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摄影书为何入榜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出品


2020年4月20日至5月15日,由《中国摄影》杂志社与影上书房(嘉兴)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摄影图书榜评选通过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已顺利举办。

评委顾铮和令狐磊在嘉兴影上书房阅读参评图书

第四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原定2020年2月15日在嘉兴举行。因新冠状病毒疫情影响,除了评选时间推后,评选方案也做了调整:

原定在嘉兴影上书房评委集中评选,改为评委分散阅读参选图书,并采取“两轮线上评选+每轮复议”的方式,评选时间持续近一个月。

评委李楠在广州家中整理准备要阅读的初评图书

本届中国摄影图书榜评委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影像文化学者顾铮,《南方周末》图片总监、评论家李楠,中国摄影家协会纪实摄影委员会委员、良知塾数字影像职业技能教育平台创始人李涛,文化力研究所所长、上海精选时尚文化集合店“衡山•和集”及方所上海浦东店的创意总监令狐磊,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成员、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刘晓翔,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任悦,《中国摄影》杂志主编徐艳娟(按姓名拼音排序)。原定的国内评委刘铮和两位国外评委鸟原学、李锦丽因疫情原因,没有担任评委。

北京的四位评委在《中国摄影》杂志社画廊讨论进入第二轮的参评图书,从左到右分别为:任悦、李波(《中国摄影》杂志社副主编,担任本届图书榜的主持工作)、刘晓翔、徐艳娟、李涛。

本届中国摄影图书榜组委会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琴,浙江省摄影家协会秘书长毛小芳,嘉兴市文联主席王一伟、影上书房馆长王新妹组成。评选期间,特别增设一名监委:中国摄影家协会机关党办干部徐艺。

此次评选还得到了浙江省文联、浙江省摄协和嘉兴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本届图书榜自2019年3月启动以来,主办方共收到146家出版机构及个人推荐的参选图书339357册。最后评出来自中国大陆的13家出版及相关机构和3位个人的2019年度出版及制作的5大类15种入榜图书。

5月22日至29日,15种拟入榜图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公示,公示期间未收到入榜问题反馈,入榜书目现正式公布如下:

年度摄影集



《苏联人镜头中的新中国》
(俄)弗拉迪斯拉夫·米科沙  摄影
(俄)库拉耶夫·尼基塔·弗拉基米拉维奇  译
李蓉  释图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19年9月
 

在新中国建立之时,有如此严谨工作的苏联摄影团队在旁见证,是国家之幸运。在建国70周年之际,这组由苏联派遣的摄影师弗拉迪斯拉夫·米科沙在1949-1950年间拍摄的珍贵影像,以中文版的方式首度出版,记录了开国大典、斯大林生辰庆典、渡江战役、上海和广州沈阳等地的解放仪式以及众多珍贵的城市生活景象。全书以内拉页做法将影像的阅读还原为档案资料的阅读方式,在频繁的打开、翻阅、恢复的动作中,从莫斯科到北京,接着从莫斯科再回到中国,感受这种因为时空距离而带来的有如记忆宝盒被打开的再现。

——令狐磊


阅读和检索方式的设计大幅度提升了“老照片”的品质。
设计师对图像资料和文本进行了梳理,为阅读建立了由总目检索到各单元目录的分层级检索系统。在版面设计上,字体统一使用了无衬线体,因为留白得当和文字对齐样式多变,营造出和谐而不单调的阅读氛围。每一个对开页的设计,由左侧小尺寸画面延伸到右侧的大尺寸图像的阅读形式,模拟了从虚到实对焦的镜头感,为阅读增加趣味。藏与露的关系把握,更好地分配了阅读节奏。

《苏联人镜头中的新中国》的设计,使用了红黑两种颜色和五角星这个带有鲜明指向性的符号,干脆利落地把文本(影像)内容清晰地传递给读者。
——刘晓翔
 

 
《原相纸印系列》(4册)
邵文欢/张兰坡/木格/张巍  著  
原相纸印实验室  丛书主编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9年5月
 
当阅读逐步从纸本向屏幕转移,呈现纸本阅读所具有的独特属性会比之前显得更加重要。原相纸印系列至少在三个方面让读者感受到这份独特:首先是原相概念的呈现。它以接近12寸照片实际尺寸的高精度印制工艺和散页的方式,将不同的优秀影像艺术家的作品分别集纳成套,即可观看即可悬挂,具有一定的收藏属性,为艺术走进生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二是在设计上心思巧运,内页的护纸展开便成为一幅大八开的海报,与散页的形式呼应,似乎暗示着一个展览空间的开启,将书的形态做了可视的延展。三是所选的青年艺术家作品相对成熟,既体现了编者的眼光,也为这套出版物的水准和价值提供了保障。如果每册的外部护封在选材做工上更讲究一些,会在传看与收藏中为作品提供更好的保护。——徐艳娟



