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当时是在记录我的生活丨《美国表象》导读预告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出品


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美国表象》(史蒂芬·肖尔/著)入榜第四届中国摄影图书“年度引进版摄影图书”,这也是该出版社“世界当代摄影大师成名作”丛书的其中一本。我们邀请了丛书主编江融来为我们做导读,导读视频将以录播的形式于8月17日晚上20:00在千聊“中国摄影直播间”上线,欢迎收看~

正如本书封面所暗示的,这是一本塞满照片的柯达影集,整本书的设计都在围绕这个理念展开,开本大小,照片排布方式,都在唤起生活在柯达照片时代的人们的切身体验。
 
阅读这本书的愉悦感,就如同打开从快印店取回的那一包照片。肖尔用一种刻意的随意,再现了他所观察到的消费社会中城市居民使用摄影的方式——也包括这本书的中国读者,它让我们回忆起廉价的影像技术如何给我们观看的自由,如何帮助我们把生活归档,将记忆外化。
 
不过,在当下引入这本书,却并非只是为了怀旧。肖尔认为这些生活瞬间,也足以描绘社会图景,他将快照比拟为口语,是一种不同与传统影像的表达方式。当影像文化进入数字时代,照片借助社交媒体广泛传播,阅读这本书可能会更有共鸣,抑或是产生新的思考。
——任悦(第四届中国摄影图书榜评委)

纽约州皇后区,1972 年4 月,斯蒂芬·肖尔
 
斯蒂芬·肖尔:自传式视觉日记
本文节选自《美国表象》后记 
文/江融 

 

1972年秋天,纽约最早的摄影画廊之一光线画廊(Light Gallery)举办了一个很特别的摄影展,展出的 222幅作品全部是柯达冲印店专用机器冲洗的5英寸彩色光面照片,它们分三排用双面胶直接粘在墙上。这些照片是用简易相机禄来35(Rollei 35)拍摄的,内容包括美国内地中小城镇的十字街口、汽车旅馆、室内装饰、商店橱窗、广告牌、加油站、停车场、电视机、汽车、建筑、人物、早餐、冰箱甚至马桶等,许多照片中能看出闪光灯造成的光斑和影子,看上去像游客随意拍摄的快照。该展览题为《美国表象》(American Surfaces),展出时绝大部分观众反应冷淡,就连评论家也不得要领,认为该展览不仅枯燥乏味,甚至连展品都会褪色而无法长久保存。然而,这部作品现在已被认为是美国摄影史上具有突破性的项目,并成为“新彩色摄影(New Color Photography)”的典范作品而被载入史册。其作者在当时才25岁,他便是新彩色摄影流派创始人之一—斯蒂芬·肖尔。

《美国表象》在MoMA的展览现场,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

 
《美国表象》是美国艺术家斯蒂芬·肖尔于1972年3月开始的拍摄项目,他驾车从纽约出发,开始了他环绕美国各地的旅行,历时22个月。这位在纽约长大的年轻人回避自己熟悉的大城市,而是决定先到美国南部陌生的小镇,之后沿着著名的66号公路北上,前往中西部。他没有用新闻报道的方式记录美国国内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而是用相机观察和拍摄他每天到达的城镇、路过的街道、遇到的普通人物、住过的旅馆、睡过的床铺,甚至吃过的饭和用过的马桶,并在日记本上记录每天到过的地方、开了多少公里、吃过什么食物、买过哪些明信片以及晚上看过的电视节目等。正如他所说,“我当时是在记录我的生活”。

