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长瞬间

何博 中国摄影杂志 2023-11-30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出品
本文为《中国摄影》2020年第9期专题“摄影毕业季”的编辑手记


夏秋之交的这期专题,主角是正在经历“离开、再出发”的毕业学子。

 

在前所未有的疫情引发的变局里,在其对未来造成的影响依旧未知的氛围中,又一批摄影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带着业已完成的毕业作品,告别滋养了自己三四年的大学“安全屋”;他们身后,则是一群更年轻的、刚从高考甚至艺考中“挣脱”的高中毕业生,背着照相机,兴奋又惴惴不安地等待踏入学姐学长们留下的影棚、暗房、工作室和图书馆。


《治愈我》系列  黄嘉慧 · 广州美术学院

对这两个人群来说,离开都意味着新的开始。无论环境作何变化,其间的成长一定是不可抹消、不可阻挡的必然历程,而毕业作品,在见证摄影专业学生阶段性成长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为“后辈”提供着参考乃至动力:“几年之后,我的结业答卷会是怎样?”

疫情之下,2020年的毕业“考试”升级成了“考验”,带给高校摄影专业毕业生的是前所未有且无经验可以借鉴的困局,经历不得已的蛰伏和变通,由疫情带来的对人性、生命、价值的反思,转化、嵌入了毕业生的创作中。作为创作者的学生数年的学习与积淀,以及突如其来无法忽视的环境的转变,共同塑造了2020年度的摄影专业毕业作品,更重要的是,这些不得不面对的力量参与塑造了毕业生自身。


《2020春天的我们》系列  韩佳龙 · 西安理工大学

由《中国摄影》杂志、尼康映像仪器销售(中国)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二届“摄影毕业季”暨2020年度全国高校摄影优秀毕业作品年展的征集,汇集到了这些被学生塑造,又塑造着“成长”模样的作品。6月25日,投稿结束,7月22日,最终评选工作在网上进行,评委分别是摄影艺术家王宁德,数字视觉与图像处理专家、摄影教育者刘灿国,中国摄协专委会委员、纪实报道摄影师严志刚,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艺术总监段煜婷,《中国摄影》杂志主编徐艳娟。尼康(中国)摄影艺术总监马国晓受邀担任评选的监委。评选由项目负责人文汇主持。最终,选出了20位摄影及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的20组作品。

本期专题第一个版块将这20组作品划分为4个部分,依次呈现。首先是3组与疫情话题相关联的作品,涉及安全、用药以及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现实影响。

房间-隔离地带,《安全屋》系列  刘杨 · 北京电影学院

《绽放》系列  朱婧宜 · 大连医科大学

第二个主题是“境遇”,讲“人”的故事:青年在乡村与城市的居住空间对照,旧照片中流淌的过去与现在,个人对身份多元性的正视,对自我认同和自我期待的努力抵达,以及随着成长、借助摄影等方式对伤痕(生理和家庭关系层面)的治愈。

《村里阿露》系列  陈露 · 南京艺术学院

《LSG女孩》系列  孙文婷 · 西安美术学院

《时光机》系列  桂嘉玥 · 清华大学

她烦躁时会抽支烟,晕烟的状态就像这盆芦荟,没有力气,没有根基。
《笑忘书》系列  朱慧杰 · 黄河科技学院

翁荣琴,《迹化》系列  翁琳琳 · 浙江科技学院

接下来的两组作品瞄准了早已不“新”的新媒介,尤其是智能手机介入、占领、影响日常生活多年之后的当下,人们“接受”到的新的改造:无论是一位热衷于短视频的母亲,还是围绕“手机摄影”的一整套创作逻辑,都证明了“virtual”(兼具“虚拟的”和“实质上的”两个意义)这个单词在当下何其贴切。

《沈女士》系列  孙翠霞 · 天津美术学院

大生产-Nokia,《漩涡》系列  吴雨航 · 四川美术学院

最后的部分,毕业生游走、浸没到自己熟悉的区域或者生活状态中,或捕捉所见,或锚定某个具体方向,展开如侦探、调研员或者地图探测者般相对系统的影像实践。最后一部分让人感受到,“纪实摄影”内涵的扩大化,在这些创作者中已经得到了较为一致的认可。

