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风车下丨《中国摄影》10月专题亮点推荐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本文首发于《中国摄影》2020年10期专题“观看即介入”
我在师范学校美术专业学习的时候买了我人生第一台相机,凤凰205。买相机的本意是拍摄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场景,以便今后作为绘画素材使用。参加工作后,机缘巧合,我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和很多关注人文摄影的老师,他们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有幸获得了几位老师的点拨和教诲之后,我开始尝试在人文纪实领域进行专题拍摄。
寻甸县是我的家乡,这里有一个小村子,叫做苏撒坡,是寻甸最大的白彝族村子。苏撒坡村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乌蒙山上,村子地处高原丘陵地带,海拔2750米,山高谷深,气候干冷,土地零散、贫瘠,主要种植洋芋、苦荞、油菜等农作物。在云南,像苏撒坡这样的村落大多建在山区和半山区,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其自身文化传统不为外界所扰,保存相对完整。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这些村落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苏撒坡村成了寻甸这个贫困县的深度贫困村。
2008年5月,苏撒坡村全村通自来水,村民在一片古树林里举行庆祝仪式,我被安排前去报道。那是我第一次踏入这片古树林,全村人围坐在“神树”下,毕摩的古歌和参天的古树,全村人虔诚的表情和升腾在林间的香火相互交织……当时的场景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便被这片神秘的古树林所吸引,开始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他们的点点滴滴。2019年,我对苏撒坡村的拍摄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这个坚持了多年的项目才得以更加顺利开展。一方面,获得资助对选题是一种肯定和鼓励,让我坚定了方向、树立了信心;另一方面,解决了棘手的资金难题,让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创作。
苏撒坡村最大的改变是从2015年开始的。这一年,苏撒坡村周围陆续耸立起一个个巨大的风车,远远望去犹如白色的森林,气势恢宏。当站在这些近80米高,叶轮直径68米的庞然大物脚下,听叶片扫风的声音在耳边呼啸而过,看叶片划过的阴影将头顶的天空遮蔽得忽明忽暗时,才算看清了这些大风车的模样。大风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叶片、机舱和塔架。当风速大于3米/秒(3级风)时风力就可以推动叶片转动发电,风速超过25米/秒(10级风)叶片便会自动调整角度,以减少受风面积。风电已经被公认是最适合大规模发展的可再生能源。虽然具有不稳定的缺点,但风电的清洁性是火电所无法比拟的,在选址和项目容量上又比水电更灵活。项目建设除考虑当地风力资源外,对植被、鸟类、景观、文化等方面都要作严格的审核论证,在一次性投资后,风机能持续工作25年左右。据了解,苏撒坡村周边这片白色的“森林”属于苏撒坡风电项目,项目计划投资4.6亿元,规划装机容量99兆瓦。2016年至今发电量达408362.1兆瓦时,产值已达1.6亿元。国家对新能源有很多鼓励政策,其中投运前三年免税。
项目建设中,部分附属工程由当地村民承包施工,山地里每座塔站间都修了车路,村民便能开着车去地里干活,外地商贩也直接把车开到地边收购村民的洋芋,每到洋芋花盛开的时候,白色、紫色的花海中巨大的风机叶片缓慢转动着,远远望去犹如一群婀娜多姿的白衣少女挥动长袖翩翩起舞,让人不由目眩神迷。这样的景观也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前来打卡留念。随着这些大风车成规模地建成,先进的风机和原始的劳作构成了一幅幅强烈对比的画面,就像这座封闭的彝族小村在城市化的浪潮中纠结和撕扯,并在艰难中逐渐走出贫困。2016年,苏撒坡村有人口258户112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5户414人,2017年,脱贫38户142人,2018年,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出列通过了国家验收。我有幸见证了风电与脱贫这一特殊历史,为这里的少数民族村落,也为后人留存下了这些影像档案。
关于作者:
《中国摄影》2020年10期专题篇目
观看即介入
观看即介入 文/ 李森
阿布洛哈村的变迁 摄影并文/林强
走过,看见 ——见证救助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 摄影并文/于全兴
悬崖村的故事 摄影并文 /陈杰
乡村医生 摄影并文/潘松刚
沸腾的西海固 摄影并文/于文国
十八洞村,一次生命中弥足珍贵的相遇 摄影/居杨、宋刚明 文/居杨
梅林肖像 摄影并文/傅拥军
风车下 摄影并文/ 方云峰
毛家村 摄影并文/宁舟浩
红裙子 摄影 /赵青 文 /刘力
农旅经济热 摄影并文/章勋
纪实摄影的视野 文/杨浪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本期杂志
☟
《中国摄影》2020年10期封面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
精彩文章回顾
新刊(语音导读)丨中国影像收藏的本土化趋势
我们如何有关系丨3月刊专题亮点推荐(语音导读)
被称作摄影家,我心中有愧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