得克萨斯州阿马里洛,1973 年8 月,斯蒂芬·肖尔


纽约州皇后区,1972 年4 月,斯蒂芬·肖尔
 
1947年出生的肖尔在6岁时,伯父送给他一套简易暗房工具,他由此对放大照片产生了极大兴趣;8岁时,肖尔开始用家里的一台旁轴相机自学拍照;10岁时,伯父又送给他一本沃克·埃文斯1938年出版的《美国影像》(Walker Evans: American Photographs)摄影集,这本摄影集给肖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开始喜欢摄影;14岁,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主任斯泰肯在看完肖尔的摄影作品后,当场收藏了4幅作品;17岁时,他认识了安迪·沃霍尔,并在沃霍尔工作室拍摄他们的工作照,亲眼目睹沃霍尔的工作方式;24岁时,肖尔成为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的第二位在世摄影家;25岁时,为了超越自己取得的成就,开始自驾上路创作《美国表象》项目。在完成了《不寻常之地》项目之后,肖尔从纽约搬到美国内地蒙大拿州,尝试在没有街道的汇聚线或电线杆制造的空间幻觉之下,仍拍出有三维空间感的自然风景照片。1990年代之后,当彩色照片已成为艺术摄影的主流,他开始摸索拍摄黑白照片。自1982年开始,他一直担任美国巴德学院摄影系主任,并亲自教授摄影。作为摄影教师,他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和才能协助发展他们的拍摄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他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摄影灵感。从2003年至2010年期间,他常常在一天或一周之内使用数码相机创作许多不同主题的作品,之后送到苹果公司利用其制作画册的软件印制了小型限量摄影集。虽然肖尔开始使用数码相机,但他仍然保持拍摄大画幅相机的习惯,观察事物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基本上每个画面只拍一张。肖尔现在的摄影技术炉火纯青,即使是用手机拍摄,画面的构成也能做到非常耐看,能在二维的摄影平面上产生多维的效果。
 
新墨西哥州圣菲,1972 年6 月,斯蒂芬·肖尔

新墨西哥州圣菲,1972 年6 月,斯蒂芬·肖尔
 
今天我们从肖尔的创作历程中,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他不断挑战摄影传统的轨迹,并且至少能总结出关于他的摄影作品的两个特点:
 
首先,肖尔的作品表明一切都是可以拍摄的。他采用拍摄明信片的方式进行创作,其实是他的一种姿态,以此摒弃艺术摄影可能产生的做作和矫情。他追求拍摄看似随机却很真实的照片,让被摄主体更加开放,而不分高低贵贱,所有的一切均能成为他创作的素材,并在画面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相机最容易拍摄到被摄物的表象,因为相机镜头所看到的是事物表面反射的光,包括他在拍摄自己遇到的人物时,也是将他们当作那个时代的文化表象(比如他们的发型和服饰等),而不是作为立体的人物加以拍摄。但他也认为,表象是通往真相的桥梁,表象之下蕴藏着更深刻的内容。因此,他不是在拍摄偶然遇到的任何普通街道或加油站,而是要拍摄具有美国当时真正文化特色的街道和加油站。这些街景已随着美国的城镇化而消失,所以,他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拍摄的作品,可以见证那个时代的表象与特征。
 
纽约州纽约市,1972 年3 月,斯蒂芬·肖尔
 
其次,肖尔是一个完美的形式主义者。他总是通过高度集中注意力来观察眼前的一切,试图找到它们之间的潜在关系,包括色彩与其他元素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使用大画幅相机进行拍摄的好处在于,它不像135相机那样需要将取景器放在眼前取景,不用通过取景器的干预而是直接通过眼睛的观察加以构图。他总是试图将眼前的混乱空间变得有序,以便展现给观众他所看到的影像。在呈现作品时,他采取十分客观的手法。他常用彩色冲印法(C-print)进行洗印放大,使得作品特别直观通透,看似简单明了,却十分耐看。他将作品的尺寸控制在20英寸×24英寸之内,让观众接近他的作品,仿佛能进入其中。肖尔的作品需要集中注意力阅读,才能发现其中的细节和结构,而且,每次阅读他的作品似乎都能产生新的愉悦。正如萨考斯基所述,“斯蒂芬的照片充满着愉悦,那些花时间观看他的作品的人会从中获得更多的愉悦”。他的作品的确是通过纯粹的摄影观看传达他主观所见的美国社会的不寻常之处,以视觉日记的形式带领你周游美国,只要你耐心阅读,便能看出一个真实的美国。
 
领读人简介:
江融  
获纽约市立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曾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进修,现任中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专家库摄影类专家。出版过《摄影的力量》著作和斯蒂芬•肖尔《照片的本质》译著。2017年开始主编浙江摄影出版社的“世界当代摄影大师成名作”丛书,该丛书目前已出版辛迪·舍曼《无题电影剧照》、马丁·帕尔《最后的度假胜地》和斯蒂芬·肖尔《美国表象》。曾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过多次摄影个展。2007年为平遥国际摄影节策划主持首届国际摄影高端论坛;2009年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和评论类);2011年担任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策展人;2018年担任纽约华美协进会举办的《山艺术》展策展人;2019年担任美国露西奖基金会国际摄影大赛评委。
 
【免费预约方式】
预约流程如下: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预约页面
关注“中国摄影杂志社”服务号

点击了解更多:

中国摄影图书榜

2020夏季读书会×线上公开课

任悦:作为媒介的摄影书

【免费预约方式】
预约公开课流程如下:
长按下方海报图片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预约页面
关注“中国摄影杂志社”服务号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