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二届“摄影毕业季”入选名单揭晓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出品

由《中国摄影》杂志、尼康映像仪器销售(中国)有限公司主办的,2020年第二届“摄影毕业季”暨2020年度全国高校摄影优秀毕业作品年展评审结束,20位摄影及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的20组作品入选。每位入选者将获得主办方颁发的5000元创作基金(可选尼康摄影器材)和荣誉证书。《中国摄影》杂志将在今年9月刊的专题中对入展优秀作品进行刊登与推介。
 
2020年,因疫情的冲击和阻隔,这一届毕业生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然而,蛰伏与变通,以及疫情带来的对人性、生命、价值的反思,转化、嵌入了毕业生的创作中,呈现出他们新的思考与审视。作为创作者的学生数年的学习与积淀,以及突如其来无法忽视的环境的转变,将如何塑造毕业作品,更重要的是如何塑造毕业生自身,是我们对本届投稿作品的期待。那么,我们能够在最终入围的作品中达成这些期待吗?希望读者能有自己的答案。
 
第二届“摄影毕业季”征稿自本年度5月始,至6月25日截稿,共收到全国百余所高校的2000余位同学的投稿。7月22日,最终评选工作在网上进行,评委分别是摄影艺术家王宁德,数字视觉与图像处理专家、摄影教育者刘灿国,中国摄协专委会委员、纪实报道摄影师严志刚,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艺术总监段煜婷,《中国摄影》杂志主编徐艳娟。尼康(中国)摄影艺术总监马国晓受邀担任评选的监委。评选由项目负责人文汇主持。经过一周公示,正式入选名单今日发布。
 

入选名单

刘杨  北京电影学院

《安全屋》

导师:朱炯


朱婧宜  大连医科大学

《绽放》

导师:邹易诺


韩佳龙  西安理工大学

《2020春天的我们》

导师:李小舟


陈露  南京艺术学院

《村里阿露》

导师:宋健


桂嘉玥  清华大学

《时光机》

导师:冯建国


黄嘉慧  广州美术学院

《治愈我》

导师:杨义飞、吴伟烨、何汉明、黄小捷


朱慧杰  黄河科技学院

《笑忘书》

导师:杨赫


孙文婷  西安美术学院

《LSG女孩》

导师:苏晟、谢爱军


翁琳琳  浙江科技学院

《迹化》

导师:陈婧赟


孙翠霞  天津美术学院

《沈女士》

导师:天津美术学院摄影艺术系联合导师组


吴雨航  四川美术学院

《漩涡》

导师:李川


董佳鑫  浙江传媒学院

《第二地面》

导师:李心夷


范耿钧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当代秩序》

导师:陆洁


胡寰宇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潼江记》

导师:杜喜宁


刘明堂  河南大学

《所见》

导师:郭林


赵元璞  鲁迅美术学院

《造山》

导师:叶红


沈枭  天津美术学院

《冬日国境线》

导师:天津美术学院摄影艺术系联合导师组


吴翊睿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之壁》

导师:林路


朱峻烨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都市·夜》

导师:沈洁


陈方斌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万物静默如迷之于以盛之》

导师:夏洪波

 

以下为入选者部分作品展示


刘杨  北京电影学院

《安全屋》

导师:朱炯



安全是一种需求,它与生理需求一样需要被优先满足。从国家到个人,安全拥有着不同的尺度,已成为当代生活之中必须被提及的话题。《安全屋》在个人尺度和心理层面,以静物摄影的方式讨论安全话题,其背后是对当代生活中“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不安与焦虑的关注。《安全屋》以与安全相关的物或材料搭建一个个人化的庇护场所,并从三个方面关注这些搭建的物与材料:“新装置”部分表达对于某些物件有效性的怀疑;“想象地带”主要描述安全物件所具有的“危险形象”;“房间”、“桌面”则对表面廉价的安全物件进行审视确认。

关于《安全屋》的创作,我使用游戏和设计的策略,将物件视作一种材料进行“雕塑”,以构成一种新的造物或抽象的空间。摄影则负责记录和凸显这些造物的形貌和质地,物与摄影共同来完成主题的表达。创作的基础,是相信一种静物摄影审美的拓展,即从一种纯粹的形式审美拓展为对“物性凸显”的关注,并由物所虚构的影像来展示当代生活的表象,将“物”带往更深层的社会议题之中。