《第二地面》系列  董佳鑫 · 浙江传媒学院

《当代秩序》系列  范耿钧 ·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潼江记》系列  胡寰宇 ·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面对全国百余所高校的2000余位同学的投稿,以及最终入选的作品,我们的确直观地感受到了许多毕业生(或者说创作者)面对问题(既包括“疫情”本身,也包含学生关注的某些话题,以及自我经验中具体的问题)并且尝试回应、解决问题的意识、主动性,以及进行真切表达的努力。这是此次评选带给主办方的最大收获之一。

《造山》系列  赵元璞 · 鲁迅美术学院

《所见》系列  刘明堂 · 河南大学

不可否认,模仿的痕迹,一直存在于高校学生作业和毕业作品之中,但对一部分人来说,这在学习和创作生涯初期的确是正常的、必要的。因此,也许更应该在意的是,学生如何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调查或者研究,实现真诚的表达。而无论是单张照片,还是作为项目存在的系列作品,如果在基本的影像素质达成的前提下,能够打动人,引发共鸣、思考甚至争辩,也许就会获得更多的关注。评选是这样,从平时的课程作业交流、讨论,到毕业答辩、毕业展览,再到今后更大范围的展呈,莫不如此。再者,如今高校摄影教育的大环境对于学生想法和作品的宽容度、理解力更高了,所以目之所见,大多数投稿作品都不再死板,问题反倒是一些学生在有效完成自身想法,以及“开脑洞”方面,还有更多让人期待的发展空间。

《冬日国境线》系列  沈枭 · 天津美术学院

《上海之壁》系列  吴翊睿 · 上海师范大学

《都市·夜》系列  朱峻烨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万物静默如迷之于以盛之》系列  陈方斌 ·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因为疫情,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把今年的毕业季从一个具体而短暂的时间节点弥散成一种孕育蜕变的持续状态,牵引出当下9月的开学。无论毕业与开学,当惯常的轨迹被改变,未来不再是循规蹈矩就能触手可及。疫情之下,毕业季已过,还有更多的学生踏过既已发生且不可逆的变化关口,将要在新的学习进程中,面对、适应未来可能的某些新问题、新常态。那么,如何应对?应该没有人能给出所谓终极的解决方案,但从考察代表着过往学习成果的毕业作品出发,并延伸出专业学习及创作如何应对外在环境变化的话题,应该会给思考这个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面对辐射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今年许多的毕业生作出了直接的回应。

本专题第二版块将呈现入选的20组作品之外、以“疫情”为主题的一部分投稿作品,它们都是摄影如何观照当下、观照身边的非常直接的实践。这些作品既体现了学生对选题的敏感度,更显现出他们如何将宏观语境与感同身受的具体切入点相结合,最终将“关注”转化为属于自己的、言之有物的表达—拍摄内容涵盖疫情之下的社会景观、人们生活和自己家庭的应对措施和变化,创作策略包括纪实摄影、类型学摄影、导演摄影、后期合成等;创作媒材和方式除照相机外,也增加了如热成像、疫情相关的现成影像和档案的归纳、呈现等。也许这样一批作品,会成为将来的学生以创作同巨大变革产生的长期影响发生关系的一声号角。

去海滩,《疫情生存》系列  谭沛婷 · 广州美术学院

《口罩下的我们》系列  夏云 · 衢州学院

第三个版块,我们尝试以一个案例由小见大,看看疫情对于高校摄影专业授课的影响:如果疫情继续汹涌,或者对疫情的防控理念、措施真正变成常态,导致线下课程变成非必需,那么线上上课是否会成为高校未来不得不为的更优选择?摄影这一极其依赖实地体验(不管是创作还是观看)的学科、专业,其教与学是否能有效地完成转身?再者,出于经济层面的考虑,如果摄影大部分教学转到线上,那么花几年在大学学这个专业,尤其是出国留学,是否还有必要?对此,正在耶鲁大学摄影系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摄影师陈荣辉,撰文介绍、分析了该系在疫情期间开展的线上课程和线上讲座的利与弊——耶鲁的这一系列讲座“大咖”云集,在国内也形成了较高的关注度。或许,了解国外顶级摄影教育机构为应对疫情而开展的线上教学的得失,会对国内今后的相关措施带来参考。

