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会结束了,但编辑们忍不住想要推荐给你这些好书

原文刊于《中国摄影》2020年第7期

  出品


8月15日,我们开启了中国摄影图书榜2020夏季读书会,并于《中国摄影》千聊平台上推出了4场免费公开课、10场入榜图书导读,本次活动共获得了1.7万人次的热情参与。虽然目前活动已经落下帷幕,不过大家还可以不断去回看,相信每次观看都会给您带来新的启发。

点击以下链接直接进入中国摄影图书榜相关云课:

2020夏季读书会×线上公开课


2020夏季读书会×入榜图书导读


读书会虽已结束,但阅读不会停止,接下来我们奉上的书目来自于2019年《中国摄影》编辑部的倾情推荐。这些书目是第四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入选榜单之外的摄影书,它们成为了本届图书榜的补充和延伸,同时也形成对去年国内摄影出版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检视。


第五届中国摄影图书榜的征集已在路上,欢迎各位作者、读者、出版社及机构荐书参评~



《吴中行影艺集》

吴中行 著

中国摄影出版社2019年12月


作为中国摄影艺术的先驱者之一,吴中行凭借对中国古典诗词、绘画的喜爱,一生都致力于将摄影这一西方舶来的技艺同中国的古典美学进行融合。2019年,是吴中行诞辰120周年,《吴中行影艺集》一书集结了吴中行从民国到新中国时期的经典名作,这一摄影集的出版让我们有机会回溯中国摄影艺术的来路。
 


《面孔:1950-1980 年代》晓庄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年3月本书选取了女摄影家晓庄拍摄的人物肖像,时间跨度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从普通中国百姓的面孔,折射出这个时间段里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这些人物有的或许通过当年的新闻报道曾经有名有姓地留在过历史中,但更多的人则是无声地散落而杳无音信;这些影像虽不少仍依稀可见当年“宣传摄影”流行的摆拍痕迹,但是这些普通人的肖像汇总在一起的时候,一幅珍贵的时代肖像也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生产队》
李百军 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9年9月

一个摄影者生活在乡村或是乡村的周边应该是幸运的,而李百军拿着相机在临沂一带的乡下晃悠了近50年。其实这本《生产队》算不上是摄影集,百多张粗糙的黑白小照片加上40几篇与照片内容相关的极朴素的小文,印在文学书籍大小的开本上,更像是一部1980年前后的中国乡村史。那时正是人民公社的后期,“生产队”作为农村最基础的生产单位,最直接地管理和影响着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李百军就生活在“生产队”,他不是一个拿着相机的所谓感同身受者,他就是身心都浸在其中的一员。他用图文记录了彼时鲁东南地区农村的生活细节,其中“挣工分”“赤脚医生”等,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已是陌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还会更加陌生甚至被遗忘。书中的照片再次有力地佐证了纪实是摄影最重要的属性,而这些照片必将成为研究“生产队”的难得史料和视觉文献,即使非研究者也能从书中得到知识和趣味。
 

《中国》
《中国》编写组 编著中国美术学院丨山东画报出版社2019 年8 月

这本厚重的画册是山东出版集团与中国美术学院共同推出的一部雄心之作,无论是装帧设计还是内容策划,可以看出它的灵感源自1959年国家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而编撰的大型画册《中国》。老版画册收入了大量国内名家的摄影作品,还包括绘画,意在向世界展示当时中国崭新、友好的社会面貌。新版《中国》画册从装帧形式和版式设计上与老版本对标,不同的是新版《中国》全部由摄影作品构成。在这本书中,一些经典老照片得以高品质还原,被纳入的新作品在反映时代面貌的同时,也超出了老版本的宣传局限,带来了视觉上的惊喜。该画册策划团队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具有历史高度的标准,为这本画册带来了远超同类出版物的宏观视角。但当时以举国之力所进行的宏大叙事和全面动员很难复制,这本画册的入选作品究竟能在多大范围支撑“中国”这一宏大主题,其广泛性和典型性存在着历史维度的挑战。
 

