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為念」:記沈祖堯校長 | 《校長畢業了》周保松教授序
想通過每年一度的畢業典禮,許多內地的朋友認識了香港中文大學的沈祖堯校長。
2014年,他在致辭中稱「各位畢業同學……當我誦念你們的名字時,我默禱你們都能不負此生。」這份致辭,因爲真切的情誼打動了諸多內地讀者,獲到極多轉載。
沈祖堯教授
許多內地讀者不知道的是,沈祖堯教授在2010年就任中文大學校長前,已經在香港家喻戶曉:2003年沙士疫症爆發期間,他積極進行抗疫工作,與另外兩名香港醫生同被《時代》雜誌譽為當年的「亞洲英雄」。
2017年,沈祖堯教授決定辭任中文大學校長。回望七年歷程,沈校長身體力行,與老師和學生近距離享受大學生活,同憂同樂,被學生們愛戴並稱作「祖堯BB」(「祖堯寶寶」)。
沈祖堯教授就任校長期間在大學網頁發佈的57 篇網誌結集成爲《校長畢業了:亦師亦友心底話》。今天我們推送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周保松教授為本書所寫序言〈以學生為念〉。
「不激不隨」主頁君的幾年大學生活,也是在沈祖堯校長的任期內。回想序言中提到的「百萬零一夜」、「中大登高日」等活動,覺得這幾年的日子也真是有幾分浪漫,頗值得留戀。謝謝沈校長~
校長畢業了:亦師亦友心底話
沈祖堯 著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8年7月
英文版:The Principal’s Graduation: My Heartfelt Words也已同期出版
以學生為念
周保松
(一)
2018年3月21日傍晚,沙田禾輋邨陳根記,燈火通明,人山人海。
我在大桌小桌間轉了好幾回,才在大排檔某個角落見到沈校長和沈太太。應邀前來的,還有兩位中大校友,以及幾位正生書院畢業的年輕人——校長曾為他們補習英文,他們有的正在讀大學,有的已出來工作。
飯局緣起,是沈校長很喜歡這家大排檔,常和太太來這裡「撐檯腳」。可惜由於領展租約問題,它不得不搬離這個已經營數十年的老地方,校長想送幅字給老闆周恆先生作別,於是請我們來聚一聚。
沈校長送給周先生的橫幅,上書大大一個「酒」字,緊接著是李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周先生很開心,特別準備了好幾道我們從未在陳根記吃過的佳餚。酒至半酣,我問校長,離任三月尚好否?他想也不想便說,十分愉快,然後哈哈大笑。
我想確實如此。過去這幾年,我從未見過校長像當天那般笑得如此無牽無掛。
沈祖堯校長與學生在獅子亭寫書法
(二)
沈校長未做校長前,早已名滿香江,但我從來沒見過他。我們初次見面,是他就任校長前的一場諮詢會。我舉手問了幾個問題,他說他讀過我一些關於中大教育的文章,我們於是相識。那是2009年11月的事。
沈校長上任後,十分重視中大的人文教育傳統,有次問我有甚麼前輩特別值得肯定。我說,小思老師啊,沒有比她更合適的了。過了段日子,校長告訴我,他已提名小思為第十屆榮譽院士。校長又說,小思老師在電話中聽到這個消息,哽咽得不能言語。我知道,老師在意的不是這個榮譽,而是那份尊重。老師後來多次叮囑我:沈校長是教育有心人,你們要多多幫他。
二零一一年五月十六日,香港中文大學第十屆榮譽院士頒授典禮上,小思老師(盧瑋鑾教授)獲頒榮譽院士銜。
(圖片來自中文大學網站)
又有一次,中大建校五十週年在即,校長問我有甚麼校友可邀請回校。我說,余英時先生啊,他是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生,史學泰斗,道德學問為天下所敬重。沈校長考慮過後也同意,並說為表誠意,他必須親自去請。我後來知道,他為此事先後去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余先生家中兩次,可惜最後還是不成。沈校長最初有點不解,後來余太太悄悄告訴他,余先生是為他著想,不願他這個校長難做,他才明白余先生的好意。