房间-安全色


房间-薄膜隔离


房间-陈列柜

房间-填充气囊


房间-烟气过滤


想象地带-消毒门帘

新装置-静电屏蔽

桌面-酒精消毒



朱婧宜  大连医科大学

《绽放》导师:邹易诺

这组作品拍摄的是药品溶解的过程。生病、吃药似乎成为两个无法分开的词语。每次生病都要吃药,已经成了一部分人的习惯,殊不知这种自以为正确的习惯可能会慢慢侵蚀我们的健康资本。过度使用药物,会导致药效下降,人体也会对部分药物产生耐药性。通过这组作品,我希望让人们对于药品有一定新的认识,这个项目也是对于合理用药的提倡。












韩佳龙  西安理工大学

《2020春天的我们》导师:李小舟

春天本是个美好的季节,万物复苏、欣欣向荣,但是2020年这个春天,我们却被困住了。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很快就侵袭了整个中国。疫情给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我们被困在家中,似乎所有的事都停滞了。作为即将毕业的应届生,很快要告别大学生活步入社会,但是疫情的到来让我们不知所措,原本对未来的规划将不得不做出改变。

由于各大城市经济停滞,很多企业发不出工资,面临倒闭,只能通过缩减开支,裁员降薪来维持。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另一方面,根据教育部的数据,今年大约有874万高校应届毕业生,同比增长40万。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就业挑战。

毕业创作期间,我走访了五十多位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大家都对未来有着不同程度的担忧,但是大多数都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希望能早日走出困境。

四年的时光非常短暂,因为疫情而没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甚至还没有做好心里准备就毕业了,我们从此天各一方,不知还能不能补上没能实现的毕业照。

这就是2020年春天的我们,一起见证了这个特殊的时期。







陈露  南京艺术学院

《村里阿露》导师:宋健

作品以自拍的方式,对乡村女孩“阿露”在过往处境中的几种片段进行了想象与呈现。因为是女孩,从小就经历家庭和环境的漠视所带来的创伤与影响,是乡村“阿露”无法避开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事实。用影像来面对创伤,为自己立传,似乎是个不错的手段。而作品中的“阿露”更应该称为“阿露们”,因为她们是无数深处乡村文化中的女性生存处境的缩影。
















桂嘉玥  清华大学

《时光机》导师:冯建国


我们按下快门,快门黏住时间,把时间复刻到相纸上,相片就是这条时间之河中的时光机。

每当再次拿起相片,我们就会坐着时光机回到那些过去深刻的瞬间,回到按下快门之时。

这组作品对12位主人公现在的模样进行后期加工,融入他们想到的过去时间段的照片中,实现视觉上的“时光穿梭”,让他们与过去发生对话,并配以每位主人公的手写故事进行阐述。

















黄嘉慧  广州美术学院

《治愈我》导师:杨义飞、吴伟烨、何汉明、黄小捷

《治愈我》从我的自身经历出发,通过观察和拍摄,重新审视自己与父母之间密切的家庭关系,达到与我的“原生家庭”和解的目的,治愈受到家庭创伤的我与父母。

父母的离异,成为我成长过程中一直逃避的心理负担,还会常常陷入各种情绪和感情的纠葛。但是,命运掌握在我手中。既然我无法控制自己的家庭,那干脆直面自己的家庭问题,先着手改变自己,让自己充满能量,再利用这些能量驱散父母心中的阴影,引导他们走向和解,让自己不再陷入“原生家庭”的焦虑与恐慌中。


治愈我——和解三部曲











朱慧杰  黄河科技学院

《笑忘书》导师:杨赫

作品名称《笑忘书》来源于王菲的一首歌曲,这首歌使我获取到许多的情感支撑,它让我懂得了自我认可的重要性,坦然、全面地接受自己,爱自己。

因幼年时期的意外,我的右臂被烫伤了,此后“疤痕”就成为了伴随我生活的话题。除了身体上的痛楚,心理上的困扰对我的折磨更甚。它的存在导致我的偏激、敏感和不稳定。我很幸运,接触到摄影与文身,文身的结果也是皮肤的异常化,而对于文身的评价似乎没有像对于疤痕那么统一,所以我选择了文身来消减我几乎病态的焦虑。当我逐渐成长,跌跌撞撞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出口后,很想将过往这一系列的过程拍摄出来,使更多与我有着相同经历的人能够有所体会,从而找到情绪消解的方式。

我以一些与和我有相同经历的人的叙述和经历作为参照,创作了这组作品,其中多以特写和中景进行表现,配合三脚架进行自拍,部分图像使用闪光灯,增强画面的趣味性与内心私语的被曝光感。在拍摄的过程中,我逐渐思考隐藏在伤痛表象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