《走出困难期:1959-1963》《解放日报》 编著上海三联书店2019 年1 月

上海解放日报社的《解放• 城市底片》系列丛书,以《解放日报》历年珍藏的新闻资料图片为基础,细加整理、回访,配图成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城市发展、经济成就和社会改造。《走出困难期:1959-1963》作为该丛书的第三部,延续了前两部—《开国那几年:1949-1953》《意气风发时 1954-1958》的特色,在持续多年的历史影像与老照片出版的热潮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这得益于《解放日报》自创刊开始建立的严格图片管理制度,以及以毕品富、董为焜、顾廷鹏、陆顺兴、陆永祯、汪刚、俞创硕、赵立群等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日报社一众优秀摄影记者的高创作水准。

《中国的颜色》
[法] 布鲁诺·巴贝 摄 / [法] 尚陆 编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 年4 月

这本书是法国摄影师布鲁诺·巴贝于1973年至2018年间在中国各地所拍摄的300余幅彩色照片的合集。作为拍摄当代中国的最重要的西方摄影师之一,巴贝以平和的视角,细腻入微地记录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当代中国的社会变化,许多影像因为反复地传播,已经化身为有关中国的经典影像。2019年7月,布鲁诺·巴贝的摄影展“中国本色”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观众有幸在展厅中近距离观看巴贝的49件作品。这本400多页画册所收入的作品数量远多于展览。
 

《北京古塔影像录》
北京出版社吴锴 撰高俊卿 吴锴 等 摄影2019年1月

这本书介绍了北京地区300余座古塔,收集并梳理了目前最为全面、完整的北京地区古塔档案及影像资料。除了专业而详尽的文字外,照片是这本书的主角,数百幅原创照片,精选自一批古塔研究者经过数十年拍摄的3万余幅照片。书中的照片沉静、精致、专业,加上整本书古朴的设计、合理的图文编排,呈现了一种对古代文化虔敬而诚恳的观看,让人想起1930年代梁思成、刘敦桢主持的“营造学社”对中国古建筑抢救似的调查研究。
 

《温故 : 北京,那些身边的记忆》
北京日报《温故》编写组 编著北京日报出版社2019年5月

《北京日报》有个《温故》栏目,开办多年,深受读者喜爱。本书正是这个栏目的精华结集,它小到“冬储白菜”,大到“庙会沿革”,图文并茂地与读者娓娓道来,将古都北京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巷陌变迁、岁时风物、世间百态、故人故事、故地故情,一一拾珍选粹,梳理出的不但是普通百姓曾经的生活,更是属于几代北京人的心史。
 

《暗夜中的眼睛:一名日本间谍的摄影情报档案1924—1938》杨红林 编著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5月

自摄影术发明以来,人类历史就成了“可观看的历史”,在这个角度上,中国近代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观看的历史。本书收集了《亚细亚大观》等期刊上大量有关中国的照片,拍摄者是岛崎役治等日本间谍,他们假借民间摄影师身份,于1924年到1938年在中国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民情和民族问题的情报刺探与搜集。该书叙事平实,大量引用了当年刊载图片时的附文。今天看来,这些当年的影像和文字既刺痛着中国人的心,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时中国社会的样貌,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史料。
 

“中国当代摄影图录”丛书第四辑
刘铮 主编浙江摄影出版社2019年

由当代摄影艺术家刘铮担任主编的这套丛书, 每年推出10位中国当代摄影家的个人分册,2016年开始推出时,成为当年中国摄影界的重要事件之一。2019年的第四辑推出的是韩磊、李洁军、王远凌、黄庆军、陈维、洪浩、王晴、朱浩、张辉、姜振庆的作品集。这是一项颇富理想主义色彩的出版计划,截止到2019年已累计出版40本分册,整理挖掘出中国当代摄影师和他们的作品已蔚为大观。
这个项目和它推出的摄影师,值得关注中国当代摄影的读者继续期待。
 

