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悲如观音》第16课丨教化外道,佛菩萨有秘诀

2017-11-22 佛学经典共读 那一座庙



丨今日共读内容丨

《大悲如观音》 第16课


丨注意事项丨

■请在文章末尾点击“阅读原文”打卡,并留言分享今日学习感悟

■您也可将留言分享到共读群中,与师兄们交流

■还未加入共读群的师兄,可扫描文章底部二维码加入共读群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507toxinf&width=500&height=375&auto=0

▲ 看视频,学习更有效


▲没WIFI?听音频,省流量~


《大悲如观音》第16课

昌乐法师·讲述


 - 教化外道,佛菩萨有秘诀? - 


以佛身、以圣者说法有几个原则。我们认为有三个原则。


第一个,入佛之见,说法者、弘法者,你要有证见。这里的正不是正确的正,是证明的证。你要有证见,要有现观,要有自己的修行,于烦恼要得解脱才行。


第二,以佛身说法,即便你不是佛的时候,中国的古人叫述而不著,你讲的话要符合佛陀的教义,知见要正确。


第三,所谓狐假虎威。在座的各位你就能体验得出来,当你穿出家衣服的时候,别人不把你当出家一天和尚、两天的和尚,他真把你当师父。所以,不要高兴,别人不是恭敬你,他是恭敬你身上的这套衣服。


我刚刚出家的时候,老有居士在大庭广众之下供养师父红包,真的好尴尬呀,拿嘛真不太好,不拿嘛,好像也挺可惜的。那真下不了手啊。师父后来就跟我讲,他不是供养你的,他是供养佛菩萨的,我们是代佛菩萨保管。噢,这样一弄,唉呀没关系,原来我帮菩萨拿的,好吧,放到我这里。


这是传统佛教在仪式、仪轨当中大家能看到的一种现状。居士、年迈的居士供养很小的沙弥,为何?沙弥并没有知见,并没有正见,可能还调皮捣蛋,但是他是未来的佛子。


所以,这里以圣者身说法,有两个,一是你证到了正见;二,人家把你当成圣者。其实当你还不是的时候,你就要传经诵宝,哪怕把经文念给他听,这也是讲法。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佛教作为世俗宗教在流传的过程当中,信众们更愿意跟随那些传说当中开了悟的、传说当中有修有证的人。为什么?这是一个品牌效应,这是每个人都想获得最好的,但是这是一个假象。假象的地方是什么?修行,我们只要得法,三个月之内就可以证得。我们可以用向往的心态去向往解脱,恭敬佛菩萨,我们不能用缺乏自信的、想走捷径的心态,在现实佛教当中去捕捉佛菩萨的身影,这是我们现实佛教当中,特别是刚入门的人一定要注意的。


在我看来,藏传佛教跟汉传佛教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什么?我们称法师为和尚,他们太猛了,他们叫活佛。你说作为一个信众,愿意拜活佛,还是愿意拜法师?还是愿意拜和尚?当然愿意拜活佛了。而活佛这个称谓是不符合佛陀的根本教义的,这就是没有原则地迎合了信众们的某种心理。还有一些法师讲法的时候,动不动就讲传承,就讲感应,就讲他见到了某种瑞像,这也是大妄语的范畴,不应该。


大家要了解如何以三十二应身的角度去为众生说法。《普门品》当中只是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除了《普门品》,有另外一部经,就是《楞严经》当中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有说,如果你是佛,你应该为众生说什么法。如果你是罗汉,你应该跟众生说什么法。如果众生需要辟支佛说法,那辟支佛应该说什么法。


这段经文我们大家一起念一下: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基本的原则,可以概括成,如果他需要哪一类型的人说法,那你要说符合这一类型的人的心性的法义,基本上是这样。


接下来,以六欲天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乃至到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所谓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这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因为这在我们信仰范畴之外。


但是它有一个属性,印度是一个庞大的、众多宗教混合在一起的多信仰的国度。多种的信仰,后来被一举统领天下的婆罗门教统领了印度的主流文化之后,婆罗门教把不同的信仰用它的影响能力或者说与婆罗门教更接近的一类排得更高,不接近的一类排得更低。所谓三十三天是由这样形成的。


也就是,不同的信仰,它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只不过是以婆罗门教的角度来看,有的影响力大一点,有的影响力小一点。这话的意思是,不同的天,它背后代表的不同类的某一类型的土著信仰。


这个也很好理解,比如说,妈祖代表着东南沿海一带出海的人的一种信仰。我们有东北来的朋友,狐仙代表着东北地区大部分民间的信仰等等。在一个众神的大家庭当中,使众多的信仰融为一体,大家互相存在,互相影响,信仰上共存,是保证了社会共同体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


这里说的是,六欲天实际上在印度,特别在婆罗门教兴起之前,是代表着不同的六大类的信仰。那问题来了,刚才我说的,六欲天的属性是六种不同宗教的神,他们互相承认彼此的存在,那宗教之间相互排斥,又相互借鉴,这是从来都有的事情。