小猫辣辣的陪伴使我内心平和安定,它在许多不经意的瞬间治愈着我。

我和辣辣的日常,和它相处的过程中我最大限度的忽略了自己的身体缺憾。


很喜欢自己拥有花儿时,充满勇气的坚定的状态,信心重建的喜悦非常强烈。


喜欢钻在树下看月亮。


花和树的影子是很不相同的,我常常怀疑花影通往虚幻之境。


纠结的人可能根本纠结不出是否在纠结纠结本身,他们擅长反复。


淤青常在人们淡忘痛感后,仍然执着的显现,使人不断回忆淤青的来由。


我没有问她究竟想到了什么。无声,可以感受到更多。




孙文婷  西安美术学院

《LSG女孩》导师:苏晟、谢爱军

LSG是袖状胃切除术的简称,利用腹腔镜把胃的大弯垂直切割出来,主要用于减重和2型糖尿病的治疗。我在2017年做过LSG手术。在此之前,肥胖为我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不仅仅是外表方面的打击,它甚至开始影响我的健康,这并不是女性在美好的年龄段应该去承受的压力。

在我关于LSG的调查中,本应该改变肥胖人群命运的手术,却因为社会的舆论倾向被负面地传播。我拍摄了同样经历过LSG手术的女性,即使其中有些人还没有达到完全的治疗效果,但我可以感受到她们身上所散发的自信感。我并不想把重心都放在宣扬手术与减肥上,在我的镜头里,更想让人看到的是女性因为肥胖所承受的过多的压力,让人们可以直观地去感受肥胖带给年轻女性的影响,以此给予她们更多的包容与理解。女性应该有选择自己喜好和保持健康的权利。












翁琳琳  浙江科技学院

《迹化》导师:陈婧赟

21世纪是中国的“城市世纪”,许多“农二代”都离“乡”去往城市打拼,农村逐渐呈现出“人走房空”“外扩内空”等多种现象。几乎每年春节一过,村子就变成了“空巢”。我在这次作品创作中,展现出农村空心化的现象,并从自身出发,探索在农村条件已经大为改善的今天,为什么农二代依然宁愿漂泊在外,也不选择到农村发展这一问题的答案。



翁爱芳

翁丽云

翁明玉

翁蓉琴



孙翠霞  天津美术学院《沈女士》导师:天津美术学院摄影艺术系联合导师组

如今我们身处在短视频时代,传播与分享成为时代的一大主题,抖音、快手等app在这个过程中串联起了每个普通个体的生活,并由此构筑了全社会的狂欢。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沈女士”是我的母亲,也是此作品的名称。我用摆拍记录下“沈女士”日常的“抖音化行为”,借这一个普普通通、热衷观看抖音的中年女性形象,引发人们关于新时代生活的思考。

短视频具有生产成本低、内容碎片化、传播速度快、社交属性强等特点,种种属性让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发模糊。其中,多元化的视频内容通过其特有的方式对观者产生了各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又引发了观者一系列新的个体创作行为。从被引导者到再创造者的角色的转换,以及点赞、转发、评论的互动形式,让参与这个过程中的人们能够感受到颇多的趣味性与自信心。

“沈女士”作为短视频第一视角的观看者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我通过观看“沈女士被影响的行为”,以第二视角体验到短视频的内容,将其以图像的方式记录下来,从视频到图像的媒介转变再次将其传送给此图像的观看者,使其以第三视角去体验。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是观看者、参与者、创造者,也成了无形的传播者。












吴雨航  四川美术学院

《漩涡》导师:李川

 《漩涡》围绕“手机摄影”携带的诸多问题展开,试图通过作品反思:程序控制之下,进行终日无效生产的刷屏队列如何日渐扩充?新时代之下的手机摄影生产机制、大众传播和视觉消费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图像交际是如何在传媒平台之中泛滥漫溢的?图像作为身份的表征,在网络世态中是如何混淆个人身份和网络形象的?网络空间中的公共性与私密性又如何被轻易击溃?那些被挑选“淘汰”所删除的图像是否比存储中的更值得被“看”?