《中国园林:诗意/审美与四季》
(英)彼得·内斯特鲁克  著
洪磊  摄影
杨行、李鑫、欧阳宜文、卜亚民  译     
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     
2019年12月

本书并非学术著作,是一部洋溢着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的深情的园林随笔。这样的书,当然可以以其文笔的优美与思想的深邃而吸引读者,但如何将园林图片作为一种进一步打开视域与激活思考的要素加入,把文字塑造的文化意境转换为丰富的视觉意象,进而达成最大程度的阅读愉悦,对于本书编辑是一种挑战。
这些图片,应该不是就事论事的图注,图片拥有的自足性与独立性,它们既可以阐释文字,补充文字的无力,视觉化某些文字无法完成的景象,也可以定下书的基调,改变书的气息,甚至成为了书的气脉。

很幸运,本书中的照片是由出版社编辑特邀《墟之居:儒生庭园的诞生》(2013年)一书的作者洪磊所摄,其长久浸淫于江南园林文化,并且一直以摄影为主要手段从事艺术创作,此举从根本上保证了本书在意境与意象这两个方面的浑然一体。      
             ——顾铮



《秦一峰展》   
余德耀美术馆 主编
秦一峰  摄影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9年8月
 
对于已经在美术学院开设了十多年《个人画册的策划与设计》课程的上海抽象画家秦一峰来说,为自己于2018年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的个展设计图录,是一个实践自己的画册设计理念的绝佳机会。
如何将一张张记录了明式家具的表面纹理以“负片”形式呈现的照片,在印刷上以极尽微妙之能事的灰调,在设计上贯彻“无设计”的风格呈现出来,无论是在画册的整体设计与版式设计上,还是在印刷工艺上,对他都是极大的挑战。

令人欣慰的是,《秦一峰展》以贯穿全书各处的对于整体与细节的全面把控,将他一贯秉持的直接、单纯与朴素的极简主义画册设计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获得了一本在视觉上纯净、在手感上沉静,并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了作品欣赏不受干扰的画册。而这个原则可以以他的一句话概括:“画册跟作品走。”
——顾铮


 
《相貌·胡武功影像50年》
胡武功  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9年9月

年届七十的陕西摄影家胡武功,在《相貌——胡武功影像五十年》一书中对自己的长期工作作出了至少在短期内不会轻易更动的总结。
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纪实摄影实践在陕西群体等各方的持续努力下,终于来到了一个可以而且也需要进行严肃总结成败得失的历史关头。收入了400多张照片的《相貌》,是胡武功对于自己五十年纪实摄影实践的一个梳理,也给和他一起从这个历史过程中走过来的其他摄影家提示了如何面对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他已经听到了历史的迫切的召唤,并且以他自己的的个人摄影集给其他中国摄影家们带了一个头。不过在我看来,这本书或许在照片的选择上还可以更节制,在设计上也可以有更高要求。

衷心希望胡武功的艰巨努力引发其他人的跟进,并且是以更丰富的形式来给各自的摄影实践进行总结,同时也给中国摄影的历史以交代。
——顾铮
 
是相貌,也是记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耳边熙攘,五十年间跨越式的时代变迁,以一格格胶卷丈量的中国故事文化厚度,以无数瞬间捡拾人间的真实。从一台华山牌相机开始,来自西安的平民视觉,谁能够感受摄影家自己所总结的美学风格——“甘涩和谐”,而且这个风格可以延续50年而依然回甘?正如胡武功那幅久负盛名、拍摄于1996年的“爬城墙的孩子”名作那样,这些影像并不华丽,那种平民的力量却深藏不露,他的影像就是一部城市的编年史,古城的风骨,民间的喜乐哀愁,尽在光影中,无可替代。——令狐磊

年度摄影史论图书

 
 

《大桥记忆: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艺术及史料巡展作品集》
江苏省美术馆  编  
徐惠泉  主编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9年1月
  
书籍设计借鉴了大桥建造年代独有的材料、气质和内涵。以大桥为切入点,通过对史料与图像的再编辑,向世界还原那个最真实的中国。
设计师以当代性的视角,在赋予全书以历史年代的怀旧感的同时,也避免了史料图片的简单罗列,从而实现历史和现代两根线索的交互变换与对比。《大桥记忆》封套的红塑料皮模拟了于20世纪60年代初盛行至80年代初终结出版的《毛主席语录》,再现了几代人对大桥的记忆,用设计将80年代之前的信息留给后世。
——刘晓翔



