是读懂、读好名师。另一本就是课堂这本大书。读懂课堂太重要了!怎么读懂?关键就是关注细节。


可能你素养很高,你是教学高手,你有教育的智慧,你在公开场合慷慨慷慨陈词?但这些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把你的价值观、情怀化到点点滴滴的细节之中。(《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14个细节,解决小组合作学习的疑难杂症


这么多年来,合作学习非常流行,但是普遍存在着三个毛病:形式化、表扬化和平庸化。要改变这三大根深蒂固的毛病,你光讲什么教学原则、教学理念那是空的,你不化到细节中去是没有用的。那哪些细节特别重要呢?(《日本幼儿教育值得我们思考借鉴的13个细节》)


细节1:从同桌合作开始培养合作。同伴两个人之间怎么相互交流、相互分享、相互合作,习惯了以后再过渡到四五个人、五六个人的小组合作。


细节2:四个前提条件准备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几个前提条件:第一,对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前要有起码的阅读了解。第二在合作前先让学生有自主的思考。第三激发学生合作的需求。第四,选择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


细节3:定期轮换分组方式。关于分组,比较流行的是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我们的策略是定期轮换。


细节4:小组分工要明确。这个大家比较熟悉。小组合作中谁做主持人,谁做记录员,谁做监督员,监督员类似于学习小组中的纪委,还有谁代表小组发言。代表发言之后谁来补台做补充性的发言等等。


细节5:“弱者”先说。我们推荐“弱者”先说,爱表达、爱说话的学生再做概括或者做总结。这是我们的规则。


细节6:确定合作学习的时间底线。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时间的底线?最少不能低于几分钟。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我说我的观点,怎么也不能少于三分钟。


细节7:让学生发言以小组而非个人为出发点。小组代表发言的第一句话应该是,“我们小组……”。


细节8:评价、反馈不能少。老师评价和反馈,越具体越有针对性就越好。另外,还可以有小组互相评价,自我评价。


细节9:增加组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比如,让后一组对对前一小组的发言先做一番评价或补充提问,这样组际之间有了交集、有了互动。


细节10:用好差异资源。让好的小组派代表面向全班展示,介绍他们是怎么合作。或者让他们加入不好的小组,让学生指导学生、小组来指导小组。


细节11:把一个小组的亮点和资源变成所有小组共享的亮点和资源。不要做沉默的巡视者。


细节12: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像语文,就特地要求学生在其他同学朗读时,听重音、停顿、咬字准不准,是不是多了字、漏了字都要认认真真。


细节13:体现年段的特征。避免常见的以低段的方式从事高段的学习。


细节14:体现学科知识的特性。语文课合作,要合作中展现出语文的味道,比如语言。


四、教师的自我生长,在不断比较中实现


我特别喜欢阅读传记,因为读别人传记的过程就是去认识他是成长、怎么发展出来的过程。那里面有生命的能量。人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比较中从年轻到走向成熟的。


年轻的时候比聪明和勤奋。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如果你们一个同学竞争对手不仅比你聪明更比你勤奋,你死定了。你永远赶不上别人。越往后,还比激情的持续力。一个二十岁的小姑娘或小伙子有激情不稀奇,问题是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坷之后有没有。


第二个比的是积累的厚度。为什么我们走着走着会感觉到走不动了?力不从心了,往往是因为我们的积累不够了。对咱们教师来讲,要有哪些积累呢?最首要的是实践的积累。优秀教师首先不是写文章写出来的,不是读有字之书读出来的,而是上课千锤百炼的实践出来的。接下来再配置阅读的积累、写作的积累,还有自我反思与重建的积累……我们的一生能够走多远,你前面积累得怎么样很关键。


第三比的是思维的深度。我总是倡导一个观点:人这一辈子拿三块牌。第一块是铜牌。一个老师要有知识,你要有学历,这是最起码的。再拿一块银牌。银牌就是一个人的人脉,丰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去年我把我的两个博士生送到德国访问一年,我对他们讲,一年以后你们回来的时候,把两个东西带过来,第一把德国学界最前沿的理论带回来,第二把德国学术界的人脉带回来。这是独属于你自己的。最后再来拿一块金牌。金牌是什么?就是好的思维。好的思维品质,我有这么几个标准,清晰度、提炼度、开阔度、合理度、创新度等等。


接下来,还比的是一个人视野或者格局的宽度。什么叫一个人的格局很大,我举个例子,我少年时代的偶像之一数学家陈景润,八十年代讲过一句话,我牢牢地记住,我做数学研究,我不跟国内同行比,我跟国外同行比。我太欣赏这句话了,这叫做格局。


最后比什么?比的是一个人的胸怀。胸怀的广度,有没有宽广的胸怀,人到了最后什么经验、什么能力、什么操作方法都是次要的,最终比的就是谁比谁胸怀更宽广。人的后半生就比这些东西。(《做"目中有人"的老师——学做人师,一定要让自己精神成长起来、丰富起来!》)


五、一个老师不能对自我有所作为,就成不了一个好教师


著名的江苏省教科所老所长成尚荣先生有一个关于鸡蛋的比喻:鸡蛋有两个命运、两个结局。第一种,被人用外力来打破。结局是什么?变成别人口中的食物。第二种,用内力来冲破蛋壳。结果是诞生新的生命。这个内力是什么?就是每个人内生力,每个人自我生长的力量。为什么要阅读,为什么要不断反思和重建,都是为了让内生力、自生力强大起来,绵绵不绝。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到底是愿意做被外力打破的鸡蛋,进而变成别人口中的食物呢?还是变成由内力冲破蛋壳一次一次诞生自我的新生命?这全在于自己的选择,全在于我们作为教师和教育者能不能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育谁的生命自觉?先从自己的生命自觉培育开始。先要对自我有所作为,你作为教师才可能对他人、对民族、对我们的国家对我们的社会有所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对自我有所作为,他就成不了一个好教师。(《做好老师,做中国好老师,做中国立德树人的好老师》)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这就是所有的教育、所有的教师阅读最终的真谛之所在!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在行动中研究,在坚守中创新——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