项目的第一部分指涉手机摄影的发端,主要关注手机厂商对摄影“技术”和“艺术”两个层面的叫卖;第二部分探讨手机传媒平台及社交层面上的摄影;第三部分直面视觉消费的“剩余物”,通过网络征集图像,对大众手机相册中那些未被选择所删除的照片(数据垃圾)进行恢复观看和转译再生。

 

《漩涡》创作项目介绍


第一部分:《漩涡·大生产》

当各大手机厂商愈发注重“挖掘”手机摄影的成像能力和美化功能时,“摄影”便沦为了艺术噱头中的卖点。随之而来的,不仅有汹涌的图像之海,还有技术和算法所带来的捆绑、控制,甚至退化。这其中,手机广告便是诱导的催眠术,召唤你我陷入图像大生产的旋涡中。

此部分由图像和实验声音共同构成,在图像的创作过程中,我通过著名的数码设备评测网站(DXOMARK)寻找到手机摄影性能的全球排行榜,并选择了十家主打手机摄影厂商的新款手机海报和视频广告作为创作素材。具体制作过程如下:

1.去除各手机厂商平面海报上的渲染性信息,将其模糊为无信息的纯色基底。

2.导出各手机厂商视频广告中提及手机摄影性能的音频,将其转译为可视的噪音图像。

3.将二者进行合成,制作为一系列消除诱导性广告内容的“新海报”。

4.在声音部分,我将收集到的所有手机广告音频并列排布后同时播放,让各条音轨中的讲述内容相互抵消,如同一曲幽灵般的呼啸。

 

Apple


Google


Huawei


        第二部分:《漩涡·二次曝光》

摄影的“民主性”和分享的“狂欢性”不仅让社交摄影迅速崛起,也让图像生产和传播的链条被急速构筑。在此部分,我将诸多社交软件中的大众图像截取存至手机,并使用宝丽来影塔(Impossible Instant Lab)对屏幕进行翻拍。那些源自无序时空中被上传的数据图像,在影塔重新观看屏幕的过程中被曝光显影为“物”的照片。至此,拍摄者的身份、图像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都被混合消解。而当我将这些图像的“副本”重新扫描上传至社交平台时,它们又再次获得了曝光传播的时机。

 



宝丽来影塔现成品装置


        第三部分:《漩涡·微芒》

在一项名为“最近删除”中转计划的网络图像征集活动中,我收集到了诸多参与者手机相册中的“废弃”图像。我试着将这些视觉消费的“剩余物”导入到3D界面重新观看,原本二维平面的废旧照片在此被重构为三维的虚拟模型,而图像中原有的人、物和场景均被幻化为光点碎片。由此,通过旋转和变换这些虚拟的三维空间,我不仅可以游走于图像素材的正面、侧面及背面,甚至还能畅游于图像的间隙之中。当它们被重新观看并存储后,原本无用的“数据垃圾”也闪烁出新的微芒。







董佳鑫  浙江传媒学院

《第二地面》导师:李心夷


伴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高密度的城市之下,人类用地资源骤减,公共空间不断被压榨,私人空间也在压缩。在这样的背景下,屋顶不再局限于遮阳避雨的传统作用,而是被赋予了时代新的意义:被大量利用起来,成为人类活动的第二地面。旧城区的人开始发掘可以进行日常活动的第二地面,开启了“屋顶全民运动会”,新城区的人则在惬意地享受人工所打造的“新”第二地面。适逢疫情的影响,人们履行“四不”原则,无处可去,又纷纷跑上屋顶展开活动。我的作品正是拍摄新时代的屋顶成为第二地面这一社会现象,记录了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们是如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应对被压缩的城市空间的。












范耿钧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当代秩序》导师:陆洁


这是我进行了四年的项目,包含了比较大的地理跨度:从城市到郊野,从沿海到内陆,承载了我对城镇变革、城市运转方式,以及其中个体的生活方式/栖居方式的长期观察。我将这些或许早已司空见惯的图像视作浓缩的社会风景,记录并呈现着它们。












胡寰宇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潼江记》导师:杜喜宁

小镇是河流经过之地,亦是我所生活的大地。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措不及防,小镇平静的背后其实暗藏悲伤。好在,虽然一切都是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但是大家却并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

这段特殊的时光里,我用手中的相机开始了对小镇的记录。疫情好转之际,我几乎踏遍了小镇附近所有的村庄。人们看上去还是那么的亲切与熟悉。在经历了一次重大灾难后,人们并没有放弃去寻找光明。