特别是佛教在印度灭亡之后,佛教其实并没有灭亡,佛教的释迦牟尼佛被纳入印度教,成为印度教的某一个神,他是存在的。就如同当年佛教特别兴旺的时候,经典当中有帝释天、大梵天到释迦牟尼佛这里来请法。这是标文化标识符号,说大梵天神都会到释迦牟尼佛这里来请法——哎,你们家祖宗都到我这来请法,你们家神都到了我这里来请法,难道你还不来吗?这是教化婆罗门的一种方式、一种手法。


在中国的最早的道教史上,有一部经,叫《老子化胡经》,大概的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是当年被老子教化过的。这说明两点,第一,佛教跟道教是有关联的,它们两者可通。这话其实是次要的,是说给大家听的,更重要的是说——佛教算什么,是被我们老子教化过的,低我们一等,肯定是我们道教厉害。大概是这个意思。


那后来我们和尚们就说,好好好,我们就跟你们老子是一家的,所以大家来吗?你们家祖宗都说了,道士跟佛教是一家的,是吧?所以,我到你家来吃饭不要紧,你到我家来吃饭也不要紧啊,你不要信我的佛教,你就信你的老子,来修我们的行就行了。修着修着,就变成我们的用户,变成我们的信众了。


这一点在观世音菩萨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亚洲几乎每一个佛教信仰地区都有观音信仰,而他们观音信仰的前身,就是当地的土着信仰。土著信仰就是原生态的宗教。


比如说,东南沿海一带没有几个人能分得清妈祖跟观世音菩萨的区别。当年佛教来到来到东南沿海一带,弘法的人一定说:妈祖真是太灵了,太好了。我们观世音菩萨也是妈祖的一个化身,大概应该是这样说的。


但是现在我们说法是,妈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不是观世音菩萨是妈祖的化身,在这当中甚至有人忘记了妈祖而记住了观世音菩萨,所以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沿海一带也是有非常深刻的内涵的。


这就教化了当地以妈祖为信仰的这一类的信众,佛教就真的在东南沿海一带铺天盖地,现实的宗教也是这样慢慢展开影响的。也就是说,我们弘法的对象不仅仅是对于那些没有信仰的人,观世音菩萨给我们提出来的要求是,连外道也要教化。


实际上人家也在研究、教化我们。那天我去坐公交车,旁边有个人对我特别热情:“师父,不要出家了,跟我信上帝吧!”我说:“上帝倒也是好的。”哎呦,这句话一说,给他一个很好的信号,在车上一路,他跟我说了一路。唉,后来我真的有点烦了,我说:“我不会的,我这和尚已经做成这样了,我去菩萨也不肯放我了。”他们也在努力教化我们,所以我们要用更大的法力去教化他们。


实际上,经文当中六欲天说法,就是不同的宗教最终都被佛教给教化了,特别在印度是这样,在印度以外的其他国度也是这样。这实际上说起来是特别长的一个过程。这个里面我们的“咒语”是,如果我的神就是你的神,你的神也是我的神,那我们大家其乐融融。那接下来是什么呢?


观世音菩萨以种种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这里我们一定要记住,无论用什么方式开示,在《普门品》的三十二应身当中说,你的品格、外相是不重要的,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最快地找到与他人的共鸣点是最重要的。让别人接纳你,哪怕以他们的身份让他们接纳你,契机很重要。


但实际上,佛教源远流长,成为中国的普世宗教,观世音菩萨有这么多的信众,其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她抓住了契机,契机只是先决条件。后面所谓的长效服务最终看结果,所谓的智慧,所谓的为众生服务的能力才是最终能呈现出来的。


我们看到的是弘法方式当中某一个节点,但真正的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它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虽然我跟你现在有共同语言,可是有共同语言,你就听我的吗?不会啊,要长期地相处,不断地提供帮助和表现出你是一个有智慧、得大自在的人,有这样的结果才能够真正的有这样的效果。


所以,观世音菩萨以此秘诀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经典当中常常只讲两点,一个起点,一个终点,特别是大乘经典,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是讲起点。所以,你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首先要找到共鸣点、起点。度化众生,能够使他们能解脱,这是终点。


起点跟终点之间的距离有多长?大乘经典当中有时候说,有八万四千个大劫,这不是一日二日之功啊。《弥陀经》上说,从此到西方,有十万亿佛土之遥,它不是到水星、木星或是超过太阳系的距离,它是超过银河系的。距离是如此的遥远,这种遥远是用不断持续的付出才能够得到的一个结果。这是六欲天。


共读预告丨观音菩萨出家日,你知道观音菩萨修的什么法门吗?

第1课丨到底是信佛的人糊里糊涂,还是不信佛的人愚痴透顶?

第2课丨如何向别人证明,观音菩萨真的很灵验?

第3课丨判断学佛是否入门,唯一的标准是……

第4课丨相信和深信,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第5课丨理解经典,入佛之心,才能找到修行的门径

第6课丨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就相信了菩萨?

第7课丨怎样才能随时随地感应到观音菩萨?

第8课丨万能的菩萨

第9课丨为什么受持观音菩萨名号,就有无量无边的福德?

第10课丨信心有多强,你的能量就有多强

第11课丨佛菩萨成就的如是功德,到底是什么功德?

第12课丨不知缘起和无常,就别说你懂佛法

第13课丨帮助众生,就是在完善自己

第14课丨发愿与借口之间,只有一念之差

第15课丨这种话千万别说,千万别信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打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