《长皱了的小孩》
严明 著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

本书是严明的第三本创作手札,有着中文系教育背景的严明,在摄影之外比不少摄影师多了文字这样一种表达手段。那些溢出照片之外的思考,被严明用细腻、诙谐的文字捕捉下来。从亲人的逝去到工作的经历,再到旅行中的奇遇,这些文字描写的生活片段没有宏大叙事的羁绊,反因为细碎、零散而更凸显一种烟火气。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得以了解,严明——这位仿佛一直拥有“诗与远方”的摄影“游侠”,并不是绕开了生活的苟且,而是把它们带在路上不断地咀嚼,个中温暖而略带苦涩的滋味成就了其影像的底色。
 

《风岛》
高岩 著假杂志 | 浙江摄影出版社2019年10月

当《风岛》捧在手里时,你会被它朴素清新的内页作品和设计吸引,这种清新甚至体现在手感上。作品拍摄缘起于高岩带领学生在福建沿海“原生态”岛屿的写生,而拍摄的过程则让高岩对于“原生态”这个日益异域化的词及其内涵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思考。同样内容的照片,可以止于猎奇,亦可引发玄想,《风岛》之于高岩这位擅长借影像刨根问底的摄影师来说,其意义当属后者。
 

《农民工》唐浩武 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19年4月

唐浩武的《农民工》很平实。这里的“平实”是这些照片存在于一种日常和集体的氛围里,它们与大多数读者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不至于形成“奇观”),但也不近(做不到感同身受)—就如同现实中的农民工,经常与我们照面,但我们却知之甚少。唐浩武镜头下的农民工多带着友善的笑意,或者无所谓的姿态呈现。面对这位短暂进入自己生活范围的摄影者,农民工们没有表现出通常的警惕或者诉求。被摄者的不排斥,某种程度也反应了摄影者对自身角色的把握:“我来了,
跟你聊聊,再拍一些照片。” 简单,又实在。
 

《归来的流亡》
金向怡 著浙江摄影出版社2019年3月

无论从主题还是摄影语言层面,这本摄影作品集都可以看作青年艺术家金向怡转向电影创作的先导。摄影作品集讲述了现实层面的作者,结束多年留法学习经历回归家庭和故土后的迷茫和找寻,关于自我的图像故事,还有一张张图片中渗透出的海盐气息。这些照片最终凝结成其电影中三位女性的离别与重逢,以及女主角在神秘之旅中与过往自己的相聚。如此,摄影集和电影形成了闭环,就像“归来”和“流亡”这硬币的两面一般,周而复始,仿佛“在途中”才是恒久的常态。
 

“环喜马拉雅生态博物”丛书(共7册)
西藏户外协会、罗浩 著北京出版社2019年5月

有关西藏的摄影书数不胜数,但是如此大规模、系统性、全景式地展示西藏生物多样性,并兼具科普性和观赏性的图文书并不多见。这套丛书汇集了在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巴松措、鲁朗以及阿里、墨脱等地进行生物多样性影像考察的珍贵原始资料,所有照片都出自中国探险家、自然摄影师之手。这是一份大型的西藏生物影像调查报告,也是借助摄影,对自然的一次近距离凝视。
 

《第七人》
[英] 约翰·伯格 、[瑞士] 让·摩尔 著刘张铂泷 译理想国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9年10月这本书的文与图各自独立又相互补充,约翰·伯格的文字(包含社会学、经济学、新闻报道、哲学和诗歌等角度的文学叙事)与让·摩尔的黑白影像(既像公共的纪实报道,又如私密的家庭相册)从自身角度来解读欧洲移民工人问题—欧洲富裕国家的经济如何在20世纪60年代变得依赖一些较为贫困国家的劳动力。该书首版(英文)于1975年由维索图书(Verso Books)出版,这家出版社出版过众多左翼思想家的书,这本书自然是深受左翼思想影响的约翰·伯格的思想结晶。虽然四十多年过去了,书中的许多统计数据已不太准确,但图文中对移民工人的生活观察与当下中国农民工的生态有种不谋而合,阅读此书,或对当下经济移民、农民工的认识有更多新启示。