小镇上的人们没有轰轰烈烈的生活,但平平淡淡,其实也是一种幸福。












刘明堂  河南大学

《所见》导师:郭林

《所见》即我眼睛看到的景象。在大学的三年多时间里,我对开封、郑州两座城市进行了拍摄。古城开封是我母校的所在地,是河南省的旧省会,在老城区可以感受到古代文明的残存风貌。现在的省会郑州是我的出生地,是新中国成立后由火车拉动起来的内地城市,建国后以棉纺织业为主要产业,现如今快速发展,成为中部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展示着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城市建设的最新成果。我的照片与我的生活相关,通过在两地生活体验,我以我个人的视角记录了两地的景观和生活在这里人们。












赵元璞  鲁迅美术学院

《造山》导师:叶红

“造山”二字取自造山运动。在这组作品的语境下,它既可以指代广义上的经过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两次造山运动后形成的贺兰山脉,也指贺兰山中经过人工开采后,被破坏的山地,以及失去生命的沙土所累积起来的“山”。山象征男性,山泽中的仙子、女魔阿尼玛则是男性心中都有的母性情节,是男性灵魂中的女性成分,为“山”的内貌。












沈枭  天津美术学院

《冬日国境线》导师:天津美术学院摄影艺术系联合导师组

从中国的中朝边境城市延吉到图们市最北边的河流,冰雪覆盖整个北方国境。因为纬度与海拔的关系,整个北方国境的地域气温可以降至零下20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而在一些高山上,更是寒冷至零下40多度。

在艰难与漫长的行走中,我不断地触摸地理意义上的“边界”以及周边地域。在如此偏远的土地上,全球化的浪潮是否已经越过了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山川、河流以及栅栏所划定的国界?无数若有若无在冰雪之下掩盖着的现代文明,让我恍惚置身于一个被遗忘的世界。在阳光照射的雪地上,安静得只留下了风的声音,我不禁想象曾经在这白雪之下的世界是多么的喧嚣。












吴翊睿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之壁》导师:林路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对这片土地还是会有一些感情的,但正因为土生土长,这种感情往往会被这个城市快节奏、规律性的作息掩盖,变成习以为常的观看和行走。但是你总会隐隐地感觉到这座城市的不一样,就像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的时候,最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气味,所以我的这组作品用一种温故而知新的心态观察了这座城市的大部分角落,尝试发现一些奇特的场景和建筑。

为了避免“虚无缥缈”的寻找,我要给自己定一条线路,最终决定沿着黄浦江这样一条贯穿这座城市的母亲河去拍摄。好在,我去年就沿江拍摄,走过很多地方,所以对路线比较熟悉。对于具体的拍摄点,一是在网上根据摄友给的线索寻找,二是借助百度地图的卫星图功能。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靠实地行走,发现、捕捉画面。浦东和浦西两条滨江道我都走遍了。

我在这座城市里看到包容,看到机会,看到太多东西了。你可以看到新城旧事,你还可以看到人的疏离感。都市中的人周围好像有一层无形的屏障,将其捆绑在了这个环境里。我的照片内容上会显得有一些杂,实际上我选择用“壁”这个具象来作为这些照片的线索。这里的“壁”一是指的有形“墙壁”,我的照片里出现了很多墙壁,二是指无形的“隔阂”,有很多突兀的、荒谬的元素出现在照片里。两种“壁”映照出纠葛又无奈的意味。这些照片制造出一些不舒适感,我还用了一些抽象画面和细节希望引发观者更多的联想。












朱峻烨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都市·夜》导师:沈洁

夜晚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段,是少数人的时间,也是往往不被认知的时间。在大多数人回到家中歇息时,城市里昏暗的灯光,急驰的车流,空旷的街道与寥寥数人一道,绘制出夜的景致。

这组作品多以宽幅为主,以表现街道,前期会进行适当的长时间曝光,让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效果,拍摄时多采用对称式构图,这样的构图会使照片相对稳定。

影像资料是见证一座城市、一段历史的重要证物,记载着城市的变迁足迹。都市摄影是记录都市文化及其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承载着每一代人的回忆和历史,夜间的都市摄影则展示了城市的另一种魅力,一种不被大多数人熟知的魅力。












陈方斌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万物静默如迷之于以盛之》导师:夏洪波


中国民间戏台是人们为了观看戏剧演出而自发搭建的舞台,它既见证了戏曲艺术的演变,也从侧面展示出经济、文化、艺术、生活的变迁。人生如戏,我的镜头跳脱出演员与观众的固定视角,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进行切换,以一种平静,展示带有历史印记的戏台和变化了的生活场景。舞台无意中框选出的线条,形成了新的画面,描绘出生命舞台上,丰富的生活大戏演绎出的一幕一幕。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中国摄影》7期杂志

《中国摄影》2020年7期封面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