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相约云端丨中国摄影·云课上线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出品


《中国摄影》杂志要开线上课程了!


气势汹汹的疫情让线上课程成为了这个冬春的“刚需”,随着疫情的稳定,在网上听课也许会成为一部分人的习惯。对《中国摄影》而言,在这个时候推出线上课程,既为顺势而动,但也并非心血来潮——它源于长久以来编辑部对杂志过往的原创内容如何继续传播的讨论。
 
没错,《中国摄影》线上课程的核心,在于“原创”:过往和将来出现在杂志上的专题和文章将陆续以语音、图片、视频等形式,被重新整合为系列课程,跟大家见面。
 
既然立足原创,那么最合适的讲课老师,自然是最熟悉这些专题和文章的写作者、摄影创作者和编辑。中国摄影·云课邀请过往的作者和摄影师与他们的作品“重聚”;而未来一些新的专题,也将同步推出由作者或编辑讲解、分享的相关知识和创作经验。

 

中国摄影·云课计划首批推出的课程


 精读 罗伯特·弗兰克

(上课时间:5月22日、  5月25日、  5月27日、  5月29日、  6月2日、6月4日)

 精读 莎丽·曼 

(上课时间:5月30日、  5月31日、  6月1日)

伦敦的眼光:英国摄影展览六记 

(上课时间:6月初上线)

风景道理

(上课时间:6月初上线





  关于“精读”系列


精读什么?或者,精读谁? 我们可能会因为几张照片、一段简介而倾心于一位“大师”,或者相反,谓之“过时”“过誉”。然而“大师”不是被压缩、简化的扁平圣像,亦不会休止于短促的赞叹或批判。面对“大师”,浅尝之后,仰慕者需要明了自己究竟为何紧紧相随,而看不懂“大师”作品的人也可以尝试寻找造成认知隔阂的原因。 “大师”头衔和光环笼罩之下的,是一个个独立、丰富甚至不断变化的创作者、普通人,应时而起,终得其位。对于他们,《中国摄影》杂志数年来坚持重新采访、重新梳理,与在世创作者及其周围的人直接交流,对作品以及相关一手文本再作分析,力图实现更深、更广的抵达——云深亦知处。




精读 罗伯特·弗兰克

(讲师:李森)

课程简介
 
“罗伯特·弗兰克”这个名字在书和网站出现时,仿佛自带感叹号。“改变摄影史发展方向的人!”“重新定义视觉实践本质的艺术家!”而他最为著名的、由83张照片构成的摄影集《美国人》也在很多场合被奉为颠覆传统的摄影“圣经”。


不明觉厉。


但“不明”显然不够。相比“别人说他很棒那我认可”,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如此多的人愿意为拍成“那样”的弗兰克费笔墨。如果不了解弗兰克,我们可能会在构建自己对摄影历史认知的过程中,缺失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而弗兰克多义化的作品又吸引着我们去做更多的探索和解读。


“精读罗伯特·弗兰克”是中国摄影·云课推出的首期课程,课程与《中国摄影》杂志2020年2月刊专题“回响与共振:致敬罗伯特·弗兰克”互为支撑、补充,在杂志专题基础上进行了多向度的音视频内容拓展。六节课立足生动详实的资料,讲解了罗伯特·弗兰克的成长轨迹,概览了这位艺术家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作品序列,对其摄影集《美国人》等个别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节的个案研究。此外,本课程将中西方摄影的发展与弗兰克的个人影响力相互贯通,探索了中国摄影人对其作品精神的回应与共鸣。
 
讲师简介:


李森
 
1984年出生于新疆,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2015年获硕士学位,毕业作品获爱玲珑奖。毕业后从事摄影媒体编辑工作,进行摄影书、讲座等活动策划,现为《中国摄影》杂志社编辑。


 欢迎报名本课程,详细流程请见文末。




 



精读 莎丽·曼

(讲师:朱炯)


课程简介

 

二十年前,中国摄影媒体开始介绍美国摄影师莎丽·曼(Sally Mann)的作品《亲密家庭》(Immediate Family),人们被那些充满了神秘美感的儿童肖像所震动。十年前,是数字摄影逐渐代替银盐的时期,逆技术潮流地选择传统手工工艺成为中国当代摄影创作的道路之一,大家由此关注到了莎丽·曼以湿版工艺创作的《深度南方》(Deep South),这一系列多少引领了新时代影像艺术创作的流向。2001年,莎丽·曼被《时代》(Time)杂志授予美国最佳摄影师称号。2007年,光圈基金会(纽约)授予她对摄影艺术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奖项。

