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中的电影逻辑 丨5月刊专题亮点推荐(语音导读)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英国的摄影评论家戴维·卡帕尼曾长时间研究摄影与电影这两种媒介。他著就的《摄影与电影》一书为本次专题提供了灵感与切入点。卡帕尼不认为摄影与电影各自诞生的时间是两种媒介研究的重点。在此书的扉页,只有一句格雷厄姆·李的“一切始于中点”。他将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里的一副宣传照作为全书的开始,因为那正处于电影历史发展的中点,同时这幅图像既属于电影也属于摄影。
本次专题重新聚焦了两种艺术形式。读者会看到专题内大部分论述的时间会集中在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之间,恰逢电影的浪潮在世界的不断起伏,世界思潮涌动以及媒体开始爆发的时代。这一段时间,也是电影最终超越摄影的关键点。里根总统遇刺的照片截取自摄像机;黑色电影开始在洛杉矶盛行,好莱坞走过黄金年代,《星球大战》正蓄势待发;还在上大学的辛迪·舍曼在各个影院里看着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以及亚洲的功夫片,并被当时的恐怖电影《德州电锯杀人狂》所吸引。在广泛的影响下,电影进入了摄影观念化的进程里。我们重访了参与到这些进程里的摄影师,比如格利高里·克鲁德逊,杰夫·沃尔以及辛迪·舍曼,谈论电影对他们的影响。专题有杰夫·沃尔与克鲁德逊在当下对电影的新态度,同时也有深受这些进程影响,生长于洛杉矶的摄影师亚莉克斯·普拉格尔的好莱坞之梦。
专题中还可以看到艺术摄影与实验电影的结盟,都以反叙事的诗学向前发展。克里斯·马克用近乎全部静止的图像创作出了散文电影(essay flim);日本电影导演寺山修司身边围绕着一群摄影师,荒木经惟给他拍过剧照,同时也创作了实验电影《性人式》;安迪·沃霍尔创作的电影《帝国大厦》和《试镜》,脱离了运动与叙事,走向摄影的静止。在中国,摄影师张雅心,拍摄了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特殊的样板戏剧照,这些存在于电影、摄影、西洋绘景、舞台之间的作品为独特时代的美学传播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同时专题中亦有当代摄影创作与电影相关的创作。艺术家杨福东完全平行于电影创作的“单帧电影”摄影作品;以静止照片创作运动影像的王拓和雷磊;艺术家蒋斐然通过对电影的复写和挪用创作出关乎自己婚姻生活的摄影作品以及孙略在摄影与电影问题上更具抽象化的图像表达。
竹林七贤 之四,2006 杨福东,单屏电影 截帧 © 杨福东,由香格纳画廊供图
在这个时间点,我们再次聚焦摄影与电影的关系,探讨两种媒介在广阔的环境中何以被重新看待。自然并非是为了和尼采一样“重估一切价值”。只是为了在摄影逐步退化到图像问题且不再被媒介束缚的当下,重新回看曾与它纠缠最深的媒介。《艺术评论》(Art Review)曾对《摄影与电影》一书作出评价,也正是此次专题希望读者理解的观点。“卡帕尼认为,电影虽然贪婪地霸占了摄影,可它也同时透露着一股深情。电影或许是占主导地位的媒介,但它依然为摄影所束缚。”本篇专题并非是为夸大电影霸权所唱的赞歌,而是用过去和当下的摄影师创作力论证,“当电影超越摄影,它同时也满怀爱意地将摄影供奉起来。”
《中国摄影》2020年5期专题篇目
摄影中的电影逻辑
·超越与供奉——摄影中的电影逻辑 文/ 李靖越
·格利高里·克鲁德逊:静止并非时间不流动 摄影/ 格利高里·克鲁德逊 采访并文/李靖越
·杰夫·沃尔:我对流行文化中的电影图像不感兴趣 摄影并文/杰夫·沃尔 翻译/十立
·回看《后窗》——介于摄影与电影之间的图像 文/戴维·卡帕尼 翻译/李靖越
·杨福东:单帧的电影 摄影/杨福东 文/十立
·张雅心:作为视觉样板的影像 摄影/张雅心
·亚莉克斯·普拉格尔:好莱坞之梦 摄影/亚莉克斯·普拉格尔 文/青子
·为什么恐怖电影与摄影的关系更密切? 文/汪之奕
·雷磊:庐山电影院 摄影并文/雷磊
·王拓:叙事的迷宫 摄影/王拓 文/羽佳
·蒋斐然:对电影的挪用与重写 摄影并文/蒋斐然
·孙略:静止的电影 摄影并文/孙略
·世界电影浪潮中的摄影 文/吉吉
(点击封面图可进入微店购买本期杂志)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
精彩文章回顾
新刊(语音导读)丨中国影像收藏的本土化趋势
我们如何有关系丨3月刊专题亮点推荐(语音导读)
被称作摄影家,我心中有愧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