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摄影书设计的风朝哪里吹

刘晓翔 中国摄影杂志 2022-12-25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出品
本文首发于《中国摄影》7月刊专题“第四届中国摄影图书榜”
文/刘晓翔

文本和影像共同记录了人类的历史。文本精确地记录思想轨迹,影像则以一种相对于文本来说“模糊”的方式填充和润滑了精确记录的缝隙,与文本融合在一起,构成“无言”和言之不尽的思想力量。此二者在网络时代来临之前,皆依靠纸媒出版把它们保存下来并传播出去。
 
当代纸媒出版承载的影像书籍样式和印刷装订方法,源头来自于德国人约翰内斯•谷登堡(Johannes Gutenberg)。在纸媒出版进化史上来看待电子书籍,不过是保存、传播媒介的又一次变革,即:由物质的实体变为非物质的虚拟。这种变革对纸媒来说意义之重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在此之前的另一次伟大变革正是纸张取代了动物皮(多为羊皮)成为保存和传播媒介,所以电子书曾被断言可以完全取代纸媒。许多年过去,媒介转换并未完全发生而是出现了向虚拟和更注重物质属性这两个极端方向发展:报纸、杂志等时效性强的纸媒迅速电子化,影像类传媒更是借助于网络,迅速在大众中普及,将原来的纸媒空间压缩到书籍出版领域。感谢新媒介,它逼迫我们这些出版人,使我们逐步认清了不同媒介的区别,促进了书籍出版之中设计与编辑方式的演进,把视觉“导演”的角色赋予书籍设计师,让书籍作为媒介的同时,减少了书与书之间视觉、触觉、翻动感受之间的趋同性,使之越来越向基于文本的个性化设计方向发展,甚至将部分书籍设计变为文本内容的一部分。新媒介出现之前,绝大多数书籍出版人把承载文本视为书籍设计和出版的唯一功能,如果仍旧抱这一态度,纸质书将会逐渐失去读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影像在纸媒上的传播和记录,将迎来与设计共生的时代,共同构成不拘一格的阅读方式。
 
我有幸参与“第四届中国摄影图书榜”评选,在和其他评委聊到影像类书籍设计的时候,感受到了他们对此类书籍需要好设计的期待。比如,有的评委提到了对设计师来说也是很专业的字体字号与内容匹配问题;有的评委指出影像类书籍的出版是第二次创作;甚至有的评委早就在关注每年一度的“中国最美的书”评选。凡此,都说明影像艺术家、评论家早已对影像类书籍的表现形式高度关注了。
 
1990年代,玛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联系图片社(Contact Press Images)的编辑多次来到中国,为新闻、报道摄影师讲述如何拍摄、编辑图片故事。这个时间节点与我们设计界同仁在吕敬人先生引领下,从装帧设计(封面)向书籍设计转变相一致—书籍设计的核心理念与图像编辑、阅读的逻辑是一致的。那时候,我们虽属不同行业,却都在思想经过空间和时间隔绝后,重新登上驶向未来的列车。
 


《苏联人镜头中的新中国》
(俄)弗拉迪斯拉夫·米科沙  摄影
(俄)库拉耶夫·尼基塔·弗拉基米拉维奇  译
李蓉  释图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19年9月

在这次图书榜入榜图书中,《苏联人镜头中的新中国》无疑是很亮眼的一本,阅读和检索方式的设计大幅度提升了“老照片”的品质。
 
纸质书籍的出版即使没有新媒介的出现,自身也处在不断进化来适应体例日渐丰富复杂的文本—从一张羊皮到出现版心,再到版心位置的视觉黄金比,以及其后的复杂分栏和文图穿插混排,都是其自身与文本密切结合来适应时代审美的结果。
在本次评选中,我看到为数不少的重量级影像作品,被过往的书籍形态和设计理念所捆绑,没有达到最具表现力的形式和摄影作品的合一。我也期待通过中国摄影图书榜的评选,逐步推动此类书籍出版、设计理念的更新。
 