《黄金黑白:好莱坞电影静照艺术》
[英] 乔尔·W·芬勒 著范枍柟 译读库 | 新星出版社2019年7月

这本书的作者是伦敦Time Out杂志首位影评人、电影静照收藏家乔尔·W·芬勒,书中介绍和回顾了从电影萌芽的默片时代到新技术应用和黑白影业衰落时代的好莱坞电影静照艺术。静态摄影与动态电影之间的关系在作者笔下悄然展开,书中对424幅珍贵静照作品背后故事细节的精妙解读,让这本书既是一本早期好莱坞电影精彩静照集萃,又是一本生动的好莱坞电影史。
 

《罗伯特·杜瓦诺:<时尚> 光影》
[法]罗伯特·杜瓦诺、[法]埃德蒙德·夏尔-鲁 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9年1月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法国摄影师之一,罗伯特·杜瓦诺一直以幽默风趣视角拍摄1940至1960年代的巴黎街头生活为世人熟知,每次提及他的作品,往往想到的就是他那幅象征浪漫巴黎的作品《市政厅前之吻》。这本书并没有收入这幅著名作品,而是展现了他在1949到1952年间,与《时尚》杂志合作期间拍下的作品,包括巴黎名人群像(艺术家、作家以及其他人们耳熟能详的创作者等)、白布前的时尚模特和法国各地普通人的生活面貌。这本书里的绝大部分照片之前都从未发表过,不仅让我们看到战后法国各阶层的日常生活,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杜瓦诺。
 

《爸爸有你就够了》
[日] 石川祐树 著邹波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1月

这是一本体量不大的摄影集,但是看过后却让人心情久久难平。身为日本格斗家的摄影师爸爸迎接来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真优,为了把真优从死神手中夺回,她小小的年纪要经历三次大的手术。家有儿女的人都懂得这是怎样的一种煎熬,但是摄影师石川祐树却用细腻的语言和暖心的影像,记录下他的家庭在这期间走过的点点滴滴。小朋友的可爱与坚强,包括身边朋友、医生不露声色却默默支持的举动,处处惹人泪目。书的最后附上了有关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相关知识以及国际性救助机构的介绍,让这本书超越了一本家庭影集的范畴,成为了有相同际遇的家庭之间相互鼓励的桥梁。
 

《滨谷浩》
[日] 滨谷浩 著读库 | 新星出版社2019年9月

这是一本清新可爱的小书,介绍的是滨谷浩,这位在1960年就成为玛格南首位亚洲成员,享有国际盛誉的日本摄影师。在书的一开始,用8页的彩色照片呈现了包括滨谷浩钟爱的摄影器材在内的个人物品之后,这本书按照拍摄的时间顺序,集合了滨谷浩四本重要摄影集中的精彩作品,并配以其自述的拍摄经历,以及思考生活和摄影的隽永文字。这本只有一个手掌大小,157 页的小书,居然信息量巨大,而且编排得平易精致,阅读起来妙趣横生,让人不由得期待翻阅滨谷浩所有的作品。
 

《埃莱娜·比奈:光影对话三十年》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编著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4月

这本书因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同名展览“埃莱娜·比奈:光影对话三十年”而生。书的设计、图片的编排充满着巧思,与埃莱娜·比奈诗意视角下的建筑摄影高度契合,书籍印制也相当精美,阅读起来充满愉悦感。另外,书中还有多篇评论文章,既有对比奈创作生涯的回顾,又有对其摄影作品的解读。很显然,它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图录。
 

《建筑师之眼:科拉布建筑摄影的魔力》
[美] 约翰·科马齐 著贺霞 译浦睿文化 | 湖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5月