 
《过往即故乡 : 影像金坛120年》
孙慨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年12月
  
孙慨以学者之力与赤子之心为故乡金坛作此跨越120年的影像史,其文亦嘉,其情亦真。书中勾联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作品、风格,资料翔实、论述严谨,凡涉利害要节,无不娓娓道来。在条分缕析摄影在此的源流脉络的同时,将摄影之种种置于当时社会、文化、民生、人情的系统中生发研判,鲜明如昨,自是为了映照于今。作者的努力不仅使我们由小城金坛而知中国摄影史之一斑,也使我们了解一个兼具学术高度和深度的地方影像史个案研究所可能付出的心血,与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李楠


 
《燃烧的雪:走进贝尔纳·弗孔的图像世界》      
赵欣昕  著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9年4月

特立独行的弗孔近年来与中国摄影界互动甚多,然相关中文论述则不太多,本书即是目前国内专论弗孔者,难得的是以第一手访谈与六部弗孔经典作品的两相对照,从思维与实践两个维度展开对艺术家探索历程的生动剖析。同时,艺术家真实的生活气息亦穿插其中,痛苦与狂喜可谓历历在目,这些用心使得全书更加丰满立体、内蕴充沛。本书的设计颇有现代之美,较好地处理了大量图片与文字的关系,提升了阅读体验。论述当代摄影思潮、问题与现象的优秀原创性专著,是目前摄影界比较需要的,期待作者更加深入。——李楠

年度引进版摄影图书


《美国表象》   
(美)斯蒂芬·肖尔  著
周仰  译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9年3月
 
正如本书封面所暗示的,这是一本塞满照片的柯达影集,整本书的设计都在围绕这个理念展开,开本大小,照片排布方式,都在唤起生活在柯达照片时代的人们的切身体验。
阅读这本书的愉悦感,就如同打开从快印店取回的那一包照片。肖尔用一种刻意的随意,再现了他所观察到的消费社会中城市居民使用摄影的方式——也包括这本书的中国读者,它让我们回忆起廉价的影像技术如何给我们观看的自由,如何帮助我们把生活归档,将记忆外化。

不过,在当下引入这本书,却并非只是为了怀旧。肖尔认为这些生活瞬间,也足以描绘社会图景,他将快照比拟为口语,是一种不同与传统影像的表达方式。当影像文化进入数字时代,照片借助社交媒体广泛传播,阅读这本书可能会更有共鸣,抑或是产生新的思考。
——任悦


 
《留住这一刻:莎莉·曼自传》   
(美)莎莉·曼  著
胡菲  译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9年8月

里尔克曾说过:所谓荣誉,不过是所有误解的总和。那么,破除这种误解的最好方式或许就是亲自和那个荣誉背后的人谈一谈,比如读她的自传,就像莎莉•曼的这本。读完之后,你就能理解她为什么会以那样的方式摄影,而她的摄影对于我们究竟有何意义。她以弗吉里亚阳光一般灿烂、跳跃、敏锐、直率的文字杀进记忆深处,坦陈那些幸福、陶醉、神秘、不堪,以及尖锐的愤怒与疼痛,让尘封往事重新显影,成为永远的“这一刻”。这是一部天才的传奇,也是一部南方的史诗。大量第一手图片使本书更富于感染力,同时也间接回应了“摄影何用“这一有趣问题。——李楠
 


《幸运者:一位乡村医生的故事》  
(英)约翰·伯格、(瑞士)让·摩尔  著  
黄月  译    
理想国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9年10月

作为视觉文化史上划时代的人物,约翰•伯格的影响在中国摄影界被严重低估。他谈摄影、论观看,总是从容地在历史、政治、艺术、哲学、心理各个领域腾挪自如、往来如风。他的观看常常出人意料,却又往往切中肯綮。他不是在给摄影下判决,也不是将图像作为理论的材料,或是仅从自身经验和视野出发,而是将艰深的学术化身为孤岛上温暖的灯光,在毫不妥协的论战中将犀利与优美合为一体。这本《幸运者》就是一个例证。他带领我们一起超越人文关怀的局限,跳出感伤滥情的程式,重新认识贫穷、痛苦、生死、命运、体制以及这背后的一切。理想国引进书系的眼光亦由此可见。——李楠

年度摄影器材技术图书



《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
英国Little White Lies编辑部  著   
余春娇  译
新经典文化 | 南海出版公司
2019年9月