将影像类书籍的物质属性和设计结合在一起,使我们可以前瞻它完全不同于新媒介的可以长存的未来。
 
以下,我再用几个影像类书籍设计的实例,向读者朋友们介绍书籍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现状。选择这几本书大致出于以下考虑:1.设计作为影像的延伸,设计师在摄影家作品集设计中的角色担当,书籍设计和摄影如何合一;2.用独特的形式语言以及不同纸张的质感,来编辑已经司空见惯的故事,把一个干巴巴的作品集演绎的生动和富有趣味;3.对作品集的另一种编辑设计方式,让读者在获得新奇的视觉感受后,再被隐藏在感性里的理性思考所吸引。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选择并非是摄影作品编辑和设计的方向性指导,而是想藉此引发广大摄影师朋友们的思考,让这一类书籍得到更多读者的喜爱,甚至把将书籍和摄影作品一道作为收藏,品味物质之美好。
 

刘晓翔,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成员、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工作委员会主任。

 
影像类书籍设计的实例:

《三万零二百一十九天.黎朗作品集》的封面与书脊



《三万零二百一十九天.黎朗作品集》内页拼图


《三万零二百一十九天.黎朗作品集》细节


1.《三万零二百一十九天.黎朗作品集》
作者:黎朗;书籍设计:何明;作品属性:艺术类;开本尺寸:500mm×500mm,出版时间:2017,私制手工书

作品主题:艺术家黎朗用日期组成的数字,书写覆盖在父亲和父亲遗物的影像上,复刻了父亲活在世界的30219天。形成一种随时间逝去的父亲在儿女的记忆中也日渐模糊的视觉印象。白色的封面和书脊上的文字采用手书数字的形式,在质朴中有很强烈的设计感。封面上的数字30219,寓意了父亲这一个体生命可数算的日子。书脊上1927.12.03—2010.08.27,是父亲的出生和故去日期,将父亲的生卒年代清晰而略带忧伤地传递给读者,触摸到读者心中的柔软之处。

何明将书写在作品上的数字设计为最小可视,并据此定出开本尺寸500mm×500mm,书中的序、图注等均采用书写字体,形成独一的字体体系,带来设计的温度。何明的设计与艺术家黎朗作品高度融合,成为作品不可分割的书籍形态。






2.《手艺×机器:科技时代的时尚》(MANUS×MACHINA FASHION IN AN AGE OF THCHNOLOGY)


作者:Andrew Bolton;书籍设计:OK-RM,London;作品属性:展览册;尺寸:226mm×332mm,出版时间:2016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2016年编辑出版了《手艺×机器:科技时代的时尚》,此书的设计使用了诸如PVC护封,打孔的封面卡纸,黑卡纸,单面金卡纸,单面银卡纸,手工纸和哑粉纸等多种质感的材料和纸张以及印装工艺,把一本简单的手工制衣设计师的介绍演绎得丰富多彩。




  


3.《风吹哪页读哪页:第一届中国最美旅游图书设计大赛优秀作品选》
作者: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工作委员会;书籍设计:XXL Studio(刘晓翔工作室);作品属性:展览册;尺寸:360mm×218mm
 
这件作品是2019年在海南三亚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最美旅游图书设计奖”优秀作品集。

该书的编辑设计方式是将比赛的获奖书籍按着金、银、铜等奖项,先分配了对应奖项的获奖书籍内页书影页数,如金奖《市井西仓》占10P,优秀奖《正阳天衢》占2P。然后按着金奖、银奖、铜奖、创意奖和优秀奖的顺序,挑选出最有特点的内页书影。将作品集页码和获奖书籍内页书影页码融合在一起,形成此就是彼,彼就是此的阅读趣味,即:获奖书籍的内页书影如果是P01,在《风吹哪页读哪页》里的页码也是P01;获奖书籍的内页书影是P08/09,在《风吹哪页读哪页》里的页码也是P08/09。

这件作品的设计追求理性基础上的感性,使读者在阅读时首先被强烈的感性和获奖书籍内页的随机性所吸引,它需要读者像福尔摩斯一样,依靠分散的细节拼接出其中一件获奖作品的整体轮廓,设计的理念也因此逐渐呈现。“风吹哪页读哪页”,吹到哪本读哪本。

书籍形态上,它的外形像一条船抑或是船尾翻滚的海浪,在茫茫大海中忽然映入视野,却又不知道驶向何方,就如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写于1915年的诗《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本期杂志

《中国摄影》2020年7期封面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