巴尔萨泽·科拉布被称为“让建筑师的作品永传不朽的摄影家”,这本书既是这位建筑摄影师的传记,又是他的摄影作品集。这本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科拉布的情感经历和摄影实践历程,并对他的建筑摄影创作进行了深入剖析;后半部分集中展示了他最具特色的现代建筑影像,呈现了如他所说的“建筑、自然和人类环境之间的动态张力。”该书的文字作者是明尼苏达大学建筑设计学院副教授约翰• 科马齐,让这本书更多了一层从建筑角度看摄影的色彩,读者阅读此书时,或许可以跳脱建筑摄影技巧的条条框框,对建筑与摄影的关系有更多维度的理解。
 

《剧场写真帖》
[日] 寺山修司 文、[日] 森山大道 摄影[日] 猿渡静子 译飓风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年2月

初识“十二面相”寺山修司有多种方式,对于摄影爱好者而言,“千篇一律”的森山大道或许是一个切口。首版于1968年的《剧场写真帖》是森山大道的摄影集处女作,由日本著名实验电影导演寺山修司撰文。后者如华丽的凤凰般游弋在各个领域之间,他被森山大道这位敏锐之犬吸引,并与之相伴,奇异的文字和爆裂的照片撕扯着戏剧与现实之间的裂隙。在合作这一作品的阶段,职业生涯初期的森山大道似乎仰视着寺山修司这位某种意义上的带路人,一如《剧场写真帖》腰封上书:“你以前说过,即使激烈剧变的世界,也需要美人的膝盖为枕。我虽然不是美人,看,一样有两个膝盖。”
 

《东京风格》
都筑响一 著吕灵芝 译新星出版社2019年5月

本书用影像所展现的那些逼仄、杂乱的日本廉价出租屋会让人从生理上产生胸闷、头晕的不适感,你会不敢相信真的有人可以安居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过,作者都筑响一在前言中却写道,很多日本人活在其中“格外地舒心”,甚至在字里行间还能读出一些自豪感。都筑响一谈到做这本书的初衷,是因自己厌倦了那种表现“和风”极致之美的日本家装杂志,他认为那种带有刻板印象的居住环境超越了生活的真实而营造出一种美好的幻境。他希望用一种平铺直述的方式将日本人真实的生存状况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当读者开始接纳这种现实之后,日本美学中的那种“美在乱序中”的概念也会变得明晰起来。
 

《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
[加拿大] 威廉·A. 尤因 、[美] 容思玉 编著浙江摄影出版社黄洁华、吕思颖 译2019年3月

该画册是同名全球巡回摄影展的中文图录,2019年3月,该展览落地北京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画册中收入了该巡展项目中所包含的140位摄影师的485 张关于人类当代文明主题的摄影作品,比现场展出的250余幅作品数量多了近一倍。画册装帧简洁、硬朗,无论是纸张选择还是画面印刷,都保持了摄影作品的高品质还原。策展方摄影展览基金会(FEP)基于人类当代文明这一宏观主题进行摄影作品的集群式呈现,通过这些摄影作品,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创作者对于历史、种族、城市、科技、消费等多方面问题所展开的追问与反思。
 

《濒危:我们与它们的未来》
[英] 蒂姆·弗拉克 摄影[英] 乔纳森·贝利 萨姆·威尔斯 撰文[美] 林肯 译后浪 |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

曾经游走于全世界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影师蒂姆·弗拉克,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在自然环境中拍摄到野性、自在的动物们,因为与人类的疏离而呈现出更加“异类”的色彩。于是乎,弗拉克试图通过这本书来进行一项实验:通过为动物拍摄强调其性格的肖像,而把人与动物相异的部分连接起来,让人们感受到自然与人类的同一性;同时,在大多数作品里,弗拉克让被拍摄的动物抽离开所处的自然环境,他想提示:人类总有将动物转移到“方舟”里的尝试,却缺乏对其栖息地重要性的审慎思考。
 


《学做视觉民族志》[澳] 莎拉·平克 著邝明艳、唐晓莉 译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

本书为“拜德雅·视觉文化丛书”的一册,针对摄影人,可以视为一部有条理的创作方法论指南。它不仅授人以渔,更准确地如书中所说:“旨在提出方法上的建议,邀请读者参与到这种方法中,对其进行评估,看是否能以及如何运用到他们的课题中,如果读者愿意的话也可以对这种方法进行调试和改造。”虽然涉及摄影的内容在书中占据的比重不高,但读完此书后可以想想:作为具体项目实践者的摄影师自己,是依循此书的指引拥抱其他的媒介和方法呢,还是不服气而继续尝试用摄影凿出新的、更有效的路径?
 