2012年10月21日,勞思光先生在台北病逝。我和沈校長說,勞先生一生服務崇基和中大,桃李滿門,著作等身,是極受敬重的哲學家,為表大學對勞先生的敬意和謝意,最好他能夠親自前往致祭。沈校長二話不說,馬上安排行程,並邀我同行。事後回看,勞先生的追思會,備極哀榮,馬英九總統亦前來鞠躬慰問,沈校長率中大哲學系師生數十人向勞先生作最後道別,誠是莊嚴得體。
後來,在中大校園崇基書院的未圓湖畔豎起了勞思光教授的銅像
圖爲勞思光教授銅像揭幕儀式(2017年5月25日)
(圖片來自中文大學網站)
(三)
2013年3月22日,博群計劃辦了一個史無前例的「中大登高日」活動,開放新亞和聯合書院水塔給同學參觀。那天,數以百計的同學,從早上九時半到下午五時半,有序地排隊登上中大最高點,遠眺大海群山,感受落日美景。
這個是我的主意,因為我年輕時曾經上過水塔,知道那是怎樣的浩瀚景象。但要實現這個願望近乎不可能,因為水塔從來沒有
開放過,大學行政部門更有各種安全顧慮。我和校長說,不如你和我們爬一次,看看是否可行。還記得那天校長剛從海外坐完長途機回來,且患了重感冒,狀態不是很好,但卻毫無怨言地跟我們爬上百多呎的水塔,然後和同事說:讓同學們玩一次吧。
「中大登高日」,同學們登上中大水塔
(圖片來自中文大學網頁)
2013年是中大建校五十週年,照常理,少不免有一場大型官方慶典。沈校長卻找來逸夫書院院長陳志輝教授、新聞與傳播學院朱順慈教授和我,委託我們籌辦一個「非典型」校慶,要不奢華、不鋪張,還要體現中大人文精神。
在朱教授策劃下,我們最後有了12月7日在百萬大道舉行的「百萬零一夜」。那一夜,沒有大排筵席,沒有歌星獻唱,只有上千師生校友席地而坐,分享我們對母校的點滴情懷。我記得,當晚有小思老師的文章朗讀配合沙畫表演,還有黃洪、蔡子強和馬嶽三位老師回憶中大學運史,而我則特別多謝了中大的校巴司機、宿舍工友、飯堂阿姐和園藝組花王。
那夜真是難忘。這樣一場重要活動,在整個籌辦過程中,沈校長除了給予我們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沒有過問任何細節。我參與博群計劃七年,期間組織過無數活動,校長同樣給予我們最大的信任和支持。
五十周年校慶匯演:百萬零一夜
(圖片來自中文大學網頁)
2014年雨傘運動前夕,沈校長憂心忡忡。我當時總是笑說,校長過慮了,不可能會有甚麼大事發生。後來當然證明我錯了,而且錯得離譜。
佔領事件發生後,沈校長更是夜不能眠,極度擔心學生的安危。10月3日,大批學生和市民包圍金鐘特首辦,情況危急,甚至傳出政府當晚會清場。沈校長告訴我,幾經考慮,他決定和港大馬斐森校長前往金鐘探望學生。當晚十一時,兩位校長在無數記者包圍下,穿過重重人群,跌跌碰碰滿頭大汗擠到特首辦前,呼籲同學保持冷靜和平,避免和警方發生衝突。當時我在現場,目睹了這歷史性的一幕。
很久以後,沈校長有次在閒談中告訴我,那一夜,是他的人生分水嶺,而他沒有後悔。
沈祖堯(右)與馬斐森到佔中現場與學生對話。
(圖片來自網絡)
(四)
如果沈校長尚未離任,以及他不邀請我為他的新書寫篇序言,我大抵不會有機會和讀者分享這幾件小事。讀校長的文字,我常會想起「以學生為念,以教育為念」這句話。上述幾件小事,多少印證我的想法。
沈校長是醫生,是教師,是基督徒,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因為歷史機緣,成為中大校長,走過驚濤駭浪的七年,留下這束珍貴文字。我有幸得到校長信任,和其他同事一道,也為博群計劃做了點事。這是莫大的緣份,我很珍惜這份情誼。
