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倾听是为了更好的遇见丨云课精读莎丽·曼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出品


中国摄影·云课 第2期




精读 莎丽·曼

(讲师:朱炯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


“精读 莎丽·曼” 课程简介
 
二十年前,中国摄影媒体开始介绍美国摄影师莎丽·曼(Sally Mann)的作品《亲密家庭》(Immediate Family),人们被那些充满了神秘美感的儿童肖像所震动。十年前,是数字摄影逐渐代替银盐的时期,逆技术潮流地选择传统手工工艺成为中国当代摄影创作的道路之一,大家由此关注到了莎丽·曼以湿版工艺创作的《深度南方》(Deep South),这一系列多少引领了新时代影像艺术创作的流向。2001年,莎丽·曼被《时代》(Time)杂志授予美国最佳摄影师称号。2007年,光圈基金会(纽约)授予她对摄影艺术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奖项。

我们对莎丽·曼的所知似乎就停留在这些层面。
 

格尔聚斯(Gorjus),1989  Sayra and Neil Meyerhoff © Sally Mann


实际上,莎丽·曼持续四十年的艺术生涯,作品产量丰富,涉及肖像、风景、建筑等主题,以及黑白、彩色、负片、正片、湿版等不同的技术手段。

 

豆子之底,1991 Collection privée © Sally Mann

杰西#25,2004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Stephen G. Stein Employee Benefit Trust © Sally Mann


多年来讲授摄影史课程的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朱炯,将以2019年在法国国立网球场美术馆莎丽·曼回顾展上的所见所思为由头,为大家带来3次课程,全面介绍、评述莎丽·曼的艺术实践:应该怎样看待她对子女的大胆摆拍,以及关于“艺术家妈妈是好妈妈吗?”的质问;她如何走入社会和地域的深度空间,去寻找“生活在美国南部意味着什么”的答案;她又是怎样以“故意做坏的湿版影像”挑衅而含蓄地指向了历史、身份、种族和宗教里的种种问题。

“精读莎丽·曼”课程设置及上课时间


第一节:开启摄影的生命、时间之旅(5月30日,20:00)

以作品《在十二岁》《亲密家庭》为对象,解析莎丽·曼早期摄影作品对童年、生命、时光流逝的主题的开启与表达,探讨莎丽·曼的“大师”形象如何由此构建起来,以及我们可以怎样看待围绕莎丽·曼家庭影像的争议。


第二节:探寻并表达:生活在美国南部意味着什么?(5月31日,20:00)

莎丽·曼凭借对故乡深厚的爱和对复杂历史遗产的深入了解,以影像的方式提出了关于历史、身份、种族和宗教的问题。本节课将欣赏《深度南方》《战场》等莎丽·曼的湿版影像创作,从“故意做坏的湿版影像”出发,分析大画幅相机的技术、特定的视觉语言以及作品表达之间的关系,为爱好者提供一种创作参考。


第三节:关于“存在”的哲学性主题的创作解析(6月1日,20:00)

2000年以来莎丽·曼重启家庭主题的创作,本课将欣赏与解析《骄傲的肉体》《肉体和灵魂》《记忆之光》《主与我同在》等作品,探讨莎丽·曼所围绕的“存在”哲学主题:记忆、欲望、死亡、家庭关系、大自然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讲师简介:

 
朱炯

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高等摄影教育二十余年,主讲《中外摄影史》《摄影写作》《纪实摄影》《艺术策展研究》等专业课程。
 
朱炯在教学的同时长期从事摄影创作、评论、艺术策展和影像文化研究工作。已在摄影各大专业报刊、媒体上发表了百余篇文章,论文被收录于《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会论文集》《中国摄影批评选集》。朱炯在中国美术馆、中国重要的摄影节如平遥、连州、上海、大理、丽水等策划了中外摄影师的摄影艺术展览,也在法国巴黎蒙巴纳斯美术馆、韩国大丘国际摄影双年展担任艺术策展。


 课程购买后可以反复收听,具体报名方式见下文。




 

中国摄影 · 云课已于5月22日正式开启了第一期第一课,这是《中国摄影》编辑部对推进影像文化传播与解读的新尝试,我们希望以此给关注《中国摄影》杂志的朋友们另一种轻便、值得信赖的选择。

【报名方式】

报名课程流程如下:
长按下方课程图片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报名页面
关注“千聊公众号”
进入报名页面(现在报名有优惠哦)


中国摄影·云课计划首批推出的课程


 精读 罗伯特·弗兰克

(上课时间:5月22日、  5月25日、  5月27日、  5月29日、  6月2日、6月4日)

 精读 莎丽·曼 

(上课时间:5月30日、  5月31日、  6月1日)

伦敦的眼光:英国摄影展览六记 

(上课时间:6月初上线)

风景道理

(上课时间:6月初上线





  关于“精读”系列


精读什么?或者,精读谁? 我们可能会因为几张照片、一段简介而倾心于一位“大师”,或者相反,谓之“过时”“过誉”。然而“大师”不是被压缩、简化的扁平圣像,亦不会休止于短促的赞叹或批判。面对“大师”,浅尝之后,仰慕者需要明了自己究竟为何紧紧相随,而看不懂“大师”作品的人也可以尝试寻找造成认知隔阂的原因。 “大师”头衔和光环笼罩之下的,是一个个独立、丰富甚至不断变化的创作者、普通人,应时而起,终得其位。对于他们,《中国摄影》杂志数年来坚持重新采访、重新梳理,与在世创作者及其周围的人直接交流,对作品以及相关一手文本再作分析,力图实现更深、更广的抵达——云深亦知处。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