《绘画、摄影、电影》
[匈] 拉兹洛·莫霍利- 纳吉 著张耀 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

借用电影“迷影”文化一说,如果你对摄影的历史知其一二,那么这本书着实是一本“迷(摄)影”著作。作者拉兹洛·莫霍利-纳吉这个名字,也够得上读这本“小”书的理由。至于加引号的“小”,不妨理解成“小身板有大能量”?诚然,本书的翻译被一些读者质疑,但这也不能抹掉纳吉在这本小册子里倾注的“撕扯时代”的论断和指引—这些指引直接塑造了包豪斯的学子,也成为现代主义摄影美学延续至今的谈资。
 

“古典影像技法”丛书(全3 册)
钟建明 编著中国摄影出版社2019年11月

随着数码技术的到来,人们已经逐渐忘记了摄影曾经是一门手工艺这个事实。如今,南京艺术学院古典影像工艺翻译组邀请了14位中西方摄影艺术家,参与编写了36种至今仍被使用的古典影像工艺,最终集结成这套丛书。丛书中包括银版法、湿版法、铂钯工艺和重铬酸盐印相等古典摄影工艺技法。在这些日渐陌生的名词和它们背后繁复的流程几乎要被人遗忘之际,以系列丛书的形式将它们翔实地记录下来,这不只是一场漫长的告别,还是一次轮回的开始。
 

《看不见的闪光灯—摄影大师的用光秘诀》
[美] 路尔德·路德维希 著蒋斐然 译浙江摄影出版社2019 年1 月

研习本书需要读者对机顶闪灯的操作有一定基础和理解,摄影中如何控制光线是一项非常基础的能力,但这一能力却并不简单。基于作者本人丰富的摄影经验,收入本书的作品涉及机顶闪灯的种种随机情况,包括拍摄于世界各地的室内、黄昏、暗光环境、强烈日光等场景。在这些场景中,由于机顶闪灯的恰当使用,照片呈现出优异且自然的审美品质。这些情况并不是通识教科书中所能习得,它属于摄影师个人的经验传授。但是本书的讲解文字较少,大部分同类情况以图标形式注明。学习者在研读时,需要根据每幅作品的图标指示反复翻阅位于导言之后的图标说明。所以,这本书推荐给具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对他们而言,这些文字足够了。
 

《街头摄影:52 个任务清单》
[英] 布莱恩·劳埃德·杜克特 著王真、黄丹莹 译中国摄影出版社2019年6月

这本书的特点是以拍摄清单的形式,对诸多知名街头摄影作品中所蕴含的优秀元素进行了提取和归纳。这一别致的设计为相当一部分摄影爱好者指明了实践方向,可以切实有效地提高街拍的成功率。列出任务清单是许多成熟的摄影师在拍摄前所进行的必要工作,但对初学者而言,这本书带来的启发或许会超出“任务清单”本身。它更像是教程的变体,是一种学习的辅助,类似临摹,也像一些为学习者带来了方法上的指引的街头摄影“形式索引”,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街头摄影技巧,拓宽眼界。
 

《影响:我的摄影第一堂“模仿”课》
[法]让·克里斯托夫·贝谢 著徐敬周 译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9年3月

本书作者让-克里斯托夫• 贝谢是一位摄影师、摄影杂志主编,但仅从这本书来看,他更像是一位摄影导师。贝谢在书中介绍了51位摄影名家的基本情况,并总结出每个人的风格特点,同时配有自己的“习作”。他坦白地告诉读者,自己是如何从风格迥异的摄影名家那里汲取不同营养的。贝谢所选取的这51位名家均在摄影本体语言探索方面有独到建树,值得一提的是,贝谢与书中的很多名家都有交往,因此书中除了理性分析之外,还穿插了许多的感性认识。如果你想利用较短时间对世界摄影名家们不同的风格特点有所认识,并想借鉴一把,这本书值得一读。
 