我们对莎丽·曼的所知似乎就停留在这些层面。
 
实际上,莎丽·曼持续四十年的艺术生涯,作品产量丰富,涉及肖像、风景、建筑等主题,以及黑白、彩色、负片、正片、湿版等不同的技术手段。
 
多年来讲授摄影史课程的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朱炯,将以2019年在法国国立网球场美术馆莎丽·曼回顾展上的所见所思为由头,为大家带来3次课程,全面介绍、评述莎丽·曼的艺术实践:应该怎样看待她对子女的大胆摆拍,以及关于“艺术家妈妈是好妈妈吗?”的质问;她如何走入社会和地域的深度空间,去寻找“生活在美国南部意味着什么”的答案;她的作品又是如何挑衅而含蓄地指向了历史、身份、种族和宗教里的种种问题。
 
讲师简介:

 

朱炯


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高等摄影教育二十余年,主讲《中外摄影史》《摄影写作》《纪实摄影》《艺术策展研究》等专业课程。
 
朱炯在教学的同时长期从事摄影创作、评论、艺术策展和影像文化研究工作。已在摄影各大专业报刊、媒体上发表了百余篇文章,论文被收录于《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会论文集》《中国摄影批评选集》。朱炯在中国美术馆、中国重要的摄影节如平遥、连州、上海、大理、丽水等策划了中外摄影师的摄影艺术展览,也在法国巴黎蒙巴纳斯美术馆、韩国大丘国际摄影双年展担任艺术策展。


 欢迎报名本课程,详细流程请见文末。




 


伦敦的眼光:英国摄影展览六记

(讲师:刘铖望)


展览,是摄影爱好者和从业者与摄影艺术建立联系的重要场合。这样的场合,在创作时间之外,尤为难得。放眼世界,优秀的摄影展主要集中在称得上“主要”的城市,伦敦,正好是其中一座。近年来,为本刊撰写伦敦摄影展评的特约撰稿人刘铖望,将为大家带来一系列再现这些摄影展的课程。从“光”这一摄影的基本要素出发(《光之形:摄影与抽象艺术百年》展,泰特现代美术馆,2018),透过层层叠叠的面具(《吉莉安·韦英与克劳德·康恩:面具之后是另一个面具》展,英国国家肖像馆,2017),穿过五湖四海的饭桌(《眼之盛宴:食物摄影的故事》展,伦敦摄影师画廊,2019-2020),见过原原本本的男女(《1970年代的女性主义先锋艺术》展,伦敦摄影师美术馆,2016;《男子气概:通过摄影解放》展,巴比肯艺术中心,2020),最后回到“相机”这一摄影的另一个基本要素(《曝光的相机》展,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2016-2017)。再现这些展览,既再现展场的作品,又梳理策展的逻辑,既看热闹,又看门道,完成六次丰富且不失趣味的短途旅行。而《伦敦的眼光:英国摄影展览六记》系列课,也将成为中国摄影·云课展览回顾的第一站。

 

讲师简介:

 

刘铖望

 

《中国摄影》杂志特约海外撰稿人。本科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UAL) 伦敦传媒学院(LCC)影视制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电影专业,研究领域为电影摄影。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Benjamim》获FNAC 2018年新人奖。目前工作生活于伦敦,从事传媒行业,业余写作。


本系列课程将于6月上线,敬请期待!

 





风景道理


摄影术发明之初,风景就已是摄影师们热衷的拍摄题材。直到现在,风景或风光,还是大多数刚接触摄影的爱好者最常拍摄的主题,往往也会成为他们摄影的起点。在中国,因为风景摄影与中国的山水画一样都以山川自然为描绘的对象,所以没有哪一个摄影门类像风景摄影那样承载了如此多的摄影爱好者、甚至一些专业摄影师对艺术的理想和对世界的理解,正因如此,风景摄影也一直是国内研究者们讨论的重要话题。
 
画面唯美且千遍一律的风光摄影在近二十年来一直饱受诟病,很多摄影师和研究者对风光摄影这一说法发出许多诘问,为与这类摄影有所区别,又能表现当今权力、资本和意识形态所产生的社会景观,近几年一些中国的摄影师和研究者用“景观摄影”一词代称西方语境的“社会风景摄影”(social landscape photography)。最近十来年,越来越多当代中国摄影师和艺术家在风景这一范畴中探索摄影与中国传统文化、与潜伏于中国人文化血脉中的山水情怀的关联。当然,还有更多的风景摄影是艺术家内在情绪情感的投射。那么,面对风景,中国摄影的理论者和创作者是如何具体观察和思考的呢?

 

讲师简介:

 

中国摄影·云课将邀请朱其、洪磊、曾翰、董文胜、塔可、魏壁、周仰、袁柳等作为讲师,以自身的研究或创作为基础,论述风景摄影之理,分享风景摄影之道。


本系列课程将于6月上线,敬请期待!




 

愿中国摄影 · 云课能够成为关注《中国摄影》杂志的朋友们另一种轻便、值得信赖的选择。温故而知新,让我们继续一起成长吧!

【报名方式】

报名课程流程如下:
长按下方课程图片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报名页面
关注“千聊公众号”
进入报名页面(现在报名有优惠哦)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