我們活在一個大時代。社會風急浪高,人心動盪難安,有許多人渴望能做時代的弄潮兒。沈校長不是這樣。他選擇了急流勇退。他最享受的,似乎是和他的學生一起在陳根記喝杯啤酒,細細體會「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道理。我覺得這樣也不錯。
周保松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1《校長畢業了·亦師亦友心底話》
沈祖堯教授為新書贈言
大學教育的價值和理念,談何容易?怎樣做一個儉樸、高尚和謙卑的人?提倡人文關懷、高舉道德,往往與今天的市場價值、競爭排名背道而馳。大學的校長面對著校園內外的爭論與風波,便需要在各種張力之間找出平衡點。
就任大學校長之後,沈教授身體力行,與老師和學生近距離享受大學生活,同憂同樂。《校長畢業了》收錄了沈祖堯擔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七任校長期間在大學網頁發佈的57 篇網誌,就大學的教育理念與社會責任,年青人的成長路與抉擇,校長的使命與挑戰、價值觀和生命觀等話題,以情理兼備的真摯筆觸,跟他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與關心年青人的人娓娓道來。
2《筆遇》(增訂版)
筆遇(增訂版)
沈祖堯、潘誦軒 著
《筆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奇遇。
一位學者教授和一個少年學生在一次中學畢業典禮上相遇,雖然年齡相隔三十多載,雖然背景閱歷大不相同,兩人更相距千里。一個身處香港,主理大學和醫療;一個留學悉尼,主修法律。透過文字,藉著書信,他們還交換了兩代對人生、時事、社會和家庭的看法。如今相識四年,做過大學校長的已經離開了領導的崗位,做大學生的亦將畢業找出路了,兩人仍然遙遙相距,但已經成為好友知己。很多事情都不用掛在嘴邊,反而用筆墨紙張,寫幾句鼓勵和慰問,來得更受用。
《筆遇》作者:沈祖堯·潘誦軒
潘誦軒:悉尼大學法學士/國際關係文學士(雙學位課程)五年級學生。曾任香港傑出學生協會主席及英華書院領袖生長,並獲選為十大模範少年。
沈祖堯,2010 至2017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現為中大醫學院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沈教授是著名腸胃及肝科學家,在醫療服務及醫學研究領域成就卓越, 獲多項本港及國際獎項。2003年沙士疫症爆發期間,他積極進行抗疫工作,與另外兩名香港醫生同被《時代》雜誌譽為當年的「亞洲英雄」。
end
2018香港書展,我們與你一起看……
➤ 十萬張珍貴底片,真實重現文革的極端年代 | 李振盛《紅色新聞兵》中文版首次出版
➤ 王賡武:繞不開的歐亞大陸 | 書展新書《王賡武談世界史》
➤ 泅過界河,我就踏上了我親愛的祖國的敵國 | 雷光漢《蘇聯流亡記》
➤ 貧困中國的「驚天大逆轉」· 港中大出版社新書《中國如何跳出貧困陷阱》
➤ 香港、中國大陸、倫敦 90個「他」的故事:江紹祺《華人男同志跨地域研究》
➤ 香港電影:誰死了,誰可能活了?| 彭麗君《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增訂版
➤ 購書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或發送電郵到cup-bus@cuhk.edu.hk
➤ 合作請聯絡微信後臺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鄧小平 | 文革農村 | 臺灣社會 | 垃圾 | 反行爲 | 張愛玲
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