《跟大师学摄影——100 位摄影大师的创意及技术》
[英] 保罗·洛 著刘建国、姚瑶 译浙江摄影出版社2019 年1 月

市面上一直以来都不乏向大师学习摄影的图书,但该书的副标题或局限这本书对于学习者的意义,因为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或许并不局限在创意和技术层面。事实上,除了创意和技术,这本书还是一个摄影概念的认知窗口,因为它所收入的摄影师和作品范围很广,从社会纪实到自然风景,从传统老照片到当代摄影创作,不一而足。本书编辑对这些名家名作进行了有序分类,包括每位摄影师的介绍、作品背景说明、这位摄影师名言金句、建议技法等内容。这是一种对入门级学习者非常友好的编辑方法,有助于通过具体作品和相关信息,逐渐建立摄影学科的知识框架。
 

《横断步道》(限量500 册)
摄影、编辑、设计:白杉规格:190mm×142mm,锁线胶装,内页有不规则手工裁切个人制作2019年4月

这几年摄影师白杉一直致力于摄影集的制作,从摄影到编辑再到设计都由自己完成,这给“摄影师如何给自己做书”做了很好的示范。《横断步道》是他做的第三本书,他的第一本书《31》是献给自己,第二本书《永珍》是献给自己的母亲,而这本书是他多次在日本旅行的影像集结,抛开“给自己、给别人”那种仪式感的压力后,可以看到他更加轻松自如地在书上“玩”影像。图片编辑上影像之间
的流动感,设计上那些对照片进行不规则手工裁切的小心思,让读者与书之间有了很多巧妙且有趣的互动。
 

《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共3 册)
策划策展:戴伶画册设计:王远凌、王皖玓、吴萍规格:200mm×250mm,锁线胶装+ 书套出品: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2019年

这套书由同名展览作品编撰而成,由《再见,十八梯》《你好, 化龙桥》《永远, 朝天门》三本书组成,内容包括从数万张照片中精选的2000余张珍贵照片、数百份档案资料,以及部分参与者和亲历者的口述资料。这套书共有三册,虽厚重,但并未给读者施加过多观看压力或者油腻感,出版物的档案集和宣传属性的气场也没有强烈到压制阅读照片本身的趣味—这与整个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项目(尤其是最终的三次展览形态)的价值和美学倾向相一致。
 

《良秀:从有到冇》
图像版权:良秀/ 文字版权:Simon Baker、良秀/主办:三影堂+3 画廊/出品人:至永/艺术总监:荣荣& 映里/编辑:陈昕怡、马梦辰、马昕怡、齐燕、杨佳丽/翻译:那瑞洁、任柏玉、沈宸、沈秋阳、张文漪、翟珂萌/翻译校对:Graham Dickie/设计:潘雨辰规格:190mm×255mm,锁线精装2019年6月

这本书随着良秀的同名个展而做。良秀2017年获得三影堂摄影奖大奖,当时这位刚学摄影不到一年的“素人”在摄影界还掀起了不小的争议话题:“ 凭什么获奖?”“给这样一位新人那么大的奖会不会扼杀她的持续创作?”……两年过后,三影堂为其举办个展可谓是对此的回应,这次展览包括这本书除了她当年获奖的作品《边缘》系列,还有《如是我火》和《冇》两个系列,延续着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探讨身份、性别、身体、死亡和痛苦等话题。翻阅这本印刷优良、编排得当的“图录”,你会看到良秀正在往成熟艺术家方向迈进,这种“成熟”并非世故,而是看到她的思考变得更加完整。她的创作不是空穴来风也不会戛然而止,摄影或说艺术是她生活的出口,而生活亦是她艺术创作的源泉。

能看到这里的都是真爱!让我们一起在书香中度过这个爽秋吧!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