耶鲁大学摄影系主任格里高利·克鲁德森线上点评课程截图,陈荣辉供图

除了教学授课,疫情对于毕业展的影响也是直接的。比如,天津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院系,都已将艺术类的毕业展开到了云端。那么,相较于过往熟悉的观展模式,这些对许多观众来说更新的、同时多少存在技术“难度”的观看方式,是否达到了它们的效果?它们针对具体作品的呈现是便捷了还是削弱了?如果线上展览也将常态化,那么今年的试水,还有哪些提升的空间?本次“摄影毕业季”评委之一、数字视觉与图像处理领域的技术专家和艺术领域跨学科的研究者刘灿国撰文给出了他的观点。刘灿国现为美国加州库埃斯塔学院终身教授,数字艺术及设计学科主任,任教包含数字图像、互动设计和3D设计在内的数字艺术与图形设计课程。这篇文章始于本年度的国内外艺术院校的虚拟毕业展,可看作对这些线上展览及其交互平台的“评测”,但更有意义的是,刘灿国将话题延展至整体泛艺术领域(由现代美术时期发展而来的综合艺术)展示方式的变化以及相关的思索。

西安美术学院线上毕业展的展示分类和作者页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毕业展系别展示

本届“摄影毕业季”的另一位评委、摄影艺术家王宁德,也有些话想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的王宁德,是一位标准的“前浪”,他在2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不断寻求对自身视界和创作模式的突破,而今已成为中国当代摄影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在新生进入校园的9月开学季,我们邀请了同样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现为媒体图片编辑的崔钊,与王宁德展开了一场师兄弟间的对话,言语之间,王宁德回忆了自己上大学时的经历、转变,以及毕业后职业生涯的发展。这位科班出身、“笔耕不辍”的前辈的纸上分享,或似学长回归母校,与初入象牙塔的新生在阶梯教室里进行的一次交流,也是为大一或者研一同学喊出的第一声助威。

《深圳戒毒所》系列,1994(王宁德毕业作品)  王宁德

专题以《南方周末》图片总监、评论家、策展人、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楠的文章作结。她结合本届“摄影毕业季”的20组入选作品,以及去年底“TOP20·2019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的现象和话题,对国内新的摄影态势作出了分析。她认为,当下的摄影在看似相反、实则统一的两个维度上同时行进:一方面,整体上打破唯一性——多元化的创作格局与评价体系取代了主流独尊和单一权威;另一方面,个体上强调唯一性——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艺术追求取代了以谋求认同为目的的功利性动机。因此,摄影得以不断拓展自身的唯一性。在她看来,摄影作品更像是一个向观看者发出的邀请、一条探索自身轨迹的线索、一个不知所终的起点。
 
至少在字面上,“起点”带我们回到了本文的开头。结束亦开始,我们有理由期待毕业生就此开启自己的创作生涯,并为它做好规划、坚持下去,更希望看到一届届新生在面临新的问题甚至困境时,能够无所畏惧,“乘风破浪”。
 
就请充满勇气地面对每一次出发。

 


《中国摄影》2020年9期专题篇目

摄影毕业季

  成长瞬间  文/ 何博

  安全屋  摄影并文/刘杨

  绽放   摄影并文/朱婧宜

  2020春天的我们  摄影并文/韩佳龙

  村里阿露  摄影并文/陈露

  时光机  摄影并文/桂嘉玥

  治愈我  摄影并文/黄嘉慧

  笑忘书  摄影并文/朱慧杰

  LSG女孩  摄影并文/孙文婷

  迹化  摄影并文/翁琳琳

  沈女士  摄影并文/孙翠霞

  漩涡  摄影并文/吴雨航

  第二地面  摄影并文/董佳鑫

  当代秩序  摄影并文/范耿钧

  潼江记  影并文/胡寰宇

  所见  摄影并文/刘明堂

  造山  摄影并文/赵元璞

  冬日国境线  摄影并文/沈枭

  上海之壁  摄影并文/吴翊睿

  都市·夜  摄影并文/朱峻烨

  万物静默如迷之于以盛之  摄影并文/陈方斌

  疫见——2020 年度“摄影毕业季”疫情相关投稿作品选登  

  你能改变的只是你自己——王宁德访谈  摄影/王宁德 采访/崔钊

  不得不为?——反思耶鲁大学摄影系的线上课程和讲座  文/陈荣辉

  即刻空间——从 COVID-19 后的毕业作品展览与展示说起  文/刘灿国

  图像的驿站——中国摄影新生代态势浅析  文/李楠


上海之壁,2020,吴翊睿
(点击封面图可进入微店购买本期杂志)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