这本由英国Little White Lies (善意小谎言)编辑部编写的小书是一本老道的、专业的、细节到位的入门级读物。本书的作者对于影像的挖掘和理解十分深刻并且带有先进的艺术观念。
与众不同的是,作者并没有告诉读者要用哪部手机?或用什么相关设备?书里介绍的手法和事项,都是百年来最经典的基本方法和最正统的拍摄原则。书名里的“手机”可能只是想强调这本书的“亲民且易读”,或者也只是编辑部的一贯宗旨:“善意谎言”,目的是让“电影”这一高深、复杂的艺术,被步步拆解成相对容易理解、可实际操作的执行步骤。让大众认识到不是只能用摄影机可以拍电影,用手机也一样可以。

在全民自媒体的时代,影像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交流和观看方式。摄影和电影的边界在交融,如何在当下将摄影和各种视频媒介相结合,这本插图小书,没准会帮你面向未来,开扩视野。
——李涛

年度自制摄影图书



《机修60年》
摄影、编辑并设计:廖雄                  
规格:420mm ×285mm
蝴蝶装,封面为手工布面做旧+机器垫胶片刻字,内页黏贴数码打印照片
制作时间:2019年

我们或多或少地见过这样的记录本,有点笨拙但真切,作为一本显然耗费了大量心力的自制影像书,廖雄所做的《机修60年》朴素得惊人,翻阅时仿佛耳边还能传来车间机械运作时的轰鸣声。六十年后,工人重逢时的追索,工友年轻时的面孔,手边残留的工作证、饭票、粮票以及一切的票据都成为了这本厚重记忆本无微不至的组成部分。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依然希望多翻翻这样的真挚之作:想回味更多当时那种奉献而无畏、简单而知足的岁月。封皮上的那些叠加的油墨手印,当然是无心所成,但似乎从一开始,它就在机修车间中存在着,作为一个吞噬时光的容器,让工友们感慨,又在提醒着我们,明天的幸福,从来不易。——令狐磊

个人自制摄影书最近几年在中国的摄影界发展有一段特别的经历,出现了一批手工制作的图书,在空白的簿册上黏贴照片,书写文字。它们没有参照的原型,甚至缺乏表达的精致,但其中不可复制的临场感,让其构成一种非常独特的、类似纸上展览的样态。看这样一本书,观众也必须亲临现场。
《机修60年》是这一类摄影书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它辅以各种档案图像,完整地再现了温州矾矿机修车间60多年的历史,被摄对象在书中手写留言,更是让这本书变成一种独特的媒介,它邀请被摄者,也邀请观众一起参与,留存下的文本构成一份留给未来的档案。
——任悦
 

《无所从来》   
摄影、编辑并设计:陈鹏
规格:220mm ×145mm
手工线装,封面为手工凹凸纸,内页为宣纸
制作时间:2019年12月

对一位自制手工书的作者来说,从拍照到做书,其实是一次二次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契合,或者说找到对的方式,《无所从来》就是这样一本找到了对的方式的小书。这本书拍摄佛教石窟,影像宁静质朴,黑白色调以传统生宣打印,辅以手工线装。全书虽无文字,但纸张、影像、工艺所集合而出手感与观感,让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佛家境界跃然而出。——徐艳娟



 
《罗福平》
摄影:拉黑
编辑:陈见非、拉黑     
设计:王俊
规格:180mm ×245mm    
锁线胶装,封面照片由底片扫描、白色油墨叠印
出品:拉黑工作室
制作时间:2019年6月
 
这本书更像一本文学读物,大概我就是抱着这个心态翻开它读了起来。
书的作者拉黑一直在创作与故乡有关的作品,他做过手工书,有过徒步回家的艺术行为。他探讨自己的身份认同,并将这个话题以身体来表达,现代城市里逐渐“消失”的身体,似乎只有在乡村的土地中才能得以“显影”。

在《罗福平》这本书里,拉黑向来强烈的情绪被隐藏在一些设计的细节里,整体上波澜不惊,给读者留出了一定的阅读空间,正如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总是在平淡无奇中逐渐进入状态。这本书放到书架里,不突兀,若时常翻看,总会有新意。
——任悦 


《中国摄影》2020年第7期将推出本届摄影图书榜的大型专题报道,届时将呈现更多入榜图书中的精彩内容及图书编辑、设计背后的细节,同时还有评委专家对本届图书榜以及当前国内外摄影出版现状的分析和探讨。敬请期待!

 



中国摄影 · 云课已于5月22日正式开启了第一期第一课,这是《中国摄影》编辑部对推进影像文化传播与解读的新尝试,我们希望以此给关注《中国摄影》杂志的朋友们另一种便捷的、值得信赖的选择。

欢迎通过下方的二维码选报已开课程。

【报名方式】

报名课程流程如下:
长按下方课程图片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报名页面
关注“千聊公众号”
进入报名页面(现在报名有优惠哦)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