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一轮夕阳,不同的观看

郑萍萍 中国摄影杂志 2023-11-30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出品


悬挂在上海中山医院外墙上“看夕阳”照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疫情期间,一张由志愿者拍摄的“看夕阳”感动了无数人。照片中,上海中山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的一名医生在护送患者做CT的途中,和躺在病床上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老先生一起驻足欣赏日落。照片拍摄于3月5日,这一天,根据报道,湖北新增确诊病例126例(武汉126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487例(武汉1038例),疫情已大大缓解,人们怀有期盼,纷纷在照片下留言:“温暖点赞”“同舟共济”“迎来曙光”……


但这张照片在摄影圈内却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看夕阳的事实表达有误,有人认为两人同时手指太阳系摆拍,有人认为拍摄者无心造假,而是被人诱导,也有人觉得不过是一张随手拍下发在朋友圈的图片,较不得真。没想到的是,几日后,这张原本发在朋友圈的“私人照片”被做成一幅巨大的海报,悬挂在了上海中山医院的外墙上,彻彻底底地进入了“公共领域”,成为一段公共记忆。


相对于大众,专业人士对私人照片作为公开使用保持警惕之心并非没有缘由,尽管这一界限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而变得愈发模糊。


1955年,爱德华·斯泰肯策划了轰动一时的摄影展《人类一家》,用来自世界各地的照片构造了一本看起来像是属于全世界的家庭相册。在《摄影的使用》一文中,约翰·伯格写道:斯泰肯的洞察绝对正确,私人用途的照片可以因它们的公共使用而成为范例。但不幸的是,他走了一个捷径——将仍然存在着阶级隔离的世界当作一家人。这不可避免地让整个展览,当然不是其中的每一张照片,显得过于煽情而洋洋自得。而事实是,展览中的大多数人像作品都是关于痛苦的经验,这些苦难又多是人为造成的。


“被剥离了语境的照片成为了一个死亡之物,被任意地、武断地使用”(约翰·伯格),承载着我们纷杂的情绪与欲望。就像太阳代表着希望,狮子象征着力量,我们习惯用经验去发现去观看,而那些真正看起来如此非凡照片却是:“当一个人盯着它们看的时候,他会相信,它们被拍下来不是为了取悦将军,不是为了激发平民的斗志,不是为了赞美英勇的士兵,也不是为了去震惊世界的媒体。作为图像,它们指向的就是它们所描绘的苦难本身。”(约翰·伯格)


基于经验还是事实,不同的观看必然会指向不同的结果,并且重塑着现实。位于欧洲边缘地带的贝歇尔和乌库姆,正是这样两座被“观看”塑造的城市。


贝歇尔和乌库姆在地理意义上完全重合,生活在两座城市的居民,可以“看见”、“听见”对方,但却因历史原因,必须彼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否则会因为“越界”而遭到“巡界者”的严厉惩罚。


对于“边界”,贝歇尔人、乌库姆人有一种深刻而复杂的能力,从出生起,他们便接受训练——如何辨别两座城市不同的细节、合法的建筑样式、颜色、服饰以及人们的言谈举止。经过一代代的训练,两座城市的人们甚至可以共用一座公园,在贝歇尔,那里叫做玛吉林纳绿地,在乌库姆则是奎佐公园。公园内的每棵树都处在两座城市的交叉点上,乌库姆和贝歇尔的孩子们同时爬上爬下,各自遵从父母的训诫,无视对方的存在。


然而,一件意外的杀人案打破了这种平衡。随着案件的展开,人们发现,维系两座城市延续千百年的秩序,并不是所谓的“巡界者”,而是生活在贝歇尔和乌库姆的所有人,每一天、每一刻对于“看见”的自我审查,巡界者只是最后一道屏障。


柴纳·米耶维(China Miéville)笔下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城与城》(The City & The City),却更像是“观看”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隐喻。


郑萍萍为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视觉融媒主编。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点击购买杂志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